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40章 宦海风雷(4)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唐朝佛教的进步和发展对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唐朝经济更加全面、稳定地发展起来。

1、佛教作为佛教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尤其是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大量的农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开垦出来的,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佛教特殊的消费形式和消费手段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因为唐朝的佛教活动需要用到各种特定的物品,即宗教商品,承载了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而且唐朝。

宗教生活较为自由,许多人笃信佛教,并不吝钱财投入到施舍建寺、修经造像等佛教信仰消费当中。

3、佛教观念和佛教道德。佛性平等及农禅思想等也都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而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最终促进并。

加快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文化方面,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佛教的本土化渐趋成熟,,,佛寺、石窟、塔等佛家建筑的大规模兴建,佛教绘画、造像、壁画等特点显著,雕刻制作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佛教禅理的影响下,使唐诗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充满佛理的诗歌主要是对佛教和佛教徒的咏颂,或是对佛教禅理的直接传达。唐诗中除了表现寺庙建筑、佛教壁画、佛教音乐和梵宇静境等诗作外,受盛行的佛教影响,还出现了许多文士与诗僧交往的唱和之作,《全唐诗》中共收录此类诗篇2273首。

社会生活方面,佛教与唐代社会生活也密切相关,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对佛教近乎痴狂的崇拜主要是基于求福求利的现实目的,佛教更广泛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涉及饮食文化、社会救济、节日习俗及民风等。为满足佛教僧人饮茶的需要,很多佛教的寺院庙宇大力种茶、制茶,不仅掌握了一些种茶、

制茶的方法与技术,甚至还发现了一些新的茶叶品种;佛教倡导

善行善举,在日常生活中,僧人们非常认同慈悲为怀的理念,把救苦救难、普度众生作为他们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佛寺庙宇、僧尼们出现的扶贫济困、施医治病等善行善举也就不足为奇。

佛教的一些独特的节日与中国传统的节令习俗相结合,并逐渐渗透至民间,广大民众受到了较深的影响,唐代前期民间影响较大的节日主要有佛诞节、盂兰盆会、上元节等;这一时期佛教的繁荣与兴盛对民风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社会各阶层逐渐认同佛教的慈悲向善、众生平等、好生恶杀的理念。但对广大民众阶。

层来说,也起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听完一定禅师对佛教在唐朝的影响后,张柬之突发奇想,两眼望着一定禅师,“在唐朝,佛教和道教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包括统治者、老百姓方面。另外,据说李白是正式入了道教的,白居易和王维等人则是崇尚佛教。”

一定禅师:李唐统治者以老子后人自居,大扬道教。而同时,唐太宗又派玄奘西去取经,弘扬佛法。

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建立起新的统一的唐王朝。他们接受隋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稳定民生,巩固社会秩序的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达到了鼎盛阶段。在隋代佛教宗派形成的基础上,入唐后又相继建立起许多新的宗派。这些宗派有高度发展的寺院经济作支柱,创造了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代表了当时哲学思维的最高水平,影响着大批士人,左右时代思潮,而佛教的进一步普及化,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使佛教的某些基本教义也变成了大众的观念。

唐代诸帝对于佛教的态度,出于真正信仰者较少,普遍地是从政治上考虑,并且集中表现在对于儒释道三教关系的安排上。从总体看,唐王朝对三教是采取以儒为主体,调和并用的政策,表明在思想统治的方法和手段上开始成熟起来,给佛教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自唐太宗李渊登基后,唐朝进入了盛世时期。

唐朝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当时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百八十九多年来,唐朝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各种战乱连绵不断,宫廷政变,树欲静而风不止。

历史不再平静,昔日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战乱中已经很难找寻。远古的明月虽然还高高挂在天空,而大地山川已改,唐人记忆之中昔日的牧童吹箫暮霭里,浣妇搓衣山溪旁之悠闲的田园生活,早已被动荡的战乱所代替。尤其是朝廷那班文武大臣,个个生活得这般紧张,那般压抑……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而安定的太平盛世。但明争暗斗使人际的善意越来越小,每个大臣承受的生存压力于是越来越大。面对压力,皇上,文武大臣。

那么,解决这个如同拯救地球一样的宏观难题的出路在哪里呢有识人士把目光转向了“佛教”,转向了历久弥新的积淀深厚的禅宗文化。如同拯救地球者提出“只有一个地球”一样,我们是否可以套用说“只有一个大唐”:那就是使我们生存的和的每一段最微小的时间都充满和谐和欢乐,这等于问:有没有办法使污染的河水重新变得洁净呢。

张柬之疑惑地望着一定禅师,不置可否地:“能否?”

一定禅师肯定地:“能!”

张柬之问:“用什么方法?”

一定禅师答道:“只要方法得当。这方法之一,便是佛教的禅宗文化,一种使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变得宁静和谐的中国传统智慧。

接着,一定禅师对禅宗文化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六祖惠能,其禅学思想精华是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禅学的豁达是通向内心和人际和谐的坦途。

禅学是这样一种“大道”,它教导每一个人:世界便是我,我便是世界,世界美好我也美好,世界痛苦我也痛苦,人人都应该宁静地生活,自自然然地生活,如鱼在清水里,如云在蓝天上,如花盛开在阳春三月,如雪飘落在寒冬,顺乎自然、宁静地生活,与天空、与大地、与人、与动物、与静物和谐相处,和谐得如同鱼与水、云与天。

如果人人心如明镜般通透,如湖水般平和,如高山般安详,那么,上面所说的战乱、困扰唐朝历代帝皇的皇位之争,宫廷政变之类的祸国引发的战乱等事,也就会被不知不觉地消除于每一个尚未萌发根芽的初始状态之中了。

一定禅师这一番分析,直听得张柬之连连点头称是。“历代朝中权力竞争激烈,文武大臣的幻想执着也很强烈,如何能做到和谐相处?”

一定禅师见张柬之提出这么一个千古难题,双手合十,连说“善哉,善哉!施主说的是大话题,恕贫僧才疏见识少,不能直剖要义。”

张柬之道:“此乃涉及心念所思所想之事。说易容易,说难亦难也……”

一定禅师经张柬之如此一点,脑子里豁然一亮,兴奋地说:“对!施主说得对!此乃人心一念之间,就可以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两种天地啊!”

一定禅师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举了一例子:

早些年,有一位才华出众的乡间青年,由于他自尊心很强,性格内向,几次乡试都中不了秀才,因此,难以避免遭人议论,说他才疏学浅,烂泥扶不上墙,等等。于是他抑郁、悲愤、消沉颓废。为消愁解闷,他只身外出游览了几处名山大川。但游客们的谈笑风生没能激发他的兴致,反而更令他落寞感叹;青山绿水,在他的眼里全无灵气与生机。他万念俱灰,决定最后去一座偶尔听知却不大出名的大山,不是为了观赏,只为选择一个不为亲朋所知的地方结束生命。

当他到达那座山时,他惊呆了:光秃秃的山,只有一座简朴的古寺,哪有风光!却见游人如织,一律虔诚地顶礼膜拜。他从未到过佛门,觉得这些人的行为不可思议,便好奇地问他们为何来此山。尽管答说不一,但都表达了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他既震惊又疑惑:人人都有希望,我却万念俱灰……我应该怎么办?

后来,他无意中在那座古寺看到一本《六祖坛经》,于是,身不由己地翻开看了一遍。出乎他的意料,他竟然从中幡然顿悟,毅然重新回到私塾,投入到认真学习功课之中。他说:“是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使我明白“看破、放下、自在”的禅机妙理,助我越过满目苍凉,转入了一片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在国破亲离中的悲怆。因为感时伤世,所以诗人因情生境,看到花也觉得“溅泪”,听到鸟鸣也觉得惊心。从心理生发机制上说,这和上例那位乡间青年因万念俱灰而满目苍凉是一致的。

众生因妄想执着,为种种境所迷,心为追逐而流转。因贪、瞋、痴不断,就有喜、怒、哀、乐,迷时境转人,悟时人转境,境由心生和因境生情,都说明了人心的难以调治。

禅文化则正是疗救人心的一剂良方。有的人“一叶悲秋”,因为恐惧生命的短暂,忧虑人生中的失落;而禅宗文化可以从一片落叶中感悟出生命无常、万法皆空的真谛。有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实是出于人生苦短、追求不足的无奈;有人“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反映出一位生命充实、胸怀豁达的智者豪迈的情怀。所以说,迷时境转人,悟时人转境。

对此,处于失意、迷茫中的人们,应该多抽点时间学习领导一下《六祖坛经》,从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中去感悟、顿悟人生真谛,从而去把握自己。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人不论高贵或贫寒,只要脱却俗念,保持一颗平常的“真心”,以恬静、祥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做到“失意不失志,得意不忘形”,就可以领悟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六祖慧能说过:“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我们相信,超越“满目苍凉”的境地,人人都可以进入“一片生机”的新境界!

这便是禅宗六祖文化,对世人的有用之所在。

一定禅师一口气说完禅宗文化的有用之所在后,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须知道,上述他所说的禅宗文化,这可是他披沥十载的呕心沥血之作啊!他正待征询张柬之的意见,不料猛地听到门外一阵叫“好”声。

张柬之循声望去,不由得“啊”了一声,来者原来是他在山中遇见了二次的那个胖和尚。

和尚冲张柬之微微一笑,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施主有缘,我们又见面了。善哉,善哉!”

一定禅师起身恭迎,“释如禅师兄过誉了!老纳还以为师兄离开了天露山返回印度国了呢!”

释如禅师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接着又道:“本已尘事巳了,早动归期,怎奈山中奇景诱人,能人异士登临,乃迟迟未有归期矣!”

一定禅师:“原来如此,那就在山中多留一些时日,老纳也好朝夕请教啰!善哉,善哉!”

释如禅师连连摆手道:“岂敢、岂敢!大师乃当世高僧,适才听大师纵论禅宗六祖文化、《六祖坛经》,如雷贯耳,实乃三生有幸矣!”释如禅师恭维一番后,话锋一转,“敢问大师可知有一部《维摩诘经》?一部比《六祖坛经》还早问世的《维摩诘经》?!”

张柬之刚才听了一定禅师与他在山中二度见面的和尚,方知道该和尚来自印度佛国,难怪他举手投足、言谈之间处处透露凛冽禅机。此时,他猛地听到当释如和尚说到一部比《六祖坛经》还早问世的《维摩诘经》,突地一下来了精神,正想开言请教。但转念一想,自己一生饱读诗书,进士出身,博古通今,竟不知世上还有这样一部经书,实枉为宰相也!因此,他世故地在原地静观其变。

过了一会,只听一定禅师问道:“恕老纳孤陋寡闻,还真闻所未闻,还请大师详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