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714章 赞有状元才(1)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顾掌教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上课时讲话或考评成绩太差,就被他拿起教尺打手掌,罚在课堂上站立,放学后还要被罚留堂,做好作业才能回家去。但顾掌教下课后视学生们如同自己的儿女,友好相处。

李金兰平日笃信禅学,经常去天露寺烧香拜佛。祝得财五岁时便被她送去筠城书塾的书整学堂读书。

小得财天赋聪明过人,在就读的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得到表扬比其他学生多。但他生性好动,调皮捣蛋,显露的劣根也比其他学生多,也受过顾掌教不少严厉的处罚。

顾掌教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经常向学生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孔圣人思想。

这一天,顾掌教在课堂上提问:“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之侄杜位,当年被贬新州,写下了哪几首诗呢?”

坐在小得财前面的那位名叫梁丽婵的女学生举手回答:“八首。”

顾掌教问:“是哪八首?”

梁丽婵回答说:“是新昌八景诗。”

顾掌教有点暗自发笑地看向梁丽婵后面的小得财,直道其名:“祝得财,起来回答。”

祝得财猛地听先生点着自己的名字,心想:难道自己幼时娘亲所教过的事被老先生发现了?

为慎重起见,他耍起小聪明,假装糊涂说:“先生,您还未教过,我咋知道啊!”

顾掌教记得,这个祝得财在插班前他就教过。

“师道尊严”的自尊心驱使他将错就错,威严地看着祝得财,说道:“你听好了,现在就教你,我先读一遍,然后你背诵一遍,每背漏一字,就罚打20戒尺!”

于是乎,祝得财把他引以为傲的“过目不忘、听后烂熟于心”的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抑、扬、顿、挫,一字不漏地把《新昌八景》背了出来——

《新昌八景》(筠城旭日、枫洞晚霞、龙山胜概、天露仙泉、崖楼耸翠、锦水拖蓝、冼亭耕牧、洞口渔樵)的作者杜位,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杜甫之侄,至德中与甫同在尚书严武幕中。他为官清正,不畏权势而得罪朝中奸臣,唐中宗听信谗言,将其贬到新州(新州当时称新昌郡)参军十年。在新州期间,诗人走马新州大地,被新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所吸引,倚马挥鞭,岭南新州有遗篇……顾掌教听后,浑身轰然一震,眼定定地看着这个貌不惊人的插班生。他做梦都不会想到这个乡下仔,竟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刚从乡下进来的学生口中,顾掌教似乎看到了他当年读私塾时的影子。

于是,顾掌教摇头摆脑地进行解释和点评起来——

杜位当年被贬新州,心情是极为凄楚的,但他却以达观的态度寄情于山水之间,为我们留下了八幅无比珍贵的唐代新州风情画。下面,逐首吟诵并解释之。

筠城旭日

新州万竹绕为城,旭日穿林纳户明。

寂寂门庭无吠犬,猗猗竹坞有啼莺。

春雷动处龙孙长,朝露稀时凤尾轻。

堪笑王公虚设险,德风化世自然清。

筠城,是新州州治,位于县城公园。当时,筠城纵横不过半华里,城垣是土基,上种簕竹,竹坞啼莺,境态自然。

该诗的前四句概描筠城早晨景况,五六句描写竹的美丽生态,七八句是诗人的感想。

以新州簕竹围城作为防御工事,确实是不管用的“虚设险”。诗的最后一句“德风化世自然清”,是诗人祈望的“德风化世”的新俊城。

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得很有气势。诗人从一开始就从一个极其宏大的空间背景: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处着笔,将在朝阳照耀下的万竹成城的筠城晨景和盘托了出来。在这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早上,本来应该是门户大开,人们外出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但是,“寂寂门庭无吠犬”,家家户户紧闭门户,一片寂静,“猗猗竹坞有啼莺”,只听到晨鸟在竹坞的啼叫声。在这里,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一静一动,写出当时的社会治安十分混乱。最后,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安居乐业、“夜不闭门、道不拾遗”的“德风化世”的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枫洞晚霞

枫洞郊西俗少华,衣冠耕读可为家。

高枝接叶连村暗,小径通门绕树斜。

晚见林前凝彩日,时看天外散彤霞。

自今知是天孙巧,织就云机遍海涯。

这首诗是杜位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傍晚,来到位于筠城西郊的枫洞村附近,只见艳丽的晚霞,照在村前那一大片枫树林上,十分耀眼壮观。此情此景,令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枫洞晚霞。

县城西郊枫洞连着许多小山丘,一片枫林,景色宜人,诗人认为“衣冠耕读可为家”,后来,这里成为南往北来移民的定居之所。

枫洞晚霞这首诗,可以说是《筠城旭日》的姊妹篇。诗的前四句描绘枫洞傍晚时分的景况,五六句描写枫洞晚霞美景,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想。夕阳西下,在筠城西郊枫洞村一带的原野上,耕作了一天的农夫,踏着夕阳的余晖,行进在村前那条枫树缠绕的归家小路上。艳丽的晚霞,像打翻了的颜料,洒向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

而夕阳却像喝醉了酒的诗人,投入枫林,晃啊晃的把那片枫林染得更加鲜红,闪烁着、滚动着,“时看天外散彤霞”,不时向天外散发出红彤彤的霞光,把整个枫洞的原野渲染得绚丽缤纷。

面对如此美景,怎不令诗人沉浸在遐想之中,发出“自今知是天孙巧,织就云机遍海涯”的溢美诗句了。

龙山胜概

南镇龙山绝俗埃,禅关远在白云隈。

菩提子落飘僧塔,鸡蔔香生拂石台。

四面好山多兀突,数株古柏亦崔嵬。

名山胜概堪图画,仙客登临亦快哉。

这首诗是作者来到南镇龙山所作。龙山,位于新州筠城南部,山势起伏、群峰高耸、蜿蜒相连,如龙之蟠,故名“龙山”。山上古木参天,树荫蔽日,繁花似锦,郁郁葱葱,有“百城烟水无双地,六代风幡自一天”的美称。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龙山如诗如画的优美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充满热爱大自然之情。

杜位这首写景的七言诗,其特点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得超凡脱俗。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在龙山所见的几幅景观:远望山峰高耸的龙山,好似一条游龙腾飞在白云之中,而“禅关”也好像漂浮在白云深处弯弯曲曲的云山雾水之间;近看菩提子好像从天上飘落在“僧塔”上,即蔔(又称旗迦)树正盛开着白色的花朵,浓郁的香气拂晓在塔前的石台上;四周突兀的奇山与数株古柏相映成趣,更显得山高大不平。在这里,有高耸入云的龙山、僧塔、蓝天、白云、菩提子、石台、花香,以及四周突兀的奇山和万古长青的松柏……如诗如画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优美壮丽的“龙山胜概”画图!正是杜位这句名诗“名山胜概堪图画,仙客登临亦快哉”,才使得这首诗广为流传,成为“新昌八景”诗之一,足见其脍炙人口、魅力之所在。

天露仙源

天露东山仙迹传,白云深锁断尘烟。

桃花沿水千年落,药蔓粘云万古悬。

窈窕巧通三岛路,幽深别有一壶天。

其中想是无人到,若有相逢客羽仙。

这首诗是作者登天露山所作。天露山又称水源山,位于新州城东南部,海拔1250米,山势巍峨雄伟,终年翠绿,云雾缭绕。山上怪石遍布,奇景众多,有宇文新州登临天露、开卷诵读的石书房;有似太白腰上玉带,一泻惊天的白水带瀑布;有天降异书于民间的含书石;有唐贞观年间建之岱山寺遗址等。山中杜鹃花、吊钟花、龙须草、野木沙椤、原生荼以及各种珍稀花木组成了一座绿色的宝库,一泉出自半山的岩石上,若承天上甘露而生,人称仙源。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到此无不被这里的景色所迷,流连忘返,留下佳句名篇,盛赞天露仙源美景。

这首诗通过对天露山自然风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富于想象、气势豪放的精神境界,抒发了他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壮丽山河的炽热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运用夸张手法和通俗的语言,着力描写了天露山之高:好似“白云深锁断尘烟”一样高耸云端;飘荡在泉水中的桃花,沿着泉水,好像经过千年那么久才能流落山下,天露山水之奇,如一泉出自半山的岩石,“幽深别有一壶天”,若承天上甘露,又似太白腰上玉带,一泻惊天,夸张地突出了天露山之高;高到“想是无人到”,天露山泉之奇,真令人觉得气势磅礴,动人心魄!

崖楼耸翠

名山秀拔翠华峰,北镇关河郡势雄。

垒叠层崖侵汉外,崚嶒一观柱中天。

春来花竹青还淡,冬到松柏翠更浓。

万古崔嵬常秀丽,四时不改色葱葱。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者被贬新州,泛舟于新江,被崖楼山独特的风景所吸引。崖楼山,海拔755米,位于新州郡城北。泛舟远望,叠嶂排云,点苍染黛,青翠欲滴,浑然天成。城北,这片古老的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的香火几千年如缕不息绵延。自南向北纵贯全城南北的新江,波光涟滟,秀丽明媚,给江岸两边的城北大地平添几分灵气。同时,也浇灌出两岸的秀丽风情。

江岸之西有座气势峻嶒的高山,名叫崖楼山,山上绿树郁葱,清溪潺潺,百鸟啁啾,四季皆春。与崖楼山隔江相对,有座石山,名叫船山,其状如舟。岿然而立的船山,以其静止的凝重遏止追逐多欲的放浪,以其大音希声的禅机,象征人类灵魂的再生和洗礼……滔滔江水,冲破崇山峻岭的阻挡,去际会世纪的波涛。诗人有感于此,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语句清新秀丽、比喻形象新奇且很有气势。诗的开篇四句,以气势磅礴之势,描绘出崖楼山雄伟秀拔,如一柱擎天矗立在北镇关河上;接着,紧扣“耸翠”这一主题,嶂叠耸翠,描写出在这座垒叠成一层层悬崖的又高又大的崖楼山上,叠嶂耸翠,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在这里,诗人用“万古崔嵬常秀丽”来比喻崖楼山,十分贴切,足见作者的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以及驾驭文字的功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虽遭被贬,但他并不失意伤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锦水拖蓝

锦川青碧一蓝溪,混混源头出自西。

拖绿湾环如玉带,浮光潋滟似玻璃。

色连碧落浑无别,影与明沂一样齐。

活水安能留得住,转归大海入天池。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新州,走马新州大地,寄情于山水之间所作的《新昌八景》之第六景。锦水,位于新江上游西河,发源于与阳春交界的锦山,流经河头、簕竹,至洞口会合卢水。河的两岸,万山裹锦,中间溪流,像一匹蓝布一样斜拖,故称“锦水拖蓝”。入夜,两岸山间繁星点点,倒影河中,更显潋滟。

该诗通过描写作者游锦水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虽被贬新州,但终有日要回归长安的乐观情怀。

该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辞藻华丽。诗人驾一叶轻舟,玩水于卢水之上,但见两岸青山秀丽得像裹着翠绿的翡翠,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流淌着的河水像拖着一条翠绿色的蓝带,呈现出一派秀丽景象,崇山倒映在水中,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和谐交融,构成了一幅天然浑成的“锦水拖蓝”画卷。诗人泛舟于此,就像人在画中游一样。真是:新州山水似画廓,奇山秀水绵绵长。诗人置身画图中,心头涌动美篇章。最后,诗人把自己那深沉而强烈的“盼归”愿望和情感,融化在“活水”里,在“天池”中,越发显得宏大而深远。这种强烈的“回归”感,跟大自然壮丽的景色融为一体,绝没有一丝的低沉伤感,更显得飘逸而豪放,充满了乐观之情。

冼亭耕牧

冼亭农务急忙然,牧竖歌声过耳喧。

万斛舟无牛背稳,五湖风有浪头颠。

父菑子穑亲田陇,妻插夫耕居后前。

直到西山衔日落,呼儿牵犊转家门。

作者泛舟于卢水河,悠然自得欣赏一河两岸风光,不知不觉,来到冼河大桥的南端,诗人被岸上田野的热闹场面所吸引而写下此诗。

冼亭位于新州筠城南二公里,往集成道路冼河大桥的南端。冼河是因隋代少数民族领导冼夫人来临而得名,茶亭设置年代悠久,亭内有历代文人墨客题留之楹联碑刻甚多,亭四周水道广袤十余里,俗呼“眼穴洞”,是邑内主要农作区,西面通往陇塘、十里村背荒山,为重要牧场。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农家生活兴趣的诗。诗的前两句是大笔写景:在一个花开草长、万物齐发的春天,在冼亭一带的广袤田野上,只见一派热闹的春耕生产景象,农事十分繁忙。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采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感情真挚。着意描绘了新江两岸优美自然的乡村田野风光,通过以一家大小忙碌在田野上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农家乐”之中悠然而自由的生活乐趣。并由此感于自己宦海浮沉,唱出了“万斛舟无牛背稳,五湖风有浪头颠”的名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