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21章 郊外见闻(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太子问范灵,“这是个什么人?为什么有人将香花布散在他身上,却有许多人号哭相送?”

范灵因为受张嗣的嘱咐,只好默然不答。

太子见桑候沉默不语,又连着问了几次。

范灵没有办法,只好恭敬地回答说:“这是一个死人。”

太子又问:“什么叫死?”

范灵说:“所谓死,就像刀风解形,神识随之而去,人的上下四肢以及各种器官都没有了知觉。这个人在世时,贪恋执着五欲,爱惜钱财,辛苦经营,只知道积聚财富,不懂得命运无常。现在一旦舍弃这些财物权势地位欲乐而死,却又为父母亲戚眷属之所爱恋怀念,所以有这些跟在后面哭的人。然而人命终之后,就像草木,所谓人间的恩情好恶,不再与他相关。像这样死去,确实是非常哀恸的事。”

太子听说,受到巨大的触动,一种异常的恐怖顿时笼罩全身。他浑身颤抖着,问范灵道:“只有这个人才死,还是其他人也一样会死呢?”

范灵回答说:“一切世人都应当会死,不论贵贱,都无法逃脱。”

太子素性恬静,平时难得有什么事能打动他,但是这回听了范灵的话,却一下子感到非常不安,心里惴惴的,像有十五只吊桶那样,七上八下。

他低声对范灵说:“世间既然有这死的痛苦,为什么人们还要在其中做出那么多放诞纵恣、安逸快乐的事?人心真有如木石,不知道一点害怕和恐怖!”

太子当即命令驾车的仆人赶紧回宫。

驾车的仆人回答说:“前两次太子才出城门,还没有到野外,就中途而返,致使国王大为嗔怪恼怒,并且波及我们受到责罚,现在,又要中途回去,那国王不知道该怎么恼怒,对我们加以责罚呢!”

范灵听到驾车的仆人如此说,觉得有道理,因此他劝太子姑且再往前走,到野外游玩一趟然后回去。太子勉强答应了。

到了野外,身处茂密的丛林之中,百鸟齐鸣,万花吐艳,芳草因碧色而增娇,流泉为青山而加丽,微风相拂,暖日如嬉,山川一如往昔,安详舒展地躺在生机盎然的三月春晖里。

太子这才将一颗颤抖的心安顿下来,他屏去侍从,荫息树间,端坐思惟,然后便沉沉地进入到无边的思索中去了,一切外界的喧哗与骚乱仿佛都与他全不相干。

在他思索的情境里,他似乎觉得他曾经某个时候也这么坐在树下,仿佛远离了欲界……

范灵见太子端坐入定,就上前对太子说:“大王命令我与太子做朋友,如果我们之间互有得失,就要彼此开悟,或者有所勉励,或者劝其改正。交朋友之法,大要有三:一、见到朋友有过失,要进行劝阻,讲明道理;二、见到朋友有好的行为,做好事,就要跟随朋友一道将它们完成;三、朋友有痛苦,有灾难,不要互相舍弃。现在,你有了难题,我根据朋友之意,理当贡献自己真实无妄的意见,如果我的言辞有所冒犯,希望你不要见怪。过去的修道之士都是先戒受五欲之乐,然后才出家。太子你为什么要这样永远断绝人间的欲乐而不屑一顾呢?再说,人生在世,应当顺人情,尽人事,行人道,古往今来,不论哪一个国王,都没有放弃国家而学道的,唯愿太子能接受五欲,放弃出家修道的想法,在大王百年之后,继承王位,以分大王家国之忧。”

太子听后,回答道:“你说的有一定道理。我之所以不接受五欲之乐,就是因为我害怕老、病、死的苦痛,所以不敢贪爱,不敢执着。”

太子说完,仍旧默坐无言。范灵用尽了全部智慧和口才,也无法使太子回心转意。

……

张嗣知道太子修道之心日益坚定,虽然日夜忧煎如焚,但也知道这是天意,非人力所可挽回,因此,除了苦恼之外,也别无他法。

不过,为了社稷前途,张嗣还是想出许多办法来娱乐太子,寄希望于万一,使他有朝一日断绝出家之想。

在世人眼里,任何人都逃不过美色的诱惑,不用说凡夫俗子,就是再高明的修道有德之士,也都曾因美色而废弃自己的修行,因此,每次太子回来,张嗣都安排了许多轻柔曼妙的歌姬舞女前来侍奉太子,以使太子动心爱恋,回到人间。

但太子从不为之所动。

太子入定时,总是眼见许多美丽多姿的歌姬舞女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中欢歌曼舞,又时时围绕左右,有如燕燕轻盈,莺莺娇软,温香满抱,殊可欢乐。

然而,世事无常,转眼间这批红粉佳人变成鸡皮鹤发,全无美艳动人之处;这些画栋雕梁变成断壁颓垣,徒增无谓的感伤。

基于此,太子又想:我们来到人间,都免不了老、病、死的过程,每个人都一天天地接近衰老和死亡,千百年如一瞬间,人生柔脆,有如梦幻,岂不令人哀戚伤悼!如果终日沉溺在五欲之中,那就与无知无识的禽兽没有两样了。可叹世人把这短暂不实的现象视作永恒,看作真实,这岂不是愚痴无明的执着吗?世间有如一个巨大的苦海,苦海中有老、病、死各种过程和现象,凡夫俗子沉浸在这苦海中而不能自拔,是多么可怜啊!

太子就这样担着人世的巨大苦痛而入定在无边的烦恼之海中。

有道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哪里呢?

自从体悟到生老病死之苦,和人间的变幻无常之外,太子也不再存在命运的变幻无常这种种虚幻的影像了。

然而,这个岸,却需要太子自己去找到答案。

太子为找不到答案而深深沉浸在无边的苦恼之海中。

……

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生命又有着何种意义?人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任随无常的海水将他们漂向那没有目的地的远方。自从第三次出游,太子回来仍是闷闷不乐,张嗣知道太子出家的念头是愈积愈深了。但除了醇酒妇人,张嗣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牵系住太子这颗飘荡不定的心。

……

春去春来,岁月无情。阳春三月,太子对父皇说:“趁大地回春,春花盛开,要到郊外春游。”

张嗣心想:上三次本皇刻意安排,惊动民众人等,致使横生事端,这次……

“父皇,到底同意还是不同意?您倒是出句声呀?”太子把声子提高了八度,以为先前父皇没听见。

“哦……”太子高八度的声音,恰似一声春雷,把张嗣从沉思之中惊醒过来。

太子把刚才的话对张嗣重说了一遍。

“嗯。”张嗣点点头,算是应允了。

于是,太子高兴地跃上马,轻车简从,随身只带了学者范灵,第四次出游了。

这回,太子从北门出去,虽然,街上仍是华丽依然,但在太子的眼中并不见到有多少悦乐和奇异。

出了北门,信步由缰,一直来到郊外,走到一片葱郁浓密的树林子里,太子从马上下来,停息在树下,他看了看天空,天空仍是蓝蓝的,阳光好好地照晒在头上,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抚慰着太子那颗饥渴的心。一阵春风轻轻吹拂而来,太子顿然感到心意豁然。

太子挥手叫侍从走开,独自来到一株阎浮树下,他坐着,陷入了沉思之中……过去见到的那老、病、死的痛苦情形一一映现脑际。

生命转瞬即逝,万物变幻无常,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这究竟为的是什么。事物时起时灭,人生命倏死倏生,循环转变,无有止息,这些现象难道是真实存在的吗?太子不能回答。

他想:在没有答案之前,人们却不警惕,不为生命的短暂而痛苦,依然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往,直至戕害自己的身体而无所顾惜。这是何等的悲哀啊!我虽然已经看穿了这世间为一大苦海,虽然已经自觉不能与世人一样浮沉,然而,战胜电光石火般转瞬即逝的青春年华,降服造成人生痛苦的老、病、死种种业障,求得解脱大道,达到极乐的彼岸,这伟大的工作却不是我现在所能胜任的。然而,我应当去探索它,去完成它,我应当去拯救那些沉溺在苦海中的万千生灵,同时也包括我自己……

就在太子这样思虑着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穿着法服的比丘从远处走了过来。

那个比丘一手持钵,一手执着锡杖,低头看路,踽踽而行,来到太子的面前。

太子站起身来,恭敬地问道:“您是什么人?”

那位比丘回答说:“我是一位比丘。”

太子又问:“比丘是做什么的呢?”

比丘答道:“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们出家修行,可以摆脱人生烦恼的束缚,所以叫做比丘。世间的人其实都知道人生柔脆,变幻无常。但是,他们并没想到怎样来求得解脱;我们则不一样,我们长年隐居山林,远离尘嚣,断绝世间名利财色等五欲之苦,既无嗔痴,也无爱恶,求得的是不生不灭的解脱大道,进入的是无始无终的境界。魔幻不生,心境不起,众生一体,万法平均,这就是比丘的修行。”

太子听到这里,顿然觉得正是他所思虑的,因而满心欢喜。他想:我正是要求得解脱大道,以普度众生,但不知如何实行;今天正好遇上了这位比丘,真是天遂人愿……

正当太子要进一步打听修行的具体步骤时,那位比丘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不见了影踪。

太子扬目四顾,除了侍从范灵之外,空旷的原野,也阒无一人。

太子虽然觉得有些扫兴,但既然见到了这位比丘,又听说了比丘出家的功德因缘,其实正是比丘给自己指明了一条求得解脱的大道,而这正是太子一直所希望的,因此,太子非常高兴,不,夸张点说,简直是悲喜交集。

“善哉善哉,天上天下,只有这才是最伟大的,才是最高妙的,我要离家修行,要去求得这解脱的大道。”太子自言自语着。

这时,日色西斜,暮烟四起,太子解下马缰,一跃而上,便即打道回宫而去。

太子回到宫中,心中欢庆无比,他一边快步走着,一边匆匆念叨着,说:“我以前出城时,见到有老、病、死,等等的苦痛,白天黑夜都担心着为这些现象所逼迫,今天见到了这位比丘,他向我开示解脱的大道,这真是我求之不得的机缘啊!”

当下,太子便在心里暗暗地打定了主意:我一定要像那位比丘一样出家修行,我得找一个机会离家出走(在此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张嗣见到太子回宫之后,看到太子脸有喜色,脚步轻快,心里乍喜乍惊——喜的是,太子平时出去,都是满脸忧伤回家,而这回却很快乐,这使做父亲的张嗣也为之神情高兴起来;惊的是,太子平时就有些古怪的想法,因此总是忧心忡忡,而这回这么高兴地跑回家,其中必定藏有蹊跷。

于是,张嗣问范灵:“太子今天出去,是不是遇到什么快乐的事?”

范灵回答说:“太子今天出去,道路整洁,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东西。到了郊外的原野时,太子屏斥范灵,独自坐在树下。不一会,我远远看见一个胡须头发都已经剃除,穿着染色之衣,走到太子的面前,与太子讲了一阵话之后,那位没有头发胡须的人就一阵风似的走了。但不知道他们讲了些什么。太子因此就骑马回来了。当时太子神情异常欢悦,只是到了宫中,才变得稍稍沉静了些。”

张嗣听了这些话,心里十分狐疑,也无从揣知那位光头人的出现有何好处,因此不免有些懊恼,又想到太子呱呱落地时,自己无意中所说的“看来皇儿与佛有缘!”那句话,不由得呆立皇宫,自言自语:太子恐怕真的要舍家学道了,我得叮嘱他妻子看紧他,不让他外出;同时要加强守卫,不得太子悄悄地离家出走。

张嗣当即吩咐众武臣严守城门,并在宫中加了许多岗哨,时刻注视着太子的一举一动。太子妃也遵嘱行住坐卧,时刻不离太子左右。

……

再过七天,就要到太子登基成为一国之君了。已经是夜分时间了,太子仍如常地呆在自己的居室里,太子妃都寸步不离地伴随在太子身边,侍女如流星般地进进出出,使太子没有一丝空隙能够随机行动。

七天后,太子就能登上王位了,张嗣一想到这一天马上就要来临,心里就别提有多么高兴了。但张嗣知道太子出家的决心是坚如磐石的。但这七天内,太子没有任何行动,不动任何声色,仍如往常一样,读着书,做着日常功课,大部分时间仍在沉思静坐,没有一点打算逃离皇宫出家的打算,这一下反倒使张嗣感到迷惑,而且觉得十分蹊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