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80章 品《维摩诘经》(38)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我们学道常常求个清净,你以为打坐就清净了吗?

其实你乱得不得了,又想数息,又想结手印,又想念阿弥陀佛,你看多乱啊!

真正静了就什么都没有,本来空,也黏不住了。

不散乱就是菩提,永远在清净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善于寂灭,寂灭比净还要进一步,本来寂灭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嘛!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取就是执着,我们做人一辈子没有哪一点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属于我。

乃至朋友不和你讲话你就痛苦,因为去不得了。

你的东西不见了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

取是十二因缘的一种,取是最麻烦的。

苏东坡自以为悟道了,一切无取,《赤壁赋》里他还是要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以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经取了,已经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

十二因缘都是在攀缘,人生都在攀缘,离开攀缘就无所取,就是菩提。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异”就是变化,我们心理都有个变异,认为佛堂才有佛,闹区就没有,山林才有道,厕所就无道。

这都是心念在变异,心念一清净就无往不至。

所以不变异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一切法没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当下即是就是现量。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最后,总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议,当下即是。

你只有证到菩提,才可以彻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则你用世间的心量是永远无法求知的。

你看这一大段,难怪维摩居士叫作辩才无碍,抓住一个题目哗啦哗啦说下来,这还没说完呢!

他算客气了,要是佛来说的话,还要说下去。

佛在《华严经》上说个不停,说得你晕头转向,维摩居士还只提了一点。

维摩居士虽然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用两句话归纳:“无往,无处”,菩提大道当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这个菩提你到哪里去找啊?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忍诣彼问疾。”

弥勒菩萨报告到这里,告诉佛说,维摩居士说了这一番话的时候,当场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没资格代表你去探病。

弥勒菩萨这一段,为什么讲菩提讲了这么多?因为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同学,佛因为比弥勒菩萨精进,所以先成了佛。

佛给弥勒菩萨授记,来生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弥勒菩萨难道没有悟吗?当然他悟了。

但是他最后一点尾巴脱不掉,在哪里?就是没证得菩提,当下成佛。

什么是菩提?现在告诉大家,哪里不是菩提?

一切都是菩提,世间法没有哪一点不是菩提,只要当下能够悟了就是。所以《维摩诘经》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

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为道理懂了就对了,我再告诉你们一次,只懂道理是没有用的。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

现在轮到光严童子这位菩萨登场,所以童子不见得是小孩,菩萨修行到了第八地不动地的境界,都称童子,表示无漏。

开场白也是一样,光严童子推辞了去探病的任务,他有什么理由呢?

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他说,“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

这句话有个重点,毗耶离大城是维摩居士居住的地方,据佛经记载是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政治上也自由民主平等,是善人所居住的地方。

光严童子同我们一样,喜欢到处赶道场,他正要出毗耶离大城,大概是觉得城里太闹,要找个清净的道场。

那时,维摩居士刚好要进城,他二人一个要离开闹热找清净,一个正要进来闹热的地方。

光严童子就向维摩居士顶礼,问:“居士从何所来?”

我以前讲过,能称呼居士是不容易的,要有财、德行的在家菩萨才够得上。

维摩居士回答:“吾从道场来。”他晓得光严童子要去找道场。

光严童子就问:“道场者何所是?怎么才能够称得上是道场?”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维摩居士开口就一棒打过来,你还想去哪里找道场啊?就在你心中啊!哪有清净烦恼之分!都是你的自心在捣鬼。与直心相对的是我们都有的谄曲心,喜欢转弯的心。譬如我们与人讲话前先笑一下再讲,这个心态动作就是谄曲,谄媚,怕人不喜欢听,先给人一个笑脸,很自然地做出来,是众生的习气。

当然不是说笑是不对的,是举例子。直心是很难的,也不是说要骂人就骂,要打人就打。

所谓直心者是无心,无心无念不加任何意识就是道场。换句话说,直接由心王起用,不加意识的分别就是道场,心里没有虚伪。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发行是让心修一切善行,当我们第一念想做件好事,心动了构成行为就是发行。

法性是道场,直发起心,行一切善,就是道场,因为能办事的缘故。

不要学了佛就万事放下不管,离开家庭社会,找个庙子清净地方修行,那已经没有慈悲心了。

学佛要度一切众生,你的家人不是众生吗?你度得了吗?

自己家人都度不了,你还要度谁啊?

我常说,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这类的情况太多了。

什么是真发心善行?能办事,自己能为众生尽心做事。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深心非常难,前面已经讲过深心,你们做早晚功课要念《楞严经》中阿难作的偈子:“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但是一般人用心都很肤浅,要大智慧成就了才有深心。

譬如大家觉得唯识就很难懂,它是把心的作用、心的体相,作深刻的分析。

心在哪里?心脏不是心,头脑也不是心,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这个心王不可知,禅宗讲明心见性,你就见不到。

真明白了深心,这就是道场,因为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增益功德。

大家不要以为捐了钱是做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来做,很难啊!

有时帮助一个人,以为是善事,结果是坏事;有时不帮助一个人,看起来是坏事,反而是善事。

这个处理就要靠深心,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

道场不是有形的,不是只有庙子是道场。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学佛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菩提心也是大悲心,爱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以见道为菩提,是悲智双运,是大悲心与大智慧的成就。真正发了菩提心才没有错误的观念。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真布施是一切都舍出去了,为什么布施不求福报呢?

布施而不希望有回报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很慷慨的布施,过后碰到利害关系时又会后悔的。

布施出去了就应该丢下,心中没这个事了,不期望什么回报。

我们是不是常常听人抱怨:自己不是坏人,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结果却有这样遭遇?

我们有没有检讨自己的心理,是不是会这样?例如你对某人好,这是布施,如果你又认为某人应该也对你好,这就是下意识地期望有回报。

菩萨发心布施是不求回报的,我对你好,你对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没有计较心或利害心的。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学佛的人由三皈依开始,五戒、八关斋戒到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戒行修持是硬性规定的,是由外面打进内心,由外形的管理改变自己的内心。

智慧不一定要依赖戒行而发,那是由内心的发动打到外面来。

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严肃的。

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为了修持得到罗汉的不漏果。

我们讲禅规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内心不漏的开始。

大乘的持戒,是为了达到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的圆满成佛,悲智双运,悲不入涅盘,智不住三有(三界)。这是佛法的究竟,本来地无涅盘可入,涅盘就在自心中。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我经常讲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受,只有气不受,不受人家的气。

你们什么都可以学我,这一句不要学,学了就变毒药。

不受气这句话,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实上并没有人拿气给我受。

大家学佛好像越学火气越大,都用圣贤菩萨的标准看人,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却不去反省自己。

因为不反省,忍辱也没有做。

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需要忍,所以忍辱的辱并不一定是别人侮辱你。

我们人生遭遇环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属于忍辱,都是忍辱的范围,真学佛就会无所谓,该如何处理就如何。

真做到这样大乘的忍辱,就不会觉得受辱,也就是道场。

心里对于一切众生都没有挂碍,看你和我是一样的,看仇人如亲人一样,这样自然就不会烦恼了。

换句话说,要怎么去修大乘的忍辱呢?

就是“于诸众生心无碍,是名忍辱是道场”,这也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

学大乘道的人于法随时精进,精进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谅自己的偷懒。真精进的人是不会懈怠的。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禅定的修法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心一境性,也就是系心一缘。但是大乘菩萨道的禅定,用不着系心一缘。系心一缘是为了调伏我们刚强的第六意识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听你的,你叫自己不发脾气也办不到。

有禅定修养的人,可以把刚强的心念慢慢调柔,然后再使它空掉,所以禅定是道场。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这个智慧就是般若。这一段都在说六度,简单一句话就是:六度是道场。

可是把六度分开讲。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场,当下就了解,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是道。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慈和悲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慈就是爱,看一切众生平等,看别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

真做到这一点,就是慈,也就是道场。

如果说,我看一切众生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因为你有个“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泪,是怜恤一切众生,因此牺牲自己,为了有利于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能忍受各种疲劳苦难,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世间的欢喜不是喜,因为没有真正的欢喜。

真正的欢喜是得到法乐,真正达到那个境界,就是道场。

舍与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种,外布施是金钱财物的布施;内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献出来;无畏布施是给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帮助和支持。

舍是放下,是能切断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场。

外布施的舍,放掉财物,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把心理上所憎爱的切断放掉,才了不起。

憎是讨厌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爱,就是喜欢。

我读过苏曼殊的诗,事实上他并不真是和尚,是弄了个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诗:

禅心一任娥眉妒

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

与人无爱亦无憎

他用的就是这个词。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大乘的神通不是什么眼睛看到鬼这一套,真大智慧是人神通,神而通之。

因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我们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一切事?

因为我们不通,阻碍了。

是被什么阻碍了?

是我们心理上的结使:贪瞋痴慢疑等等。

把这些坏的心态洗刷干净,就打通了。

打通很容易的,并不难。

我们年轻读书没有人会问你念毕业没有,而是问你读通了没有。

以前我们做文章,老师用红笔批两个字“不通”,就丢回来。

智慧没有开嘛!拿支笔会写,但是道理不对。

如果能有长辈赞你书读通了,那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是通的道理。

你们不要迷信神通,我们本来是通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学到解脱,把烦恼痛苦的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纽扣解开脱掉,就舒服了。

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兵败逃入四川,上了峨眉山顶,说了句话留在日记里:人生到此解脱为难,只有放声大哭。

这是时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个阶段,作了领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这个经验你们是不能想象的。

前几年有位做生意的商人,逢到生意不好的时候,我说你可以结束吗?

他说结束不了,我说对。

他知道如果把店铺关了,所有员工和家属的生活就会有问题,想想只有扛下去了。

我说这就是大菩萨心经,你好好做下去。所以不要以为当头子好,当头子也很痛苦,解脱为难啊!

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脱,学道家的第一步是学《庄子》的逍遥,但是我看了许多学佛学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人生本来已经有很多条绳子绑得你解脱不了,因为学佛又加上些绳子,真是越学越可怜。

所以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背是违背,背舍是指八种背舍,名词就不解释了。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要教化众生很难啊!每个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萨的方便,才能教化众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