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11章 深入民间说法(3)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接下来,老讷要讲的就是佛布施我们真正的大法:“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我们要证的菩提道果。大家持戒修订都是想做到没有妄念,没有烦恼,但是自己为什么做不到?这个问题大家要仔细参究。

下一个问题,成了佛还动不动念呢?

大家注意这里!能善分别,是有分别,不是无分别,佛能善于分别一切法相。

凡夫的分别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恶念,或落于不善不恶的无记念。唯有证道成佛,才能善分别一切法相,虽作意而不着。所以说空、无相、无作(或无愿)为三解脱门。

能善分别第一义,佛学的解释是真谛或形而上之道体。比方大家从刚才听老讷说法以来虽然听见了,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你那能听的有动过吗?要在这个地方参究一下“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我们从凡夫心意识的境界,好好在这里去用功参究,慢慢可以达到“心净已度诸禅定”。例如我们对于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现在、下一秒钟,这些差别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个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因为“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之后,才能达到佛境界,自在而不执着,所以“是故稽首此法王”也。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佛说一切法,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着于有,也不着于空。

不有就是空,不无就是有,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用不有和不无呢?

不有,不是有,没有告诉你绝对是空;不无,不是没有,没有告诉你绝对是有。

佛说一切法,世界一切万有现象,乃至我们凡夫起心动念,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就是中国大乘所讲的缘生性空。这里用的因缘二字,不是十二因缘的因缘,非常难了解。

因缘在中国文字上来讲,“因”是动因,缘是攀缘。“缘”是与动因一动所连带的连续关系。譬如我们讲话,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接续前一句的意义是缘。

因缘像是一个圆圈,无始无终,永远连续不断。譬如手中这个茶杯,由瓷泥作原料,加上热能、人工,放入模子中煅烧出来,是因缘所生,无物质自性,因缘聚了,就构成这个东西;打破了,因缘散了,也就不成这个东西了。

如果当初不叫它作茶杯,现在就叫了别的名字了,名词也无自性。我们大家相聚在这里,也是一样。所以,因缘的两个道理,就是缘起和空;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一切皆无自性,没有单独自动存在的可能和性质。

换言之,一切事物的开动,那强有力的是因;由之发展出来连续的作用是缘。

第二因素是增上缘,如泥土之于植物种子。又如父母的身心遗传特质,家庭、社会的环境,都是种子的增上缘。

如果这个种子是善的,所有的外缘不管是善恶都会培养他向善路上走;如果这个种子是恶缘所感,所有的遭遇,都是恶缘。

再用刚才讲的比方,我意念一动:给他们讲《维摩诘经》吧!这是“亲因缘”。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动念,发出通知,大家有缘的凑在一起,就在这里了。

这个地方要有光、场地等,促成这次讲经说法,就是“增上缘”。

在座听经说法可能有的是道友们,有人因为听了经,自己明心见性,悟了道,这个环境,就是他的增上缘。他悟了道不是佛给他,也不是老师给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种性爆发,碰到善知识,碰到佛菩萨,这么一个增上因缘促成他明心见性。譬如我们由亲因缘出生,其后有父母遗传、家庭、社会、国家,等等,增上缘影响,这个人由此因缘出发,或者去弘法,或者去造恶业,像一个个连续不断的圈子滚下去。

前缘变成后因,后因又变成了前缘,所缘之缘连锁不断,就是“所缘缘”。

由这个关系,有三世因果,像转圆圈一样永远不断地滚下去,前生如有善根智慧,这一生碰到增上缘变得更好,因此继续下去所缘之缘,他又去弘扬佛法布施功德。这个所缘之缘又经三缘和合,带到他生来世的善根增长,是“等无间缘”,等是平等的轮转,无间是因缘无间隙。

凡夫众生的善恶因缘累积了很多,成佛之后这因缘还不会断,甚至过去结的冤家仇人都成了这一世的眷属善缘。

有句话说:“未曾成佛,先结人缘。”你得了道要度众生,如果功德、法缘不够,还是无法度人。

我们要学佛的人也一样,如果法缘不够,功德不到,就碰不到善知识。就算碰到了,自然也会离开,或是有阻碍。所以,因缘要自己去培养。

解释了因缘的道理,了解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无主宰,没有一个上帝或命运来主宰,事实上就是因缘法。宗教都讲生命有个主宰,有人管你的。

菩萨无论有缘无缘都要度,对坏人更要教化,怎么会因为不拜他就罚你?这哪算是菩萨?

不要说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个年纪大的人,或有道德修养的人,都会包容别人,难道菩萨连这样的胸襟都比不上吗?

一切法无主宰,那么是自然来的吗?如果说是自然来的,就成了唯物思想。所以一切法无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缘所生。因缘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础。

一切法中无我,宇宙万有皆是因缘所生,无造者,也无受者。无我、无造、无受是佛法讲性空的最重要的三个要点。

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参究,现在大家坐在这儿,如果讲无我,大概只是说说的,明明觉得有我坐在这儿,怎么说无我?大家所学各种五花八门的功夫,你打坐时能做得到无我吗?功夫做得愈好,恐怕这个我反而愈牢固了,都认为“我”最了不起。

为什么做不到无我呢?因为犯了三个错误:有我者、有造者、有受者。一打起坐或一念起佛,你下意识就有“我”在做功夫的念头。

做功夫的时候,不论你观想、持咒、练气、念佛,都是自己在那里造作。最大的错误是有受者,把自己的感受状态放大,自以为是在做功夫。

所以,大家席地而坐也好,不席地而坐也好,要随时参究无我者,我者究竟是什么?

是这肉体吗?肉体不过是个壳子,是暂时借用的,“我”不在这里面,要真正参究我在哪里。

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身上觉得气脉动了也不是我,可能是今天吃对了或吃错了东西,再不然可能有轻微的感冒,头有点微胀就自以为是气冲动,这都是自我在造作。

众生本来无我,妄认有我,这才是真正的大妄念,并不是打坐时思想不停叫妄念,那是小玩意儿而已。

你平时不知道有多大的妄想,总以为有我的存在。明明没有一个造作的、没有一个主宰你的,你自己却有意或无意地,总觉得有一个力量值得信任、值得依赖,是佛菩萨也好,上帝也好,或是自己的命运;再不然就依赖自我,相信自我不会错,这是愚痴到了极点。

仔细想想,是不是如此?你说坐了一上午,精神很好,这当然,你坐在那儿什么活儿都不干就像是休息,精神当然好。你说这是功夫,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无造者,自己却在乱造境界!无受者,可是偏偏自己玩弄感觉。

你昨天打坐觉得境界很好,今天再坐,那个境界怎么失掉了。你能修得成,它就能坏得掉。天地万物万事凡是靠修道来的,不修就一定坏。房子造好的那一天就是房子毁坏开始的那一天,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

你在这儿做点功夫都是因缘,有这样的场地,你是个有闲人,有人帮忙弄饭,你有个垫子坐着,有阳光照着……记着,此中无我无造无受者啊!

既然无我无造无受者,那你说:我不妨作恶吧?不是教条禁止你,是业力不失!

你说:“空了还有什么业力?”

有空的业!空就是因缘,就是因果;空为因,所得的果报是清净。同样,善恶的业果不会丧失。我们懂了这些道理,就懂了“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始在佛树里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这是赞叹释迦牟尼的成佛经历。

“始在佛树里降魔”,佛于三十二岁在菩提树下,以智慧之力降伏了一切魔。

什么是魔?烦恼魔、死魔、五阴魔、天魔,这些在前面说过了。

“得甘露灭觉道成”,打坐的人,头顶发生清凉,脑下垂体分泌液体流到嘴中,觉得香甜不绝,叫甘露灌顶。这还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许才可以得定。

如果连这甘露都没有,嘴里干干的,甚至发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说了。

《维摩诘经》这里所讲的甘露,不是这种有形的甘露,是形容智慧的甘露。得寂灭之道,也就是得涅盘之道,才叫做证得甘露。

得甘露灭,是灭掉一切烦恼一切生死,就是觉道成。

“意无心意无受行”,佛学中的心、意、识,是三样不同的东西。

想是心,譬如你出门时脑子里想了不知多少事,那是心。

念念不忘叫意,念就是意,就是不用再提起思想的。你出门时放一文钱在口袋里,你没有去想它,可是你知道身上有一纹钱元,这叫意。

识,是心理状态。在本经中,意也包括了识。真开悟的人无心地无意识,但不是变成白痴,也不是死亡,他的智慧真正开发了,比凡夫高明太多了,而且心意识到达了缘起性空。

意识状态不是心意识,医馆可实验的。比如人到了绝对昏迷或刚刚死亡一刹那,你碰他一下,他还是会有反应,这是感觉,是受阴境界。

又如斩断蚯蚓,两截都会动,它的意识状态消散了,动的余力是受阴境界的感觉本能。

信仰是生命的动力,生命的本能,永远在动。行阴静止了才叫得定。比如我们静坐时偶然可以得到心意识短暂的清静,也可以短暂忘却了生理上的感觉,但是你的血液还在循环流动,你的呼吸仍然不停,就是行阴还在,不是真正的定。

所以,证得菩提道果的人,没有心意识,也没有受,也没有行。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佛用妙法度众生,真正开悟了,只受这一生果报,从此不再退堕,恒常在涅盘清净中。因此,赞叹佛法广大广博,浩如大海无量无边。

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你可不要轻视外道,外道都很讲究做功夫,都真实吃素,都戒饮酒,他们的行持可能比你自称佛弟子的还要彻底。

真正佛法一悟千悟,永不退失。大乘菩萨到了第八地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说一受不退。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对世间的诋毁或是称誉全不动心,像须弥山一样不动摇。对于善人和恶人,佛教徒和外道,均能够平等地以慈悲心对待。心理和行为、起心和动念,都是平等如虚空一样,无不包容,是人中之宝,谁不尊敬!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干闼婆等及夜叉”,这个宝盖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究竟是什么东西?

如果照佛经直接讲,就是神通所变化的。你如果正信佛法,它就不是神话故事,而是个事实。

我们要好好从实证的立场来研究一下,这个世界是一个宝盖,我们的身体也是个盖,却是个坏盖,但也可以转成宝盖。我们现在是在佛的宝盖之内,但也是在自己业力的盖覆之内,被遮住了。你人坐在这里,心可以去到外层空间,但是身子动不了,被盖住了。要转化这业力之盖,就要有真正的修证功夫。

我们每人今天将奉献给佛,在这小小的盖子中,现出了我们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问题要参考,不能听过就过去了。

我们这一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但我们仍然在宝盖中,却找不到它。现在借用神通的情节说明,我们此心与宝积所奉献的宝盖是同一功能。在这盖中,一切天人龙神,天龙八部等所住的宫殿,都在其中显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