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42章 无一不是相(18)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佛就宣布把正法交付给迦叶尊者。

所以禅宗的起源是一朵花,这个花和天女所散的花是不是同样的花?

这是个很重要的关键。

注意啊!这些公案我可没有说答案啊!不要说我为你们作了结论,那我是会去法院告你的。可是你们诸位要去找答案。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舍利弗挨了天女的训,就转了个话题,他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有多久了。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这是禅宗式的答案。

耆年是年高德劭的人,就是老前辈之意。

我们要知道,舍利弗虽然皈依佛,他年纪比佛大,佛三十二岁出世弘法时,舍利弗已五六十岁了。

他早就出家在外面当人家的老师了,在印度称沙门,是对离家修道者的通称。

佛教出家称弟子,本来不混用的,但是后来翻译成中文却不分了。

舍利弗皈依佛之后,就带了自己的弟子一起过来。迦叶尊者、目连尊者也是同样情形。

这些在经典上少有提及,但是在律宗部分就有详载。

天女在此尊称舍利弗为前辈,舍利弗问她在这边多久了,她回答说,同您老前辈得道的年龄是一样的。

舍利弗究竟解脱了没有?在本经看起来还是个问题。

天女答得很巧妙,您得道有多久了,我就在这儿有多久了。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舍利弗就再问,那么天女你在这儿有很久了吧!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天女又刮他一次胡子,请问前辈得道也很久了吧?

舍利弗默然不答。

舍利弗没办法接下去了。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天女就差点没把舍利弗连眉毛都剃了,问舍利弗,前辈是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不说话呢?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这句话说明舍利弗只是在“理”上解脱,而“事”上的解脱,至少在当时还没有做到。

为什么这么讲?

这从经典上很难看出来,研究戒律才知道,舍利弗虽然得道了,晚年身体很不好,这就成问题了。

中国研究佛学的人不大管经典,而钻研戒律,因为这上面很实际。

舍利弗的答话是说,得了道的人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话可讲,佛说“不可说”,所以他没话讲。

这“不知所云”成语也是源出自《维摩诘经》,又是鸠摩罗什法师所创作的中国佛教文学的名句,现在成了骂人的话,指人说话没有中心,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天女的回应刚刚和舍利弗的观念相反。

不说话就解脱了吗?

说话同样是解脱啊!再进一步,说与不说都是解脱,为什么落入一边去了?

落入一边的人,在禅宗祖师来讲是“担板汉”,背了块板走路,只看到空,没有看到有。

舍利弗的答话犯了逻辑上的错误,马上被天女抓个正着。

“言语”就是“文字”,心中的念头经过嘴巴表现出来就是言语,其实和思想是一个东西,如果用文学表现出来,就叫做文字。

所以者何?

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天女自问自答,真得解脱了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明心见性得道了,心在哪里?

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无所在,也无所不在。

同样的,文字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比如为一封信,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写成白纸黑字了,这文字是你吗?

不是你,那是文字,同你不相干。

你说不相干,我读了你的信,你的感情你的思想就在纸上,不能说没有你。

但是文字与你当下即空,信写完了,虽然有文字痕迹,你的念已空了,是不是?

所以,舍利弗,你不要落入一边,认为说话就错了。

说话就是解脱,言语本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句话说了当下就没有了,不要你去空它的。

你要去空它,就是妄想了。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什么理由?

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它当下本是解脱的,你想做功夫求解脱,就着相了,就不算解脱。

上面这一段讲解脱,非常重要,是一切精要所在,自己用功不论修密宗还是显教,你记住,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出家的同学们要更加注意了,佛涅盘后,佛弟子以戒为师。

戒有好几种,例如弟子、弟子尼戒是规规矩矩的,称为“别解脱戒”。

那么中国佛教用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又有什么差别?

这是佛的弟子们后来分了宗派,各个对戒律的不同见解。

当代的律宗,确定了中国的弟子弟子尼戒是依四分律。至于菩萨戒,中国用的是《梵网经》的菩萨戒,在西藏的菩萨戒,是依《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的传承为本。

这些学问研究起来很大,但是所有弟子戒的第一条是戒淫,菩萨戒第一条戒杀,中间差别意义大得很。

大家知道鸠摩罗什法师的故事,中国为了请他来,灭了两个国家,这是世界文化史上从来没发生过的。

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时,已三十二岁,中国已经改朝换代,前秦亡了,姚兴立了后秦。

当时曾有西域一位大阿罗汉,对鸠摩罗什法师的妈妈预言,鸠摩罗什法师有佛的相好,如果到三十六岁仍不婚,可即生成佛,若结了婚,也是佛门龙相。

姚兴迎到了鸠摩罗什法师,就有了那种希特勒式的优生学想法,非要他留个种子下来不可,就硬派了十二个宫女陪侍他。

鸠摩罗什法师究竟有没有成婚,我们不知道,但是当时跟着他的和尚,有些也想有样学样,被鸠摩罗什法师看在眼里。

一日,鸠摩罗什法师就请所有的和尚来吃面,但是面碗里盛的是针,没人敢吃,只有法师把碗端起来把针吃下去了。

他显示要有这样的本事,才可以另当别论。这是有名的“罗什吞针”故事。

天女讲,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舍利弗觉得诧异,就问:难到修行不用离开淫、怒、痴也可以得道解脱吗?

换句话说,不用出家也能成佛吗?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这里很严重了,尤其年轻人,千万不要曲解经典原意!不要拿这句话作招牌就去放肆,你没有吞针的本事的。

贪嗔痴慢疑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业习种性,贪嗔痴你们都了解,慢是我慢。

现在都讲人要有自尊心,这是漂亮的名词,实际上就是我慢。

不要说人,连动物都有我慢的,“螳臂挡车”讲的就是。自尊心的反面是自卑感,但是天下没有人有真正的自卑感,所谓自卑感是傲慢的反面心理。

你们懂这个心理吗?因为很傲慢,格老子,我还怕你吗?暂时让让你罢了。

看起来内向的人都是傲慢的,都有自卑感的。

有自卑感的人都是很傲慢的,这逻辑就是这样。

脾气大的人往往自卑感重,特别怕被人*****气就如此。

我慢是众生的通病,我疑也是众生的通病。

如果没有我疑的习气,一读《维摩诘经》就成佛了。

凭“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这一句就成佛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