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04章 杜位说留迹(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一天,惠能在山下帮村民干完农活返回上爱岭。在龟咀岩不远处见有一位和尚昏倒在山路边,奄奄一息。

惠能连忙奔跑过去,替这和尚把过脉,知他是又饿又病,环顾四周,采摘了一些山草药,揉烂,塞到那和尚嘴巴里,替他灌了几口水,又给他按揉人中及其他的经脉,没有多久,那和尚悠悠醒来,睁开眼睛,见到惠能慈善的面孔,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表示感谢。

惠能行过礼后,道:“请问大师,你是何方游僧?”

和尚声音仍然柔弱,答道:“贫僧名唤昙璀。”

惠能:“你跟哪一位师父学佛?”

昙璀回答:“我是法融大师的徒弟。”

惠能在湖北东禅寺时曾听过一些老和尚讲历代师祖的轶事,想到了什么,问:“是不是四祖道信特许在他法脉下自立门户的‘牛头宗’法融大师?”

四祖道信,在禅学思想史上是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其禅学思想内涵丰富,实践方法可行。其创立的应有的次第和入手的方便,这渐修禅法对五祖弘忍等后人的思想有直接影响。而法融的牛头宗充满了顿悟思想,后人评价他所著的《心铭》不下于三祖僧璨的《信心铭》。

这山野之人对佛门之事竟然了如指掌,昙璀觉得奇怪:“啊,你是个俗人,对佛门的事怎么如此知晓?”

“这……”惠能支吾了一会道,“我笃信佛学禅宗,故此也略有知闻。”

昙璀探询而问:“你信的是哪一派系的禅法?”

惠能见他长相和蔼,直言而答:“顿修。”

昙璀大喜过望:“原来是同道中人。”

惠能:“不知你对此有何高见?”

昙璀打开了话匣子:

三祖僧璨大师在其所著的《信心铭》中提出“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是最早建立的顿悟禅法的实践纲要,而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与此都是一脉相承的。只可惜五祖的传灯人六祖惠能南逃之后,如泥牛入海,杳无踪迹。

昙璀越讲下去,声音越弱,显得有气无力。

惠能见昙璀太饿了,便拿出自己的干粮给他吃,再问道:“你怎么会来到怀岭这深山大林呢?”

昙璀吃过干粮,顿显精神多了,在犹豫了片刻后,见惠能慈眉善目,才直言而答:“我在皖浙交界的山中弘扬佛法时,被官府通缉。”

惠能大惑不解:“弘扬佛法也会被官府通缉?”

昙璀叹了口气:“有恶人诬陷,说我与当地陈硕真的起义军有勾结。我如今是百口莫辩,唯有急遁远引,躲避为上。”

“原来也是避祸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并且都是佛门中人却遭到了他人追杀。为了慎重起见,惠能并没有向昙璀表明自己的真正身份,只是问道,“你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昙璀一脸的虔诚:“来到这里,我什么地方都不想再去了。”

惠能:“为什么?”

昙璀站了起来,指着山下:“你看!”

昙璀这一动作,惠能已经有所领悟,道:“你是指这里的山山水水不同寻常。”

“唔,”昙璀点了点头,反问道,“难道你也有类此的感受?”

惠能一本正经地指点着:“看,上爱岭下的圆形坡地如高僧垫膝之蒲团,水塘基围上的圆形大小石头,排列有序,又像僧人手中的串串佛珠。那边的土岗形状扁中带圆,形似寺院中念经时所敲的木鱼。”

昙璀脸露喜色:“呵,你讲的话句句都与佛门有关,有如我佛门中人一样。还有一点,好像……”

惠能未待昙璀把话讲完,又接上了话头:“不远处的小岗状似八卦,也酷似一本半开半闭的经书。远处的屹立有序的山峰叫做花石十三峰,你看它烟雾缭绕,时隐时现,恰似佛地洞天。自有一种独特的意境。”

昙璀听着惠能的指点解释,颇有同感地说:“四周云蒸霞蔚,空灵缥渺,使人如在般若三昧、不染万境之处。远山在云海里漂浮,疑似万佛来朝。看来是天公造物,上天赐给这里的山山水水有如此浓重的佛气。”

惠能:“我也是这样看的。”

昙璀笑了起来:“如此说来,你与贫僧是见解相同了?”

惠能:“你不是讲过,我们乃是同道中人吗?”

昙璀与惠能两人相视而笑。

惠能手指着龟咀岩,诚挚地邀请道:“如不嫌弃,就到那里与我同住。”

昙璀喜出望外,笑靥大开:“在落泊之时,有幸与卢居士朝夕相处,贫僧正是求之不得。”

人生难得逢知已。

此后,惠能与昙璀在上爱岭的龟咀岩住了下来。

这两位在患难之中同住孤峰的同道中人,平时一起下山,去帮村民干活,耕田耙地,无所不干。找到食物,一起分吃。找到泉水,共同品尝。遇到困难,商量解决。平时他们在一起时更多的是谈经论义,交流禅法。

三年之后,昙璀从往来的商旅处得到了消息:他所受牵连的冤案得以澄清,官府已经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令。昙璀觉得这里地广人稀,自己的所弘扬的禅法基础并不深厚,在这里拥戴自己的信众比不上北方那么多,便决意重返北方,弘扬佛法。

惠能虽然舍不得这位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佛门好友离开,但也知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昙璀重返北方,对于佛学的弘扬与广泛传播确实是一件大好事,于是并不出面阻拦。

昙璀在临行时将法融所著的《绝观论》《心铭》等手抄本送给惠能,道:“这些经书,是我多年的心血。现在我留给你,先祖的修禅心得对你是有好处的。我虽然不清楚你的过去;但跟你谈禅论道时,我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你会有非比寻常的将来。”

在送别了昙璀之后,那些难得的经书伴随着惠能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

惠能的悟性本来已是极高,并且又得到五祖弘忍的真传。加上与法融弟子昙璀三年的相处,切磋经义,研论佛道禅学,这对他的修悟佛性、通晓法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后的公元677年,当惠能离开冷坑上爱岭、即将踏上前往广州的征途时,还专门烧上一炷香,神色庄严地将昙璀临别时赠送给他的《心铭》与《绝观论》诵读了一遍。

怀会大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两广交界之地,被重峦大山所封闭,交通的不便使它成了极少有外来者涉足的一方净土。这里的特点是山高、林密、人稀,容易隐藏与逃逸,可进可退。换句话说,当时这里是“山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而惠能栖身的龟咀岩在高山之巅,岩里有长年不涸的山泉滴水,一望无涯的连绵大山中有数不尽的可以充饥的野果。

这里也有独特的人文环境:是瑶族与汉人杂居之地,友好善良,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这里的山民不像中原地区对传统佛教思想的信仰那么根深蒂固,反而,对自己所倡导的顿悟禅学思想更易于接受。

惠能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不求奢侈荣华,只求清远淡泊,生活俭朴,与周围的樵夫、猎人、药农相处得十分融洽。

村民与山民们有病就上山来找这位“卢居士”,而惠能则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是有求必应,经常采药替人治病。

有一天,惠能从龟嘴岩处下山来,与一位猎人卢九同行往村庄走去,准备和村民们相聚。忽然,望见村口处来了十多位手持刀剑的陌生人,一个个长相都是凶神恶煞,正在跟乡亲们说着什么。

惠能离他们虽然有十多丈远,但从山风吹来的声音,依稀听得出,他们说的是北方口音的话。而被问话的乡亲一会儿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继而猛地摆手,示意听不懂。

“啊,这些陌生人全都是秃顶的和尚,人人手中都是执着明晃晃的兵器。难道他们是?”一种不祥之兆立即紧攫住惠能的心。警惕性特高的惠能,立即从身边的猎人卢九处取过一条布围巾,戴在头顶上,操起狩猎的器械,然后才用手扯了扯身边的猎人卢九,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看来,那一伙人气势汹汹而来,好像是在追杀什么人来的。我们还是躲避为上。”

猎人李卢听后点了点头,与惠能朝着另一边山坳快步走去,仿似猎人在追击猎物一样。

那些陌生人是神秀的手下,他们对五祖弘忍将袈裟衣钵传给那位名不经传的寺中杂役惠能之事很不服气,立心去除掉他,故此结伙南下。当他们发现不远处的惠能与卢九掉转方向,朝着另一边山坳走去,便呐喊着,撒腿从后面紧紧追赶而来,没有多久,已在山坳口追上了惠能与卢九,十多个僧人举起了寒光闪闪的刀剑,将惠能与卢九团团围住。

领头的和尚长得三大五粗,一瞪起眼睛有铜铃般大,叱喝道:“你们见到我们为什么要逃跑?”

卢九尽管听不懂那和尚操着北方口音的话,但从他们那副怒目睁眉的神态已推知出对方的质问内容,便说:“我们不是逃跑,而是发现山坳这边的荒草有狐狸出没,我们在追猎狐狸。”

由于李九回答时的话是冷坑、马宁一带的土话,因此那群北方来的和尚听后眨眉眨睛,有的搔着脑袋,有的来回摆着手,表示听不懂,却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有些和尚还把利刀在惠能与卢九的面前晃动着。他们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比划着手势,在追问。

惠能曾在湖北东禅寺住过八个月,在他所住的禅房四周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什么地方的人也有,惠能平日不仅听得懂他们所讲的话,而且还会学讲了几句。现在,从这些北方僧人的话,惠能知道他们专程从北方南下的来意:现在发问,有没有见到名唤惠能的居士来过这里。北方僧人声称,若然告知线索,让他们捉住惠能,就会有金钱重重奖赏。

面对冲着自己而来的北方杀手,惠能镇定自若,脸上却是一副茫然不知的神态,用冷坑、马宁一带的土话,向北方的寺僧作答。

那一伙北方来的和尚,只是听到李九与惠能满口的“叽哩呱啦”的回答。双方之间的问话与答话,简直是对牛弹琴。他们千里而来,为的是要追杀惠能。现在却是人在面前不相识。

这事说来奇怪,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并不奇怪:皆因惠能当年在湖北东禅寺时是一个尚未落发的行者,并且是个偏于南院一隅专干种菜舂米粗重活的杂役,不像神秀那样出头露角、是人人认识的寺中要人。

平日,站在五祖身旁高台上没有惠能的份,东禅里重大法事的念经诵佛又没有惠能的份。东禅寺有近千人之多,寺里的和尚大多数都互不认识,更遑论这么区区一个干杂役的下等人?

这次,前来搜查追杀惠能的和尚全都来自北方。在东禅寺与惠能从未谋面。他们只不过是奉命南下罢了。在他们脑海的印象中,寺院里的和尚与杂役都没有被太阳直接照晒,故此皮肤一定是白皙的。而五祖弘忍连夜传授禅法与袈裟衣钵的惠能,让他执掌禅宗权杖,非比寻常;这个人一定是英俊魁梧,相貌堂堂。而现在面前的这个人又黑又瘦小,与他们想象之中的禅宗祖师相差甚远。

惠能因为长期与山民们一起劳动,一起上山下水,一起耕田种地,所以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皮肤颜色,差不多已经同化了。所以,北方僧人做梦也想不到,在众目睽睽之下,面前这个瘦黑“土佬”竟然就是他们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要追杀的人。

双方语言差异太大,无法交流。这伙人听起冷坑、马宁一带的土话,犹如鸡同鸭讲,也是没法听得懂。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大家都是摇头叹息,一脸的无奈。

机敏的惠能明明听懂他们的话,却在整色整水,诈作听不懂,并且不时做着手势,向他们示意:他俩是本地人,是叔侄关系,现在是要上山去打猎。从来未见过他们要追杀的什么“带着袈裟金钵南逃的惠能”。

卢九也做着手势,示意他与惠能是同姓叔侄。

惠能的打扮与举止确实像当地的土人,将那些北方僧人糊弄了。

扭尽六壬,也没有办法在惠能与山民口中挖出半点有用的线索,北方南下的那伙和尚干瞪眼也是无济于事,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上爱岭,沿着山道往广西方向走了。

目睹着北方僧人们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山中,卢九向惠能喃喃地说:“这些和尚真怪,追杀什么禅宗六祖怎么跑到我们上爱岭来了。”

而惠能心中暗暗地长吁了一口大气,这一次不但是天助我也,而且也是乡亲们助我也。

怀集冷坑上爱岭真乃佛家圣地。

惠能“智避贼人”的故事在怀岭大地广泛流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