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5章 匆匆又离去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对,那么,我们就到南方岭中去募化建大殿的梁柱。”闲旷禅师殷切的目光一一掠过众僧,然而,人们都回避着,不与他的目光交流。

因为,化饭容易化钱难。试想,光重建大雄宝殿,就需要两、三个人合抱粗的立柱、栋梁三十六根,再加上规模相当的天王殿、大悲阁,需要一百多棵大树!没有上千两银子,根本买不到。

何况,奉化到武夷山遥遥上千里,将这些每一根重达万斤的大木头运回来,更需要十倍的经费!

天哪,上万两的白花花的银子,对于身无分文、靠化缘度日的僧人说来,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闲旷禅师说:“菩萨愿力,不可思议;建设佛殿,功德无量。那位大心菩萨,愿意挺身而出,做这一个化主(专司募化的僧人)?”

他反复问了三次,全体僧人都知难而退,默默不语。

无奈,闲旷禅师只好将目光转向了挺着大肚子站在他身侧的布袋和尚。

布袋嘻嘻一笑说:“老和尚故弄玄虚,结果是酸糍粑贩卖不出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闲旷禅师说:“做菩萨最容易,关键是要自己发心。心有多大,愿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只要发心,世界上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布袋和尚点点头说:“是的、是的,佛道无上,尚能修成,何况几根梁柱,定能化来。”

闲旷不失时机地说道:“那就有劳你了。”

布袋和尚哈哈一笑,道:“我早就知道老和尚设好圈套等我钻。”

闲旷禅师说:“垂线三尺,愿者上钩。”

当天午后,布袋和尚就踏上了前往武夷山的道路。

闲旷禅师有些恋恋不舍,师徒十几年不见,小聚片刻马上分手,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住一个晚上吧,早晚也不在乎这一半天。”闲旷说。

“有一个人正在路上走着呢,若是错过了机缘,就费事了。”布袋和尚说。

布袋和尚穿过苍茫的四明山,取道婺州、衢州,一路向西南而去。他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赶到了浙江上游的一个江边小镇——溪口。

这一带是两浙与福建、江西的交界之处,沿浙江水路,顺水直通杭州;陆路交通亦是四通八达,有古老的驿道通向信州、处州、歙州。更重要的是,这里是福建武夷山地区通往浙东的两条道路的交汇处。

布袋和尚在小镇正中的十字路口坐了下来,他的两眼,一只看着西面从常山县过来的道路,一只盯着南方由江山县而来的通途,时不时还要望一望江边小码头的水路……

忽然,他如释重负,脸上泛起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看到了一个人,一个从西边匆匆而来的年轻男人。

等那人走过了十字路口,布袋和尚在他背后突然喊了一声:“陈达须!”

那个正在急匆匆走路的男人应声转回头来。他惊奇地看着布袋和尚,十分疑惑地响应道:“师父,你是喊我吗?”

“这条路上行走的人,只有你叫陈达须,我当然是喊你啦!”

“可是,”陈达须一头雾水,“这位师父,我从来没有见过你,你如何认识我?”

布袋和尚嘻嘻笑道:“相逢何必曾相识。”

“不曾相识,你如何知道我的名字?”

布袋和尚莫测高深地说道:“我不但知道你的名字,我还知道你来自岭中武夷。”

陈达须更加奇怪了。然而让他惊讶的还在后面:“我不但知道你来自哪里,还知道你将去向何方!”

布袋和尚像个老辣的垂钓高手,用香饵引逗着他的鱼儿上钩。

但是,陈达须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个胖和尚能猜到他的去处,因为,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天大的秘密,连他最亲的老娘都不知道。

他看着这个大肚子和尚,说道:“师父,你如果能说对我的去向,我陈达须算是真服你了。今后,你让我干什么,我都答应。”

布袋和尚成心逗他,说:“我若是要你的脑壳呢?”

陈达须认为他绝对猜不出自己要去的地方,所以异常坚决地说:“那我也给你砍下来!”

“我要你的脑壳有什么用?又不能当成钵盂吃饭!”随即,布袋和尚严肃下来,一本正经说:“你此行的目的地,是浙东海中的梅岑岛!”

“天哪!”陈达须惊诧至极,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他摇摇头,揉揉眼睛,看着布袋和尚说:“你、你,你究竟是神仙?还是妖怪?”

“你看呢?”布袋和尚歪着脑袋看着他。

陈达须陷入了沉沉的思索中。

陈达须是福建崇安县武夷镇的一个乡绅,由于家庭世代奉佛,所以,他从小就是一个虔诚的居士。

前些日子,他每天晚上做梦都梦见一座海上仙山,云雾缥缈,翠竹葱茏。

仙岛东南侧的海岸边,有一个神奇的岩洞,放射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并且有天籁一般的海潮音,从洞中飘逸而出,像是在呢喃念佛念经…..

随即观音大士徐徐现身,为他摸顶、说法……

这个活灵活现的梦境,一连重复出现了七个晚上。

于是,陈达须开始寻找、打听这个海上仙岛所在的地方。然而,他问遍了所有的多闻博学之士,还曾向来往客商多方打听,始终一无所获。

有一天,他诵经之后,正在崇阳溪畔漫步,忽然看到崇安通向南平的官道上走来一个深目高鼻、赤须遒然、年过花甲的梵僧。

陈达须学佛多年,看他赤着双足、偏袒右肩的装束,就知道他是来自天竺(古印度)的僧人。

佛陀故乡的梵僧,不远万里到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游方,必定有大因缘!

陈达须灵机一动,上前合十敬礼,问道:“大师何往?”

梵僧说自己从浙东来,要沿着这条古老的驿道经梅州到广州去,从那里搭乘海船回故乡南天竺去。

陈达须问他:“天竺是佛陀的故乡,佛法的诞生地,您为啥舍近求远,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前来大唐国呢?”

梵僧说:“自从三百六十年前,菩提达摩将大乘禅法带到中土,佛法的真谛、佛祖的血脉就都到大唐了。因此,我才在三十多年前来到中土求法。而今年事已高,落叶归根,要回故土圆寂了。”

陈达须十分好奇地问道:“大师在大唐游历了三十多个春秋,有过什么奇遇?”

梵僧笑道:“奇遇多多,从何说起?”

于是陈达须将自己梦中的海上仙岛描述了一番。梵僧连连惊叹说:“中华何幸!中华何幸!连观世音菩萨也把道场示现在中土了!”

陈达须赶紧追问他那个海上仙岛在哪里?

梵僧颇为神秘地说:“真是菩萨显灵,让你问到了我。除我之外,全世界绝对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观世音菩萨的这个道场在哪里。你梦见的那个仙岛,就是浙东梅岑岛(今普陀山)。”

陈达须颇为疑惑,问道:“据《华严经》记载,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你们南天竺海边的普陀洛迦山,如何搬到了我中土?”

梵僧说:“居士,你太执着了!你要知道,观世音菩萨百求百应,随缘度化,无刹不现身。哪里有虔诚的信仰,哪里有慈悲精神,哪里就是观世音道场。清净为心皆普陀,慈悲济世即观音。”

陈达须还是不解:“但是,你一个外国梵僧,如何知道梅岑岛?如何知道观世音菩萨在哪里化现?”

梵僧回忆说:“三十多年前,那还是在唐玄宗大中年间,我乘船到了广州。那时侯,我们天竺僧人都知道五台山清凉世界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我从广州继续坐船北上,前往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谁知,到浙东舟山群岛,船被风浪所困,搁浅在梅岑岛海岸。我上岸之后,发现这里虽然荒无人烟,但风景与故乡的普陀山极其相似,俨然一个清凉的琉璃世界。我穿过一片紫竹林,来到了出现在你梦中的那个潮音洞。”

“哇,真有那个岩洞啊!”陈达须十分惊讶,情不自禁插话。

梵僧点点头,说:“不但有潮音洞,而且观世音菩萨还在那里现了身。”

梵僧伸出双手。陈达须大吃一惊:他看到,梵僧的十个手指头都少了一节!

梵僧不等他发问,主动说道:“当时,我看到这个梅岑岛与南天竺南海普陀的观音道场颇为相像,为了救助我们一船人摆脱绝境,我就在潮音洞前燃十指供奉观音菩萨。于是,观音大士现身说法,并授予我一枚七色宝石。”

说着,梵僧拿出了一枚宝气四射、光彩灿烂、晶莹剔透的宝石。

听了梵僧的故事,又亲眼看到了七彩宝石,联想到自己那奇妙的梦境,陈达须无比兴奋。他心里明白,这是观音菩萨对自己的昭示:到那座浙东海上小岛朝拜,一定能看到观音菩萨现身,目睹大士的真容……

于是,他匆匆踏上了朝圣的路途。

没想到,陈达须离开了家乡,走了一百多里路程,刚刚到达这个浙江之畔的溪口小镇,就遇到了更难以置信的事情。他看着眼前这个神秘的大肚子和尚,犹如做梦一般。他试探性地问道:“师父,您上下如何称呼?”

布袋和尚将肩上挑着的布袋给他看。

陈达须“哦”了一声,说:“您法号是布袋。”

布袋和尚笑道:“布袋本是我物,人却称我布袋。不知布袋是我,还是我是布袋。”

陈达须才不管你布袋不布袋呢,他关心的是那座神奇的小岛——观音菩萨显灵的地方。

他急切地问道:“布袋大师,您既然无所不知,可晓得那梅岑岛是不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菩萨是不是经常在那里现身说法?”

布袋和尚点点头说:“再等二十几年之后,我坐化的那一年,又将有一个外国僧人在梅岑岛上经历你见过的那个天竺梵僧的奇遇,从那个时候起,梅岑岛就改名为普陀山,也就正式成了人们公认的观音菩萨道场。”

天哪,这个大肚子和尚不但对过去的事儿了如指掌,竟然还知道未来的情况!陈达须不禁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恭恭敬敬询问道:“大师,您说说看,我这次到浙东朝圣,能见到观音菩萨现身吗?”

石破天惊,布袋和尚居然说:“我就是观音菩萨派来迎你的!”

“我的娘啊!”陈达须心中惊呼一声,“难怪他无所不知呢,敢情是观音菩萨派来的使者啊!”

布袋和尚继续说道:“观音菩萨让我来半路上等你,就是想问问你,你真的想见活菩萨吗?”

“当然,我不远千里要去浙东海上仙岛朝圣,就是想拜见菩萨的真身啊!”

布袋和尚说:“观音菩萨怕你跋涉千里,鞍马劳顿,先行去了你的家里。”

“什么?观音菩萨到了我的家里?这可是真的?”陈达须有些难以置信。”

布袋和尚十分严肃地说:“当然是真的,你回去吧,赶快回去吧,你回到家里,就能见到活观音了。”

陈达须作为居士,他知道,出家人严守戒律,不打诳语,所以,他对布袋和尚的话深信不疑。

而且,布袋和尚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同寻常的神异,也让他不得不相信。

临行,他又问道:“布袋大师,观音菩萨千变万化,有三十二应身,弟子肉眼凡胎,很难识别。到我家的那位观音是什么模样呢?”

布袋和尚说:“你回去之后,见到反穿着衣裳、左右颠倒踢踏着鞋的人,就是活观音。”

陈达须居士既兴奋又有些疑惑:“我陈某何德何能,做过什么功德,竟然感召得观音菩萨来到了自己家中?”

他急匆匆告别布袋和尚,转过头来,沿着来时的路,日夜兼程,向回奔去……

他赶到家的时候,已是夜半时分。他急着见到活观音,就将院门擂得山响,叫喊着:“快开门。”

很快,母亲就将门打开了,好像她在专意守侯儿子归来一样。陈达须急冲冲跑进家中,在每一个房间寻找着观音的身影。然而,他失望了,哪里有观音的影子呢!

莫非,是那个布袋和尚欺骗他不成?

当他无精打采地回过头来的时候,忽然发现,母亲的衣裳里面朝外,分明穿反了;再看她的鞋,也是左右脚颠倒了,而且踢踏着没有穿上——

半夜三更,母亲牵挂着外出的儿子,哪能安稳入睡?一听到儿子的敲门声,老人家喜出望外,马上就起了床。夜里天气凉,为了让儿子早一些回到温暖的家中,她老人家匆忙之中,她将衣服内外、鞋子左右都穿反了,而且急切得连鞋都未提起来……

陈达须居士豁然醒悟,明白了布袋和尚所说的活观音,就是时时刻刻关心自己、甘愿为儿女吃尽千辛万苦的母亲!

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化身千百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世间的母亲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儿女的成长,倾注着母亲全部的爱。

几乎所有的母亲,都甘愿为自己的孩子奉献一切,甚至生命。所以,母亲就是佛菩萨大悲大慈的化身之一,是活的观世音呀!

陈达须饱读经书,深明佛理,由此,他进一步领悟到:布袋和尚熟知过去、预见未来的功夫虽然神奇,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借此点化自己:真心修行,不用朝圣进香,向外驰求;即心即佛,佛法就在自己身边。

布袋和尚在陈达须先行走后,也跟着他的脚步,来到了大武夷山区。

这是一座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北连仙霞岭,南接九连山,逶迤苍茫,峰峦耸立,江西与福建以它而分界,赣江和闽江因此而分水。

如果说,大武夷山脉以高大雄浑而夺人心魄,那么,小武夷山则以秀美而令人怦然心动。这福建第一名山,四十九峰,争奇竞秀;八十七岩,妙趣天成;九曲溪水,美不胜收……桃源洞,内外两重天,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天上人间;流香涧,落实香飘十里外,流觞无酒也醉人。卧龙潭——神龙是灵物,喷云吐雾,飞行播雨,为何久卧深潭中?虎哮岩——虎之为兽王,呼啸林中,奔驰原野,因甚常坐在山巅?蛟龙得水添意气,猛虎入山增威风。

九曲溪水汇入了崇阳溪。布袋和尚顺流而下,自然而然也就来到了溪水之畔。在一片开阔的山谷中,他与陈达须不期而遇。

陈达须十分高兴,合十鞠躬,寒暄一番之后,问道:“布袋大师,您为何来到了武夷山?”

布袋不答反问:“陈居士到山里干什么?”

陈达须指着山谷中的高大的杉树林说:“我请了帮工,伐几棵大杉树。”

布袋又问他伐树做什么?陈达须居然说:“我要建一座佛殿供奉活佛。”

布袋和尚哈哈大笑说:“好好,很好!我知道,你要供奉的活佛,就是你的娘亲。”

陈达须点点头:“是的。我要新建一座漂漂亮亮、舒舒服服的房子,给我老娘居住,让她老人家安享晚年。说来,还是您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的。”

布袋和尚说:“真是巧了,我从浙东来,也是为了募化一些木材,建岳林山寺的佛殿。”

陈达须想了想,说:“大师度化我步入了学佛的正途,弟子无以回报,如果您需要的木材不是太多,就请在我家的杉树林里挑选一些吧。”

布袋和尚说:“不多,不多,只要装满我这只布袋就行了。”

陈达须看看他的布袋,不过二尺粗细、六尺长短,连一棵大树都装不下,笑道:“若是这只布袋,任大师装就是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