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40章 无一不是相(16)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我们意境上,烦恼里面还有烦恼,有时梦中觉得自己还在作梦。

像天下雨,或是出太阳,绝对没有想留给自己用,普遍地施给一切众生,不分好坏。

功德代表善的成就,有功劳有辛苦是功,有建立有所得是德。

有人问人家有没有时间,过去我们是问人家有没有工夫,工夫就是代表时间,有时也写成功夫。

功德是佛经借用的,原文出自《尚书》。

我们常说人功德无量,但是一经说出来就有量了。

菩萨所作的功德无量无边,因为他自己不要,“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回向就是这个意思,以你修持、念经、礼佛等等的功德,与你亲属一切众生等共之。

学佛的人有四种最根本、最重要的行为:

慈、悲、喜、舍。

有的同道面无笑容,一付来讨债的样子,再不然就是一张嗔恨的脸孔。

我要你们学佛第一步,先学弥勒菩萨那个欢喜佛的笑容,尤其打坐时两条腿在痛,你就一边痛一边笑嘛!

笑上三年,你笑惯了,你就不讲话脸上都有笑容的。

笑有什么好处?

你一笑神经肌肉都松了,打坐咬紧牙齿,何苦呢?

念佛喊得那么痛苦,搞什么东西嘛!

学佛这基本的四个行为,要倒转来先学舍,一切放下。

这个字做不到,那当然也喜不起来。

第二学喜,再来学悲,最后是慈。

尤其这个喜很重要,有的同道志大才疏,要想救世界,算了!

你先把自己脸上的细胞救好,松一点,带点笑容。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脸上带笑,别人想打你骂你都算了。

我告诉你们,我学遍所有武功,最后学到一种天下第一拳,就不用再学其它拳了,现在传给你们,有人要打我骂我,我就拱手跪下:“你都对!”就行了,这是无往而不胜利的。

你没有人缘,还能度谁?我常告诉大家,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

要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就在慈、悲、喜、舍这四个字了。

什么是喜?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帮助人的、利益人的,决不后悔,就是喜。”

有时大家作了好事又后悔,像是布施二贯钱,后来想想,其实一半就可以了,就后悔了。

贪、嗔、痴、慢、疑、悔,为什么悔在根本烦恼中有这么重要?

每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后悔中,比如吃饭,多吃了半碗,饭后要吃消化药,后悔多吃了,这也是悔。

真正的喜心是,布施出去了就忘了。

我常劝那些人不要向人化缘,四川人讲:“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让人愈想愈痛,不是功德啊。

有个故事说孙悟空成佛之后,世界上出了个魔王,神通本事比孙悟空还大,大闹世间。

大家公推孙悟空来降魔,孙悟空来了一看,这个魔王我老孙降伏不了。

就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打坐,懒得理,叫他去西天找佛。

佛就找了一个小沙弥,给了他一个小小的黄包袱上路。

小沙弥去找魔王,魔王正待发作,小沙弥请他先看个东西,就从黄包袱中拿出化缘簿,请魔王写个名字,魔王一看就跑了。连魔都怕这个,你们不要随便去化缘。

这个“欢喜无悔”非常难,你帮助过的人后来对不起你,你一定愈想愈后悔当初去帮他。能做到“怨亲平等”,才是功德。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我常说,一看到宗教徒就怕,当然我不是宗教徒,更不是佛教徒,因为我不够资格,我不是慈悲喜舍,一副魔王面孔。

我为什么怕教徒呢?这些人一到他们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财富,都是求。

如果这些教主、神明因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们,那第一就犯了贪污罪,收受贿赂。

宗教应该是好的人你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他要照应,不拜他的也要照应才对。

所以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都是有所求。

大乘菩萨是一切放下,施与人家的恩惠记都不记,没有任何希求,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报。

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详,因为自己的安详能影响到他人也安详,如此而已。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这是一个大问题。

人生都在怕中过,今天怕明天,年轻怕老,老了怕死。

最大的问题是怕死,死了到哪里去?

生又从哪里来?

刚才讲了个四川土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

四川人风趣的话很多,他们还有句土话:“除死无大事,讨饭到了家。”

人生除死以外再没有大事,穷到了去讨饭,是穷到家了,没有再穷的了。

如果讨饭都讨不到,那就是第一句,就是死嘛。

这句话比皇帝的气派都大,人生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

生死是大问题,众生在生死中都有恐怖。

尤其到断气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肯死。

这是真的,我看多了。

有一次一个老朋友从医院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趟,因为他马上就要走了。

我去了,他说,“这几年受了你的影响,对生死看得淡了,但还剩下几十万块钱,要我帮他决定是土葬还是火葬。”

我听了火冒三丈,但硬忍下来了,就告诉他,你学佛几十年,还写了许多书和文章,像是悟了道的,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还这么不通?

佛说一火能烧三世业,你死了剩几根骨头还要装个棺材运回家乡埋葬,为什么不把这钱用来做点好事?当然是火葬嘛!

他勉强点了头,但是后来还是交待用土葬,把剩下来的钱全部用掉。

唉!这种事我看多了,中国人有句老话:“好死不如恶生”,最痛快的死都不愿意干。

我常去看临死的朋友,人将死的时候,味道很难闻,有股尸气,每次去都是准备生场病的。

文殊师利菩萨在这里问怎么样了生死,学佛的人死后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要详细地讲,起码好几个钟头。

真得道的人一念空,到死的时候很容易明心见性,中阴身最容易得道悟道。

学佛的人常爱讲,自己要是修好就可以不用来了。

我就问,“你要到哪里去?你有去西方极乐世界吗?能不能去得了,还是问题。你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那还有希望,否则就难讲了。”

对不念佛的人,你死了不来,不来是去了哪里?所以叫你们修白骨观,作空观,你修得成,到时一脱离身体,一空灵马上认得,就定住了。

几千年几百年不来,在这里定住很舒服,那是可以。

没有这本事就不行了。

不过大乘菩萨还不住在这样空灵的境界。

现在根本的题目来了。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这个话是密宗了。

从表面文字看,是说菩萨于生死中,靠如来的功德力量来接引。

佛当然是会接引你的,但你平时不烧香,靠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万一如来正巧感冒了,没能来接引你,那你去哪里?

什么是如来?这就要批注了。

你们念过《金刚经》的,如来代表一切众生、一切佛的自性本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死,如如不动,当下即是,是如来境界。

你没有功德成就,就做不到如如不动,就空不了。

所以,了生死要依自性如来,不是靠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

“当依如来”,这如来一方面是代表佛的名号,所有的人成了佛都是如来,另一面是代表自性。了生死要依自性,自己的生死自己了。

功德不是出钱布施,而是自己明心见性,修持到了,福德智慧就成就了,才可以了生死。

因此你可以了解,真正了生死非大彻大悟不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大彻大悟,是去留学的,因为那边有几位大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昼夜都在授课,去了是跟他们修习,还是要等你功德到了,见到自性如来,才算成就。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文殊师利菩萨真厉害,一步步追问。

要了生死必须见到自性,既然要见自性,当于何住,住就是定。

大乘不讲定,讲住,是停留的意思。

你们虽然没有开悟,但是能不能回答当于何住?

没有人回答?

太谦虚了,我帮你们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可是维摩居士的答复不用《金刚经》的说法。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他说,应该住在什么境界呢?

是住在度一切众生境界。

这同《金刚经》有什么两样?

《金刚经》讲“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对不对?

六祖在《坛经》上也告诉你,众生要“自性自度”,自己起心动念,乃至自己身上的细胞细菌,都是众生,都使他处在同于空的境界,见到空性。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要度心中一切的众生,应当除去甚么?

“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你们天天课诵都念“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只有自救,没有佛菩萨可以帮忙你的。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要断烦恼应该修行什么法门?”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当下就是,不是很明白吗?

我们这儿有位张居士,他写了一篇文章《传佛的心印维摩居士》,我特别欣赏,是别人没有写过的。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文殊师利菩萨又再追问,“怎么样叫不生?怎么样叫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维摩居士慢慢有点向边上走了,只好方便度众生。

不善的念头就是恶念,不生。

善念头就是正念,不灭。

这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无念法门。

我们一再说过,无念不是没有思想,无者是无妄想,就是这儿说的“不善不生”。

念者是念真如,就是“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善与恶的思想来源谁作了主,哪儿是根本?”

答曰:“身为本。”

善念恶念是从你现有生命的身体上来。

又问:“身孰为本?”那身体又是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曰:“欲贪为本。”

身体是由男女两**念而生,这一路是从问生与死,讲到生命的来源。

又问:“欲贪孰为本?”

这个世界是欲界,其中的万物不论人、昆虫、植物、矿物都是阳阴两性的欲念来的。

所以他要问,贪欲的根本是什么?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还是由思想观念来的,思想观念是空不了,永远空不了。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你们要问问题就要这么问,一步一步追。

答曰:“颠倒想为本。”

颠倒妄想是虚妄分别的根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刚才提出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的思想是不停留的,无所住。

所以你们打坐时拚命想把思想停住,这真是吃饱了饭没事做。

思想要你去停它的吗?

是它来停你,知道吗?

我们活了一辈子,哪个思想留得住的?

你办桌酒席、拿个钩子去钩,思想都留不下来的!

每个念头,就像我讲话一样,讲过了就没有。

你坐在那边,来个思想怕什么?

它根本不会留在那里的,本来无所住,要你去空它干什么?

自性本空,不是你去空它,是它来空你,本空嘛!你想空就已经不空了,你有这个念头就是颠倒妄想。

你不要求空,也不要求不空,思想本来空你的,它不会留在你家里,所以你可以很安详,当下即是嘛!要通这个道理才是。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毕竟客气一点,如果是对阿难或是舍利弗,可能就要骂“咄!”了。

“无住则无本”,告诉你无住,空。

空还有个本吗?他接着告诉他,一切法本来无住。

所以你说《地藏经》念一千遍了,放在哪里啊?

你说每天念一万声佛,是放在保险箱还是存银行了?

本来无住啊!如此功德遍一切处,也无功德可得,是名真功德。

这一段好好去体会,学禅、学密、学什么都到了家了,是佛法最中心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