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57章品《维摩诘经》(15)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中乞食。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

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被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是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终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忍诣彼问疾。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

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一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

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其咎。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知除灭,勿扰其心。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幻,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知此者,是名善解。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知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闻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盘,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

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

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

若能如是,是其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忍诣彼问疾。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诘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谓晨朝持钵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麤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

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是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忍诣彼问疾。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维摩居士在病中,心生一念,为何慈悲的释迦牟尼佛没有念到我?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此时佛就转向另一位大弟子,大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阿毗达摩法蕴足论》是他做的。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大目犍连也不愿去。因为大目犍连有一次在城中巷内,为居士们说法时,也挨过维摩居士的训斥。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

维摩居士对大目犍连说,你不应该这样为在家的居士们说法。说法就要依据真正的佛法来说。这骂得严重了!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真正的佛法没有一切众生。换言之,也不需要度众生,因为众生本来是佛,何必要你来度?你以为众生有罪过,自性本来不垢不净,没有众生可以染污它的。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自性本来无我,不需要再去求个无我,也用不着你来讲无我。自性无时间空间,没有寿命,本来不生不死。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前后际断就是前面一念已经过去了,后面一念还没生起,过去了不可得,未来的还不生,当下即空,三际托空。

这一段现成是空的,你不用去求的。这是真正的佛法,你要是抓不住,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再说吧!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一切法本来寂灭的,本来在涅盘中,本来无相的。佛法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法离于相。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讲什么佛啊,五阴十八界啊,都是多余的。

有这些佛学的理论东西存在,法执不脱,不能成佛。真正佛法是说不出来的,佛在《金刚经》里面就说,自己四十九年来没有法可说,真正的法身不是知觉观念可以体验表达的,所以说离觉离观。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真正佛法哪有形相?哪有境界?本来就虚空。一切讲空讲有的理论都是笑话。因为法毕竟是空的。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佛法,也无所谓我所的建立。我们一切起心动念是唯识的作用,你能不起分别,才能转识成般若智慧。识,不智。

法无有别,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不是比量,不是相对的;法是现量,当下即是,是绝对的。一切佛法不离因果,不入因果,不在因上,离一切所缘。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佛法在哪里?就在这里,一切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佛称如来,本来没有来,也没有去。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真正佛法无所谓正法时代,像法时代,还是末法时代。它的真理是永恒不灭的,也是常住不动的。

佛法不在声香味触法六尘上,靠念佛找清净是依靠声尘,看到佛像庄严觉得清净是色尘。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佛法不去不来,不生不灭,无所住而生其心。空、无相、无作是大乘的三解脱门,但只是方便法门,如果死抓住就错了。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佛法无美丑,不增不损,不生不灭,不能归纳说哪一种是佛法,哪一种不是佛法。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大家打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做功夫,统统是错的。

佛法是平等没有高下:是常住不动的。观想动念都不对,都是六根在动,同清净法身不相干。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喂!大目连!佛法的真相如此,你懂吗?还在这里说什么佛法!真正佛法是说不出来的,也无法表达。真正懂得听法的人,听了等于没听。嘿!跟很多同学们一样,听了就忘了,因为他们无闻无得。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见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罣碍。

说法像是放录音带一样,是空的。要有如此境界,然后才能随机说法。要能晓得听法的众生是利根,还是钝根,连他们前世的业报都要能知道。所以才晓得止观,净土,谁应该参禅。

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因此,弘扬佛法,要能以大慈大悲的心情,赞叹大乘的佛法,能报答佛恩,不断于三宝,然后才有资格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居士对大目犍连说这一番话时,当场有八百个居士悟道了,发了大乘菩提心。大目连自称辩才不够,不能代表佛去探病。

到这里已经有两个大弟子不行了。

在继续讲下去之前,我们要特别注意,《维摩诘经》讲的是形而上真如法界,也就是禅宗所标榜的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法门,是最上乘的佛法,所以和一般讲渐修的法门,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每一位被维摩居士申斥的佛弟子,他们在此地所代表的是小乘佛法、渐修法门、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观点,与大乘佛法、顿悟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观点是相对的。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先把握住,否则来听《维摩诘经》不见得有好处,反而有坏处。什么坏处?会学成狂禅,口头禅,犯了谤佛的罪!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大迦叶就是禅宗的初祖。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因为大迦叶有一次在贫民窟里化缘,佛十大弟子个个有不同的作风,说明了每一个人成道的境界,在道体上,虽然是一样的,但是做人做事起用的时候各有不同,因为这些大阿罗汉多生累积的习气不同。好像是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子女,尽管遗传一样,但是子女的个性都不同。佛弟子中须菩提专门教化富人。大迦叶出身首富家庭,虽然成婚,但是和妻子一心向佛,二人谨守戒律;出家后将财产全部布施。穿粪扫衣,以修头陀行著称,喜欢与穷人结缘,与须菩提正好相反。所以佛有次呵斥他两人心不平等。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维摩居士见到大迦叶在贫民窟化缘,就责备大迦叶只度贫苦的人,慈悲心应该是普遍的,不论富人还是穷人都要度。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出家人不自己耕种煮饭,出来化缘应该心里行平等法,挨家挨户照次序乞食。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不论人家布施什么都一样的吃,就算是布施的食物中有荤的,当初的戒律也不禁止。有本书叫做《金山活佛录》,写的是真人真事。当年在杭州有位师父,他不修边幅,从不洗脸,有次要传法给我,他坐在床上脏兮兮的帐子里,叫我进去,我硬着头皮掀开帐子把头凑进去,哪晓得帐子里却是一股清香味,兰花都没这么香。这事说给你们年轻人听都不相信。我当年找师父,凡是大名鼎鼎的就不碰,专找一些苦行有道的师父。

回过头来讲本经,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来的,肉啊、骨头、血液、神经等等凑合起来的。在没有成道之前,还是需要维持身体这个机器,因此要抟食,就是用手抓着吃。

修道有成的人不吃食物也不死,他靠识食,是精神的食粮;乃至有天食,就是有天人送食。我们庙里晚餐不是正餐,叫药石,就是把吃饭当作是用药,用来维持这个和合的肉身,所以不得不吃。

佛说我们有四种进食方式:段食,触食,思食,识食。这个吃饭的道理,我们留到本经后面,讲吃饭的那一段,再详细讨论。

至于什么是化缘的精神?或者说,什么是化缘的出发点呢?

学佛的人只有布施别人,不接受别人的布施,这是不受。但是即使比丘修到不用吃了,因为慈悲,还是出来化缘,是为众生种福田。

没有得道的人听了,可不要拿来做化缘的借口!有次一位比丘说,他本来不想化缘,为了给人一个布施的机会才来化缘。

我在旁边听到了,瞪了他一眼,本来还要送他一笔钱,也不送了。

因为他有傲慢心,还没有得道敢说这个话!过去许多高僧如虚云、太虚,守银钱戒,出家人不沾手银钱,怕起贪念,人家供养的钱送来,他看都不看,管帐的向他报告,香火钱收入有多少,他答都不答,这也是不受。这一段讲的就是出家人的戒行,化缘法门。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聚落是古时的村庄,以空聚想,是说比丘进入村庄城市社会,心里仍然一切皆空,不受环境影响。

有人说都市脏乱嘈扰住不得,都市与山林有何分别?都是你自心在分别。不论在家或出家人,出入社会对所见、所听闻、所嗅、所吃的,都应该不起分别心。例如你是有道之士,见到万人向你膜拜,心里也不觉得如何。

化缘时闻到菜香,跟风一样没分别。布施来的食物,不觉得好吃或难吃,都一样。这些不是理论,是实际的功夫噢!你做得到就得道了。当年我在峨眉山闭关,期满下山入城,离城市还有三四里路,就闻到空中一股股人味,跟我一起下山的,有一位随从,就没有闻到,他不是不起分别,因为进了城,一家小吃店正在爆回锅肉,他就觉得香,嘴馋。你看,习气是多么难断。

受诸触如智证。这句话更难懂了。受,是感受。触,是接触,像是接过一碗饭,或是居士向比丘顶礼,头接触到比丘的脚。种种的接触都不会妨碍比丘内心清净,因为性空缘起,不起分别。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大迦叶以头陀著称,维摩居士就教训他,什么是真头陀行,真头陀行,心真出家。各位在座的不论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能够有资格受供养的人,是没有烦恼的;却也不脱离烦恼,因为烦恼即菩提。真有个烦恼可离,就成了断见。托钵化缘的时候,没有离开定,但明明还在走路吃饭,所以是无定无不定,随时都在定中,是真正的大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