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06章 妙哉奇也(33)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第二天上午,四乡八岭的人们都发现一张告示:"农历三月十三日,有一妙龄少女站在嘉陵江中的一条大船上,谁能用金砖、银锭击中她,即可娶为妻子。"十三日一早,有许多显赫的贵官,公子少爷们携带金银云集江边。

当他们发现果然有一光彩动人的少女,站在横于江心的渡船上时,便争先恐后地掷金、掷银,以求一成。奇怪的是,他们掷出去的金银,既无一落水,也无一击中少女,而是纷纷落在船舱,眼看船舱快满了,观音娘娘正准备说:"今天到此为止。"话未出口,突然一块银锭落于怀中,观音大惊。仔细一看就更奇了,那击中自己的年轻人并非别人,正是兴林国宰相的儿子苏玉贵,站在苏玉贵后面的便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观音娘娘明知是吕洞宾在捣鬼,却因有言在先,众目睽睽之下不便赖账,只好先将一船金银给艄公造桥,后现出本来面目,向韦驮说明真相。苏玉贵见是当年的"大悲菩萨"显灵,顿生爱慕之情,定要与她结成百年之好。

观音觉得自己欠韦驮的太多,不但有指婚不嫁的老账,而且有代呈手眼救父的旧情,更有今日许下诺言的新账,不应再借故推脱。可是自己已得正果,不可再动儿女之情。她既不好推脱,又不能结合,真是左右为难。实在无计可施,最后只好将韦驮带回普陀山,做了自己的护法神。

从那以后,无论是普陀山,还是其他主供观音娘娘的佛寺道庵里,都有韦驮菩萨的塑像,人们都说他们是"对面夫妻"。因为韦驮菩萨与观音娘娘只是名义上的夫妻,所以到现在,人们在斥责那些只当官不管事者时,仍然习惯地说他们"真是个韦驮菩萨!"

天帝以为替自己的恩人做了一件好事,没想到观音娘娘不以为恩反以为仇,从那以后再也不理睬他了。天帝正在纳闷,如来佛祖突然找上门来,说观音娘娘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如意郎君,而是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得力助手。天帝觉得这话有理,立即传善财童子和广德龙女上殿,让他们下凡助观音娘娘普度众生。所谓"左有善财童子为之普照,右有龙女为之广德",就是指他们二位。善财有的是金银财宝,又善点石成金之术,所以又名"金童"。龙女长得自如碧玉,所以又名"玉女"。因此又有"左金童右玉女"之说。

天帝派金童玉女下凡,本来是一片好心,没想到反而给观音娘娘带来了不少麻烦,真可谓"越帮越忙"!金童、玉女奉旨下凡后,径直往南海普陀山潮音洞而来,观音娘娘亲自出洞相迎。玉女见到观音后首先道了个"万福"又"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行主仆大礼。金童却双手叉腰纹丝不动。金童就是当年的红孩儿,因想吃唐僧肉被观音降服,今天见了娘娘自然气不打一处来。观音慧眼一睁便看透了他的心思,并风趣地说:"善财童子真是财大气粗,见了主人连跪都舍不得下一个。搁下主仆关系暂且不论,单凭我这把年纪受你一拜也不为过哇!"金童昂头大笑三声之后说:"要我拜你?我还想要你拜我呢!你有何能耐?不就是劝人行善么?我若是早出世几年,说不定我是主你是仆呢!"

观音娘娘知道金童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从心底里不服气。看来他对观音娘娘降服自己一事仍然耿耿于怀。为了说服金童,便说:"现在还不晚,只要你有心劝人行善,立志普度众生,我倒情愿反主为仆。不过你在此之前,总得做出点像样的功绩来吧?"

金童说:"那还不容易,东方有个爱幼国,他们的风俗十分奇特,只爱幼不尊老。人死之后不用棺木装敛人土,而是将尸体挂在树上,或丢进山林让乌鸦、野狗或其他野兽随便吃,还美其名曰"天葬"。更有甚者,老年人到了六十岁之后,儿孙就把他们杀了吃肉,或者关在地窖里活活饿死,再抬出去'天葬'。如果菩萨愿意的话,童子我想和你打个赌。"

"但不知怎么个赌法?"

"你我同去爱幼国投胎,劝他们改天葬为地葬,改吃老人、饿老人为尊老人。菩萨你先做到我拜你为主,童子我先做到你拜我为主"。观音娘娘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说定了。

金童求胜心切,当天夜里便来到爱幼国,想找个最合适的人家投胎。选来选去终于到了一个偏僻的山村中的一户最穷的人家,做了一对老夫妻的第三个儿子。他觉得钱财是教人行善的法宝,他们之所以要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活活饿死或杀了吃肉,是因为穷得没东西吃,养不起老人,没钱买棺材。而自己的最大本领就是能点石成金,只要他们有了钱就一定会改变这种恶习。

金童出世后的父亲姓白,这个村庄也叫白家庄。他有两个哥哥分别叫白老大、白老二,他叫白老三。白家庄虽然偏僻却不算最穷,当地老百姓都习惯地认为,生活最艰难的是穷家湾,其次才是白家庄,所以至今有"一穷二白"之说。

金童为这件事后悔不已,悔自己走得太匆忙,没把情况弄清楚便冒冒失失地投了胎,如果在穷家湾做儿子,说不定效果更好。只因没后悔药卖,便自认倒霉,更何况重新投胎时间也来不及。好在他投胎的这家穷得老鼠都不敢做窝,全家人共一条裤子,小孩子寸丝不挂,大人轮换着出门干活。金童觉得只有在这样的家庭才算得上是英雄有用武之地。

钱的确是个好东西。白老大最穷,又分了家,人们叫他"白大苕";白老二虽然不富,便没分家沾了弟弟的光,人们都称他"自二叔";白老三尽管年龄最小,只因能点石成金,所以被人们尊为"自三爷"。从"大少"到"三爷",这种年龄上的从大至小,称谓上的层层加码,虽说是"倒转乾坤"却充分体现了钱的威力。金童很相信金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除经常适当地给别人一些资助外,并公开宣布无论什么人死了,凡实行土葬者,一切费用由他"白三爷"包了,凡继续供养六十岁以上父母者,所需钱财都记在"白三爷"的名下。

三天后,当金童从穷家湾施舍钱财回来时,发现自家门口坐着二十位老头子和二十位老太婆。金童回来后他们"扑通、扑通"地跪了一大排:"求白三爷行行好!"金童一下子成了"化缘的和尚--莫名其庙(妙)。"他们都是被自己的儿媳妇赶出来的,理由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白三爷愿意供养你们,你们就到白家去吧!"

金童十分奇怪地说:"你们养他们的小,他们养你们的老,天经地义。何况我白三爷还答应出钱。就是分文不给,这尊老爱幼也是驳不倒、夺不动的理呀!"

"白三爷有所不知。爱幼,不尊老,这是千百年形成的老规矩,要改只怕也得等第三代,第四代。"

"不是说老人是个宝么!为什么我给钱他们还不肯供养你们呢?"金童话音刚落,跪在最前面那位老公公便战战兢兢地说:"我们爱幼国的国歌就叫《养老难,老难养》。"说着便唱了起来,其他老人听他一唱,也都含着眼泪跟着唱道:

老难养,养老难,人到老来都一般。耳聋难与人共语,七扯八拉讨人嫌。眼流泪,鼻不干,如脓似血淌胸前。席前陪客客人怕。饭碗茶盅无人沾。亲戚朋友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

老难养,养老难,连累儿孙受熬煎,年过花甲赶紧死,留下又能活几年?老公公唱完国歌之后,热泪滚滚地说:"白三爷,有道是,杀人杀断喉,救人救到头。你就把我们都收下吧,反正你有的是钱,我们尽量少讨人嫌。"其他三十九位公公婆婆也都异口同声地说:"白三爷,我们今天再回去,儿子媳妇肯定要把我们杀了烧汤喝啊!""收下吧,善有善报哇!""我们死后,保佑你百岁长寿。""我保你找个漂亮的好媳妇。""我保你儿孙满堂"……

金童真是左右为难。不收吧,万一他们回去后被儿孙们杀了,自己岂不是"印书行内交押金--定书(输)"无疑。收下吧,岂不成了"瘦田的芋头尽是娘,娼妓的儿子爹成群"?为了反客为主,金童把牙一咬,硬是收下了四十位"爹娘"。他觉得反正自己有钱,无非多做点棺材埋人。哪料到这白三爷收养爹妈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工夫,竟有四五千个老公公、老婆婆找上门来,金童心想:"就是开个棺材铺,办个大粮行,也招架不住啊!"在这个穷地方有钱也买不到吃的,四五千人岂不是要喝西北风。这么多"爹娘"死起来还不像倒劈柴似的,不要说没地方安葬,就是把全部田地山林都派上用场,单是做棺材,装死尸,抬丧出殡几样事,让整个白家庄的男女老少,倾巢出动也忙不过来呀!长此以往,整个爱幼国的老年人全部拥向白家庄,就是把自己一家都杀了也填不满他们的肚子呀!万一把白家庄的年轻人惹火了……金童越想越觉得不是个路子,最后干脆来了个脚底板抹清油--溜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