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38章 水源山马林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梁金莲见问,便说:“这里与马有关,叫马林呢!”

惠能似有所思,“马林?”

梁金莲见惠能对这里好似很感兴趣,想起早几年她和阿爹、阿哥打猎路过这里,在此歇息,她也很好奇地问她爹。她爹向她讲了二个关于马林的故事。

惠能听梁金莲这么一说,忍不住道:“阿莲妹,快说来听听。”

“嗯。”梁金莲见惠能如此感兴趣,于是,把她听她爹讲的这个水源山马林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向惠能重复了一遍: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天大旱,村民到水源山和马林坪祈祷求雨,希望天公赐福洒甘雨,庄稼着地有个好收成。

一年立秋季节已过,但河涧干涸泥裂,大地草木枯黄,秧苗未着地。天露山村民数百,手把元宝蜡烛香,肩负寺庙神佛,跋涉几十里,来到水源山和马林坪。

人到此地,只感天露仙水凉心田,仍忧日后好天(有雨下的天气)又何时!没多久,众人忙把香烛点燃,烧香祈祷。顿时,火光映山腰,人们身上汗水直流,汗珠往地淌,香烟冲云霄,触及神仙眼。

神仙拨开云层,忽见人间此情此景,马上呼风唤雨,降下一场大喜雨。这里的村民抓紧时机,忙把秧苗插,由于抢季节勤耕耘,当年收成还算好。

又有一年,立秋前已觉察旱情的来临,因此提前组织队伍求雨,进程按往时,及时雨也随求随到。神仙在呼风唤雨中,同样拨开云层,洞察人间,只见山涧河水白白被溜走,便吼声道:“要拦河筑坝把水留!”

夕阳西下,人群已散。夜幕降临,神仙下凡。用雨伞挑大石鼓这块化石和大塘坳那块椿石,准备放到开平大沙和新州共成,拦河筑坝蓄水。

谁知天将拂晓,无法完成。

在下厂香炉坪准备回天庭时,香烛光仍明,香烛烟仍扑鼻,人间雄鸡鸣啼声越来越嘹亮,推磨、舂米声频频传过来,神仙用手指把马林村前面的那匹骏马拍了几下,骏马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嘶叫声。

这几拍,在马背上留下了一个长60厘米,宽30厘米的手印。

这段神奇的传说,深深地印在后人的心中,故此被人们誉为“神仙手迹”。

梁金莲说完神仙手迹后,又感慨地:“说起这马林的来源来。在天露山,还有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呢!”

传说在汉高祖时代,有一座大山,叫天露山。此山山势巍峨、蜿蜒相连起伏,纵横百里,山峰高耸,云雾缭绕。山上奇景众多,有美丽的山峰如骏马奔驰,有潺潺流水似太白腰上玉带,从山峰自上而下,一泻而下汇入山下那条奔流不息的江河。这里的地理环境是季风从南海北上经台山、恩平后所遇的第一座大山脉———天露山脉的背后。由于有了天露山脉这道屏障,这里的常年气温都比平原地区稍低,每年南海北上的台风都因被山脉阻隔而风势减弱,也就减小了台风对当地所造成的损害,而台风却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雨水。这种独特的气候环境很适合各种树木生长。

伫立河边,放眼四望,但见山顶松树郁郁葱葱,果树野花环山绕岭,随着阵阵山风,涌起层层波浪。山上、山下、路旁、河边,全沐在花果的芳香之中,连那轻波粼粼的河面上,都泛着片片涟漪,也好像要溢出阵阵芳香似的。好一个山清水秀、环境幽雅、花果飘香的安居乐业之地。

话说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后,跟随他打天下的那班文武大臣,有的留在朝中做官,有的荣归故里。在这班大臣中,有一文官姓梁名兴,他深知在太平盛世之时,伴君如伴虎,因此,他不留恋朝中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效仿朝中重臣张良,辞官不做,从“赤松子”之游,寄情于山水之间。

再说梁兴携妻李氏南下,一路游山玩水来到这里,看到有这样一个好地方,便在这里安居下来。夫妻俩在屋前屋后种了一些龙眼、荔枝等果树,又在山上遍种青梅树苗。这里本来就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不久,屋前屋后,花香果熟。

再说梁兴夫妇在这里躬耕,不知不觉过了十多个春秋,生活过得丰裕称心。但有两件事未能如意:一是年过半百,膝下还无儿女;二是早年种的果树都已开花结果,唯独青梅依然绿叶青青,不见开花结果。

一天,他们正在山上给青梅松土施肥,突然发现梅林深处有一匹小马躺在那里,连忙走上前去一看,只见那匹小马受了重伤,一见他们,试图挣扎起来逃跑,但一点都不济事,“卟”地一声又倒下去了。

梁兴见状,心想:上天有好生之德,救马一命,也胜造几级浮屠。

于是,凭着十多年来居于山野学到的药性和医术,连忙找来山草药为小马疗伤,夫人还割来嫩绿青草喂养小马。

小马经过梁兴夫妇的精心治疗,很快治好了伤。小马怀着感激之情,向梁兴夫妇拜了几拜,然后依依不舍离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又过了几年。这时,梁兴夫妇已年逾花甲,体力一天不如一天,干起活来倍感吃力,正愁以后的日子不知怎么过。

一天傍晚,他们从地里回到家中,闻到有一阵饭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出来。

于是,赶忙进去揭开锅盖一看,只见锅里已是煮熟的雪白的米饭和一碟碟的肉菜,顿时觉得好生奇怪,向附近的人打听却都说不知道,迟疑了一会,因为饥肠辘辘,就吃了起来。一连几天都是这样。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这天,他们特地提前一个时辰回家。刚到家门,就看见厨房冒起炊烟,顺着厨窗往里一望,只见有一个年轻男子正在烧火做饭。

他们立刻推门进去,那个男子想回避已来不及了。

梁兴夫妇上前查问:“你是谁?”

这时,那个男子善意地望着梁兴夫妇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是你们早年救过的小马儿,为了报答你们的恩情,我爹妈要我认你们做干爹、干妈。你们如今都老了,就让我来孝敬你们吧。”说完,向着梁兴夫妇跪下,又说,“请受干儿子一拜。”

梁兴夫妇赶忙把他扶了起来,高兴地认了马儿这个干儿子。之后,梁兴夫妇同干儿子就像一家人一样生活,直到他们辞世。他们临终前遗言:要让儿子想方设法令山上的青梅开花结果,造福一方。

马儿为干爹、干妈办完身后事后,为了实现干爹、干妈的遗愿,他日行夜宿,顶烈日,冒寒风,走遍深山老林,访遍园艺名师,历尽千难万苦,但始终未寻得良方。

这天,又是一个断魂清明节。马儿冒着纷纷小雨,千里遥遥回来拜祭干爹、干妈。

他在墓前摆上祭品,顺手在墓旁拾了几根干枝,点燃后插在墓前拜祭……想到历尽艰辛,至今未能完成干爹、干妈的遗愿,伤心之时不由得喉头哽咽,竟然放声大哭起来。

再说刚才马儿点燃的不是一般树枝,而是颇为珍贵的檀香枝。此时,只见一股香气伴着哭声直冲九霄,惊动了天宫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获悉后,宣旨百花仙子助马儿一臂之力。

百花仙子领旨后,采集天地之灵气、仙露,引天上瑶池之圣水洒落这里。

青梅得天地灵气、仙露、圣水的浇灌,便在当年严冬季节,先后绽放出雪白的花朵,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有诗为证:山上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是年春天,当其他树木开花时,这里的青梅已果压枝头。待到青梅成熟,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前来收获时,那个年轻人已不知往哪里去了。人们被这件事感动了,就把这里叫做“马林山”,简称“马林”作为纪念。

自此,水源山一带,处处人家处处梅。每年寒冬季节,十里梅花开放,洁白如雪,香气四溢,蔚为壮观。

再后来,不知是哪一次冰川纪的地壳升迁,竟然把这座纵横百里的大山傲然擎起,劈成几段;又不知是祖先的哪一根不竭的龙脉,把这里变成了桑田,直至分成现在的马林、凤山、大朗、曹田、水浪、西水等村庄,统一叫“共成”;而山下那条奔流不息的清澈小河则叫共成河。

话说马林一带发生了那一次冰川纪的山崩地裂,把这里划成了几条村庄,梁兴夫妇早年所种的龙眼、黄皮等已荡然无存,唯独青梅散落在这一带的山上、山下和村前村后,梅花依旧笑冬(东)风,年年硕果累累。

……

听完梁金莲讲的这个优美动听的故事后,惠能对这里更增添喜爱和留恋之情了。

惠能对梅花有特殊的喜好,认为在这里种梅,生长出来的绿萼梅开出的花一定会一瓣瓣冰清玉洁,似禅心般纤尘不染,空灵无瑕,望过去就会令人杂念全消。

惠能看中了这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后来,一有空闲,便和梁金莲来到这里种植梅树。

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照极好,所以那些梅树生长得又快又好。

天露山的山民十分喜爱梅树,他们认为梅树是八仙来到天露山举行百果宴时,铁拐李等仙人留下的梅核而吸收了天地灵气而孕育出来的,更是玉皇大帝宣旨百花仙子助马儿一臂之力。采集天地灵气、仙露,引天上瑶池之圣水洒落这里而开花结果的。

在惠能和梁金莲的辛勤劳作和推动下,山民们在山上大面积地种植梅树,没有多久,天露山上的梅树已是漫山遍野。

梅花盛开的季节,山上山下,一片白茫茫的,似白云飘落大地。山风吹来,梅花的香气荡漾,醉人心头,可以说,山民们是生活在花的海洋、香的世界里,怡然自得。另一方面,每到梅花飞落,梅树结果的季节,无数的青梅挂满枝头,累累的果实将枝头也压弯了。

当时,这里的人们大都把成熟的青梅作为鲜食水果。后来,惠能引导他们,收获的的梅子既可以浸酒,也可以制成凉果出售。这么一来,梅树给他们带来不少的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惠能在这个灵气迫人,环境清幽之地,放下一切俗事杂念,和梁金莲一起躬耕种梅,一起念经,一起体验“禅农一体”,一起听蛙叫蝉鸣,接受清静和谐大自然的熏陶;跟娘亲一起去种菜,从打打杀杀、喧嚣、烦闷的环境中解脱而亲身体会出来,潜修悟道,为后来那部光耀千秋的《六祖坛经》打下了厚实基础。如他在《六祖坛经》中的第三品“决疑”品中写道: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六祖坛经》共十品:行由、般若、决疑、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其中“决疑”是第三品(即第三章)。

这一品的意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修行人能做到心平气和面对世事,那么何必去刻意持戒呢?行为正直,心若止水何必去闭门坐禅呢?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是一个知恩之人,就必定孝敬父母,是一个明义之人,就必定会尊老爱幼。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人能作到事事谦让,就必然会使周围的人呈现出尊卑有序、和和睦睦景象,懂得忍辱之道的人,自然会明白隐恶扬善的妙用。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只要钻木能取火,淤泥中就能盛开不染的莲花。

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唯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惠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这与惠能深入民间,体现生活密不可分。

套用句现代的话,叫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