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6章 神秀封国师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再说神秀。

与慧詹当初来岭南的方向正好相反,十几辆雕龙描凤的皇家专用宝辇,载着神秀大师以及数位随侍他的重要弟子,浩浩荡荡,从襄阳一路北上,到达了东都洛阳——许是忌讳李氏皇族的列祖列宗吧,自从十年前,则天大帝登基之后,一直居住在东都洛阳,原来的京城长安,俨然成了陪都。

宝辇一直驶进金碧辉煌的皇宫。神秀大师从车上下来,赫然发现,头戴金冠、身穿蟒袍的女皇武则天,竟然站在长生殿外亲自迎接他!

他一愣之后,刚想趋向前去拜见,一个宫中专用的两人小轿停在了他跟前。

不由分说,他被扶上小轿,径直抬到了皇宫中的小道场。

而则天女皇手扶轿杆,率领太子与文武百官,簇拥在神秀的小轿周围,一步步迈上高高的台阶……

尽管九十多岁高龄的神秀大师见多识广,但仍然热泪盈眶,模糊了视线……

或许,是早年出家当过尼姑,或许,是从小受笃信佛教的母亲的影响,武则天,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不但真心实意信奉佛教,而且亲自修行。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八大宗派中的华严宗,就是在她的大力扶持下诞生的。

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大师,正是在她的激扬之下,才写出了光耀千秋的巨著《金狮子章》。

宫中的道场里,神秀大师被送上了高高的法座。

武则天已经换上了便装,与太子等宫中内宾双手合十,肃立在神秀面前。

静,极度的寂静。

不仅仅外面世界的喧哗停止了,连人们内心的骚动也完全平息了;

而这种静,不是死寂,不是呆滞,不是冷凝,而是充满了勃勃生机。

这时候,你的心分明能感觉到,有一种潜流正在悄然运转着……

忽然,一声天籁破空而来——是她,武则天!贵为皇帝的她,居然亲自吟唱起了她即兴创作的偈子: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从那一天起,这首武则天所作的偈子,就成了《开经偈》,刊印在每一部经书前面,诵经或讲经之前,先要唱诵此偈……

更令人吃惊的事情还在后面。

吟唱完毕之后,则天皇帝倾金山,倒玉柱,五体投地,跪在了神秀大师座下……

……

武则天作为大唐第一个女皇(公元624年一-705年),她曾经出家为尼,皈依过佛门。后出于自身政治的需要,极力扶持佛教。

当时,有一位名唤法明的高僧,当面说武则天前生来历不凡,乃是天上的弥勒佛转世托生,还煞有介事地敬献上《大云经》四卷给她。

为此,武则天将佛、道、儒三教经过反复对照,还是将佛教确立为三教之首,主要是利用佛教中的《大云经》,大肆鼓吹“女王承正”,为她当中国第一个女皇大作理论上的准备。

其后,出于经略西域的需要,在东都洛阳造大毗卢佛,令各州县都建大云寺,支持法藏创立华严宗。捐“助脂粉钱二万贯”,充当龙门奉先寺雕刻佛像之用。由于她当女皇之时,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年轻时淫逸过度,年老时感到体力虚损,走路时脚步浮浮,为了能够延年益寿,她便将希望寄托于佛法之上。

于是,广招高僧进宫说法。武则天为此对佛教更加大力倡导,还拨巨资在各地的名山兴建寺院大刹,使全国的寺院星罗棋布。

武则天在宫中听那些高僧说佛多年,听来听去,都是那个版本,犹如天天吃鸡肉,逐渐感到厌腻了。

后来,她听到近臣推荐,世间的真正高僧当数慧安大师与神秀大师。

武则天听后,龙颜大悦,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遣使迎至京,并赐为国师。

第304章神秀言真相

据张说《大通禅师碑》记载:当神秀到京城之时,自视以天同高的武则天竟然不计君臣之别,亲自跪地施礼迎接:“诏请而来趺坐觀见,肩上殿,屈万乘而稽首,酒九重而宴居”。

每当神秀在说法之时,“帝王分座,后妃临席"。神秀被招至东都洛阳时,已是九十四岁了。

在洛阳宫中,修行极深的神秀一向来谈锋甚健,又是巧于辞令;来到宫中,知道武则天这位骄奢残暴的女皇,一点儿也怠慢与得罪不得。平日,神秀深入浅出,鞭辟入里,频举例证,来宣讲他那“拂尘看净,方便通经”的渐悟禅法。

武则天多年来,听惯了枯燥无味、行文晦涩的佛典经义,如今顿觉眼前豁然开朗,每天都乐于听神秀说佛法,听得如痴如醉,觉得这位高僧不仅是年岁高,而且是道行高,对神秀恩宠有加。

后来,武则天返回长安,又将神秀召到长安的内道场供养,武则天每次都是以最高的格局亲加礼拜,优敬有加。

及后,至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执政,他也是深信佛教的君主,封神秀为“帝师”,常常在宫中与神秀谈论佛法与禅说。

在一段时期,神秀所受之恩宠可谓是天下无人可及:乃洛阳、长安的“两京法主”,又是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代皇帝的“帝师”。

虽然得到隆盛的礼遇,神秀毕竟经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在宫中的内道场,面对鎏金耀彩的祭礼法器,身享着旷世荣华,昔日与众师兄弟在山溪野林中辛勤劳作,在清风明月夜共作参禅的情景,常常历历在目。禅林的争端是非,不时在他的心海中沉沉浮浮,难于平静。

神龙元年(705年)初春,京都的积雪尚未融化,四周是一片银白色,世界显得纤尘不染。

武则天听神秀讲解完《华严经》后,与神秀在大殿前的石板地面上边行边谈:“帝师,你是禅学的宗师,誉满四海,听说先祖菩提达摩西来时带有袈裟金钵,代代相传,传到你,该是第六代了。朕倒想一睹那圣物的风采。”

一阵朔风吹来,神秀浑身打了一个哆嗦,连头上的僧帽也吹落地面。

此时的神秀,已须眉皆白,岁月的风刀在他的脸庞上刻下深深的皱纹,他毕竟已是99岁了。

神秀捡起了僧帽,再戴到头上。蜡黄的老脸上忽地涌起一阵红潮:“这……”

武则天见他这副局促的模样,以为他不愿拿出袈裟金钵给自己瞻看,脸露愠色:“是不是朕配不上观看你那些高贵无比的圣物呢?”

神秀见武则天动怒之态,连忙趴在石阶之上,道:“圣上,您为天下之尊,并不是您配不上现瞻那些圣物,而是……”

“而是什么呢?”武则天追问道。

神秀支支吾吾着。

武则天的眼睛盯住他:“你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神秀嘬嚅了半天,才说:“老纳怕讲了,圣上会……”

武则天明白他的意思,用手将龙袍正了正:“帝师有什么话,直讲无妨。朕绝不会怪罪于你的。”

神秀仍没有直言。

武则天看了看趴在石阶上的神秀,将手往上挑了挑:“帝师平身。”

神秀听到武则天的口气没有刚才那么严厉,才站了起来。

神秀终于鼓起了勇气:“圣上,老纳并无先祖所传的袈裟与金体。”

“啊,你没有祖传的圣物?”武则天吃惊地望着神秀,“你不是至高无上的法王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