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05章 三无差别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修身要老老实实修,持之以恒。中间有一步走错了,就要重新来过。

道家修持讲百日筑基,一百天的基础要打稳,但是多数人都办不到。

百日筑基之后,第二步是十月怀胎,用温养的功夫来长养性胎。

再其次要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差不多也要十一年。

如果这个基础都没有的话,所有佛学理论都是空谈。

再从新陈代谢的观点来看,我们的身体大约每十二年,内外细胞就全部换过一次。

中国传统文化,每十二年称一纪,一世是三十年,把这两个字合起来成为了世纪。

根据西方观念,一世纪就是一百年。

十二年一纪是太阳系统一个转变的周期,一年又有十二个月。

十二这个数字的学问很多,需要专门做一个课题讨论,我们就此打住。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天女回答,比如变魔术的人,变出一个女人,假使有人问这化出来的女人,为什么不转成男人,这问得对吗?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舍利弗答,不可能,一个假的、幻化出来的女人是不能转的。

依佛法说,我们的肉体是幻化不实在的,是无常的,无常就是不会永恒存在的。

无常是对现象会变去而言,而《易经》所说的变化,是指宇宙永远不停地在变的原则,这两者略有不同。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天女说,世间万法也都是无常,没有定相,为什么你眼中的我一直是女身?

我看你却不是永远是男的,为什么你还问我怎么不转女身?

讲到这里,我要回答有一同道问的一个问题,中国禅宗的丛林制度还是依佛的戒律,是重男轻女,因此禅宗同其他宗派大寺庙的规矩一样,没有比丘尼当方丈的。

过去没有比丘、比丘尼合住的庙子,丛林就更不可能了。

比丘尼庙子的方丈,还是由比丘挂名出任,但他本人不来。

比丘尼的丛林,极少有开堂说法的,所以比丘尼还是要去比丘的庙子听法,听完就走。

比丘在天黑无法赶路的情况下,才准许到比丘尼的庙子挂单,但只准在大堂上打坐,不可入寮房。

禅宗有位比丘尼,法号叫末山,她认为自己大彻大悟了,可以当方丈,就开堂说法。

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一件事,在禅宗语录以外的记载上,很多人像赵州和尚这样的大禅师,对此事都反对,其中有位灌溪和尚就去找末山尼,态度非常桀骜不驯。

小尼姑通报了,末山尼就让人去问灌溪,究竟是为游山玩水而来,还是为法而来。

灌溪答,当然为法而来!而且如果问法输了的话,自愿在你的庙上做园头(就是管菜园的),种菜三年供所有人吃。

于是末山即刻开堂,打钟击鼓,召集众人上殿。

末山尼升座,就与灌溪展开对话。

他们开始说的一些我们就略过不提,灌溪间:如何是末山景(末山是地名)。

答:“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前。”

这句话很平常,磨山风景就如此,就是不露顶。

但是他们问答之际可没有字字推敲,很自然就出来了,开悟的人文字般若就是不同,可以出口成章。

“猿抱子归青嶂岭”看来是表面风光,讲猿猴抱小猴子的景象,其实是说修道功夫,表示自己已证果,没有男女相了。

法眼有首偈子:

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

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

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

中间一句“果熟兼猿重”,描写果子熟了,猿猴爬上去摘果子,把树枝压弯了;

“山遥似路迷”说深山中愈走愈走不到底,山路崎岖,常常怀疑自己可能走错了路。

……

前面这一路下来,我们讨论的有几个要点。

第一个,是十二年做功夫的问题。

第二个,讲生死之间的问题。

第三个,罗汉有隔阴之迷,这有三种情形:一是入胎就迷了,二是入胎不迷,但住胎迷了,三是入胎住胎不迷,但出胎迷了。

我现在再讲一下人的生死的问题,但还只是讲人道。

天道和畜生道等是不同的。

早年有几位道友在讨论,是否能预知死期,要怎么走。

有一位说,他已经同意将遗体捐给医院做解剖教学,器官还能再用的话,就移植给需要的病人,这样最不给自己家人添麻烦。

原来他还是做生意的办法,当然这样的发心布施是很难得的。

要讲生死的问题会用掉太多时间,我们不能详细讲。

人的入胎要有三缘和合,要有中阴身(普通讲灵魂),还要有男性的精虫和女性的卵子刚好结合。

虽说四大本来空的,但人身难得,没成道之前,还非要靠这个身体不可。

入胎之际,精虫要和数亿个兄弟姊妹竞争,才能和卵子结合。

佛比喻人身难得,如茫茫大海中一只盲龟,从水下浮上来时,刚好钻入了一个漂浮在海面上车轮中间的空洞。

人在入胎之际,是中阴身被非常强烈的欲念所吸引,这不是你左右得了的,这个欲念一起,再同这男女有因缘,就被吸引来了,没有空间的阻碍,这就是业力。

该成为女性的是受男性(也就是将来的父亲)的吸引,这一?x那就是女胎,成为男胎则是受将来的母亲所吸引。

这该生男身或女身,不是你做得了主的。

舍利弗在前面说,怎么自己做不了主,忽然变成了女身,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修道做功夫要随时注意,白天在起心动念处下手,练习做得了主,不要生贪心,嗔心,不要散乱昏沈,不要起慢心,才是修行的第一步。

进一步要连在睡梦中也作得了主才算,否则真一点把握都没有。但是你不要去试,你拼命想在睡梦中作主,那一定睡不着,因为你不作主才睡着了。

能在梦中醒中都做得了主,就是一念清明,灵明不昧,修行才能算有把握。

这只是讲修行,不是修订,还不算悟道。你们在修行的,不论是什么法门,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不要来问我。

你只要问问你自己,在平常起心动念处,能做得了多少主。

比如你忽然遇上很大的刺激,心中很烦很气,你看看这个气多少秒、多少分钟可以过,还是几天、几月,甚至几十年都忘不掉。

假如你这些贪嗔痴能在几秒钟马上平息下去,那已经了不起了。平下去不算,还要作得了主。

大乘小乘修行的路线都从这里开始,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才能完全做得了主。

这做得了主的境界,就是观自在,真做到了自在。

我们修行一定要注意三界天人表,尤其是色界天的有顶天,又名大自在天,那是绝对自在的,是十地以上的菩萨。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舍利弗问天女,当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会去哪里往生?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天女答,一切佛的化身怎么生,我就是那样生。

在华严境界来讲,一切众生皆是佛的化身,我们都是,没有人是凡夫,也没有人是佛。一切佛,十方三世诸佛,皆是的化身,代表的是法身。

你们拿的《梵网经》,其中的主佛,卢舍那佛,就代表报身成就佛,他在《梵网经》中所说的戒,是为千佛而说,所以一切凡夫众生就是千佛的化身。

禅宗也提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以我们往好的方面来说,一切众生就是佛的化身。

化身是怎么来的?

这境界就和中国固有文化相同,“生生不已”。

以华严境界说,在世间说法的释迦牟尼佛,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说法的因缘满了,所以化身就涅盘了,是有生灭的。

但是他的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法华经》说佛在说法时,地下涌出多宝如来的无缝宝塔,因为佛的顶礼,宝塔开了,多宝如来在其中,请释迦牟尼佛上来,分半座给他,代表肉身化身各占一半。《法华经》所以是佛法中的大经,因为是修报身成就。

我们此身虽然是幻化,但是这个身上也是多宝如来,还有很多用处,修持得好可以做到即身成就。

当然这很难的,千古以来能修到报身成就的是少之又少。

禅宗祖师当中,有好几位修到了报身成就,比如临济禅师,他三十多岁时就当大和尚,因为太年轻,怕声望不够,所以他两位已经悟道的师兄,克符和普化禅师,还特意去皈依临济以孚众望。

后来等临济成了宗派,普化要走了,普化就告诉跟随他的弟子,自己要在某日在某地入寂。

后来一看去的人太多,就改了一天。

结果还是很多跟的人,但是少了一些,他就再改一天。

如此改了几次,跟随的人少了许多,他终于决定可以走了,就自己跳进棺材。

大家抬起棺材时觉得很轻,一望没有人影,只听到空中传来他平时摇的铃声。

他这就是报身有成就的。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被生。

天女说:化身是无往亦无来的,不进也不出。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舍利弗再问,佛的化身不是此没彼生的吗?也就是说在这里入寂了,再去别的世界投胎。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天女教训他,一切众生根本没有生的,没有此生彼灭的。

我们这一段做了许多补充,讲得比较零碎。

现在总结一下,这一段一个是男女相的问题,一个是生死问题。

我们学佛是要了生死,但是一般人有个错误观念,认为了生死就不来了。

你不来是要去哪里呢?出了三界哪还有第四界?

你问了生死还来吗?“无没生”,无去也无来。

诸佛菩萨因为了生死,所以敢在三界六道中游戏神通,在生死苦海中度人,没有来与不来的问题。

我们错误地以为了生死的人,他知道时间到了,走了就了了。

这不是了生死,而是修持定力很够。

所谓了生死,现生修持得定,晓得从这个肉身走了,要去三界的哪一界、哪一道,自己可以作主。

像初果罗汉往生去了欲界天和色界天之间,还要七返人间,才能证得涅盘,还是有余依涅盘。

这是了了分段的生死,生死一段一段的,前生、这一世、后一世。

本来生命是没有段数,无去也无来,自性本体无所在也无所不在,但是我们没有见到自性之前,要先了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了了,变易生死还未了,要到了大阿罗汉境界才了了变易生死。念佛往生西方,还是在分段生死中。了了变易生死就不是出胎入胎,而是化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