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89章 寂灭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根据本经,真正佛法是自性寂灭的。

涅盘有时也翻成寂灭,还有一个翻法叫圆寂,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个涅盘的意义只表达了十分之一。

一提到涅盘或是寂灭,普通人就联想到死亡,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涅盘真正的意义包括了:常、乐、我、净,四个要点。

涅盘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语,婆罗门和其他宗教都有用到涅盘,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议、无上安乐、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

中文把涅盘翻成圆寂,现在来看,实在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圆”有圆满、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实又空灵,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

“寂”不一定是没有,是代表干净、宁静、安详。

涅盘有时又被翻成无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词。

《老子》讲无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动,所谓“无为者无不为”。

你可不要多加一字,变成无为者无“所”不为就糟了。

用而不用、动而不动是无为。

但是无为还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盘的意义,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师,就分开成“有余依涅盘”和“无”(有人也翻成“有余涅盘”、“无余涅盘”)。

在无为的观念再加上有、无,使道理更清楚。

佛法最高目的是证得涅盘,不是学死亡。

小乘所证得的道偏向于空,认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动,这在佛法是属于有余依涅盘。

比方说人睡着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睡眠时,身心内外一切事物都仍然存在,所以虽然在睡眠时说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彻底休息。

有余依涅槃,就是用来形容小乘的证果境界,还是有剩余的,还有连带的。

大乘的佛果是无余依的,毕竟空的。

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说,“法名寂灭”,真正佛法所求证的是寂灭,寂灭是圆满清净安详安乐的,有时这个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净土。

可是一般人学佛,对这第一义谛没有认清楚,都在生灭法中做功夫。

严格说来,不论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灭法上转。

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动念,用念头在念。

思想念头是生灭的,前一念灭了,后一念就接上来了。

譬如我们在讲话,在听话,也都是生灭法,当你听到这声音,这个观念就过去了。

一切的心行(心理行为),以及知觉状态,完全是生灭法。

念佛、念咒、观想法门,都是求佛法入门的方便,抓住了这种方便,当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辈子也不能证到涅盘之果。

天台宗有数息法门,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这个法门,归纳成四个字:“收、视、返、听”。

把眼神回转来,内观、内照,耳朵听呼吸。

后来到了西藏密宗,就演变成修气脉,那方法就多了。

所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若行生灭,是求生灭”,与求佛法背道而驰。

《楞严经》上佛说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你动机、观念不正确的话,你用各种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

《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这个“法”用当下的话来说,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

《法华经》这句话说,宇宙万有一切的现象是此生彼灭的,它的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是“自”),用不着你去求个清净。

用《法华经》来对照《维摩诘经》这句话,就很清楚了。

我插进一个禅宗故事,你们参参看。

有位禅师读到《法华经》这里就悟了,他告诉一同参禅的道友说,佛讲的这句话只讲了一半,什么理由呢?“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只讲了法身的清净面,没有讲法身的起用,是留给我们去参的。

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讲出来,他就说:“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他露了消息吗?有的,涅盘境界是生机活泼的。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盘,是则染着,非求法也。”

真正佛法本来就没有染污的,既然自性本来涅盘清净,不是凡夫善恶业果所能染污上去。

假使你认为自性是受染污的,因此我要去掉染污而证得涅盘,就又染污了,染污了清净。

虽然去了恶念,又被善念盖上,也是染污。

就比如我们的眼睛进不得沙尘,纵然是名贵的黄金粉,放进眼睛也是受不了。

《维摩诘经》这里是破除小乘观点,小乘要去恶念染污,要断惑证真。

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恶念,但最后善念也空,把它舍掉,善果回向一切众生,自己一无所留,善恶两头都不取,用不着断惑,自性本来清净。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维摩诘经》这里,每一句话的层次愈来愈高了。

他告诉舍利弗,自性本来寂灭的,不要以生灭心求寂灭之果,会走错路。

又因为自性本来寂灭,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污的,恶法、善法都不可能染污它。

这是两个层次。

现在是第三个层次,真难懂了。

“行”有三种读法,有读如“形”,有读如“杭”,也有读如“恒”。

像《普贤行愿品》,就有人坚持要读成“恒愿”。

其实,每种读法都是对的。大多数的佛经是唐朝年间翻译的,唐朝的中文发音,比较接近客家话或广东话,“行”字就是读如“杭”。不论怎么读,意义是一样的,这是顺便提到。

中国文化讲五行,《易经》也讲“天行健”,行代表着运动的观念。

佛法的行是很难了解的,前面讲五阴时稍微提过行,用当下话讲是本能的活动,这样你会比较容易了解。

身体的本能也会恢复健康,所以生病不吃药,硬熬一熬有时也会熬过去了,因为我们身体的本能是新陈代谢、血液和气脉运行,这就是行阴的作用,永远在转。

修持到行阴停了,那就是禅定得到了气住脉停,呼吸停止,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血液不循环。

那是三禅定以上的境界,不过这时识阴还没停,虽然呼吸停止了,脉也停了,脑还没有死,脑神经还有微波的,这都是医学可以证明的。

维摩居士讲“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这是什么行?不是我们刚才讲的行,但有连带关系。

这里是讲行愿的行。

一般人讲自己在修行,认为修行就有功德,这就像讲自己念了一百万遍往生咒,是这样的心理。

这就是行法,是佛法也没错,是人天乘果的修行。

但是依《维摩诘经》所讲的第一义谛菩提大道,执着于修行为修行,就错了。

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随时要回向,要施舍出去。

你能施舍给一切众生,实际上一切众生也会施舍给你,这就是常用的标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尽管去布施,布施完了,这个力量会回转给你。

如果执着了行愿为究竟,就被修行法门(行法)所绑住,是不会证得彻底的涅盘之果。

所以大乘菩萨要行愿也空,空不是没有,是舍、放下。因此,维摩居士说“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这个问题就出在执着了。

行处法也是意识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道友问,我打坐三年了,怎么一点成果都没有?

我告诉他,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时间来计算。见地观念到了,也许刹那之间你就悟道了;见地观念不到,八万劫也没有用啊!这是第三层的说明。接下来是第四层。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

刚才讲“法无行处”,虽然在修行中,也不以为自己在修行。

因此大菩萨虽然在作六度万行,心里没有自己在作菩萨行的观念。

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就着了相,非菩萨道。

但是,我们听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观念:法是有取舍的。

取舍什么?学佛法修行如果不,不自己的功德,要舍,这岂不是又落入一边了?

落入有取有舍了,也不是究竟,不是中道观。

因此维摩居士更进一步说:“法无取舍”,他对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步步叮咛,一层一层上来。如果有取舍,就非求法了。

初学佛的人,常常对法有取舍,取舍在哪里?有些人执着净土,大骂禅宗、密宗。

学禅宗的人说,净土是愚夫愚妇笨人学的,我要学最高的。

执着密宗的又说,只有密宗才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观念都是功利主义,也像是去买菜,专挑又好又便宜的。

结果常常忙着赶道场,学了密又学禅,好忙啊!我过去也是这么忙过来的,后来恍然大悟,也就不忙了。

当然我不是悟道,是悟到自己赶得太辛苦,干脆万缘放下,我还是我,多安详呢!

所以“法无取舍”,你们记住这句话,少走冤枉路。

《金刚经》也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哪怕你只拜佛也会悟道。

我小时喜欢作诗,我父亲就给我一本书,要我背里面的诗。

我一度很欢喜,父亲说,这是附近一间庙子的和尚作的。

那位师父是打鱼出身,一个大字不识。

他不知什么因缘,忽然出家了,经也不会读,就整天拜佛。

那庙子地面是石块铺的,他拜了九年,石块都拜出印坑来了。

后来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觉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间有时连睡几个月动都不动的。

他师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没翻掉,还以为他死了,好在他师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

三年以后,他做文章作诗都会。

这是我亲身见到的,说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只要诚恳、专心一致、系心一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你修净土、又参禅、又学密,到处找能让自己快一点成就的法门,好像在买股票一样,是一无所成的。

一门深入的话,诚恳拜佛也会悟道的。

佛法其实很简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经”啊!

记得《金刚经》告诉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现在再上一层。

“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没有固定地点的,这个“处所”,小而言之指身体上的,像道家或密宗守窍,三脉四轮,都在身体上搞,这成了法有处所。

如果气脉感受是佛法,那你死了肉体没了,感受没有了,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吗?

这个生意不能做啊!大的处所,例如密宗观虚空,观蓝天,观日轮,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非究竟。

如果认为这是第一义谛,那就取舍,行处,犯了法着处所。

佛法是活泼泼的,你着了处所是呆板的。

“处”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念佛是意处在念,观想也是。无上大法是无处所,用有处所之心求佛法,已经被处所困住,不是真正求佛法。有一位道友找我讨论,学佛很多年了。他说现在什么都对,就是觉得好像放不下,所以没有多大进步。

我说:“这个问题正是现在讲的,刚才不是听过了吗?所以你听经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不然就白搞了。”

“法无取舍”,你觉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这就有了取舍,本来就是放下的。

譬如有人说自己的心无法空灵,你们现在专心听我讲话正是空灵嘛!否则你怎么听得进去,对不对?

本来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

你有一个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就是行于法,行于生灭法,行于取舍法,也是行于染污,因为你认为放不下是染污了,法是没有染污的,自性本来寂灭。

这位道友问:“那么该怎样呢?”

我说,“就是这样,没有那样,这样就是这样。如果你真到了这样就是这样也差不多了。”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或者求清净,或者求放下。

放下是个名称,你上了座的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

因为你有一个求放下之心,这个念头挡住了,就有所取舍。

那你问,我这么坐在那边岂不是傻不楞登?

嘿!就怕你不傻,真傻了蛮好。

世界上的人都太聪明了,所以找了许多烦恼,真求而不可得。

所以我说这一位道友是现身说法的菩萨,我们藉这个机会,给大家再把《维摩诘经》这一段讲了一遍。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第一义谛、真正佛法是无相的。

我常说,一般人以有所得心来学佛,想求无所得果,是背道而驰。

所谓“相”,是佛学名词,用现在的话讲,普通人都想求一个境界,尤其是学密法的。

有的人天生个性如此,这种人来找我,我就说:你不要跟我谈,最好去学密宗。

他一听,眼睛都亮了,还问我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脑子里充满了神秘主义。

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观念,打坐修道就想求个境界,若是没有境界,还要埋怨为什么没见放光、没这没那。

他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无相的,非境界。

有个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舍。

无上大法是“法名无相”的。

“若随相识”,你以为境界是佛法,“是则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错误的。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这更要注意了!

刚才讲无相的道理,大家研究过《金刚经》,其中谈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说了。

现在很流行禅宗,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识一个,听到别人念《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

当然后来见了五祖,所谓三更入室,才真的大彻大悟。这里《维摩诘经》也是说“法不可住”。

讲到这里,我要告诉你们,现在研究佛学最好的办法,近年来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内。

不是说这些完全不对,而是最好读原著。

这不只是研究佛学,做其他学问也应该读原典。

原典读熟了之后,可以“以经注经”,会融会贯通。像我们读到“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