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13章 深入民间说法(5)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什么是众生?众生就是心中的念,佛教中指有生命的东西。这一层道理是大乘佛法层面。

所以,发了愿就要执着你的愿,只要你不执着,是开佛知见,开示你先能够了“妄念空”的一面,然后再起而修“胜义有”的一面,毕竟是有的,不是空。

但是,这个有是妙有,不是凡夫的执着假有。没有真愿力,就不能成就真佛土。比如一个人做学问、做事业,就得真发心,昼夜孜孜为此,才能有成就。就连练毛笔字,如果没有几十年苦功夫练字,绝成不了书法家。

所以,要成佛就要发愿,而且是发利他的愿,否则不能成就,千万记住。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者,非于空也。”这是大乘佛法的要义。

诸佛菩萨皆为一件大事因缘出世,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出世,示现了脱自己的生死,这是佛法的精神。

我们学佛都是为别人而学,不是为自己。没有这个认识,就不算佛子。

标准的凡夫,统统在为自己打算,辩解,一点菩萨的气息都没有。

比方有一个人要在空地上建造一座宫殿,这是容易做得到的。如果没有土地,想悬空盖宫殿,是不可能的。

这里第一个秘密是,自己功德根心地没有修好,免谈佛法。本事都没有,根基都没有,想成佛不是大妄想吗?白居易的诗: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检讨自己,根基何在啊!

一切诸佛菩萨发愿成就佛土净境,不是光讲空。空是前行的方便而已!但你如果不能先证到自性空,是不能谈修行的。所以必须要先修证到性空,然后才能修缘起妙有。比方说,这有一块地,上面盖了栋千万亿年的老房子,房子里面有毒蛇猛兽,还有粪便,各种尘垢都有。

你必须要先清理干净,甚至把房子全部铲平,重新盖个房子,也就是要先空了,才能成就生命的有。

但是,只讲空,就是边见,顽空。讲实际的道理,我们凡夫众生初步是空起念,空第六意识的妄念、业力的习气。慢慢影响,才空掉第七意识我执,人空我空。最后是无始以来,第八阿赖耶识的习气也空也清净了,空与清净是一体的两面。

诸佛菩萨虽已证到空,也修成有的国土,自心还是了不可得的,不取不着,依然入空。

所以,佛经也称空为如如,真是妙不可言,你说它空,它又不空,你说有,它又不有。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菩萨而建立他佛土境界,如此而已。佛在这里就把佛法修持最高的要点告诉了我们。

一切菩萨起心动念是直心的,什么是直心呢?

是心直口快吗?不是的,直心是无谄曲之心。你们学佛要研究众生心理学。

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是谄曲心,谄是谄媚拍马屁的意思。例如,我们日常穿衣服就有谄曲心,怕难看,拍众生马屁,化妆也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你说你不化妆,不洗脸了,还真是在谄曲你自己,将就自己。所以我们处处都有谄曲心,除非悟了道,明心见性了,才是真心。

直心就如《易经》讲坤卦的三个字,直、方、大。《华严经》的全名是《大方广华严经》,大方广三个字就是直心,是大心,胸襟广大,包容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不为自己。佛说直心是菩萨净土,心地真正清净了,修戒、修订、修慧就是为了达到直心,达到菩萨净土。

因为菩萨在因地修直心成就了心意识的净土,所以每一位菩萨成佛时,不会妄语,不会谄曲众生来生其国,看你自己发心有缘,如果造此缘他也,其实不是,是你自己不要来。

净土宗讲阿弥陀佛如父母忆念子女般地希望众生来归,可是,子女偏要远走他方,不念父母。父母想念儿女是无限的,佛经教我们用父母忆念子女般的心来念佛,那样没有不往生的。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深心与浅心相对。一个穷人如果在路上捡了一大袋钱,当天晚上他一定乐得睡不着。有钱的人,一笔生意赚了一大笔,可能只笑笑说还可以,这是心量深浅的问题。

大家打坐有一点点境界就很高兴了,想自己快成佛了,明天打坐怕境界飞掉了,这就是心浅。

你们做早晚功课要念《楞严经》中阿难作偈子: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

什么是“具足功德”?

就是万善庄严。大家喜欢讲禅,什么青蛙跳水扑通一声,荷花开了,真是发疯了。

什么是禅?禅宗祖师们说过:“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你修得到吗?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就是把生生世世的业力习气烦恼一概丢尽,实际理地是实相般若,不受一尘。一起心动念就是行,修行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万善庄严。

老讷再诵一次,“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心要深,要厚道,包容,善心,那么深,菩萨成立佛土的时候,更具足一切功德的众生才能往生佛国啊!

不要以为光叫几声佛名就可以往生的,你念佛要像父母子女那样的念。这只是修的功而已,你还要有“具足功德”的德。《净土经》上告诉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就是八地以上不退转的菩萨,那已经深心具足一切功德,岂有不往生之理,这就是它的秘密。所以凡夫众生,以贪求妄想之念,要想往生佛国,是何其狂妄而愚痴啊!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的行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正的大彻大悟。

明心见性是菩提心,真正禅宗明心见性的人,没有不发慈悲喜舍心的。如果慈悲喜舍,般若智慧,愿力发不出来,敢说自己已经明心见性,是绝无是处的。

有的以为坐起来得一点点清净,了解了某一点道理就是禅,规矩戒律都守不住,狂妄无知,那不是开悟,那是地狱种子。

菩提心是彻悟之心,发了菩提心的人,必然是慈悲的。

开悟的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起心动念,做人做事同以前是完全不同了,平常心量狭小的人变宽大了,窝囊的人变顶天立地了,习气结使全改了。有些年轻人找上我,姓名也不先说,要跟我谈禅,还要我给他印证,狂妄至极。

唉!我只好说我不懂禅。要学禅,先读好《维摩诘经》再来吧!先从行下手啊!菩提心是菩萨净土,所以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大乘众生没有不发慈悲行愿的,真大乘必有菩提心,所以大乘众生才来生佛国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真能布施是菩萨的净土,一切能舍的众生才有资格往生佛土。我们虽然口口声声讲布施,都希望人家布施给自己,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哪一点给人家了?“一切能舍”不是光把钱布施了就是布施,这是外布施;还有内布施,要把一切烦恼妄想乃至身心皆空。一切能舍的众生,是绝对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的菩萨,才能做到一切能舍,才有资格来生佛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真正戒行清净了,就是菩萨的净土。

人,甚至全部五,都建立在十善业道。能做到十善业道,然后以善果回向一切众生,才是持戒成就的标准,然后可以往生佛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大家看到忍辱就以为是受人打骂,那只是表面文字,是不相干的。

真正的忍辱是八个字:“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我们这个世界翻译叫做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是能忍、堪忍。这个世界上的人,忍受一切物质环境痛苦的能力特别强,因为世界并不圆满。

只有一个愿力,就是把自己所知所见的告诉别人,听不听是你们的事,这是忍辱行之一。昼夜那么多事情,不为自己在做,也是忍辱。

菩萨在世界上都是在修忍辱苦行。《金刚经》上说过,佛是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遭到一刀一刀慢慢地割,还是能忍受下去,所以成就了。

不是要你像佛一样被人割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慢慢被割肉,发心的菩萨都是牺牲自己。

忍辱是担负一切,担负不起来的还是要担负;做不到的,还是去做。我们到佛堂念佛还要找个好地方坐下,还要争取这样那样的,这样的心性就成问题了。忍辱是一切菩萨的净土,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是怎么来的?是忍辱功德成就出来的,不是像有人讲的,供花给佛,来生就长得漂亮,那样就变成做生意了。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什么是真精进?一句话概括,就是勤修一切功德。

所以,一切经典皆是戒律。我们看《维摩诘经》,戒律都在里面了,每一条都是戒条,我们做到哪一条?

我们学佛,有几分钟、几小时在勤修一切功德?除了自己贪舒服,养自己这几十斤大肉之外,并没有勤修一切功德。

这样怎么是佛法的行?

这些经文都很明白很容易懂的,为什么我要说得这样严重呢?

大家不要以为容易懂,其实统统没有懂进去。

那不是在念经,是在造业,造无记业,得什么果报?白痴!得愚痴的果报。

《维摩诘经》所讲的净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净土,不像阿弥陀经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所不同的只是这一点,但原理原则都是相同的。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这里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禅定的原则就是“摄心不乱”四个字,也就是制心一处,把杂念、妄想置于一处。比如修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摄心一处,摄心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上。

我们打坐贪图一个清净舒服安详,看起来是定,其实没有一念专一,不算是真修订。真修订初步是有心定,不是无心定。一般人好高骛远,上来就想空,什么都不管,坐着很舒服,以为这就是修订。这是细昏沉,不是定啊!愈修脑子愈空白,愈修身体愈不好。

你可能会问,有些禅师不是教人一切不用心吗?这里不用心是要你不用妄心,没有要你舍去正念。

他讲了前半句:后半句你要参啊!如果什么心都不用,那去学就好了,何必学禅呢?再不然学睡觉吧!所以,真正禅定要摄心不乱,摄是收摄,一切妄心杂念要收回。

有些人说,那我只管心念收回就好了,身体不用管了,那又完全错了。四大的身体和思想的念头,身心合起来是一心,一心不乱,要身也不乱,不用谈气脉而气脉自然调和。

隋唐以前的佛像是对的,得定的人坐像就是如此了,还是细腰身,没有肚子,尤其胃没有凸出来,更不是弯腰驼背的。

真的制心一处,或者念佛的一念专一,这个时候,身自然也专一,这个叫做摄心不乱,初步得定。

这种禅定的因,是菩萨净土,这是讲初步。那你可以问,成了佛果就可以不要摄心吗?

当然不要摄心了,成了佛果是无功用道以后的事,不要用心去摄心不乱而自然不乱了,还是一心不乱。

所以,禅定是一切大小乘学佛的基础,这里说禅定是菩萨净土,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有定力的众生才能够来生佛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的智慧不是聪明,世间的人有学问,头脑聪明,有思想,不一定是智慧,而是散乱。

真智慧必定是得一切三昧的正定,由摄心不乱开始,到不需要摄心,无往而不定,无时而不定,定中有菩提心,有觉心,这是正定,所以说智慧是菩萨的净土,因为一切菩萨成佛的时候,都靠定慧等持才能够往生佛国。

修智慧修订就是修净土法门,修这个法门的菩萨,自己成佛的时候,因为智慧的力量来化生他的佛国。来生佛国不单是指众生往生佛国,也指菩萨自己化生佛国,这里特别交代清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