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13章 大乘佛法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定力够了,四大就能转了,到那时灵明之中因缘熟了,要走了,念头一动,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在空性中一念起,四大的火大一加强,就走了,哪里还需要送去火葬。

所以火中生莲的境界确实是有的,要真做到了空,真空生妙有,四禅八定功夫到了才有。我很注重四禅八定,不要尽是参话头,玩弄机锋转语,不管你是佛法什么宗派,没有禅定基础,什么也不用谈。你到了这境界,岂止生莲而已,观想虚空法界都是莲花。而且不只是意识的观想,而是阿赖耶识的动念,那就变成事实了,真可以让一切众生都看到莲花充满虚空,那是很大的功能。

你去学密宗,就是学死了也得不到秘诀,我把秘诀告诉你,是心风得自在,心息得自在者,一念观想就成真实。你再问,怎么样能心风得自在?我只好说,等哪一天我怎么了再告诉你吧,不要着急。你们有几位学密宗的小青年,要特别注意我这几句话,不要去盲目乱练了!

维摩居士说,“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他说火中生莲华是稀有,而不是没有。

我们看《维摩诘经》很先进,这样提出来。《华严经》中也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个道理也是延续火中生莲华而来的,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大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段偈子也补充了《普门品》之不足,因为《普门品》只说了三十二应身,其实还有百千亿的无量应化。

读了这个偈子就明白,大乘菩萨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年轻的同道特别要注意,就是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所以弥勒菩萨戒的第一条是“自赞毁他”,轻视人就犯了这条戒。

我对同道们说过,真正的菩萨戒绝对禁傲慢,要绝对谦虚,因为谦虚到了极点,反而是无上的崇高。不轻视任何众生,这是何等的谦虚啊!这也就是菩萨道。不要因为学了佛法,就看这个行为不对,哪个行为不合佛法,都看不惯,这就犯了根本戒,是没有资格学佛的。

我们看到别人做了世俗中认为是低下的工作,你怎么知道不是菩萨在火中生莲华,在度人?你轻视他,你就造了恶业。如果他不是,那更值得我们同情他的堕落,就更不应该轻视他。

前面这三个偈子是相连贯的。接下来的又是一转。

大乘菩萨的应化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这是讲入世的,讲大乘菩萨的各种应化身不同,随处都是佛道。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家世间法中,境界的人,修行的人,这同三十二应身是一样道理。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前面四句偈子讲权位,这四句讲财势。

大菩萨是要发财的,你们最好多发财。讲到发财这个话题,想起我和我的师长意见颇有不同。我老师认为,弘扬佛法还是要走传统的路子,要帝王、王者、大臣、居士发心,才可以振兴。

我说时代不同了,今后文化和佛法的弘扬,要建立在平民基础上,推动的力量,不能也不是靠帝王或国家领导的权位,而是靠资本家的钱财。

几十年下来,看起来好像还是我的意见对了。然后我还跟我老师提出另一个相反看法,在今后的社会,弘扬佛法不那么简单了,要真行菩萨道,就得一手拿佛经,另一手抓只老鼠。

为什么抓老鼠?密宗的财神手中都抓着老鼠。要钱财,佛法,就是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才能弘扬得开。后世的年轻人学佛,是要有钱供给他才来,要不然他来学你这个干什么?

我看阿弥陀佛顶上有点红红的,好像就是这东西。所以要财法二施才能行,这也意味着未来浊世众生的业力之重,之可怕。这意见对不对,由诸位评断吧。

维摩居士在这里讲,真要弘法度众生,大菩萨有时现身成大富人,财法都平等布施,使贫穷的人受到帮助,劝导他们发菩提心。

贡高在佛经上比较少见到,祖师的语录中常用。

什么叫贡高?贡是形容词,同拱。贡高是自以为了不起。《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人要做到虚心实腹,这有好几层意思。

依禅定功夫来说,虚心是没有杂念,头脑和心脏部位没有杂念。实腹是禅定三禅境界的气住脉停,道家所谓的三丹田充满(头脑是上丹田,心口是中丹田,小腹是下丹田)。另一个道理,思想空灵,只要饭吃得饱,没别的要求,这是凡夫的世间法。与虚心实腹相反的,是禅宗祖师骂人的话“空腹高心”,说人气往上提,思想不定,多心怀疑,搬弄是非,心气浮在上面,三丹田空空的,定不住。

我慢,慢是佛学名词,傲慢是人眼睛往上望,目中无人。傲慢不同,是内心的傲慢,外表看不出来,尽管嘴上说人家好,内心觉得还是自己好。

这就想到中国历史中有许多侠义之人,孔子没有说他们,但司马迁写《史记》,特别为他们列传,非常之推崇。侠客不是太保流氓,用刀子捅人,这不是侠客行为。因为天下有许多事情,道德解决不了,法律解决不了,阿弥陀佛没得办法,观世音菩萨来也只好掉眼泪。只有侠客来了,格老子,我拳头大,你这种做法我就拿下你的脑袋。好了,问题解决了。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这也是侠义道,同前面两个偈子连成一气。布施有三种,财施,是外布施;法施,是内布施;无畏布施,没有几人做得到,就是这里所说的无畏。你要做无畏布施,自己先要有大乘菩萨的气派,有些同道听到个鬼字,就吓得比老鼠还不如,你怎么布施无畏啊?

我们讲这个长偈已经很久了,现在再重提一下,《维摩诘经》的中心是讲大乘佛法不离世间,不论出世、入世,在家、出家,只有一乘道,没有三乘,也没有五乘。《法华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的三乘或五乘的分法,都是方便的法门。《华严经》把这些道理说得更完备。这个偈子所讲的是全套的佛法,如何不离世间修行,直到出世间的成就。现在继续下去。

一般人学佛学道,最有兴趣的就是神通,因此很多人得了神经病。还有的人搞成一脸乌气,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以为这就是神通,都不是的。但这些事有没有灵呢?有时有的。小事非常灵,大事保证不准,因为非正神通也。

神通的生起有修通、报通、依通等。因为修行做功夫,走戒定慧的路子而得的神通是修通。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行,这一生生来就带来的神通是报通。

年轻人接触的人不多,我有三句口号,是把古人的两句加上一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

做到了或许对人生能有些了解。因此我各种朋友很多,我的一生像是接待员,专门陪人谈话,那很痛苦的,躲人也躲不开。有时烦起来溜到一个地方关门不见客,不到三个月,又是宾客盈门。譬如我刚来中原时,住在一间旅馆中,昼夜不出房门一步,三个月下来,我房间的房门昼夜都是开的,访客不断。

妖是佛经上称非人之类。他附在人身上就是妖通,妖通的力量大,但都靠不住,你不要信。

真神通是诸佛菩萨、大阿罗汉明心见性之后,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神通的种类有五种,是佛法与外道都有的共法。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论练任何功夫,得定了,或者会得一通,最高的可以得五通。通从定发,你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定,打坐是准备修订的基础。有了天眼通之后,天耳通就跟着来了。天眼通和天耳通是一种,他心通和宿命通又是一种。有他心通的人,你心里在想什么他都知道,而且不止你一个人,好几个人的念头他都知道。再高层次的神通,连佛在说法都听到,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已经悟道了,这和悟道是两回事。宿命通是前生的事都了解,知道自己这一世是什么因果而成为这样子的。

神足通是最难的,你们看的《密勒日巴尊者传》,过去翻成《木讷记》,因为密勒日巴祖师就是木讷祖师,既翻了音,又形容他老实诚恳的样子。密勒日巴最后修成了不是在空中飞吗?这就是神足通。

佛法除了这五通还有一个第六通:漏尽通,这是不共法,外道可以修成五通仙人,但无法修到漏尽通,如果修到了,他就证得大阿罗汉果了。漏尽通是六根不漏,不来也不去,见思惑烦恼顿断,一念不生,念念无生,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悟道。

修五通的第一要求是离欲,所以比丘、比丘尼戒第一条要戒淫。广义的欲包括一切的贪嗔痴,狭义的欲只有两样东西:饮食、男女。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界众生的生命就这么来的。

如何能在欲中离欲?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如“火中生莲”,是很难的。因此在家修行就特别难,要加好几倍的功力才行。

真想修到五神通,除了要修到戒定现前,还要修到慈。守戒很严,如果没有慈心配合,还不是戒。

为什么?戒律讲究规规矩矩,持戒的人,看人家不严谨,往往就会动嗔念。

讲道德的人往往嗔心重,把善恶是非分得很清楚,其实是大嗔心。你说那不要分别善恶是非好了,那又成了大糊涂蛋、大痴人。所以得定必须持戒,而持戒必须配上慈忍,定力成就才能证得五通。

这还没有证得菩提,因为神通不是道。所以菩萨戒不准表现神通。除非他马上要走了,那可以玩一下神通,给世界上的人见识一下,证明佛法是真的。

为什么不准现神通呢?因为会把众生搞迷糊了,以为神通是道。神通最容易迷人,等于我们迷上了钱财,以为钱财就是财富。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工具,真正的富有并不在于钱多。

所以,有了五神通,是非善恶太清楚而没有慈忍,不能容众,就会成为阿修罗,天人都做不成。

阿修罗就是嗔心重,就是魔。男的阿修罗嗔心重,女的阿修罗痴念重,情痴得要死。不过也不要看不起阿修罗,阿修罗还是很有福报的,他和天人一个是仁慈和蔼,一个是嗔心痴念重。

天、阿修罗、人还算是上三道,佛教有许多护法的大神,都是阿修罗,他也不是一天到晚发脾气,有时是很有善心的。

你得罪他,他就发脾气了。可是菩萨不同,不论你对他如何,他始终都是好好对你。

所以维摩居士教化人,不是只用一种方式,是看人的根器而定。对于想成为五通仙人的,以此开导众生,使他立于戒、忍、慈。

忍辱不是说忍受侮辱,你不要曲解,一切不如意就是辱。修订时起了妄念,能切断它就是忍。中原有句话说“慧剑斩情丝”、“提得起,放得下”,都是忍辱。

这一句偈子透露了一个消息,你想修神通的话,就要修戒、忍、慈,能得五神通正定,就成为仙道。仙道不容易的,修成了要去哪里,心念一动就去了。

“见须供事者,先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帮忙别人就是供养,只供养佛菩萨,而不供养众生,也犯了戒,犯了拍马屁戒。

学佛有这种心理就不对了。所以,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就现身做僮仆去帮忙。别人自然高兴,也可劝他学佛,是教育诱导的方法之一。

我经常鼓励青年人去教书,真教育家要牺牲自己,是很痛苦的,与职业教书匠不一样。我难道不想在家睡觉,为什么到这里来和你们卖弄嘴皮子?

就是因为这是个责任,不是针对任何一个人的责任,只要是应该做的,再累都要做。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行菩萨道的人,不论出家、在家,出世、入世都一样,看他的需要,引导他进入佛道。

做好事也需要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靠般若,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很不容易,我们一般只讲方便,方便就是方法。度人就是教化人,你度人要使他到哪里去?是要影响他,要教化他人就要有善巧,要懂得方法,才使他能得到满足。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现在这首偈子快要到作结论的时候了。我们在上面讲了好几个礼拜,接下来的内容,是讲学佛就要这个样子,这个“道”不是菩提道,是讲各种原则。各种的道、各种的法门无量无边,大乘菩萨道所定的路,所应该做的事,是无边无涯,没有一定的范围。

你说非要怎么样才是佛道,就已经不是佛法了,佛法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说「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

总而言之,学佛不是迷信,也不是修一切善法之功德。功德是修佛道必备的资粮,成就是由智慧而来。因此更具备无边无际的智能,要善巧应用各种的方法,才能解脱无数众生。

“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纵使让一切佛(还不是菩萨),经过无量劫数,赞叹一个大乘道的菩萨如何度人的功德,都是说不尽的。

前段有位道友问我,他要送一份礼给泰国国王,准备了一尊名贵的观音菩萨像,但是又担心泰国是小乘佛教的国家,可能不合适。

我说送观音菩萨在东南亚都是可以的,但是要他先数一下菩萨像有几只手,他先算十六只,后来再数一次,是十八只。

我说,你搞错了,这应该是准提菩萨像,不是观音菩萨。

我当时没法和他细说。到了晚上,他到我家里,我正巧有一本刚买的五百罗汉像,就顺手交给他,用这个送泰王好了。再一想,这样的礼怕太薄了,就又找了一本中文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于恭维一下泰王是仁王。这样一配,刚好。

就是这么样的一桩小事,也要应用智能。学佛不要学成浆糊,整天昏头昏脑的诵经拜佛,那些只是佛法的加行而已。真正的佛法在世间,你讲话、做人、处世,用心,尽心而为,都要用到善巧方便。

《维摩诘经》说“如是道无量”,你们每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外道魔道你都应该要学、要会,你才能教化外道、教化魔。大乘菩萨道是不要走上一条窄路。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因此维摩居士讲了那么长的偈子,他下结论说,谁听了这样的道理,还不发菩提心的话,那真是不像人了。

你写信给父母要自称不孝,千万不要写成不孝,那是父母亲去世了的人的自称。

自称不孝是形容自己没有父母亲那么好,不配作他们子女之意。

你写信给老师也可以自称不肖生。《维摩诘经》这里写不像人,就是说不像人,那不像人像什么?就不用答了。这种人也是冥顽无智慧的可怜人,对他要起慈悲,并不是放弃他。

这个长偈到此结束,这是《维摩诘经》的中心所在,要多注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