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92章 开悟境界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现在连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都不理了,如此忘本,连做人都不够,还能成佛吗?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介绍了很多佛徒,就这一点来讲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没有说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不自赞毁他,犯了这条戒就没资格学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赞毁他,但是却会间接的这么做,例如被问起某某人如何,就答,他,我没有意见!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不说人家坏话,但是这个态度比骂人还糟。

佛土各个不同,依每个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这个原则把握住了,经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详细介绍了。

或有清净佛土,寂静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有的佛土清净,寂寞无言,万一你到了那个境界,能受得了吗?恐怕很难。

我们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讲话,要找听众。乃至没人可讲了,心里面还在讲,念头不能止。学佛真的绝对清净了,你反而会害怕的,要能够享受清净,享受寂寞,才可以学佛。

我有个道友,年纪很大了,学问很好,学佛也几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面名气也很大,去年他来看我,说到他到国外某某人的道场去了一趟,那边只有一个人,人家要他住下来,他不肯。

我问为什么。他说自己只住了一夜,清晨起来看到主人一个人跪在房中念佛,那个场面好凄清寂寞,自己实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

我听了就说,那个人实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净佛土暂且不谈,能做到寂寞无言就不容易了。

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没有烦恼,没有事,善恶是非苦乐都没有,这才是寂寞无言。

不是嘴里没有说话,而是心声都没有了。

“无说无示”,没有任何表示。

“无识”,没有意识作用,这是第六意识之识。

“无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

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佛境界。

无为而作佛事,佛的清净法身就现前了,这也就是禅宗的开悟境界,也就是真净土,心的净土。

佛说的这一段话就是点题,今天的年轻人不懂点题,过去的人考功名做文章,看了题目,提起笔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点题,也就是能把握住题目,把题目破掉了,也叫破题。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威仪就是态度,生活的行为,归纳起来有行、住、坐、卧四大威仪。

有很多人连个走路的样子也没有,或者是畏畏缩缩的,哪还有威仪?

进止就是进退,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六岁入小学就学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学做人做事。

过去的建筑,一进人家客厅,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分得清清楚楚。

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许多家庭连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哪是客位。

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车那个是尊位。

常碰到同学帮我把门一拉就请我先上,要我钻到那最难挤进去的位子,我就说让他先进去,他死也不肯。

还有人一定要让我坐后座中间的位置,你有什么办法!

讲这些不是空话,真学佛的人对威仪进止一定要了解,这都是佛事。

施为是做出来的行为,这里施不是布施,是表达出来的,为是行为。

一切施为没有不是佛事。

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那些罗汉的像塑得好,没有两个罗汉的面孔是一样的,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

这表示每个姿态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要打坐。

如果只有在一个姿态才能定,换个姿态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

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行不惹慈,无烦恼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

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

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

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

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

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

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

以何为证?辩乃如是?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

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

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

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齅瞻卜,不齅余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舍利佛,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密、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为皆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实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

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

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是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曰:无所得故而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我们要把握本经一个观念,《维摩诘经》的重点是的解脱,是无所谓出世入世、修道与不修道。

佛与众生,本来已经解脱了,没有人束缚你。

真得了解脱,就可以证得法身了。

法身本自清净,如何能证得清净呢必须有解脱的般若。

所以解脱、法身、般若是一体的。

把握了这个重点,再来研究不二法门。

这有个重点,在《金刚经》里,佛也提过这个问题,佛说:“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一切众生本来自我解脱的,本来在道中。

因为我们不能得解脱,《金刚经》最后提出结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怎么去观呢?

本来是个大法,可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把它变成了小法了。

把大止观变成了小止观,所以怎么观也观不起来。

这个观是心观,心解脱了是正观。

如何心得解脱?

要般若正观,也就是正念。

如何是非众生?

他告诉我们非众生并不是佛,反过来讲,众生即非众生,也无所谓佛不佛。

有个佛的观念存在,就不是佛,又变成众生了。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行大乘菩萨道,怎么样看众生?

我们学佛的人要先检讨一下,普通一提到众生这名词,我们就想到猪牛狗马,或者别人。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是众生,对不对?

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就是众生,这是第一。

第二,行愿时犯的错误是,大家都知道要度众生,对于自己亲近左右的人,像是父母、夫妻、儿女、朋友,却非常怨恨,度不了自己身旁的众生,只有结怨。这是要好好反省的。

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都是用众生,到玄奘法师就是用“有情”,甚至有的地方他连有情都不用,而是用“补特伽罗”──数取趣。

我们看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众生,就要参考玄奘法师的翻译。

在梵文中,众生是指现象,就像是一盆花的花朵,而有情是指花的根,因为众生是因有情欲而来的。

到后来,有时就把两种翻译连起来用,成了有情众生,就把这名词的意义表达了三分之二。

不过还有一个意义没有包括:数取趣。

所以在《成唯识论》还是用音译的补特伽罗。

观众生就是观自己,自己观成了,再观一切有情众生。

观是真实功夫,硬要止观做到了。

例如小乘与大乘共同修法的白骨观和不净观,我几年来大声疾呼,我们在末法时代不要忘了佛的本法。

白骨观和不净观真的修好了,显教各种的止观、各种定力三昧,密教的各种法门,就都通了,非常非常的重要。

很多密宗画的佛像,脚下就踩着个死人骷髅,莲花生大士手里拿的就是骷髅杖,再不然普贤菩萨手上托的是天灵盖,就是要你先把基础的白骨观和不净观修好了,才能进一步修炼转化的法门。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修白骨观的人由一根脚趾头开始,把自己观成白骨的修法成就了,然后观一切众生都是白骨。

这只是成就了初步止观的观,还没有到达真正大止大观的境界。

到达白骨化光,连光也空,与虚空合一,才是白骨观的成就,这还是止观的初步。

由此证得各种果位,是小乘的基点,化空以后,由此起行愿,一步一步走入大乘般若境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