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05章 杜位说留迹(3)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王维在所撰的《六祖能禅师碑铭》中述:惠能以“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在这宁静致远之地,樵夫出身的惠能为他以后的禅学更贴近生活,更具“平民化”特征积淀下不寻常的思想基础。

怀集冷坑一带有几条卢姓的大村。中国自古以来有“同姓三分亲”的传统思想。按那些传统俗例,卢姓的村民见惠能是同宗同族,对他视为兄弟一样,平日更加关心,大家情如手足。

惠能在家乡新州时是靠上山打柴来瞻养母亲,现在也正值年轻力壮,有的是力气。在上爱岭与村民上山砍柴他是驾轻就熟;与猎人上山打猎,爬山越岭是他的看家本领;耕地种田,他又有丰富的经验。加上惠能干起活来,从不吝惜自己的力气,只是一个劲儿地埋头苦干。故此,大家都很喜欢惠能前来帮忙干活。

白天,惠能下山来,帮村民们干活,还经常把自己学到的耕种技术教授给附近的山民;傍晚,他孤身一人,带着满身的汗水,攀爬返回山巅的龟咀岩。寒冬炎酷,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中,不少山民以狩猎为生,经常在动物活动之地布网装甲。

在山上,惠能如果见到有猎物落网或被铁夹夹住,他就会前去解网松夹,放猎物逃生。

每到吃饭时,惠能将放一把蔬莱寄煮在肉锅里。

有山民问道:“你为什么这样吃饭的?”

惠能笑着说:“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我只吃肉边的蔬菜,这对身体更有益处。”

惠能平日常常劝导山民们多种五谷、蔬菜、少杀猎物,多做善事积善德,摒除暴戾野蛮之习气,多做善事以积阴德。

因此,周围的山民,对惠能都十分敬重,改掉了暴戾的性格与不少不良的习俗。

惠能以龟咀岩石室为住地,辗转于怀集、四会的大山之间,跟山民们一道种地、采药、观赏山林景色,聆听深谷流泉,领略大自然的野趣,修悟自己的心性。

平日,惠能继续自我修禅,领会佛经的真谛,此行此举,矢志不渝。

惠能靠着非凡的毅力与坚定的信仰,在怀集、四会那一带的深山密林里,虽是幽遁山林,不食草衣,却是在韬光养晦,自我修禅。他的禅学思想的创立大大地受惠于容纳了这一带的世情影响,山水灵气鉴照和文化启迪。他以矢志不渝之精神,修悟了整整十五个年头。

无论是三伏炎夏,还是数九严冬,惠能或对闲适恬静的绿水青山,或仰望浩渺迷离的星汉银河,思路在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徘徊,苦苦地思索着五祖所传顿教与西方《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诣与转承关系。

世间万物都在变,西方的佛法来大唐中土也该变。恒河之水如何融汇到中土的江河?这是佛门中的大问题。达摩祖师所传的如来禅,万变不离其宗,其要旨是“藉教悟宗”,修行开悟的特点。而祖师所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强调的是直指心源,应机接物,当下默契,即心是佛,这当是佛法的源头活水。

惠能在怀集与四会山林这清净之地十五年的隐遁修悟,开始构思体现中国化、平民化的《坛经》,立志创立禅学“南宗”。“众妙会心”,使惠能的佛理禅机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他修悟出的心性之学,在贯通大乘佛法基础上无形中融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之学,实现了天竺禅在中国的彻底转换,形成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禅宗思想体系。这为他日后在曹溪大开法门,张扬中国化的佛教--曹溪禅奠定了厚实无比的思想基础。

后来,怀集县令蒋航登六祖岩,感慨赋诗,其中有“峭壁悬崖叩上宫,慈悲救世释儒同,如何十载修真地,一任嚣尘历劫红。”此诗刻在六祖岩壁上,长140厘米,现仍清晰可见。

古人将惠能在怀城南溪饮水之事与智药饮曹溪水之事相联,称:“南溪与曹溪何分高下,则顿悟之门已可近取。”

古怀阳十六景之一就有“南溪古渡”一景。而上爱岭被后人称为“六祖岭”,岭上的龟咀岩被后人称为“六祖岩”。

后来,冷坑的人们知道曾在龟咀岩上避难的竟是禅宗六祖惠能,在深感荣幸之余,在熔炉村东面,也就是惠能经常帮村民干农活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寺院--双禄寺。

人们在惠能西行时出现红黄光环的山冈上建起了谷神庙,附近村庄赐名为“佛灯村”。

当地的村民,逢年过节,家家都挂起了“走马灯”,来纪念这位禅林宗师。盏盏花灯,装点着夜色下的山庄,蔚为壮观,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起了不少文人雅士的造访,甚至连县令大人也专程前往参观。有一县令在观看了花灯夜景后情思喷涌,泼墨挥毫,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言诗《晚游佛灯》:

竹外禅关色界空,青莲趺坐一灯红。

在天月色长如水,共照迷人暗宅中。

家家挂佛灯的民间习俗,在怀城附近流传开来……大量的历史遗迹,都是对六祖惠能“逢怀则止”的历史见证。

在六祖惠能的思想影响下,怀会大地,禅风颇盛。

惠能灭度后,他的弟子从国恩寺来到六祖惠能曾蛰居多时的四会灯盏岭扶卢山下,建起了六祖寺,传言昔日香火极盛。经千年风吹雨打,旧址如今石柱瓦顶犹存。

扶卢山在上林铺清塘陶塘龙头罗湖四铺界,高千馀丈,上有石池。池沿石以撞击之,其声如鼓……昔六祖卢惠能常避难于此。故以扶卢山名下。有六祖庵。惠能“乃于四会避难,逐猎人队中,一十五载,令扶卢山卢峰寺、六祖庵,皆能遗迹也。

六祖寺在龙头铺扶卢山下六祖惠能隐居于此,后人建庵祀之,村民将寺前的那条村易名为“寺前村”。

在四会贞山修建的“六祖寺”规模宏大,环山而抱,状如坐莲,四周林木苍翠。巍峨山门的两副对联分别是:

山藏祖迹千年禅宗意

门纳善信万众护法心

开般若门应是明心见性

入菩提地还需色相皆空

……

六祖惠能与肇庆也有不解之缘,城西的梅庵便留下了他的足迹。

且说六祖惠能在宝林寺弘法已三十多年了。

一天,他踏着斜阳夕照在寺后走了一遭。

轻风吹来,高大的菩提树上有几叶黄叶悠悠地飘落。

六祖惠能弯腰捡起地面的一片黄叶,凝视好久,自我吟哦道:“呵,,!”便决定要启程返回新州。

曹溪溪口,宝林寺所有和尚都穿戴整齐,到来替师父送行。

六祖惠能身穿金红色袈裟,拄着锡杖,登上小舟。

神会、法海与智常等另外五位僧人携着行囊,随后上船。

六祖惠能深情地眺望着曹溪这使他佛业宏张的宝地,望着岸上挤得满满的弟子,吟哦道:“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我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徒弟问:“师之法眼,何人传授?”

六祖惠能答:“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说完与众弟子频频挥手作别。

轻舟徐徐离岸,从曹溪两旁的李树林穿出,直入北江,顺流而下。

江水碧绿如缎,两岸峭壁似削。蓝天寥廊,水鸟翱翔。

眼前是美景无限,但六祖惠能眼帘浮现的却是人生走过的一幕幕:金台寺听经,到湖北东禅寺投奔五祖,夜得祖传圣衣金钵,及后躲藏怀集、四会十五年,直至复出后在韶州宝林寺大开“顿悟”法门,眨眼之间,又三十六年了。这长途跋涉的人生之路,何等的曲折,何等的艰辛!思前想后,六祖惠能止不住情思万千。

轻舟在江面行了好多天,由北江顺水直下珠江,再溯流而上,从羚羊峡口转入西江时,已是残阳夕照,归帆点点。六祖惠能他们所乘的轻舟驶过古城端州,在城西一个码头泊定。

天色已晚,江上风大浪大,六祖惠能决定先在城里歇息一晚。

神会向六祖惠能道:“人说这里风景如画,我们何不趁隙上岸走走,浏览一下?”

“好呀。”六祖点点头,于是他与神会登岸而去。

他们离岸走了不远,来到了一个小山冈,见周围树木葱笼,归鸟啾鸣,但山冈上却是草木不长,在岗顶处孤零零地建有一座小小的庵堂,在暮色中孤清冷寂。

惠能对徒弟神会说:“那是佛门圣地,我们去与住持倾谈一下佛理禅机。”

神会:“今晚江中风高浪急,我们索性到那庵堂去求宿吧。”

惠能略思了一下,道:“好,我们就在这小庵里借一宿。”

小庵的住持正在打坐参禅,听守门小和尚禀报说有外地僧人到来求宿,便速从蒲团站起,快步出至大门口迎接。

他见来者中有一老佛长髯飘皑,气宇非凡,心中嘀咕:“这是何方高僧呢?”

神会上前来,恭敬地送上了佛家文牒。

住持拆开一看,“哟,来人竟然是禅宗六祖!”马上跪地叩拜:“不知师祖驾临,有失远迎,乞望恕谅。”

住持领众僧人向六祖惠能叩拜之后,带着他们走上了小山冈。

这小庵占地不多,只有几间低矮的青砖瓦房,跟法场宏大的宝林寺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

住持将六祖惠能一行人迎进小厅里坐下。

小僧捧着沏好的香茶。

六祖惠能捧起茶杯,置于嘴巴,呷了一口,感到口感甚差,不禁皱起了眉头,低头望着杯子,在晃动的松脂灯下,见里面的茶水异常浑浊,有如黄汤一样。

住持看到惠能这副表情,推知他之所想,直言问道:“师祖,这茶的泥味太重,是吗?”

六祖惠能点头:“是呀。如此浑浊之水,怎能用来泡茶呢?”

住持脸上露出无奈之色:“在我们这小庵里,僧人平日煮饭与饮食都是用西江水的。如今西江是洪水期,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太多,我们将挑回来的江水放到水池中静置很久,即使打过明矾,但那些泥沙亦不能完全沉淀下来。”

“唉,长年累月饮用这么浑浊的江水,可真是苦了你们,”禅宗六祖不解地问,“你们这里山碧水清,钟灵毓秀,为何不在庵里打井取水呢?”

住持:“我们寺的僧人也曾经在庵里打过井。”

六祖能:“既然打了井,那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不饮用井水呢?”

住持叹了口气:“井虽然打了,却没有泉水涌出。”

六祖惠能:“你带我去看看。”

“好,”住持带着六祖、神会等人步出小厅,在门前不远处,见有一口方井,四周的灌木因缺水而变得枯黄。

此时天色已黑,往下望去,井里只是黑黝黝的一片。

庵里小僧点燃了火把,探到方井里面。

六祖惠能看到:由于泥沙的淤积,此时井底仅有几尺深,并可见到泥沙泛白,显然,这口井早已干涸多时。

六祖惠能道:“既然井中无水,你们为何半途而废,不再深挖下去呢?”

住持解释道:“这里濒临西江,地势低洼,按城里其他地方挖井的情况来看,仅挖至几尺,便会有泉水不断涌出。我们曾经将这口井深挖数丈,但仍然干涸无水。”

六祖惠能:“我佛讲的是缘,世间万物与我佛俱是有缘。水也是灵气之物,我们若然跟它无缘,纵然深挖百丈,也不会有泉水涌出的。”

神会若有所悟:“啊,原来是这样!难怪这山冈上草木不多了。”

住持一脸的无奈,摊着双手道:“看来上天注定,我们这庵里的僧人以后都要喝浑浊的西江水了。”

“我看倒也未必,”六祖惠能摆了摆手,说,“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虔诚祈拜,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的。”

住持点头:“六祖讲得有理。”

六祖惠能先作了斋沐,率众来到了枯井旁,亲自点燃了香烛,

焚香过后,六祖惠能喃喃有道:“若是苍天有灵,有意纾解我等僧人之困,望杖下涌出甘泉。”言罢,将锡杖高举,往枯井用力一插。

“嗤”的一声,虽不是天鼓雷音,却是有如黄钟大吕,众人俱感到耳膜震响。

那锡杖竟有裂石开碑之力,将堵着泉眼的顽石一插而穿。

六祖惠能将锡杖往上一拔,有股清泉即从洞眼中汩汩喷涌而出,引来了围观的人齐声欢呼。

喷涌出来的泉水十分清澈,很快就将那枯井灌得满满的。

住持用瓜瓢将井中的水酹了一瓢,凑到嘴巴上,尝了一口,异常甘美,荡气回肠,有如醇酒佳酿,便兴奋得连连击节,称赞道:“好井水,好井水!”

庵堂的僧人争先恐后地品尝井水,觉得如同清泉醇酿,甘美无比,一个个喜不自胜,笑逐颜开。

住持向六祖惠能道:“师祖驾临,一杖之下,引来甘霖,果真是佛法无边,这是我们佛门的福气呀!”

六祖惠能却满怀深情地说:“佛家之地,喜得甘泉。这全仗你等平日行善乐施,普度众生,这可说是善果初绽吧。”

住持兴奋得满面通红:“师祖今日到来,令我们这小庵增辉。”

六祖能环看四周,说:“这山冈本是土壤肥沃,但由于以前缺水,引致草木不长,太荒芜了。如今,井里有甘泉涌出,我们在这岗上多种些花草树木吧。”

“好呀!”住持老脸上笑靥绽开,“但是种什么花木好呢?”

六祖惠能:“岁寒三友,以梅为首。我看这土壤最适合种植梅树。”

众僧听后,皆说这山冈上种植梅树最好。

翌日,六祖惠能亲自动手,带领着众僧在庵堂四周种植梅树,随后返回新州故里,不久便圆寂于家乡。

说来奇怪,以井水浇灌的梅树,犹如洒落甘霖,昂然挺立,生机盎然。

从此,这庵堂被梅花包围着,每当冬日,梅花迎着朔风,怒放盛开,点点红艳,蔚为奇观。

六祖惠能以锡杖引水及“插梅为标记”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在民间广泛流传。

人们为纪念六祖惠能曾在城西小山冈种植梅树,将那小庵扩建,创建了“梅庵”。

梅庵里的那口枯井从此有甘泉涌出,千年不涸,被世人誉为“六祖井”。

梅庵门两旁的石楹联:

梅挹泉光浮白上

门排山色送青来

梅庵凭着六祖惠能在此插梅而蜚声四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