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41章 春节情思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岭南春来早。

惠能携五祖弘忍传授的禅宗衣钵南归之后,因为受到名利歹毒之徒的追杀,只得在岭南四会、怀集一带的深山老林之中隐匿。其间,思念家中娘亲,返新州探母,又闻名利歹毒之徒追来,情急之下,背母上天露山隐居,光阴飞逝,转眼之间,不觉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将来临了。正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远处的村落里过年的鞭炮声,催得漫山遍野的梅花卓然开放,把一束束大好春意尽情地抒写在茫茫深山荒野。

迎春的天露山梅花,绽开了迷人的。那一丛丛的梅花,心有灵犀通人心,开得那么迎节,开得那么艳丽,开得那么娇娆。漫山遍野皑皑雪白的梅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犹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独特风光。

在这个民间盛大的节日里,天露山上的每一朵梅花都扬起了热情的笑靥,每一缕幽香都绽开了温馨的情怀,每一瓣花瓣都伸出了真诚的邀请,就像款款情深的梅花仙子,早立枝头恭候在山中隐居的朋友。

惠能信步在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的天露山上,极目四眺,漫山遍野迎寒而开的梅花映入眼帘,白茫茫的一片,蔚为壮观。绽开在枝头上的朵朵梅花,犹如美丽的梅花仙子,即使在寒风凛冽、云雾飘渺的深山野林之中也难以掩盖其迷人的芳华。

阵阵暗香随风飘扬,让人心旌摇荡,惹得惠能神思悠悠,登上古驿道旁那块屹立在苍茫天地之间的“通天大道”巨石上,漫天思绪如天露仙泉滚滚而来……

在漫天的浮想中,惠能想起了小时候和阿爹、娘亲过大年的历历往事。

记得二岁那年,惠能的爹爹教他写春联,贴春联。

卢行瑫首先对惠能讲对联的起源:早在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之后,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对联。

“春节贴春联,不要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要按上下联的顺序贴。”卢行瑫说完对联的起源后,便切入春节如何贴春联的话题。

“阿爹,怎样分上下联呢?”惠能不明地问。

卢行瑫解释说:“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那又怎样分上下首呢”惠能又问。

卢行瑫道:“首先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怎样分仄声、平声呢?”惠能饶有兴趣地眨着那双明亮的小眼睛。

卢行瑫看着求知欲特强的小惠能,俨然像一个塾师那样,解释了仄声与平声的区分并举了一个例子:“仄声一般为三四声。如新年纳余庆的ʻ庆ʼ字,是仄声。平声一般为一二声。如嘉节号长春的ʻ春字,为平声。”

……

春节,这意味着春天就要来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华夏文化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春节太多的内涵。大唐以来,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里,给了许多文人墨客想象发挥的空间,留下了许许多多美文佳句: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遥闻爆竹知更岁

偶见梅花觉已春

时过境迁,时隔多年,卢行瑫读起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感慨万千。

……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惠能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就是盼年,那种虔诚的心情、那种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满怀。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给阿爹、阿娘磕头拜年,要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除夕夜,追逐着鞭炮燃放时的硝烟味和响声,端着盛满汤圆的大碗和一群小伙伴,村东跑村西,那种质朴、那种热闹、那种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

长大后,这些已经印记在脑海中儿时的梦,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一种独有的挥之不去的影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

人生无常,有起有落。过年了,回望今昔,有时像花儿一样多姿多彩,有时像河流一样弯弯曲曲;想想走过的路,有鲜花、有掌声,也有荆棘、有漩涡;

这么多年隐居深山荒野,如今,惠能到了已近而立之年,生活的历练难免会遇到遇上许许多多难忘的人和事,也正因为这些奇怪的事、难忘的人,才使得人生更加丰富精彩。

春节是最传统的节日,合家团圆,共度良宵。家,亲情,融融的爱意,构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扎根心中、生生不息。

磨米粉、搓糍粑、炸年糕……村庄的天空,飘荡着香喷喷的年味。

除夕之夜,村头的土地庙和祠堂里人声鼎沸,在清香弥漫和红烛高照中,鞭炮一阵阵响起,一张张虔诚的脸,揣怀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大红的对联贴起来,喜庆的年画贴起来。厨房的灶神更换的新牌匾,在香烛通明中辞旧迎新。

炖鸡、煲猪脚;腊味,红利是!村庄除夕之夜的天空沸腾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伴随着大伙的欢呼声、祝福声,新的一年悄然而至。

大年初一,穿上簇新的衣服,带上真挚的祝福,给长辈拜年。说几句吉祥的祝福,喝几口自家酿造的米酒,尝几口积蓄了一冬阳光的腊味,长辈的殷殷祝福就像那澄黄透明的米酒,点点滴滴温暖心田。

每家每户的门口,全都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鞭炮纸,映红了进进出出客主的脸。

村头村尾,还随处可见放鞭炮的孩童:

丢一个燃着的鞭炮进池塘里,几秒钟后泛起一阵浪花,伴随着“咕”的一声的还有孩子的欢呼声;

塞一个鞭炮进玻璃瓶里,用细细的香火点着,“嗙”的一声,一缕轻烟从狭小的玻璃瓶口慢慢地冒出来;

或者,插一个鞭炮进泥堆里,让泥土飞溅,像花一样盛开;

或者,扔一个鞭炮在小伙伴的跟前,听一听他夸张的尖叫声。

山欢水笑。乡村的春节,快乐得无邪而纯粹,如田野吹拂而来的那缕春风,清新、自然而又满载一年的希望……

此时此刻,惠能沉醉在儿时过大年的快乐之中……

惠能小的时候,虽然家境贫寒,但每临近春节时,娘亲都到几里外的石灰窑里,拾一些石灰碎片回来,然后用水化开搅拌成浆状,再用糜子扫帚蘸着涂抹到屋内被灶烟熏黑的土墙壁上,把老旧的屋子装扮得白亮一点。

娘亲说家乡人把这叫扫屋。再之后,就是给他做一双新鞋,改装或缝纳一件新衣服。

那个时候,物质奇缺,生活清苦。年前再能储备一点稻谷,拿去舂米房里舂成白米也就满足了。到了除夕晚,能够吃上一顿白米饭,这年就算过得可以了。但是,即使如此的艰难,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团圆,对于过年的期待,对于春节的感受却是非常深刻甚至欢快的。

惠能还记得他爹爹曾说起过:过年在家里贴年画。二十八,贴花花。但贴花花的重头戏不在二十八。比如,春联、门神和福字。这三样儿都是清一色的大红色彩,都是清一色的张扬在外。就像华夏人号称炎黄子孙一样,红黄两色一直都是华夏的传统吉祥色。尤其过年的时候,红色象征着红火,吉祥,热烈、高兴,这时,春联、门神和福字,张扬的大红色把过年的热情统统点燃到沸腾起来。

还有门神里画着的秦琼、敬德,或关公、张飞,一个门儿又小的就贴在一起,两个门儿门又在的就分别贴开,作为门神的历史人物,往往是两个经常见面的不打不相识的武将,画的线条不是象征派,也不是意识流,就是粗线条、豪放派、大写意的春秋笔法,画在大红色的纸上,显得那么直接又喜庆。

惠能的爹爹卢行瑫在新州算得上是最有文化的人之一,且练得一手好书法,在长安,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书法家。因此,每到临近春节,夏卢村里的邻居乃至方沿几十里的乡亲都慕名而来,以求得他写春联为幸事。

卢行瑫未被贬新州夏卢村前,村里每家每户贴的春联、门神、福字大都是到新州县城花几纹钱,从过年前在街上专门摆摊写字的人那里买的,红纸墨字,都是实在的手书,甚至有看着写过当场买走。字非出自名家,个个透出俗气。

卢行瑫才思敏捷,人品又好,总能按照来者提出的要求创作、写出来者满意的春联,令来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去。就连隔离后梁村的举人公李学儒都夸他作出的春联:挥洒自如,怡然自得,难得一见的好字好文采!

三十那天既是年到了,惠能一早就穿上新衣服,李氏总是说:“下午才穿新衣服吧,不然没过年就弄脏了。”

可是这些话哪能管得住心急火燎盼穿新衣服的小惠能,他穿上新衣服就跑出去显摆了。

一般孩子们在年三十晚上,都是耐着性子守着家里的规矩吃完年夜饭的,吃完饭就撒欢跑出去,一黑夜都在外面疯跑,一点都不觉着冷。

惠能还记得,腊月三十整个夜晚不睡觉,睁着眼睛直到大年初一早上,爹说这叫过年“守岁”。

那时,大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守岁,与孩子们的守岁是完全截然不同的。

大人的守岁,是因为腊月三十,有着忙不完的事儿。

忙着操办年货,忙着做菜,忙着为全家换新被窝,忙着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忙着哄孩子们高兴。

反正,在惠能的眼里,在腊月三十夜里,大人有着忙也忙不完的事儿,所以,他们忙到干脆没功夫睡觉了,只好就守岁了。

他做孩子的守岁,就是没事儿自找的。

想起就要有糖吃了,有那么多好吃的了,有那么好的新衣服穿了,又有鞭炮可以放了,去和石狗、文仔等一班童年小伙伴,挨门逐户去捡鞭炮仗、去玩耍了,一直到天亮,这就是他做孩子的守岁呗。

大年三十的早上或晚上,就是贴春联、福字、门神的好时间。李氏打好满满一小锅粘稠的浆糊,然后卢行瑫教惠能贴:

先要把去年已旧的撕掉,不能全部清理干净的,就沿着去年的老痕迹抹上浆糊直接贴上去。这样更见除旧布新的新年气象。

门小门神大,加上门大多不平,门神贴在门上,更见凸凹的鲜活的立体感。

还有喜字福字,要远远的将福气喜气从外面,一步步一个转弯的接引到家里来。

福要头朝下贴,这叫福到了。

喜字要出了门一抬头可见,这叫出门见喜。

这就叫大唐人的布局,大唐人的智慧,从过年生活的小节透出细心与周详。

大红色的春联、门神和福字,加上满地扫也扫不干净的,过年家里在门口放鞭炮炸出的红色的炮屑。

春联、门神、福字、鞭炮,红成一片,就像麻辣烫里放着的一眼可见的辣椒,够红够热够味儿,这就是纯正的年味儿。

红红火火过大年,红火就是写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门神、福字,还有包着红纸,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喜庆在人间的爆竹。

惠能听他爹爹讲:爆竹,又叫鞭炮,俗称“放炮”。在过年中,辞旧迎新的爆竹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地位。人们为了除夕迎新年,用火点燃竹子发出响亮的噼啪声音。这就是后人因此把火药制成的鞭炮称为爆竹的由来。

过大年,放鞭炮,它老少皆宜,却男女有别。放鞭炮,一向是勇敢者的游戏,男人们的专利。

当男孩子在兴高采烈的放着鞭炮时,那边的女孩子们却忍不住捂住了耳朵,吓得又快又急地跑出去老远,才回过头用一脸崇拜的神情看着,这边放炮的男孩子在嗤之以鼻的同时,一定是心里充满了兴奋与惬意。

那时,惠能只不过是二岁的小男孩儿,对过年放炮就情有独钟,对过年放炮非常着迷。他见大小伙子边抽烟,边吸一口点燃放炮,而惠能就用香去点。

当他撅着屁股哆哆嗦嗦远远地用香去点小炮的炮捻时,那些大小伙子则以左手拿香烟,右手拿着大雷炮点着以后停几秒钟再扔,以表明不耻于与小屁孩儿们为伍的勇气。

由于过年放鞭炮,经常一不注意新衣服上就有了大洞,一不小心被炸着手指头的就司空见惯了。

要不,怎么说,放鞭炮是勇敢者的男人的运动呢?

要不,为什么说“爆竹声声辞旧岁呢?

每到腊月三十夜晚,大年初一凌晨,鞭炮声此起彼伏日夜不断响彻云霄令人震耳欲聋。

放鞭炮响亮的巨大声响,挥发的正是新年的热烈与奔放。放鞭炮散发的浓烈硝烟,正是挥之不去的新年年味儿。

……

惠能三岁丧父,四岁那年春节,村里和他年龄不相上下的石狗、文仔、子辉等前来邀他去玩。

惠能的娘亲这天去村了(当地习俗,大年初二开年后,外嫁女要回娘家探亲拜年),他一人在家,正有点闷,难得有这么几个好伙伴找他去玩,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惠能关好大门,问:“去那里玩好呢?”

文仔说:“村地堂现在舞狮子,我们先去看舞狮子怎样?”

“好。”

他们几个崩崩跳跳,嘻嘻哈哈地朝着村地堂而去。

临近地堂,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传来,好像在催促他们快点前往。

他们加快脚步,走到村地堂前,只见黑压压的人群把诺大一个地堂围着。

他们像刺猬一样灵巧地钻入人群,来到地堂前。只见在广阔的地堂中央,有三个人正在进行舞狮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首尾配合,另一人戴着面具(俗称大头仔或大头佛),身穿大襟衫,手持葵扇,手舞足蹈,引狮子向前。

在地堂一旁,有三个人分别打鼓、敲锣、击钹,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狮子随着锣、鼓、钹声的强弱、快慢、急速、柔和而舞动。时而随着鼓点起舞,时而左右盼顾,时而引颈独立,时而俯仰跳跃。“狮子出洞”、“窥测方向”、“高台饮水”......惠能他们觉得十分有趣、好玩,忍不住也跟着现场的大人们鼓掌、喝彩!

……

看完了“舞狮子”,他们游兴未尽,漫无边际地逛村过寨去玩耍。不知不觉中逛到了新州县城附近的仓夏村。

刚到村口,只听到阵阵喧天的锣鼓声传来。进村一看,只见村中人头涌涌,人声沸腾、热闹非凡,原来村里正在举行舞火龙活动。真是事有凑巧,后来,惠能稍大上山打柴,就是挑到这附近的街市去卖,可怜小小年纪,已经挑起了打柴养母的生活重担(此是后话)。

过年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突然之间,天上飘着一片乌云,不一会儿,竟洋洋洒洒下起了毛毛细雨。但并没有减少现场的人看舞火龙的热情。

只见两条“金龙”,分别由十八名男子和十八名女子负责舞动,一人负责舞动龙珠。随着锣鼓敲响,“龙珠”在前头引路,两条“金龙”随即追抢“龙珠”。在鱼、虾、蟹等动物舞的衬托下,那两条“金龙”绕村游行前进。

惠能他们看得十分高兴,石狗看得兴起,手舞足蹈,突然摸了一下头脑,问惠能:“为什么那两条‘金龙’要绕村游行呢?”

惠能向着石狗:“我们到了别人的村,最好是只看不问,不要惹事生非。”

“这孩子真懂事。”在旁边观看舞火龙的一位长者见惠能小小年纪说出大人的话,一边夸惠能,一边向着石狗说:“金龙绕村前进是行大运、保平安、祝丰收的意思。”

惠能向前施礼,连声道谢。

“不客气。老夫姓何,名宗,你们就叫我宗伯吧。”长者边说边从袋中拿出一叠红包,每人发了一个,然后问“看你们面生,是那条打寨的?”

惠能恭敬地:“我们是夏卢村来的。我姓卢,名惠能。他叫石狗、文子、子辉。”惠能介绍完后,他们异口同声说:多谢宗伯红包!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宗伯向着惠能:“你们真是生性、懂事。”

合当惠能和宗伯有缘,只听到宗伯又说:“你们夏卢村近大山,我们这里是县城,日常生活需要大量山柴,若上山打柴担到这里卖,能卖过好价钱。”宗伯这无意的顺便一说,竟成了惠能日后上山打柴挑到这里卖的活计。

宗伯说完后,摸了摸石狗的头,接着他的话说,“相传,在古时,新江每年五、六月份河水暴涨,冲过护城堤,造成县城年年受灾,民众更是深受其害。于是在新江的拐湾处,筑成一道防洪堤,在堤内建“龙神庙”,后又称“洪圣庙”,人们初一、十五前来朝拜,祈求龙神保祐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五谷丰登。”

接着,宗伯描述金龙舞动时,舞金龙的人除了要有扎实的武功,还要细致地通过金龙的腾云驾雾、金龙盘珠、龙腾四海、二龙争珠、双龙出海、金龙戏珠、飞越高峰、金龙戏水等动作,来表现金龙的勇猛、刚劲、灵巧以及表现其情感。

要表现出金龙的活灵活现,在舞动时,以龙头手为指挥,舞龙人视龙身长度定舞龙人数,敲锣1人,敲鼓1人,举旗1人,提灯1人。其他鱼、虾若干人等。

每个舞龙队员穿着统一的黄色衣裤,系腰带,头裹黄巾,脚穿布鞋。队伍按前面旗队、头牌、水簇灯(鱼、虾、蟹、螃)、蛟龙扇、锣鼓队、舞龙队的次序排列;

全套舞龙动作分小游龙、大游龙、龙抬头、龙翻身、钻龙尾、盘龙窝、滚沙龙。

在滚龙时,人与人必须靠得很近,龙才能滚得圆、滚得高。开始出场锣鼓敲响为指挥,龙珠引路,金龙如追抢龙珠似的飞速追逐,所有动作都在龙游动中进行,在鞭炮声和鱼、虾等动物舞动的衬托下,绕村寨或街道而舞,一为辟邪,二为行大运,三为喜庆助庆。

金龙一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福,所以当地善长人翁、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期望金龙的到来,保家庭平安,保村寨平安。

宗伯的活灵活现描述现场舞金龙,直听得惠能他们连声叫好。

“惠能你看,这两条金龙好像真的一样,是怎样做出来的呀?”石狗看着那两条正在舞动着的栩栩如生的金龙,高兴得竟然忘了刚才惠能对他说过的话。

惠能向石狗使了一个眼神,不料恰被宗伯看见。

宗伯善解人意地介绍开来:

金龙制作十分讲究,龙身长的达五六十米,一次要三十六个人出场舞动。另加龙珠一只,龙头、龙身(段)、龙珠均为竹丝扎成,贴上等装饰,糊以金色绢布;布染着色画鳞片,金龙制作工艺轻巧坚固,特别是龙头部分,一个十多斤重的龙头,可以承受120斤的压力。金龙在扎作方面栩栩如生,十分生动,且做工精考,线条流畅。金龙的造型精致大气,外轮廓灵巧概括,主色调金黄色中有绿色作修饰,尤其金龙的龙须更是做工精细流畅。

以往,圣龙每年要扎作一次,必须要在每年年二十九前扎好,同时要举行“开光”仪式。

在沙滩上杀鸡“点睛”(挂彩)、起舞,从春节时初一至元宵节,到县内各村寨住户拜年,表演金龙。

到元宵节后在洪圣庙处将金龙火化,金龙的灰撒入河中,那些龙裙布,人人争着用来为小孩子做衣帽,据说小孩穿了龙布做的衣帽可快高长大,无灾无难。

平时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都会出动金龙队舞龙贺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