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70章 事与愿违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俗话说:"山中确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别看做皇帝的一年到头都有人喊他"万岁!万岁!万万岁!"其实他的寿命还不一定有那"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山里人的寿命长呢。

妙庄王是个明白人,他既不去求什么不死之药,长生仙方,也不指望自己万寿无疆。只想将自己亲手创建的万世基业,传给子孙也就心满意足了。

有道是:天有宝,日月星辰;地有宝,五谷园林;国有宝,忠臣良将;家有宝,孝子贤孙。妙庄王登基整整十年,除宝茵王后为他生了两位"千金"以外,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俱不开怀。

自古道:"五伦之中,唯有君、亲、恩最重;百行之本,当存忠、孝、义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平民百姓是这样,国君皇帝也不例外。

妙庄王有些沉不住气了。人到绝境之时,往往习惯于求助神灵。妙庄王本来不敬神鬼,但是为了自己亲手开创的伟业后继有人,也不得不兴师动众去烧香拜佛,求神问卜了。

三年之内,他在京城周围修建了十多座寺庙、庵堂,百雀庵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此外他还为两百多尊菩萨重新换袍装金,招募了三千多名和尚、尼姑、道人,终日为皇家求佛问祖,祀仙祝神。

他发誓,王后不开怀,求神不停息。

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一次,王后这回怀孕与前两胎不大一样,前两胎是左边肚子鼓,这一回是右边腹部高。前两胎是五个月才发现胎儿动,这一回刚刚三个月,那小东西便四处乱蹬,四个月才隔着三层单衣便可见到动静,五个月以后早已是"怀中如藏白玉兔,八幅罗裙开后门"了。

更有趣的是,怀前两胎她一直是左脚出门,右脚进门,这次却一反常规惯例,凡举步投足无不左脚争先。种种迹象表明宝茵王后这回怀的一定是太子。

向来持重的妙庄王,不知为什么突然轻浮了一回。他急不可待地向文武大臣们宣布:正宫娘娘第三胎怀的是太子。

消息传出,朝野上下,无不欢欣雀跃,许多性急的竞提前送了贺礼。

俗话说:唱戏的多,喝彩的更多。时间不长,送礼者便蜂拥而至。究竟收了多少金银珠宝、衣裤服饰谁也不清楚,只知道仅仅小伢穿的鞋袜就有九九八十一箱。

宝茵王后暗暗叫苦。

她觉得,第三胎尽管与前两胎不大相同,但孩子是肚子里的活宝,谁能说得清楚呢?万一再生个皇姑,岂不让妙庄王在国人面前丢丑?

为了能立于不败之地,她劝妙庄王以谢绝送礼为由,纠正一下先前的失言,说明胎儿是男是女,尚且难以定论。

哪料到对王后一向言听计从的妙庄王却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堂堂国君岂有出尔反尔之理!"

宝茵王后说:"臣民能听陛下旨意,三军能听从陛下号令,难道这未出世的胎儿也......"

没等她把话说完,妙庄王"叭"的一声摔碎手中茶杯,吼道:"生了太子到逍遥庄报喜,否则与此茶杯同!"说完,便起身摆驾回逍遥庄去了。

妙庄王一去就是几个月不回京城,不理朝政。

宝茵王后在宫中度日如年,她盼望孩子尽快出世,又害怕孩子的生日便是她的死日。

她恨不能怀上三年六个月,又巴不得明天一大早能向妙庄王报佳音。她几乎每天都要做梦,时而笑醒,时而泪湿鸳鸯枕。她山珍无心尝,海味不想品,只盼生个小儿郎。

分娩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为防止意外,宝茵王后不敢请接生婆来接生。不敢叫宫娥彩女到床前侍候,而是让自己的姐姐和两个女儿在床前听用。

她再三叮咛:"万一生个女儿,不要透露半点风声。"奇怪的是,这孩子一连生了八天八夜,硬是不得下地。

宝茵王后沉不住气,她打定主意,孩子不出世决不请妙庄王回宫。

可是到了第九天刚交子时,执事太监突然在宫外高叫一声:"圣上驾到!"

宝茵王后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回事?”

大女儿妙清说,“母后,是女儿六天前见母亲生了三天三夜还生不下来,便自作主张地对执事太监说孩子已经出世,生的是位太子,要他去请妙庄王起驾回宫。”

皇后一听这话,顿时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孩儿你害苦了为娘啊......"

妙庄王已经回宫,如果孩儿仍不出世,到明天就是生个金子做的男孩,也是欺君之罪啊!年仅九岁的大公主自以为是替母亲分忧解难,哪懂得其中的利害。听母亲这么一说,吓得泪流满面。

皇姨一边安慰侄女儿,一边对着皇后的肚子喊道:"孩子,你整整等了九天九夜,如今妙庄王回来了,你为何还不出世啊?"

话音刚落,那孩子真的从宝茵王后的腋下蹦了出来。出世后,皇姨连忙拔了一撮头发塞入宝茵王后腋下。后来那头发变成了女人的腋毛,民间至今流传着"腋下有毛是真女人"的说法呢。

宝茵王后见这孩子出世时,异香满屋,霞光遍地,料定必是吉祥之光,心里十分高兴。

可抱起来一看,竟依旧是"皇姑",顿时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她本来按照妙庄王的旨意,将三皇姑处死,又不忍心下此毒手!本当保住女儿性命,可圣命难违。

更何况大女儿假传懿意,已有欺君之罪在先,如果再不将小女卡死,又有抗旨不遵在后。那就是:黄泥巴掉进了裤裆——不是死(屎)也是死(屎)啊!

她再三考虑,觉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将错就错,宣布三皇姑是"大太子",这叫做不错则已,一错就错到底。

妙庄王闻奏大喜,定要亲眼看看"太子"。

万岁开了金口,谁也不敢劝阻。

宝茵王后实指望瞒过一年是一年,瞒过一月算一月,没料到连一天也未瞒上,就要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了。

事已如此,她只好硬着头皮将孩子递了过去,心想: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吧!

妙庄王接过孩子一看,竟高兴得大叫一声:"阿弥陀佛,总算生了个胖小子!"说完又伸手将那小"雀雀"摸了摸,像是要验验真假。

宝茵王后一听这话,不知是从哪里来了股力量,只见她"嗖"的一声坐了起来,"咚、咚、咚"三步并做二步跑上去,夺过孩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硬是找不出半点破绽,心中暗暗称奇。

嘴唇不停地颤抖着……

你说是有人使了调包计吧,生下来还不到一个时辰,姐姐和女儿尚未离开卧室,孩子一直在自己怀里。更何况孩子两眉之间那颗"双龙戏珠"的美人痣,是无论如何也换不来、掉不去的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只因天机不可泄露,笔者又不敢妄作猜测,也就成了不解之谜。

三皇姑变成大太子之后,妙庄王巴不得儿子一天三变,三五年就能长大成人,八九年便能代理朝政。

望子成龙心切的妙庄王为了给儿子起名,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的两个女儿都是根据"妙庄"的年号分别取名为妙清、妙缘的,儿子是兴林国的幼主,当然少不得那个妙字。

围绕妙字,他想了一大串名字,什么妙美、妙斌、妙男、妙女、妙主、妙君,甚至妙猫、狗也全设想到了,硬是没有一个中意。妙善太女孩子气,妙斌虽然有文武双全之意,却缺少"子出于父而强于父"的喻意,妙男、妙女则太俗,叫妙主、妙君则太浅薄、直露,叫猫、狗虽有"名贱人贵"之意,却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皇后见妙庄王为了的名字,足足费了一个时辰,仍然定不下来,便心疼地说:"太子出世本是皇家的福音,也是兴林国臣民的福音,想不到并不是万岁您的福音。"

"好,福音好,起名叫妙音更好!"妙庄王恨不得要拜皇后为"一字之师"。

"妙音"从此成了幼主的名字,成了妙庄王和皇后的希望所在和精神寄托。对于满朝文武、三宫后妃,"妙音"二字又成了神圣的象征。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寄希望愈大,失败则愈惨重。

想不到这句话竟在妙庄王身上应验了。

平民百姓的孩子一岁就会走路,两岁就会说话,三岁就会撒娇,四岁能唱会跳。吃一些粗茶淡饭,长得黑里透红,胖胖乎乎,能经风雨。可是这贵若心肝的太子,吃的是珍肴百味,穿的是绫罗绸缎。

一年四季,风不吹、雨不打,不知为什么,他竟"萎萎缩缩,黄黄瘦瘦",好像蒜瓣儿插进黄沙里--长也长不大,发也发不粗。

如果是仅仅如此,倒也罢了,按照妙庄王自己的说法是:"不想他长不想他大,只想他年年月月在"。

最令人丧气的是他两岁还不会走路,三岁还不会说话,成了地地道道的哑巴。

妙庄王为了这事,硬是伤透了脑筋。

他觉得身为一国之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倒也无可非议,就是瞎一只眼,残一只手,只要有管理才能,照样能统率臣民。唯独不会说话的哑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坐江山的哟!为了让太子能开口说话,妙庄王请了数十名名医,搜集了近百个祖传秘方,花了近千个日日夜夜,不仅是"米汤淘饭——原还原",而且招致了许多不三不四的流言蜚语。

有人私下议论他是前世做了恶,今生出家堕落。

还有人说他是因为亵渎了神灵,所以得到这种报应。

妙庄王做梦也没想到,三年前的"皇家福音"三年后竟成了"皇家祸根"。

希望的破灭,受辱后的激情,使妙庄王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他开始抱怨,开始憎恨,抱怨上天没长眼睛,憎恨神灵欺人太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