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12章 心即是佛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天下事有时真是逃避不了的。名和利本是魔境界,什么是魔?没有那种什么三头六臂的魔,如果真有的话,我还会觉得挺稀奇,一点不可怕。任何一件事使你沈醉,使你着迷的,都是魔。譬如我爱读书,即使坐在书城中,也会发愁没有新书可读,以修道境界来讲,这不也是魔吗?

大菩萨魔佛不分,不怕魔,因为得了智慧的解脱,“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他可以随意成佛或成魔。

其实我们也做得到,例如我们都做过人家儿女,这里也有很多人是为人父母的。当父母的有哪一个不爱儿女?爱的时候就是佛。

有时严厉督促儿女向上,就成了儿女之魔。同样地,菩萨有时会成为众生之魔。魔道是逆的教法,教育不一定要用善教的。

讲到魔,众生有四个大魔:生魔、老魔、病魔、死魔,尤其是老病死。很多老朋友吹牛,说自己看得开,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怕,但是一讲起他们的身体,血压高了,老花眼了,还是会难过的,这就是魔。学佛修道是为了生老病死之苦,古今以来有谁呢?

假如可以生老病死的话,人类早把地球占满了。只有成道的大阿罗汉,才可以了生死之魔,只要了了生死,什么老病就都谈不上了。

平常人一切生活上的努力,都是为了怕这魔境界,想逃避它、防止它而努力,可是谁也没做到。我常跟医生朋友们说,你们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反正没有一样医药可以把人医好的。《增广昔时贤文》说:“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其实只有一种病是真的,就是死病。要死的时候,不管什么药都医不好。

生老病死的大阿罗汉住在哪里呢?住在常寂光土,不一定住在西方极乐世界。

菩萨在哪里呢?不一定在大殿上庙子里,但你不要听成庙子里没有菩萨,你们诸位都是菩萨,凡是人都有老死。有的菩萨故意显示老的可怕,我们有些老朋友九十多岁了,过去地位高,现在老病无依,真是痛苦。

最近有位老前辈道友过世了,给其他道友很大的刺激,心想,唉呀,某人都走了,我们赶快用功吧!这就是生老病死,成就众生。

但是,菩萨虽然生老病死,仍然“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他非常清楚生老病死都是如梦如幻,不真实的。所谓生灭世间,一切皆如梦幻空花,他早已了生死,一切通达,没有障碍,只不过在现象上表现生死,是一种教化的方法。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上面讲的菩萨道境界,还是以人乘为本的。现在开始说明心物一元,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是一体的。学佛明心见性,悟到自己的本来,是法身的成就。我们现在的肉体,有形象的是报身。山河大地物质世界,也不是与我们相对而立的,是报身的依报所依附的。成佛的人,法报化三身一定都成就的。这就是法、报、化三身的大道理,是佛学的基本观念。同时告诉你们,有发心要建,大殿之上所供的,同样的佛像有三尊,为什么?那是代表法报化三身。

又例如庙子的大门称山门,也有写为三门的,意义不同,代表的是戒定慧。

要成就三身,得先从戒定慧修起。想起过去见过的大丛林,有的真大,整个山头都是,每天负责关门的,要骑马一路关各殿山门,下午五点就骑马出去关山门,回来时天都黑了。

大丛林殿上供什么佛像,供什么位置,都是有道理的。像杭州灵隐寺,大殿上有三尊佛,转到三尊佛的后面,就是观音菩萨,唯有成佛了,才能生起大慈大悲,于苦海中救度众生。用建筑和佛像的布置,把佛法的道理都说明完了,不只只是建筑的艺术而已。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这句偈子“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物理世界是靠不住的,如同我们的肉体经历生老病死,物理世界要经历成、住、坏、空。世界性小灾难是小劫,大灾难是大劫。

戒有分地、水、火、风,这同我们的修持也有关系。例如有的觉得身上发热,这不一定是病,有可能是本身火的功能发动,但你要有智能,能分得清,不要生病发烧时,却自以为是功夫境界,那样功夫就到了。

菩萨境界有时示现大劫来临,天地都在大火中。这个时候众生痛苦悲嚎。“众人有常想”,众生都希望这肉身长存,天地常在,要依报庄严,亿万年不变。

实际上不可能的,一切是无常。此时菩萨用智慧光明照向众生,帮助他们知道无常,“照令知无常”。水火这些都是生灭法,是现象,水火从哪里来?知道了就找到了本体。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假定这世界乃至他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来请,就同一时间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出现,教化他,使他心向佛道。

这本事之大,能同时化身做不同的事情,多好!这不是不可能,纵然有人可能做到,还不能算是智慧成就的神通,不是真佛法境界,只是幻化。

真神通是本性功能自然如此,我们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位菩萨,随时在那里,没有离开过。

在哪里?在自己心中,心即是佛。

了解心佛一体,就知道这经文并没有扯谎。我们用空气作例子,把经文改成:“无数亿众生,俱来请空气,一时到其内,化令向佛道”,那你就懂了。

大家鼻子一吸,空气就来了,全体同时呼吸,各不妨碍。用光明作比方也可以,都是自性本体功能之所生。所以“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佛菩萨岂止来到众生面前,更进入所有众生心中,我们一念之间,自己都念念见到佛。

佛在哪里见?不用跑到山上去,就在自心之内。

大乘菩萨如何饶益众生

有人可能常抱怨,那么多功课,什么都要大家学……怎么有时间修行呢?我说这就是修行啊,是大乘菩萨道,样样都要学。“经书”不只是佛经,包括世间一切学问。“禁咒术),包括内外道一切咒语。

禁咒、禁术在密宗、道家叫作禁制,有功夫道力的人,把不好的事封锁住,制伏它。在中原上有人要传我一个法,有人身上生疮,他一口气念一串咒子,用手隔空在病人疮上一抓,再往门上或树上一抹,那里就流出血来,生疮的地方就好了。你说他是魔术也好,幻术也好,那个病人真好了。

我看你们有人动念了,想到我那儿去找出来学。不用了,你们学不会的,因为你们同我一样,都太聪明了。那种咒是什么东方来个红孩儿,头戴红缨帽,身穿大红袍……之类的,我们不会信的。但是以一个没读过书的愚夫愚妇,用起来就是灵。其中就有个道理了,究竟是符灵还是咒子灵?都不是,是心灵!是精神的力量。

我们这个头脑不行,读起来总有一丝怀疑,就没有用了。所以文明愈进步,这套东西愈没落。其实你们要学佛成道简单之至,我传你个秘诀,保证有用,要学吗?传给你们真可惜了,就是学“笨”!最老实的,说信就信了,大丈夫嘛!这就成功了。

所以《华严经》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之母”,诸佛菩萨一切法门只有一个字,唯信能入,你一信就进去了。所以一切宗教都强调这一点。有的人一边学着修,还跑来问我这法门对他灵不灵?一开口问这句话,就该打三百板,他已经没信心了,何必问呢?何必修呢?都是妄作聪明。

其实不只是学佛,世界上一切事情也是如此,你看成功的企业家,他就是信,一头栽下去就做下去了。可是我们这些聪明人做不到,所以不会成功。

“工巧诸技艺”,这包括的就多了……你什么都要学,一切学问都要会。

“尽现行此事”,每一样东西学到了家都可以入道。学菩萨道的人,为什么要学那么多学问技艺?

为了要“饶益诸群生”,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人家的困难。这也是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所在。受过比丘、比丘尼戒的就知道,什么看相算命、术数等,在小乘戒律都禁止的。到了大乘戒律,这些不但不犯戒,还是功德。有冲突吗?

没有的,大乘道是大人之用心也。真是大人,就是前面讲过的:“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小乘的戒律是防止性的、消极性的,要避免为恶。大乘菩萨道则不然,纵然是魔事都敢做,这要多大的气魄、多大的愿力、多大的能力!因此,大人者能成其大事,若是小人,做些小事就好了,不要好高骛远。

所以我要你们去学医,救人最方便,能为人解除痛苦,起码总该会针灸,万一将来到了贫苦地区,既没有好的医疗设施,病人也没钱买药,你随身带着一包针,能帮人减轻些痛苦,不是功德无量吗?

但有的同道今天发心学医,明天学相术,后天又学个什么,最后只学会了睡觉,做的都是空事。以大乘来讲,就是犯戒了,发心不真实!是儿戏,自欺欺人,小心得不好的果报。

“世间众道法,悉于众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这更难了,要到各宗教团体去出家,世界五大宗教起码都要入门。真正佛教从来不排斥其他宗教,还包容所有宗教。目前世界上有上百种宗教,虽然一时走歪,还可以走回正路。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不过是可怜走迂回罢了。主要的都是使人为善,教人做好事的,至于最高的道理对不对,那个我们不谈。《维摩诘经》这里讲大乘菩萨就有这个气魄,即使是邪教也加入他们,为什么?就在他们当中教化,引导他们走上正途。但是你自己要能够不被外道迷住而堕落,才做得到。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上面讲过心物一元,菩萨在哪里?你们吃素的小心,那青菜就是菩萨的肉,是真的,心物一元,你不要以为自己没有杀生。你吃的鱼、肉,尽是菩萨的肉,不过你不知者无过,他正是要你吃,吃了他帮你入正道。所以《华严经》说大魔王与治世帝王、太平盛世的帝王,都是十地以上的菩萨投胎转生的。善王好作,魔王难当,没有那个功德和气魄,谈何容易!

或者有时候化成大地,化成水、风、火,变成了物质。人活在世上,这四样一个不能少的。甚至于到劫数来了,各种怪病就多。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到了有饥荒之劫的时候,菩萨化身变成饮食,供养一切众生,先解决饥渴的问题,再以佛法教化众生。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到了有战争的劫难,菩萨就起慈悲,化身来消弭战争。常有人问我,现在世间这么乱,诸佛菩萨和上帝怎么不来?

我就说,诸佛菩萨和上帝被,被谁?

大势至菩萨。这是定业的问题,佛到了某个时候,也无力救这个世界,因为世界的众生一定要受劫难果报。诸佛菩萨和上帝也束手无策,只要这个劫难转过来就好。

但是,不要说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好几次在劫难中,有好几位高僧和尚,在兵马交锋的时候,他在双方头上飞行而过,下面的人看了都跪下来,受感化而自动退兵。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碰上有大的战争,菩萨就现出无比巨大的金刚之身,站在敌对两边的中间,可以降伏双方,带来和平。你说真有这境界吗?很难说的。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文字很容易懂,就不用翻译了。这等于是《普贤行愿品》的愿力,是学大乘菩萨道都应该有的愿力,不只限于地藏王菩萨。

一切学大乘的人,都要发愿到最苦难的地方去度众生。我认为这已经变成学佛的人的口头禅了,实际行为却是逃避苦难,专挑清静的地方去,只住没人打扰的地方。完全违反了大乘的原则。

另外,我觉得学佛的人,也把发愿两个字变成了口头禅,好像嘴中讲过要发什么愿,就有交代了。这种愿都是空发的。读了《维摩诘经》这一句偈,要起惭愧的心了。

再说,经典中所描述的地狱,还不算太可怕,其实人世间到处有地狱,比经典中的地狱还要可怕!你看人间一切的苦难,都是果报。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对苦难中的众生,能够有一份力量帮助别人,就应该去做。我们看学道的朋友们,遇到有人需要帮忙时就逃避,甚至会非常狠心地说,那是假的,不要理。这种心理和行为,可能比不学道的人还要糟,真应该深深反省。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n,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释迦牟尼佛讲过他以身饲虎的本事(也有经典翻成本生),他在多劫以前修行时,看见老虎饿了,就舍身喂虎。

在经典之外,真有人做这种事的。我在峨眉山认识一个人,他原来是当官的,忽然出家了,出家后没有受戒,也不去山上的大庙,他找了个非常小的庙中的出家人当师父,每日打坐念佛。那个庙子环境很差,到了晚上蚊子多得不得了,他却只穿条短裤打坐,对蚊子布施。

我起初觉得反感,他当年地位也不错,怎么思想还是这样落伍?养蚊子干什么?不是在培养害虫吗?去见他时真快认不出人了,一脸的红点。

我就消遣他说,老兄喂蚊子之乐,乐乎?

他笑笑,念句阿弥陀佛,不回答。

我们好多人在场都问他、劝他,他始终一句阿弥陀佛。

最后我说,算了,人各有志,只是不晓得蚊子觉得我们这位朋友的肉是酸是甜。

他仍然是阿弥陀佛。

我们从小庙辞出时,内心非常感叹,他毕竟不是个普通的迷信的人,他地位可以,又不是盲目出家。

过了三个月传来消息,他病了。原来他被蚊子咬得发病了,情况很严重,却不肯走,被几个亲友硬是架走去看郎中的。他还说很怀念蚊子,他不在庙子中,不知道蚊子会不会饿死。

这不是笑话,是我亲自看到的真人真事,讲到这个偈子想到他。至于他的行为对不对,我不愿意批评,但是他的愿力是真的,值得向他顶礼膜拜。而且据我所知,他被蚊子咬时会对蚊子说,阿弥陀佛,你们吃了我的血,快快超生吧,将来不要再变蚊子了。

这结的善因缘和造的功德,真不知有多大。假如今天不是因为讲到《维摩诘经》这一句偈子,这件陈年旧事我早忘了。我讲出来可不是鼓励你们去喂蚊子,这要特别交代清楚。

念到此,我们反倒要自己反省,人类也是一样的,尤其吃畜生。人的行为不见得比畜生可爱,这又想到这里山中十八罗汉洞的那位法师,他洞外的悬崖下有一条大蟒蛇,常与法师为伍。

法师说起第一次遇到这蛇之时,心中初时很怕,本想逃跑,后来一想,如果蛇要伤他要吃他,就布施蛇吧,这么一念就不怕了,就坐着不动。

大蛇在他身上游动却没伤害他。以后法师打坐时,也会在法师身上爬过,相安无事。

我听了就对法师说,还好你当时没动,否则搞不好蛇反而会咬你。再者,你当时的心念平和,如果动了杀机的话,动物本能就会感应到,对方的杀念就会起来的。

所以人类是有兽性,畜生道就在人身上,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有时起心动念连畜生都不如。吃荤的朋友要注意,你的所为不就是畜生相食吗?算不定吃到菩萨肉了,你觉得好吃,这些账都会记下来的。所以菩萨道之难行,有时候真是不敢看经典,我们哪里能算学佛?就算刚才讲的那位法师,如果蟒蛇来舔你,你受得了吗?

了解这个道理,就晓得真正大乘道是要在五浊世界、五欲中去修,面对现实地去修。而且面对现实连跳出来都不用,如果还要跳,就已经不是了,就坐在五欲当中,把它变成净土。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这是跟着上面的一句,赞叹大乘菩萨在五欲中修行成就。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真正大乘菩萨,如不在五欲中修,绝对不会成就的。其中的道理,需要专题研究,我们在此就不再发挥了。你们有些人,或者马上会想到密宗的双身修法,那还不是这个,双身修法只是低层欲界中的修法。还有高层欲界的修法,修到欲念能够化,化不是离,化出来了才是火中生莲华,这是《维摩诘经》的比方。

真正的拙火发动得暖是什么呢?就是三昧真火。

真火发起来有没有发热的火光呢?有,你定力够了,到四禅八定成就了,到了那一天,与世界的因缘尽了,像经典写的一些大阿罗汉,要走时一定,自己发起三昧真火把身体烧化掉。后世人何以做不到呢?这就要说到了大乘佛法兴起后,大家不在四禅八定切实下功夫,所以三昧真火发不起来。

在教理上说四加行的“暖”,是把烦恼习气转化了,也通。但是按实际修持功夫来讲,暖是三昧真火发起了。怕热,发烧都不是的。我这是很诚恳地告诉诸位,但我是一介凡夫,只是把所知有限的道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贡献出来。你平时单独找我谈这些,我实在没有时间一一回答这些闲话,今天讲到火中生莲,顺便一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