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16章 醒世妙语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夜幕降临,曹侯村被浓浓的夜雾笼罩着。

刘志略刚刚和惠能说及他的姑姑,真是“日不讲人,夜不讲神”,说“曹操,曹操就到”。这时,在夜幕笼罩下的夜色中,只见一阵衣袂之风卷来,刘志略家大门口处出现了一位中年尼姑。

刘志略一见,连忙起身向惠能作介绍:“她就是我的姑姑。”

中年尼姑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听闻施主从虎口中救了我侄女志秀的性命,真是大恩大德,堪比天齐。”

惠能笑了笑:“积德泽行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

尼姑自报家门:“贫尼法名‘无尽藏’,配住在南边的山涧寺。”

惠能问道:“大师,你平日念的是《涅槃经》,还是《金刚经》?”

无尽藏惊诧:“啊,你也懂得经文?贫尼日常念诵的是《涅槃经》。”于是,她跟惠能谈论起《涅槃经》来。

“《涅槃经》是佛陀圆寂之前所说的最后一部经典,也是佛教最为重要、最深奥的佛经之一。后秦道朗大师说它‘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宝称,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正因为此,中国历史上诞生了‘道生说法,顽石点头’的著名典故。从古到今,有许多人穷其一生倾心研究《涅槃经》……”惠能侃侃而谈。

刘志略平时也笃信佛学,故此,不时插进话来。三人越谈越投机,一谈已到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小鸟在屋后那株荔枝树枝头“吱吱喳喳”地叫,无尽藏方起身告辞回山涧寺。

……

在刘志略的再三挽留下,惠能暂时在曹侯村住了下来。

他经常与刘志略到山涧寺听无尽藏诵经。

惠能善于领会经中的大意,听其诵读后,便能向无尽藏与刘志略讲解经义。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刘志略和惠能又到山涧寺听无尽藏诵经。

行走在通往山涧寺的山道上,清澈透明的山溪清泉环山涧而过,天蓝、地绿、水清、寺净、路畅,虽是秋日中午时分,却依然能感觉到山间清风带来的阵阵凉意。源自山涧寺后龙山上的山泉水顺着山沟潺潺流下,为山涧寺勾画出一派“小桥流水,脱离尘俗、幽静清秀”的美景。

无尽藏一见到刘志略和惠能,便请他们上座。

喝过茶后,无尽藏拿起放在桌上的那本佛经,向着惠能,道:“昨晚夜读这本佛经,有几个字我不认得,正巧今天你们来了,正好向你请教请教。”无尽藏翻开佛经,指着书页上面那几个字,递到惠能面前。

惠能刚想接过经书来看,突然,他觉得耳边嗡嗡作响,凝神细听,似是一个老和尚在跟他说话:“法王谨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佛门中人,千万不要透露您读书识字之事,恭请谨记于心。善哉、善哉。”

这声音,惠能感到熟悉,似在哪里听过……

惠能在心里问:“大师,为什么不能说呢?”

老和尚言:“凡事皆有前因后果之理,法王又何必为未来之事相问呢?您还是好好养好身体,早日上路求法去吧。”

此时,惠能就觉得自己好像被这沙哑带磁性的声音笼罩着,两耳和头上都充满了绵绵密密的声音,似乎说话者就在头上,就在身边。

……

无尽藏见惠能痴呆地立在那里,嚅动着嘴唇,似乎在和其他人说话。

无尽藏见惠能欲接经书而不接,忍不住再次指着书页上面那几个字,递到惠能面前,说,“请指教指教。”

“向我请教文字?”此对,惠能回过神来,言不由衷哈哈地笑了起来。

惠能笑罢,摇着手道:“说来惭愧,我牛头大的字也不认识;不识字读不了经。”惠能说到这里,又不忍却了刘志略姑姑的意,故又说,“不过,大师若是把经文读出来,或许我能为您解答其中的意思。”

“牛头大的字也不认识?”无尽藏笑容可掬的脸上,浮起了一丝淡淡的凝云……

无尽藏垂下眼帘,以略带责备的口吻说道:“佛戒妄语。所以,学佛之人,诚实第一。你连个字都不识,怎么能解释经文之中甚深的佛法呢?又如何能解释经中的含义呀?”

“佛法真理,与文字无关!”惠能语出惊人!

刘志略被他的这句话震惊了:“什么?神奇玄妙的佛法,与文字没有关系?那么,还要这些珍贵的佛经做什么?唐僧历尽艰辛,去西天取经,不就是为了带回经书吗?”

惠能又道:“佛法的精妙之处,并不在文字上。”

刘志略和他姑姑像不认识他一样看着惠能。

而惠能,却莫名其妙地吸了吸鼻子,一边四处寻觅,一边说道:“花香从哪儿来的?”

这惠能,不但是个“文盲”,而且真的像瞎子一样,连无尽藏供在佛龛前的那簇烂漫的山花都视而不见。

无尽藏用手指着供桌上的花瓶说:“贫尼每天清晨采野花供佛。室内的淡淡馨香,就是佛龛前那簇烂漫的山花散发出来的。”

惠能没有说话,只是侧着耳朵,像在倾听着什么……突然,不着边沿地问:“哪里有人弹琴呢?”

刘志略听惠能如此一问,真个是有点哭笑不得,没口气地解释说:“这座寺庙之所以叫山涧寺,就是因为附近有一道山涧,涧水叮咚,宛若琴声一般。你看,就在那边。”刘志略的手指向寺外。

惠能的目光没有顺着刘志略的手指指引的方向望去,而是认真打量着他的手指头。

刘志略又好气又好笑,说道:“贤弟,你本来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今天是怎么啦?你看我的手指干什么?手指既不是涧水,也不能发出声音!”

这时,惠能才哈哈大笑着说:“你们看,佛法的真谛,就像美妙的花香,也像动听的流水;而文字,就犹如你们指给我看的手指。手指能指出花香与流水的所在,但你们的手指本身,并不是馨香的山花,也不是动听的溪水。而且,看美丽的花朵,听山涧的流水,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手指不可。”

最后,惠能点拨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不能对经文产生执着。”

无尽藏听了惠能一番醒世妙语,如醍醐灌顶,“天哪,您简直是一尊肉身菩萨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贫尼何德何能,竟然得遇活菩萨光临!”

无尽藏站立起来,整理好袈裟,展开拜具,向惠能五体投地拜了下去……

惠能一个在家之人,无论如何也不肯受无尽藏尼师这一拜。可她是一位比丘尼,自己是一个男人,又不能用手去搀扶她,他就赶紧抢先跪了下去……

那一段时间,惠能与刘志略白天一起参加劳动,晚上便去听无尽藏念经。听念经完毕后,他反客为主,倒过来向无尽藏尼姑讲解经义。

惠能虽然从未接触过《涅槃经》,但他自从听闻安道诚诵读《金刚经》之后,心中得悟,深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三昧,所以,能够一通百通,一闻千悟。

无尽藏更预感到惠能是个奇异的人,于是,就将此事遍告村中有德行有名望的长者,说:“惠能是一位开悟有道的人,应当请来好好供养。”

不久,就有魏武侯曹操的玄孙曹叔良和附近的居士,争先前来瞻仰礼拜。因为惠能尚未落发出家,人们称他为“卢行者”。

乡里的耆老听说此事,竞相前来礼敬,跟惠能交谈及听他讲过经义后,都忍不住赞叹道:“这个卢行者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已达至天机自悟。并非一般的人所能企及,恐怕是大菩萨临世,实在可以往宝林寺出家当大师。”

于是,曹侯村的信众在无尽藏尼师的提议下,礼请惠能住进当地著名的宝林古寺。

惠能在宝林寺住了不久,觉得没有名师点拨,难于成大器,他更是难忘自己本誓求师的初衷,打算到黄梅拜谒五祖。

临走的那天,刘志略为惠能举行了一个隆重的送行宴会,宴请了村里众乡亲。

惠能在宴会上与村里前来赴宴的民众一一话别。

晚上,他与义兄刘志略在客房促膝长谈到深夜。

西斜的月光透进房间,水波一样清凌凌地浮在地面上。窗外树枝摇动,月光星星点点像散落了一地的碎银,似乎能听到它滑落下来叮叮当当的声响。

惠能悄悄收拾好行装。他把行囊挎到肩上,轻轻打开房门,侧耳听了听,院里悄然无声,唯有蛐蛐歌唱着明月的皎洁。

惠能走过院子,轻轻拉开大门,一只脚刚刚迈出去,从志秀的闺房方向传来淡淡的忧伤的歌声:

江南月,如镜亦如钩,如镜未临红粉面,如钩不展翠帏羞,空自照东流。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