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44章 品《维摩诘经》(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食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释如一如诵经般品到这里,停了停,“以上乃一品矣!不知二位可有高见?”

一定似懂非懂,似答非答,向着释如点了点头,“极品也!”

释如看着坐在一定旁边闭目养神的张柬之,正待开言,岂料张柬之道:“老夫倒有一问,大师刚才所说的‘一品’、‘佛国’等,乃是?……”

经此一问,释如不禁在心里暗暗称奇:刚才看他那表情,还以为他是睡着了呢。于是,他说,贫僧所说的,印度与中国固有文化稍有差别,刚才所说过的“品”,是表示段落而不用“篇、章”表述也。只有汉朝时所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是例外。

“佛国品”的意思,就是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佛的国土,这国不是一个国家的国,而是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称作佛。

“如是我闻”的详细意义就不多说了,是记载经文者负责任的表述。

释如深怕解释还不够清楚,画蛇添足地,下面,再补说一下:

“一时”是那个时候的意思,印度古人对历史时间比较不重视,和中国极大不同。但是所有的佛经开头都是“时”或“一时”,却也有深刻的意义,因为时间是人为假定的,宇宙是没有分方向,没有分现在、过去、未来的。一万年犹如一弹指,不要被人为的时间观念所限制。现代科学也证明,地球时间与月球时间,以及其他星球的时间都不同,时间是相对的概念。佛经说“一时”,就是没有时间,那时就是这时。

“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是地点。

“毗耶离”是维摩居士所在地,中文是“广严城”,是广大庄严之地,也就是佛说《药师经》的地方,要注意这个关联细节。

“与大比丘众八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是记载当时听法的人数。《药师经》与《维摩诘经》所记载佛的出家众弟子的数字都是八千人,跟《金刚经》《阿弥陀经》所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而听此经的菩萨有三万二千,在《药师经》中却是三万六千菩萨。这些数字不是随便说的,跟易经的象数学问是一样的,与我们的修持有关,必须要去参究这个奥秘。

说到菩萨,我们都是菩萨,不过我们只是因位上的菩萨,也就是具有菩萨候选人的资格,能否最终成为果位上的菩萨,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1.02佛菩萨的德行成就

释如:下面的经文是说菩萨的各种德行成就,要想学佛的人就要学这些大乘菩萨道。

菩萨的学问道德成就为众人所知、所景仰,因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脱,不是迷信,更不是死板功夫,是如珠走盘,活活泼泼的。

我们学佛,不但要通达佛经,连世间的一切知识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会是真正有贡献的人,这样才可以算学佛。

能说法像狮子吼,因为菩萨有了这样的成就,百兽妖邪听而脑裂。

“名闻十方”,就是名声远播。世人都求名和利,“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但名利往往难两全,得此失彼,这是世间法本来如此。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多少人求名,当今能记得几位宰相?求利的就更不用说了,你们能数得出几个历史上的富人?但是菩萨为何要名呢?这就要参了。这个名不是菩萨去追求得来的,而是多生累积福报来的,都是因果。大菩萨所以能名闻十方,是因为他们济世之心,勇猛到了近似于疯狂的程度,绝无畏苦推卸的心态,我们做得到吗?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帮忙,他却自己献身于众生,更难的是能友而安之,我们连自己家人不彼此讨厌都很难了,不要说做到与朋友众生能够安然相处,不生厌恶之情。为什么我们会让人讨厌呢?因为自己心性修养的德行不够,所以要深切反省。如果心里的烦恼成天挂在脸上,怎能与人“友而安之”?所以读佛经一定要仔细,要用心,要反思,这才是真念经。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有如此修养的菩萨,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宝的重担,不使佛法断绝。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这一句文字易懂,但意义深刻。魔有四种:烦恼魔(欲魔)、身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把这四种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人们以为打坐是修道,实际上不是在烦恼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种感受中。禅宗祖师也曾说: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也是五阴魔:或起不起,根本无明也。这些魔,诸位能降伏吗?《金刚经》中说“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业,贪、瞋、痴、慢、疑都是。

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像婆罗门、瑜伽、拜火教做各种功夫的,现在都还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内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学佛的人对外道也应该懂,才能分辨错误之处。释迦牟尼佛当初就学遍了各种外道,他都懂。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修行的菩萨已经永远离开了五盖十缠(贪欲、瞋恚、疑、掉悔、昏眠,共为五盖:惭、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共为十缠),心才能安,还要能常住,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把自性的灵光遮盖了谓之盖,要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的永离盖缠,偶尔的清净是算不了数的。禅宗二祖当初修行功夫那样深,还要对达摩祖师说此心不安,可见心安实在难啊!心常安住才可以烦恼无碍,欲无碍,身无碍,生死无碍,才能从各种盖缠中解脱自在。这些高深的修持途径,往往被本经优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带过,请一定要留心。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这一段要这样断句才通。对于这个“念”,究竟有没有正确的了解?有许多人基于对禅宗不正确的认识,引述六祖所说“无念为宗”,就以为禅宗目的在求无念;又以为打坐时,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实那是大昏沉现象。这样子的误解不但严重,而且危险!

六祖在《坛经》中明白说过,“无者无妄想”,等于是教理说的无分别心;“念者念真如”。六祖所讲的无念决不是昏沉!前面说过,到了无碍境界之时,好像都感觉不到身体了,可千万不要以为是像睡着一样的,后者是昏沉。打坐时觉得昏昏沉沉似睡非睡,不要以为这是清净,小心这样坐久了以后脑子就退化了,记性、悟力越来越差,还可能有堕入畜生道的悲惨果报。这都是搞不清楚定、无念的真义,如此程度连外道魔道都当不上。

佛法处处讲念,例如三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讲四念住,再如净土讲念佛,所以对念一定要有正确认识。念是意识上的念,不是用嘴念。菩萨境界的念住不是念头断灭,而是不起思惟分别,念念常住清净自在,永远在定中。定不等于是打坐,打坐不过是初步练习学定的方法。念清净以后,才可以入得定。

平常人修行打坐为何不能得定?因为第一:对念没有正确认识:第二:念不能定,净念认不到,因此杂念纷飞。自己反省,当你坐不住的时候,究竟是身体坐不住,还是心坐不住呢?你认为是身体的感觉熬不下去了,其实讲到底还是心坐不住,就是念的问题。不信,如果用刀剑指着你,坐不住就杀了你,保证你就坐得住。

所以一定要净念得定以后,才能得总持法门,也就是密宗所讲的陀罗尼:总是“所有”的意思,持是“保有”。总持第一个是闻总持,听闻、见闻过了就不忘,如阿难得总持法门,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他记住,后来才补写出来。上课听经往往听过了就忘了,这就是不懂念、定、总持,修完法仍是枉然。有天才能过目不忘,博闻强记,这是因为过去生修炼、定稍有成就。念经时如果只是有嘴无心,那是自欺欺人,毫无功德可言。嘴念时心还要注意在经文上,多念一次,记诵就熟练一次,才是其修行。第二个总持是知总持,所知道的没有忘失。第三个是遇有任何疑难,自己会参透解决。这样定力坚固、慧力坚固,才可以得总持法门:世间出世间、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不成就,才算总持。

如此得无碍的辩才,不是强辩,因为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智慧,无不了彻,智慧如珠走盘,灵光照耀,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断。菩萨必须具备念、定、总持,修到了远行地,才能辩才无碍。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这六度波罗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正做到了多少?如果连举手之劳都不肯帮人,就不用学佛了。佛法讲愿、行,很多人初发心学佛时都还好,久了连做人的影子也不见了,真是可悲。六度中不论由哪一门专修有所成就时,其他门也都会贯通了,真有成就就变成力量,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学佛打坐念佛拜佛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无法形成力量,换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没有形成,还随时被自己此生或过去生的各种善恶的业力习气所牵引。修行有成就的菩萨,因为有了方便力,随时随地都在行六度,可是外表却不显示出来,这就是方便力。所以菩萨到达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无不具足,没有哪一样不圆满具备。

七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无时无地不在修行,不用特别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这就是无所得,无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一切烦恼妄念顿断不生,有如截断忍住般,所以叫它不起法忍,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断。到了无生法忍境界,并不是死板地定在那儿。

这些菩萨们善于解释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相,能为人解答一切问题。注意,这里法相不单是指唯识的学问而已,又要能够知道众生的根器不同,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积功累德是不可能转变的,这是业和果报的问题。

覆盖诸众生,得四无畏,心不生怯。第一,法无不通达,无所畏。第二,说了就能做到,也是无畏。凡夫遇事推诿,因为怕这样,顾忌那样,就是有所畏。

接着,释如着重指出,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想看可真难了。这里要注意了!《维摩诘经》讲学佛修菩萨道的重心,由这八个字点出来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所以说积功累德,只要身口意随时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说,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丝骄慢,这个功也没有了。这积功累德太难了,更不见有人能一贯到底做下去。

我们学佛讲功德和福德成就,没有功德哪有福报?智慧更难修了,智慧不够,头脑就不清。要怎样修呢?靠定慧止观,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糊涂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杂想,止于至善,一念在净念上,然后要起观,参究一切的佛,这才是打坐静修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玩弄气感!要多研究《瑜伽师地论》的止观,智慧是要学来的、修来的。我们学佛就两条大路,一条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另一边修智慧。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

因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报,心能转物所致,身气脉自然转变。这里经文又隐藏着秘密哦!试试看,若做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气脉就会变,就是这个道理,立竿见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脸相就会有多少变化,丝毫不爽。修善根结善缘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会让人觉得可爱而想亲近;长得虽好看而人缘不佳,就是不修善业的结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结人缘,你一个人大彻大悟,不能度众生,因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个辟支佛。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这时不是世间小声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声普闻三界。譬如历代圣贤,他们的成就、功德、作为永远流传,高超三界,不受时代时间的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超越了须弥山。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我们自以为深信佛法,其实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说空,要真证到了空,有了实证,才是正信。这样还不够,还要深信,例如禅宗祖师说要大悟三十六次,小悟无数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坚固,修行人仍会退转,因为见地偏差,功德不圆满,都会造成退转。要到了深信坚固,才不退转,才称得上犹若金刚。

《维摩诘经》的序品,在叙说赞叹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代表了学佛要求证、要到达的境界,这境界也就是佛土。从修持的因上来讲,叫做境界;从修持的果上来讲,称为佛土。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形容解脱成就之法宝普照世间,慈云法雨,普惠众生。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所发的声音使人能得到利益,这是一种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很多经典都赞叹音声法门,众生心地清净,能正思惟起修,才可感应菩萨言音的微妙。这是信、解、行、证的道理。此处的解不同于世间做学问的理解,是要有止观的因,得定慧的果,自然可以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其中的道理要向观音法门去体证,必须做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能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听世间一切噪音,都成清净的音声:否则,即使是松风或是潺潺溪流都会成为烦恼的音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