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46章 世事沧桑(上)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五祖弘忍继位后,并不拘泥于旧例习俗,改用《金刚经》传法,开东山“法门”,又叫“东土第五祖”。

唐显宗五年(660年),高宗曾遣钦差诏五祖弘忍大师进京师为他说佛法,五祖弘忍坚执不赴。

高宗只好赐衣服与药物到东禅寺,作为给养。五祖弘忍保持了足不出山,疏远尘嚣的山林佛教遗风,也确立了以后禅门弟子要力作山林禅僧的修持模式。

……

这时,忽然传来不紧不慢的钟声。它像一只无形的大锤,敲破了山寺上空的浮云,震碎了弥漫的雾气,人的烦恼似乎也因之遁去。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愿成佛,度众生。

佛国钟声随风飘送,时轻时重。这若断若续、无形无体的钟声,让人遐思无尽。似清泉浴体,心身为之清净。清远悠长的钟声,在佛刹上空回荡,显得格外庄严、神圣。

张少飞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情不自禁冲着寺庙的方向跪了下来,全身匍匐在大地上,如同激情满怀地投入亲人温暖的怀抱。

这座禅寺,最初是江州刺史桓伊为梦远禅师而修建,因位于双峰山东边,所以得名。

弘忍接续了四祖道信住持双峰山道场后,经过不断扩建,规模渐大,又因有名僧高士到来当住持而名声大振,成了佛教名刹。

五祖弘忍在这里当住持,开辟道场后,广开法门,接引群品,蜚声中原,吸引四方信徒,寺里常住门徒多达八百余人。

张少飞进了“一天门”,见青砖绿瓦的寺院殿堂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在古朴中又显出几分庄严。

一位满面稚气的小和尚正在打扫门前的落叶。

这小和尚名叫慧清,他听到有脚步声,抬起头来,见到张少飞,便问:“你是什么人?”

“我名叫张少飞。”张少飞趋步上前,道“小师父有礼。”

慧清从来没有听到人家称他为“师父”,忍不住扑哧一笑,道:“我也称得上师父,那么我的师父该称什么呢?”

“该称师祖吧。”张少飞也笑着回答。

慧清眨着童稚未泯的眼睛,问道:“你是来干什么的?”

“我是来求师的。”于是,张少飞就向他讲明了来意。

慧清见他态度和蔼,并不是有恶意的人,真诚地问:“你求的是?”

“当然是五祖弘忍大师呀!”张少飞不假思索而答。

慧清一听,脸浮愁容,伤感地,双手合十,难过地:“阿尼陀佛,五祖弘忍大师……他……”

“五祖弘忍大师怎么了?”张少飞见慧清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急切地问。

在张少飞的再三追问下,慧清终于向他说出了实情——

原来,有一年秋风乍起,将近黄昏,秋风从方丈室窗口吹进室里,五祖弘忍大师连打几个喷嚏,感到年事已高,决定当晚召集所有门徒,有大事宣告。

傍晚时分,东禅寺的大钟“当当”响起,打破了山中的宁静。

在洪亮的钟声中,五祖八百位门徒从各自的僧房匆匆奔向大殿。

洪钟长鸣,预示着有重大事情发生!众门徒用眼神相互询问,但都不知所因。

众门徒鱼贯进入大殿,几十盏油灯吊在房梁上,将大殿照得通明。

大殿高堂正中,端坐着栩栩如生的释迦牟尼佛像,微微睁开双眼,手捻一支金色莲花,脸上透出一丝神秘的微笑。

这微笑,与一千多年前的那一天,他在灵鹫山的那丝微笑一模一样。

那一天,注定是个非凡的日子——

当一轮朝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当第一声鸟啼划破清晨的寂静,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便开始热闹起来。

那一天,人类伟大觉者———释迦牟尼,要在城郊的灵鹫山上宣讲神奇的佛法。

一大早,城里的民众扶老携幼,车水马龙,涌出城门……

根据古老的传说,灵鹫山绝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常年云雾缭绕,神秘莫测。

然而,这一天,弥漫在山峰上的,宛若帷幕一样的白云,徐徐拉开,整座山峰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鹫鹰,雄视着脚下的原野。

蓝天一碧如洗,深邃而又辽阔。

朝阳放射着金色的光芒,照射在山涧,溪水像金子一样流淌出叮当作响的欢歌;阳光播撒在树丛中,树叶上那无数的露珠,闪烁着梦幻般的光泽;平缓的山坡上,绿草如茵,野花烂漫,仿佛铺上了五彩缤纷的地毯……

明媚晨光里,佛陀带领着他那1250位弟子出现了。他们从从容容地走过芳草地,来到灵鹫山下。

比丘们次序井然地席地而坐,侍者阿难铺好座位,扶着佛陀登上了金刚法座。

佛陀闭目静坐片刻,徐徐睁开慧眼,慈蔼的目光缓缓掠过每一个人的眼睛,于是,所有的人都体会到一种无限温暖的愉悦。人们情不自禁说:“南无释迦牟尼佛。”

这时,大梵天王从灵鹫山顶走了下来,单膝跪地,敬献给释迦牟尼佛一支罕见的金莲花。

佛陀接过那含苞欲放的花朵,嘴角微微泛起一缕神秘的微笑,然后将那美丽的花朵默然展示在公众面前。

看到佛陀以花示众,下面静坐着的上千比丘,数万大众,虽然都感受到一种美妙绝伦的氛围,但宛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美则美矣,妙则妙哉,只是不太明白佛陀的意思。

一片茫然中,唯有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从佛陀的拈花微笑里,顿时体会到了宇宙人生的真谛。

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就在这一瞬间,他与佛陀心心相印、心心相通了——似乎有一种最美妙、最真切、最清晰的真理的溪流,从佛陀的心田汩汩流入了他的心里……

灵光一束透寰宇,拈花微笑露禅机。

这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这个瞬间,却成了美妙的永恒。

释迦牟尼佛用拇指与食指拈着花茎,其余三个指头微微翘起,他的手,宛若一朵含苞欲放、美丽纯洁的花蕾!

佛陀以这种高雅的姿态展示着那朵金莲花,然后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每个人都转过头望着迦叶尊者。

只见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佛陀手里的莲花,脸上洋溢着梦幻一般会心的微笑——花儿一样清新、一样自然、一样馨香、一样妙不可言的微笑。

在千百万双眼睛注视下,佛陀将那朵似乎放射金色光芒的莲花,递给了迦叶尊者。

在这一刻,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白鹤翩翩起舞,小鸟尽情欢唱;

辽阔的原野上,一株株芳草流溢清香,一朵朵花蕾次第绽放……

释迦牟尼将身上那件金缕袈裟解了下来,给迦叶尊者披上。这件金缕袈裟,是佛陀的姨母、哺育他长大的摩诃波阇波提王妃亲手编织的,是法王的象征。

佛陀对迦叶尊者谆谆嘱咐道:“我把禅的秘密玄旨传给了你,你要好好护持,今后将它传授给阿难,并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千万别使它断绝了。”

心有灵犀一点通。

最美妙,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禅,就这样源源不断地传了下来。

……

世事沧桑,花开花落,现如今,佛祖微笑如故,只是大殿内一排排次序井然、鸦雀无声站着的是他的后辈弟子。

伴随着悠扬的大磬声,《炉香赞》清雅的梵唱在大殿中回荡……五祖穿着一件金红的袈裟,上面绣着描花金线,左手捧着一个金光灿灿的僧钵。

这袈裟、金钵是初祖达摩从天竺带来,又经历代佛祖相传下来的。

这宝物,一如皇帝拥有那方至高无上的镇国玉玺一样,作为佛宗最高权力的象征。

站在前边的神秀看到这两件圣物,不禁怦然心动:自己到东禅寺那么多年,这圣物一直深藏在寺里的密室,五祖从来没有如此隆重地在众僧面前穿过那件袈裟,看来五祖已经老迈年高,自感离圆寂升天之期不远了。这些宝物他日落在自己手中,自己便会跃升为禅林的第六代宗师。

就在上座神秀想入非非之时,只见五祖双目猛睁,深邃的目光徐徐扫过全场,使每一个僧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的眼睛上。

五祖从容不迫的声音徐徐地送到大殿每一个角落:“你们大家听着,世间的俗人,都把肉体的享乐看得很重,不肯修证佛法这种宇宙间最珍贵的真理,只求满足欲望。你们这些出家弟子中,有些人看起来是在坐禅念经,却并没有一心向道。有人整日在寻求福田,迷失自性,世间之福又如何能将你们从人生的苦海里解救出来呢?”

五祖略一停顿,见众僧茫然无语,又反复开示道:“你们应该知道,假如迷失本来就有的佛性,即使修了福德又怎么样?能帮助你们及众生离苦吗?你们大家既然出家为僧,就应该加倍努力,把人人具有的觉心、佛性显发出来,心开得悟,成就佛道!”

神秀、法如等对五祖的开示心有所感,皆微微颔首。

五祖歇了歇气,继续说道:“世事沧桑,日月轮回,现在,我已到了油枯灯灭之时了,我想把禅法秘诀传授给你们,以延续禅宗的法脉。”五祖说到这里,浑浊的双眼看着下面,只见众弟子们一个个侧着耳朵,敬畏地屏住气息谛听着,生怕听错、听漏了每一句、每一字,整个大殿寂静得静悄悄的,连一只蚊子飞过的声音都能听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