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97章 童稚见仁心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这天傍晚,夕阳慢慢收起了最后几缕余晖。

苍茫的暮霭,在山岫间弥漫流淌。

“小孩,你在这干嘛呢?”正在山坡草地上摘山稔果子的小惠能抬起头,见一位留着花白长髯的老人站在自己面前。

老人瘦削的脸庞上,汗迹沾着薄薄的黄色尘埃,显得疲倦无力。

他身穿着已经褪色、磨损了的黑色长褂,背着一个简易行囊,在落拓之中透出一派儒雅。

小惠能仰起脑袋,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像在一片蓝天中,熠动两颗黑油油的宝石:“老爷爷,你是过路人,想在这里投宿吧?”

“呵,你怎会知道?”老人感到有点诧异。

“附近村子没有穿你这身衣服的人。”小惠能打量着站在前面的老人,猜测着,又说,何况,这里方圆十里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太阳刚刚下山去了。这个时候到来的外人都是投宿的。惠能年纪虽小,但回答得却颇合情理。

“你真聪明!”老人伸出了右手的大拇指,称赞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惠能从衣袋里拿出几颗熟得发紫的山稔果子递给老人,然后说:“我叫惠能。”

老人嘴里嚼着山稔果子,听到“惠能”二字,禁不住打了一个怔,“这好像是佛门中人的法名,你怎会起这个名字的呢?”

“我不知道,从小村里的人都是这样叫我的。”

“你的家在哪里?”

小惠能用手指向南边:“就在那边山脚下。”

老人:“如果不嫌弃的话,请你带我到你家去,好吗?”

小惠能一口答应:“好。”

小惠能说完后,便走在前面,领着老人朝家里走去。

老人与六岁的孩童相比,步伐大一些,两人走着,走着,老人不知不觉已走在前头了。

忽然,老人听到小惠能清脆的一声叱喝:“别动!”

老人停住了脚步,拧过脑袋,问:“什么事?”

小惠能指着地面:“你看看。”

老人眯着老花眼睛,低头望去,并没有发现地上有什么东西,便摇了摇头,说:“我没看见有什么呀?!”

小惠能趋步上来,蹲下,指着老人面前约莫两尺远的地方,说:“你看,蚂蚁不是正在搬家吗?”

老人遁着小惠能所指,望去,果然见到面前的山路上有几行蚂蚁排着队伍在横过,这才舒了口气:“你刚才那一喝,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天大的事,原来你是指蚂蚁在搬家。”

小惠能满有理地申辩道:“我不提醒你。你就会踩到这群蚂蚁身上。你的脚板那么大,会踩死多少只蚂蚁呀!”

听小惠能这样讲,老人的心中涌起了一阵很久未曾有过的热浪,用手抚摸着小惠能那圆圆的脑袋,感慨地说:“啊,在这混沌的世间里,物欲横流,尔虞我诈,争得你死我活的。老夫很多年没有见到过像你这么善心的人了……”

小惠能却不以为然地:“人生在世,最大的罪恶是杀生。蚂蚁也是有灵性的小动物,它们整天劳碌,找两餐食也极其不容易。”.

老人奇怪地问:“啊,你年纪这么小,怎么讲起大人般的话来呢?”

小惠能认真而答:“这是我娘亲从小教导我的。”

老人来了兴趣,追问道:“你娘亲还教你什么呢?”

小惠能:“我娘亲告诉我,佛学把‘杀生’作为十恶之首。”

老人故意顺着小惠能的话头,想考考他:“你知道什么是十恶吗?”

“当然知道。”小惠能微闭着眼睛,轻晃着脑瓜,在背诵着,“十恶中,一是杀生,二是偷盗,三是邪淫,四是妄语,五是绮语,六是两舌,七是恶口,八是贪欲,九是嗔恚,十是邪见。”

对小惠能如江水般滔滔而出的背诵,老人吃惊得两只浑黄的眼睛瞪得如铜铃一样大:“啊,你的记性竟如此的好。”

小惠能:“对娘亲的教导,我都记在心里的。”

老人再问:“与十恶相对的是什么呢?”

小惠能答道:“十善。不犯十恶,就是十善。”

老人:“你娘亲经常背诵佛经吗?”

“唔,她常常拿着经书在背诵,还教我识字。”小惠能点了点头,“啊,天色晚了,我们还是快点回家去吧。”

小惠能领着老人回到家门前,张开小嘴,高声叫道:“阿娘,来客人了!”那清脆稚嫩的童音,像在黄昏的山谷中啼鸣的黄莺。

片刻,一位中年妇人从屋里走了出来。

老先生放眼望去:这妇人身穿一件深蓝色上衣,布料粗糙,显然是穿着多年,有点褪色。

她没有穿鞋袜,宽大的双脚并不像富家小姐那样裹足缠布,而是沾满了泥巴。她就是小惠能的娘亲李氏。

李氏从田里回来,刚放下锄头,听闻小惠能的叫声后,匆匆走出屋来,与老先生打过照面后,便将身子弓弯,施礼道:“您老远道而来,辛苦了。”

老先生摆摆手:“敝人如闲云野鹤,东西漂泊,并无辛苦可言。”

“老先生,如果不嫌寒舍简陋,请到里面喝茶。”李氏盛情邀请。

老先生进至屋内,刚坐到松木板凳上,李氏就递上新沏的山茶。

老先生呷了一口,觉得香醇甘洌,叫了一声:“好茶!”奔走了一整天的老先生敞怀畅饮起来。

李氏见这老先生气度不凡,便问:“先生从何而来,欲往何处?”

老人拈着长髯,唏嘘叹息:“在这山野之地,我也不怕将一切直白明言。老朽本是当朝国师……”

原来,这位老先生姓李,名淳风,是大唐著名国师。

大唐国师李淳风,又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历算学家,岐州雍人,唐初曾任太史令,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历史文化名人。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

李淳风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李播“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做《天文大象赋》。

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

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初行用的历法是傅仁均编撰的《戊寅元历》,这部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风对之做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唐太宗派人考察,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

在古代,历法编撰是专门之学,一般学者很难问津,而李淳风对《戊寅元历》提出修订意见时才二十多岁,这自然引起人们注意,也因此得到褒奖,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

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李淳风因聪明绝顶、才智盖世而招来奸臣妒忌陷害,被逐出朝廷。

李淳风在一个月朗风清之夜夜观天象,忽然发现一道白色祥光从岭南方向直冲环宇,熠熠生辉,久久不散。

他既兴奋又困惑:因为,这一瑞象,是一种千载不遇,万年难逢的大吉祥预兆,预示着一位名垂青史的伟大人物即将坐胎临世。

李淳风再夜观天象,百思不得其解,心想:大唐正逢盛世,太宗皇帝李世民更是千古一帝,难道天地之间还酝酿着巨大的变数?他便怀着忐忑的心情,化装成一个风水先生,悄然潜到岭南。

李淳风沿着当年达摩祖师到达中国的珠江口,溯江而上,到肇庆,顺着那条从西南方向奔腾而来的支流新兴江溯江而上。

新兴江中上游,一列大山纵横曲折,峰峦高耸,岩壁峻峭,蜿蜒三百余里,好像一条苍龙,卧在江边。因此,当地人都叫它龙山。

在状如龙头的山峰之下,犹如巨龙小心翼翼藏在腭下的宝珠,悄然存在着一座村庄。

卧龙腾跃,翱翔蓝空倾甘露,霓虹七色彩云飞;宝珠出世,光辉灿烂照九州,风韵千古泽后世。

李淳风白天登山寻龙,晚上在龙山脚下夏卢村的一个财主黄雷天家住宿。通过多天的登山寻龙观察,他发现:龙山苍龙窟,宛然摩尼珠;孕育百万年,毫光照大千。

这风水,这龙脉,分明是诞生帝王的地方;但是,这瑞气,这彩云,又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柔和,丝毫没有帝王那种君临天下的霸气,这里的神韵,比王者更具风姿,比文曲星还要洒脱。

李淳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吉祥预兆呢?究竟是何等人物,感召得地生瑞气、天绕祥云?

而此时,正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刻,天地一片混沌,再加上浓重的晨雾塞满了所有的空间,使人感到沉重,压抑,莫名其妙地烦乱。

那一列黑乎乎的山脉,也犹如僵死的龙蛇,匍匐在原野……

到了子时,忽然,从状如龙头的山峰之下的那条村庄里传出一声凄厉的尖叫,随着一声嘹亮的初生儿啼,如同划破晴天的霹雳,震动山野的夜空,震颤着整个世界。

随之,一道红光从里室飞腾而起,透过窗棂,冲上浩瀚迷茫的天穹,将附近映照得一片通红,随后,引来了彩瑞千条。天亮,但见两个僧人前来恭喜……

李淳风千里寻龙至此,目睹这一切,内心的困惑顿释,双手合十,喃喃自语:阿弥陀佛,原来这瑞相,应在佛门……

李淳风屈指一算:这一天,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

这一天,自达摩祖师将宇宙间最不可思议的智慧——禅,传给二祖慧可,恰好过了一个世纪——整整一百年。

这一天,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坐胎临世了。

……

事有凑巧,几年后,李淳风离开了笙箫管弦的繁华之地,沿着岭南山脉的龙脉追来,又来到了新州龙山附近,至傍晚时分,在山坡草地遇到了当年坐胎临世的小惠能,便跟从去他家投宿……

李氏听了国师的倾诉,也愤懑骂道:“朝野倾轧,耿耿忠臣,报国无门呀!我夫君也是一个明证。”

国师的心一动,引颈而问:“你夫君是?”

“我夫君本来与你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李氏也将卢行瑫的事讲了一遍。

国师听后,长叹了一口气:“我在朝廷时,也曾听过此事。但是皇上昏庸,唉……”

李氏到厨房,把家中仅有的那只生蛋老母鸡也宰杀了,用来款待国师。

晚上,国师睡在客厅中临时用松木板拼搭的硬床上。

地下是块泥地,坑洼不平,四只床脚仅有三只着地。

国师一转身,那床板就像摇晃的木马“吱呀”作响。

窗外,浓黑的云块把月亮遮得严严密密,平日调皮眨眼的星星也不敢在墨黑的夜空露面,大地一片漆黑。

国师感怀身世,回想朝廷里奸臣得志,忠臣遇害,不禁心神悲怆。

但是,白天他涉水爬山,走的路太多了,全身十分劳累,在想着,想着之中,不知不觉入睡了。

国师在床上辗转翻了几个身,在朦朦胧胧之中,好像听到了轻微声,便猛然睁开眼睛,环顾四周。

夜,浓黑的夜色中并无异样的东西,窗外的疏星眨着软弱无力的眼睛,闪射出微弱的冷光。

“这是自己的错觉吧?”国师有点儿怀疑自己,但在这万籁俱寂的山野之夜里,确实有一种轻微声。

“这轻微声来自何方呢?”国师再眯定眼睛,凝神谛听:呵,听出来了,这轻微的声音来自床下面。

老人把脑袋从用薯莨染黑的蚊帐伸出去,见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匍匐在地下。他骤然一惊,急忙点亮了放在床头的小油灯。

黑暗的厅里马上撤满了摇曳的黄色亮光。

老人定睛望去:原来有个小孩子正蹲伏在自己的床下,右手小掌伸进那只够不着地的床脚里面。

“啊——小惠能!”老人马上跳下床去,替小惠能把右手掌从床脚下抽了出来,带着责备的口吻道,“夜深了,你有床不睡,趴到地下,干什么?”

小惠能揉搓着发痛的小惠能手掌,说道:“我见你翻来覆去睡不着,知道这床不平,有一只床脚着不到地。”

老人无所谓地:“床脚不平就不平呗。”

小惠能口气认真地:“你睡不着觉,我看在眼里,会在整个夜晚都挂念着这件事情,睡不着觉的。你连日来,不断赶路,脚底几乎磨穿;而明天清早起来,还要赶走山路,实在太辛苦了。我想,这个夜晚,与其我与你两个人都睡不着觉,倒不如我自己辛苦一点,让你先好好地睡一觉吧。”

老人有点嗔怪地说:“你要垫起床脚也不必用你的手掌,大可以去找石块嘛。”

小惠能解释道:“天色这么黑,要找块高度与大小惠能合适的石块并非容易的事。况且……”

老人:“况且什么呢?”

小惠能嗫嚅了一会,才作答:“况且,我怕去找石块时,细微之声也会将你嘈醒。”

老人:“所以,你就用手掌伸进床脚下面,把床脚垫平了?”

小惠能点头:“唔。”

“你的手掌不痛?”

“痛,当然痛啦!但想到你能睡得安稳,我就尽力忍住。”

听到小惠能这么说,这位不留名的国师又觉得一股热浪从心底涌起,翻滚着,直冲喉咙,他的鼻翼感到酸楚难忍,一抽气,两行老泪从干涩的眼眶里簌簌而下。他紧紧地搂抱着小惠能,由衷地赞叹道:“你这六岁孩童,有此至善至诚的悟性,真乃佛祖托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