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5章 良莠不齐(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那个法师一听,似触电似的伫在那里。

几只马蜂,大概想做窝,嗅到书卷中的纸味,便落到上面啃纸。

青年禅僧叹了一口气,一语双关地说:“唉,你们这几只蜂儿,世界如此广阔,不去花丛采蜜,偏偏要啃古纸。啃下古纸能消化掉还好,却偏偏用它做窝,把自己困到一个更狭隘的小天地里。可惜呀!”

中年法师如雷贯耳,呆呆地望着青年禅僧。

青年禅僧红着脸腼腆地自语道:“我怀让还不如老婆婆,刚刚从中原来,尚未拜见六祖大师,不知是否有资格拜在他老人家门下学法。”

这时,婴行却走到中年法师的书捆前,从那些发黄的古纸中捉到了一只小小的虫子——蠹鱼——书虫。他笑着对它说:“呀,你这小家伙,也吃得满腹经书,是不是也可以称作‘小小法师’啦?”

中年法师满脸的尴尬与不满。

婴行我行我素,继续对着小小的蠹鱼说道:“你的运气真好,吃到肚子里的是佛经,所以你整天趾高气扬,夸夸其谈,反而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另一条书虫,就没你幸运了。它蛀得满腹武功秘笈,就不可一世,以为自己功夫天下第一。它外出行走江湖,遇到苍蝇,苍蝇欺负它,碰到臭虫,臭虫压迫它,就连黑乎乎的屎壳郎,也能揍得它鼻青脸肿。它气愤至极,找到武功秘笈的主人,抱怨说,‘我腹中装满了武功招数,招招天下无敌,而那些小虫们使出的招数都很普通,可是,为什么我反而总是被它们揍得找不到北?’主人笑着说,‘你食而不化,招数再多、再妙,又有什么用?’”

中年法师听了这话,内心颤抖。是啊,如同那蠹鱼一样,你也学得满腹经纶,可是,每当烦恼升起时,却一点儿也用不上;佛学的每一个道理你也都懂,但每当顺境、逆境来临,你的心都会不由自主地随之漂流,等到有所察觉、百般悔恨之时,正月十五贴门神——已经太晚了!

正在这时,婴行拴在树上的毛驴大概感到不自由,使劲想挣脱缰绳的束缚。

青年禅僧借题发挥:“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经书,本来是指示真理的工具,若是将它当作了真理本身,不是将自己固定在了拴驴的桩子上,若想再挣脱,可就难上加难了!”

中年法师再也不饥肠辘辘,反而腹中满满——他羞愧交加,被自己的无能气饱了。他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省得在一位老太婆与两个年轻后生面前丢人现眼……

地缝自然没找到,就是找到他也钻不进去。于是,他只好挑起担子,惶惶如被人发现的小偷,落荒而逃!

中年法师走后,婴行伸出双臂,发出胜利的欢呼。高兴够了,他转身对青年禅僧说:“你很不错。你叫什么?”

青年禅僧说;“怀让。”

“你在这里坐一会儿,等我去装上盐巴,我带你上山。”

怀让却说:“谢谢师兄的好意。我想,我自己能摸到地方。”

“有我领路,你不会绕弯。再说,有我介绍,我师父六祖大师收留你做徒弟的可能性更大。”

怀让严肃地说:“师兄,我肚子饿了,你能代替我吃饭吗?所以,自己的路还是自己走。这样,虽然可能绕弯,但体验得更深切,起码,锻炼了脚力。”

说着,怀让起身向宝林寺的方向走去。

婴行不由愣住了。他望着怀让的背影,喃喃说道:“这家伙,与姓氏一样,像是很有来历……”

的确,这个怀让,果然很有来历。

据《祖堂集》卷三记载: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圣诞之日,六道白色瑞气从金州安康(今陕西汉阴)迸射出来,直冲天际。

自古以来,中国几乎所有的皇帝天子都喜欢各种各样的祥瑞、吉兆,所以刺史大人不敢怠慢,马上奏报朝廷。

唐高宗李治问太史令:“此气何瑞?”大地之中不能平白无故冒白气吧?

太史令解释说:“释迦牟尼佛诞辰现瑞,自然与佛门有关。六条白色瑞气,象征着佛门的六界与六道,预示一位高僧降生了。在于金州、安康分野。”

这时,金州太守韩偕也在瞻见瑞相之后具录上奏。

于是,高宗皇帝传令韩偕,让他亲自到婴儿出生的家庭去慰问道贺。韩偕追根溯源,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位姓杜名光奇的人家。

那个应瑞而生的人,就是怀让。

怀让15岁到荆州玉泉寺出家。玉泉寺当时是天下名寺,学僧云集,学习教理、研修戒律蔚然成风。

怀让在这里学教、修律七八年,心中仍像罩着一团黑漆,心地未明,性光未现。他心知,目前的修行方法没有切入佛学的根本,不是契入禅机的最佳途径。对于禅的领悟,可说是不得要领,对自己不适合。

于是,他毅然舍弃了名山大寺按部就班的生活,与一位同参——坦然禅师结伴来到了中岳。

当时,在嵩山住持法席的是与神秀、六祖齐名的五祖弘忍十大弟子之一的老安禅师。

老安禅师将坦然留了下来,而仅仅看了怀让一眼,便说道:“我不是你师父,你的师父在曹溪。”

在送他前往曹溪的时候,老安禅师莫名其妙地说:“当年,我因六祖师弟吃了一粒道(稻)种,今日还他一个佛种!”

在老安禅师的鼓励下,怀让辗转数千里,从繁华的中原来到了遥远偏僻的荒蛮之地——岭南。

当他沿着清泠泠的曹溪走到宝林寺山门前时,正是日暮时分。

六祖似乎早就知道了他要到似的,恰巧站立在寺门外高高的台阶上。

夕阳撒金,为宝林寺长长的石阶铺上了一层金屑,宛若一条金碧辉煌的上天之路。

的确,在怀让看来,这不啻是通向上天之路的金光大道。

不知是六祖的身体真的在熠熠放光,还是夕照余辉从侧面的映照,六祖的身体轮廓四周有一圈金色光晕,使他显得几许神秘、几许神圣;几分亲切,几分威仪;几多清凉,几多慈悲……

“你从哪里来?”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因了是从禅宗第六代祖师口中说出来的,便充满了无限的禅机。

怀让若有所感,若有所觉,若有所得,若有所悟,可是,却又无从下手,无法契入。

他有几分羞涩,脸上隐隐泛起一层红潮。他有些难为情地低下头,喃喃地说:“弟子怀让,从嵩山而来。”

“什么样的一种东西来呢?”六祖怪怪地问道。

怀让不禁汗如雨下——他胸中似乎有团东西,可就是不能痛快淋漓地一下子全都倒出来。他愧疚难当,深深垂下了头。

六祖慈祥地拍拍他的肩:“你暂时留下来吧。”说完飘然而去,宽大的僧衣在风中摆动,仿佛要飞向那轮夕阳。

怀让自言自语:“什么样的东西来了呢……”

这天,一个生得矮胖、态度傲慢的年轻和尚,仰着头走进宝林寺的山门。

这个和尚法号法达,洪州丰城人,七岁出家,一直持诵《法华经》,受具足戒之后,即前往曹溪,自认为一直持诵《法华经》,功德不小,故心怀我慢,他的禅杖震得地面咚咚作响,似乎是在告诉旁人,我来了,你们统统给我让开!

已当了六祖书记员的法海,热情地迎上去,施礼问道:“和尚,请问你从何而来,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吗?”

年轻僧人并没还礼,傲气十足地:“听说,你们弄了个不识字的流浪汉来冒充六祖。带我去看看,他的须弥山有多高!”

法海并不动气,不骄不躁说道:“六祖识不识字,不是你说不识字就不识字,但六祖绝对不是冒充的。你若是愿意参见我师父,我可以先去通报。”

年轻和尚不屑地哼了一声。

法海来到方丈院,六祖正坐在树荫下的藤椅上与大师兄行思商量事情。

法海刚对师父耳语了几句,年轻僧人禅杖捣地的声音已笃笃地传来,震得院里的空气也抖了起来。

六祖与行思相视一笑,仿佛对这种行为司空见惯。

廊沿下,婴行正在火炉上烧水。壶中水咕咕翻滚,热气四溢。

行思指着水壶,别有意味地说:“煮茶之水,开到二分是为茶,开到十分则为汤。”

婴行问:“那怎么办?”

行思果断地说:“它热得过分了,你给它兜头浇一瓢凉水!”

六祖说:“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他们说话时,年轻僧人早已走到跟前。见六祖等人对他视而不见,且言谈中有影射他的意思,他便重重将禅杖往地上捣了一下,想引起他们的注意。

许是禅杖的震动,一片因病变而枯黄的树叶飘落在地。

六祖捡起来,对着树叶感叹:“大好时光,你不好好生长,反而染病枯黄,可惜,可惜!”

法海看了那个和尚一眼,说:“谁叫他自己招惹虫害呢,活该!”

六祖一笑:“那么,法海你说,这一树的枝叶,有的欣欣向荣,有的枯黄萎缩,是向荣的好,还是枯萎的好?”

法海笑道:“当然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树叶好。”

六祖点点头说:“如是,如是,那就向荣去。”

六祖又问行思:“向荣的好,还是枯萎的好?”

这绝对不是多此一举的重复,而是另有禅机。

行思居然回答:“枯萎的好。”

六祖竟然还是点点头:“如是,如是,那就顺其自然枯黄去。”

再问婴行。

婴行聪明绝顶,自认为一定能答得更好,不假思索地说:“枯萎的让他枯萎,向荣的让他向荣。”

婴行自以为回答得多么圆满、多么潇洒!连那个高傲的年轻和尚,目光里都流露出敬佩的神采。

然而,六祖大师却将脑袋摇了摇,说道:“不是,不是。顺其自然,在大自然中参悟禅机,几乎是每一代祖师所倡导的。然而,禅,不是纯自然,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说着,六祖的目光像温暖的手指,爱抚着那个年轻和尚的面庞,他忽然对六祖的话有所领悟,但他放不下高傲的架子,勉强给六祖下跪,说道:“云游僧法达,前来拜山。”

他之所以说“拜山”而不说拜祖,说明他心里还是看不起六祖。他磕头时,前额并未触地。

婴行跳过来,指着他的脑门说:“你年纪轻轻,拜见长者倨傲无礼,就已是大错特错;而后又叩头不触地,更是错上加错。你心无敬意,还不如不行叩头之礼呢!”

法达凭着自己的小聪明,不以为然地说:“出家人四大皆空,何必拘泥形式?再说,我磕头不触地顶礼,就等于触地顶礼,你又何必分得那么清楚?”

行思笑道:“你倒是有几分辩才。超越世间的一切形式,不为形式所困,这确实是禅。”

法达越发得意,斜了六祖一眼。谁知,婴行冷不防蹿了上来,狠狠打了他一巴掌——“啪”!

法达大怒,吼道:“出家人,怎么这样无礼?竟然动手打人!”

婴行针锋相对,道:“我打你等于没打你,你又何必如此认真分别呢?”

以其之矛,刺其之盾,法达愣住了。

婴行曾经也因这种事挨过六祖一拂尘,这回总算在法达身上捞回了本钱。他不依不饶说:“再说,出家人四大皆空,你的肉体属于大地,早该空掉了,我是打空呢,你叫唤什么?你若是觉得疼了,证明你尚未修到四大皆空,我是帮你修行呢!”

法达一脸尴尬,大家忍不住笑了起来。

婴行又说:“如果你现在挨打时心生分别,能感受到挨打与没挨打不一样,那么,证明你刚才磕头时前额不触地,是故意无礼。无礼之人,不该挨打么?”

法达哑口无言,狂妄之态因之尽退。

六祖开口说话了:“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心里一定藏着什么东西!”

“我是江西洪州人。七岁出家,曾经闭关阅读大藏经,胸中装有万卷经书。仅《法华经》一部,我至今已持诵三千多遍了!”说着,法达的头又仰了起来,很为自己的用功精进而骄傲。

“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如果你念了一万遍,并且体会了经文的大意,而不自认为有什么殊胜和了不起,那你可以和我把手同行。如今你却辜负了诵经这一修行的本意,竟然不知过错)。”六祖说着,在一只空碗里倒满茶水,“这只茶碗,不知盛过几百几千几万次茶水,它可曾品出茶的滋味?印《法华经》的毛刷子,看经的遍数何止万遍,却未曾见它成佛!同样,像你这般傲慢的模样,再念一万次也没有用!”

法达听后,不由得垂下了头。

六祖继续说道:“僧人顶礼,不仅仅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为了折服自己的‘我慢’之心。因为,出家人心中一旦存留傲慢的习气,‘我执’不除,便无法体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你只是口头上念诵佛经,而不明了经典的意义。”

六祖品了一口茶,手在石桌上轻轻叩着,合着节拍说了一偈:

礼本折慢幢,

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无比。

六祖接着又问:“你叫什么名字?”

年轻和尚说:“法达。”

六祖道:“你名法达,何曾达法?”

于是,六祖又说了一偈:

汝今名法达,

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

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

莲华从口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