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23章 貌似不识字(5)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方丈的六大理解条条有理有据,对佛理要义的深厚功底的掌握,由此可见一斑。”张柬之听完一定颇有见地的六大理解后,忍不住赞道。

张柬之赞过一句后,转向释如,“不知大师可为然否?”

之前进来说起《维摩诘经》来还口若悬河的释如,此时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似的,静静地端坐在禅堂之上,不停地翻阅张柬之送给他的那本蓝皮封面,已有点泛黄的《六祖惠能传奇》,猛然听张柬之问他,才回过神来,“哦......哦”地点了几下头。张柬之见释如这形状,也就不免其难,看向一定道:“在中原人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六祖惠能,是不是真的如传说所言一字不识?如果这样,他怎么可能听懂佛学巨著《金刚经》?”

“施主所言之有理。”一丁点称是。“六祖惠能一生深受《金刚经》影响,而从学术角度而言,《金刚经》对中原人的思想文化,有哪些具体的改变?”一定顺着《金刚经》的话题,来了个360度大转弯,考起张柬之来。

张柬之在朝为宰相时,《金刚经》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经书之一,且一有空就研究,深得其中精髓。此时,你一定把“《金刚经》对中原人的思想文化有哪些具体的改变”这一高难度的话题抛给他,欲要他解答。

张柬之想,何不先看看释如是怎样看的。于是对着一定道:“方丈不要乱了主次。”张柬之说到这里,看了一眼坐在禅堂之上的释如,“大师从佛国印度来,应为尊,还请释如大师先说,方显我大唐礼仪之邦。”

“贫道素仰中原乃礼仪之邦,礼让为先。”别看这个释如坐在堂上老在那里翻书,心时刻清醒着,一听张柬之指名道姓冲他来,还美其名为“大唐乃礼仪之邦”来要挟他。你可别说,释如可是个中原通,常年往返于东西方之间,十足的老江湖。只见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贫道素仰中原乃礼仪之邦,礼让为先,还请施主阔论。”释如一句“礼让为先”,不经意间就把这个难答题话抛了回去。

张柬之要的就是释如这句话,“既然大师执意老朽先说,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待老朽先从“衣钵”之疑,看《金刚经》对中原人的思想文化的改变。”

释如和一定乍一听,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禁不住异口发出“哦,哦”声。

“惠能击败神秀,是因为选对了教材。”张柬之未待他俩回过神来,又一句出语惊人!

紧接着,张柬之高谈阔论:大凡对禅宗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根据《六祖坛经》的记述,惠能与神秀曾经分别题过两首偈诗,他们的师傅五祖弘忍以此为依据,判断惠能高出一筹,于是在半夜向惠能秘传衣钵,使之成为六祖。这个说法已经被广为接受。

但有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神秀的偈诗是这样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将“人心”比作“菩提树”、“明镜台”,需要“时时勤拂拭”,抹去“尘埃”,其思想源于《楞伽经》。

事实上,从达摩到五祖弘忍以前的祖师们,一直都把《楞伽经》作为最重要的经典传承。弘忍授予神秀的,正是《楞伽经》,而《楞伽经》强调的是“拂镜尘以显照”。

惠能于弘忍的后期才追随其为师,受教的则是《金刚经》,因此,惠能的偈诗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其思想渊源是《金刚经》,是《金刚经》里的“空”。

至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神秀和惠能的偈诗的两个不同之处:思想渊源不同——前者来自《楞伽经》,后者源于《金刚经》;主题不同——前者讲“修行”,后者讲“佛性”。因而,他们的偈诗没有可比性,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那为什么弘忍却舍神秀而选惠能作为接班人呢?”一定不解地问。

张柬之分析道:“神秀于弘忍的前期追随其为师,学的是《楞伽经》,大有成果,为此,弘忍曾一度要传衣钵于他。但弘忍后期传法所依的重要佛典却从《楞伽经》转为《金刚经》,所以他要寻找的接班人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惠能在未拜在弘忍门下时,已对《金刚经》有所领悟,现在又经弘忍专门单独为其说《金刚经》,已经成为传承《金刚经》的合适人选。因而,弘忍选择惠能而不是神秀作为继承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张柬之分析完后,又转到“文盲”之疑的话题上来:

的确,当今朝野上下,有很多人都说六祖惠能并不识字,是因为听到有人说《金刚经》而有所感悟,从而走上佛学之路,乃至成为殿堂级人物。但是,试想一下,一个不识字的人真的有可能听懂《金刚经》,乃至有高深的成就吗?

前段时间,老朽陪同友人到惠能的家乡下卢村考察过,认为惠能不可能是文盲。据当地人介绍,惠能的祖辈是河北省涿县的名门望族,到了惠能父亲时,虽已衰落,被贬至新州。但这样的家庭有一定的产业和家庭教育传统。所以,通过分析六祖惠能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和求法经历,老朽认为六祖惠能不可能大字不识一个。

“施主所举的这个鲜活事例,为‘六祖惠能不可能大字不识一个’的说法增添了更为有力的佐证。”一定一番恭维后,又道:“说起《金刚经》,老纳倒有一问,中原在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掀起了翻译佛学著作的高潮,为何在翻译《金刚经》方面,后秦的鸠摩罗什的译本流通最广?还请施主开示。”

张柬之:“《金刚经》在中原有六个译本,四本由西方人翻译,其中一人即印度的鸠摩罗什。两个译本由中国人所译,其中一个是唐玄奘。而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是印度相门之子,他与龟兹国王的妹妹什婆结婚,生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被称为“三藏法师”,声名远播。前秦的苻坚为得到他,派大将吕光率兵攻打龟兹,得到鸠摩罗什。后来苻坚在淝水之战兵败,吕光在凉州建立后凉,将鸠摩罗什据为己有。这还没完,后秦又两次派军队攻打后凉,夺得鸠摩罗什,迎至长安,奉为国师。鸠摩罗什既熟悉梵文,又精通汉文,他翻译的《金刚经》不是一句一句地去直译,而是意译,用最恰当的汉语准确地把梵文翻译过来,既华丽生动又简约畅达,被奉为典范。因而,连才华横溢的唐玄奘的译本,也不如鸠摩罗什的译本影响大、流通广。”

一定:“《金刚经》在佛学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张柬之:“中原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儒、道、释三个方面,佛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佛学体系庞大,穷尽人的一生都很难全部诵读完。释迦牟尼自己应该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专门开讲了《金刚经》。《金刚经》被称为‘佛经之母’,学好了它,就掌握了佛学的根本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