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51章 二师兄法如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张少飞决心如铁:“但我矢心学佛不会改变。”

“你的心诚抑或不诚,并非是靠自己的嘴巴来说的。而是要看你的行动。这样吧,你先到北院杂役房去,从做杂工开始。”

张少飞上前一步,施礼道:“启禀长老,弟子内心清净无染,没有任何杂念。现在长老让我打杂,请问到底打什么杂?”

华清长老闻听此言,不禁大吃一惊,不由得再次认真打量张少飞,微微点头首肯。但他同时想到,这张少飞实在太过聪明,必须折其毛刺,方可慧其心性。

于是,华清长老板起面孔,威严地喝道:“你这小子,诸多问题,立刻干活去!”

现场的禅僧们露出开心的笑意,影隐更是得意至极。

张少飞点头:“是。多谢长老栽培。”

“你以后见面叫我前辈便行了。”华清长老把脑袋微微偏侧,向站在身旁的法如说,“你把这新来的俗家子弟安顿一下。”

法如带着张少飞向寺院后面的跨院走去。

张少飞跟随着法如朝北院走去,走了十多步后,他蓦地回过头来,嘴角含春,朝着华清长老微微一笑。

华清长老心坎一热:这个后生仔,外表质朴笃厚,且带几分憨直;却是内心聪颖,慧根智性,初次见面.敢于挑战权威,直剖心性,其本性与自己的玄机慧心何等的近似。看来,慧门大业又有传灯承继之人了。

在去寺院后面跨院的路上,法如对张少飞说:“卢行者,你别怪怨师父。其实,打杂就是修行,我就是这样过来的。并且整整干了六年的杂务。”

张少飞不由得停住脚步:“噢?真的吗,二师兄?”

法如点点头:“我将近50岁时,才从别的寺庙投拜到五祖门下。师父说,没有坚强的意志,学不到真正的佛法。所以,我不顾自己的半百身躯,主动去干打柴、挑水的重活。在六年的艰苦磨炼中,渐渐理解了佛理,悟出了一些禅机。”

这法如,本姓李,开封尉氏(今属河南)人。他长得个子魁梧英伟,皮肤白皙,相貌堂堂。圆圆的脸盘上,嵌着一双深藏韬略的眼睛。

他从小向佛,唐武德八年(625年,),他十九岁时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他生性聪颖善悟,谋略过人。平日又博览群书,好学多闻,对老庄儒学,佛教三藏,可以倒背如流。在洛阳,目穷万卷的法如已是才压千人,无人可匹。

当年,他投奔东禅寺时已年近五旬。

那天,正是细雨霏霏,双峰山笼罩在一片苍茫的烟雨之中。五祖刚在大殿里向众门徒授完课,在山门处见到这位新来之人:长长的眉毛已花白,两鬓飞起雪霜,上身赤着膊,浑身湿漉漉的。

“这个人第一次见面,怎么这般打扮?他的上衣哪里去了呢?”五祖端详着,好一会才发现,原来他用上衣将挑着的两个行李箱子包裹得严严实实。

五祖指着来者的行李,问道:“你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来者施礼过后,回答:“是我半生的积蓄。”

五祖探询地问:“是金银,还是珠宝?”

来者用手抹了抹从头上淌下的雨水,道:“金银珠宝不过是死物,在我们佛门里也是无用之物。怎值得我如此的爱护呢?”

五祖:“那么,箱子里面究竟是些什么好东西呢?”

“师父请过目。”来者说着,将包裹着的衣服掀开,打开了箱子。

五祖探头望去,原来是两大箱的书籍。他将书籍翻了翻,见书箱里面除了四书五经及一些天文地理的书籍外,更多的是各种经书。

五祖感叹地:“你对书籍可谓是爱护备至呀!你不怕被雨淋坏了身体?”

来者一脸认真:“身子淋病了可以找药来吃,没几天便可复原。但书籍淋坏就难办了。”

“啊!”一股热潮冲击着五祖的心扉。在东禅寺里,自己有弟子七八百,但好像他这样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

初次谈话,五祖对来者已经有一个极好的印象。

五祖听了来者的来由,对答一番后,问道:“你的修行不浅,在洛阳已可独当一面,自开法门,成为一方化主。为什么还要前来找我投师?”

来者朗声道:“弟子自知根基浅薄,未敢擅开法门。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师父我知道,只有你是我穷多年心血要找的导师。"

五祖打量着他,缓声地:“看你的模样,该年过半百矣。”

来者讲话掷地有声:“向佛不分先后,投奔贤达师祖,又何须论其年龄大小呢?”

五祖大惑不解:“洛阳是繁华之地,信众极多,为什么你舍洛阳而跑到这偏僻的双峰山来呢?”

来者话语滔滔:“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长成大物后,乃堪作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五祖大吃一惊:“你,这乃是老纳平日与旁人的对话,怎么会传到你的口中呢?”

“师祖佛法无边,光耀四海。在到东禅寺前,我能听到师祖你的金石良言,实属荣幸至极,”来者认真地说,“洛阳信众虽多,但不过是鱼龙混杂而已。我矢心向佛,求的并不是喧闹繁华,更不是求什么浮虚名声,而是想实实在在地求取佛法。师祖佛法,天下皆闻,我当然要舍下一切,投奔到门下,何惧双峰山清静呢?”

五祖询问道:“你到东禅寺后,打算如何学法?”

来者满有决心地:“我自己要砺志潜修,勤读经书,静心坐禅。加上有师祖点化,一日犹胜读十年书。”

五祖:“须知,凡到我东禅寺学法的人都要经过一段磨砺,做那些打柴推磨等杂役的,你不怕苦吗?”

来者将胸一挺:“千淘万漉皆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踏进佛门,就要誓心苦节,矢志求道。能够在东禅寺跟随着师祖学佛法,即使是天大的苦,我都能忍受。”

五祖将手往外挥了挥,说:“那么,你先到北院的杂役房去干活吧。”

“是。”来者挑起他的那两箱书径直到北院去了。

在其后的日子里,来者果然不食其言,挑水、打柴、推磨、舂米……他虽然比其他和尚的年纪大,但样样都抢着干,并且是尽力去干,从不偷懒。不论酷暑之时,还是严冬季节,东禅寺被浓重的夜色淹没,当别人都在睡梦之中时,只有他的房间里还亮着一盏小油灯。

夜深人静之时,五祖好多次悄悄地走到北院僧房不远处的菩提树下,透过窗棂,见他在昏黄阴暗的小油灯下埋头苦读经书。蚊虫叮住他的脸颊,专注读书的他竟全然不顾。

望着他那副刻苦读书的模样,一向心如止水的五祖也禁不住激情澎湃,庆幸东禅寺里来了这么一个好弟子。

五祖在平日与他的接触与交谈中,发现他对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皆都通晓,与东禅寺内的其他和尚相比,更显得学识渊博,鹤立鸡群。故此,最器重这个见识广博的徒儿。

在考察了他七年之后,五祖亲自替他剃度受戒,并为其重新定下法名:“法如”,意为“法思如慧”。并将他升为东禅寺十大弟子中的第二位,除了神秀,让他代师讲法,作寺内的教授师,专替修行未深的僧人阐经释义,解疑析谜。

从此之后,每当五祖出现,法如总是侍在身旁。而法如时时事事,对五祖十分尊敬。

五祖常常在东禅寺各长老与门徒面前夸奖法如,赞他习禅经义,潜心砺志,道通法备,才华出众。一次,兴致之时,五祖曾当众讲过:“东山之法,尽在如矣。”

因此,东禅寺上上下下的人都一致认为;东禅寺内,法如的悟性不在二师兄之下,是五祖弘忍的未来衣钵继承人之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