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10章 由是成正觉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人分男女,这男女身的相,关系有多大?

究竟男身真是男人,女身真是女人吗?

你深思下去会发疯了,觉得都不是,那究竟是什么?

我常说,为什么这女性留了长发,在嘴唇上涂一下,眼睛上画一下,就好像两样?为什么把头发剃了就不同了?这男女身相,同我们众生的关系有如此之大。

《维摩诘经》讲了一半就有四五个话头,大家不要听热闹,听过算了,那这《维摩诘经》是白研究了。

这《维摩诘经》的文字好懂,不过我现在正在发心,也有道友发心出钱,后世的注解不用,只把鸠摩罗什法师和当时参与翻译工作的大法师们对于《维摩诘经》的见解,集中起来成为《维摩诘经集注》。

另外也有道友们发心,在整理《维摩诘经》念诵的节本。这项工作看起来不困难,但是做起来很麻烦。

一切众生导师就是一切佛,是天上天下一切众生的导师。一切佛无不是由智慧和方便所生。这里一开头就把大乘佛法的重点告诉我们,光是盲目的崇拜和迷信不是究竟的佛法,那只是凡夫初步走向正道的加行法,是经由慢慢熏习,走向智慧功德和善巧方便之路。等于我们等电梯上楼,按下了按钮而已,电梯还没有来。

学佛的人以何为家庭?这不一定是世俗的家庭。法喜充满就是福气,你有配偶的却不一定快乐。

什么是法喜?菩萨内触妙乐,得到大定,不是小定,身心内外充满喜乐的境界。

慈悲心是自己真正的女儿。

善心诚实是自己真正的儿子。

有善心一定对人对事处处诚实,修行就是修这个。不只是会打坐,会气脉动了,会放光了,会烧香礼佛,这些只是善巧方便的初步加行法门。

经典这些文字很容易懂,但是懂了文字不是我们研究《维摩诘经》的目的,是要用经典来比对自己日常的思想行为。我们把对自己世俗家庭的夫妻、儿女自私的爱转过来,就法喜充满,慈悲心发起,善心充满,这样才是真正的家庭眷属。

但是这个家在哪里呢?这个家是“毕竟空寂舍”。自己常在本性空的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家。禅宗祖师说,这样才叫做“归家稳坐”。

早些年有位同道来找我,说自己对空性之理了解了。

我说,你不要胡扯,了解理论有什么用?

真正理到了事一定到,要住在性空境界里,就是无往不定、无事不定、无处不定。

那才是法喜充满,慈悲心圆满,毕竟空寂。这个家,才是我们的家,才是我们的妻子儿女。

普现菩萨问维摩居士的第二个问题,你的个人财产到哪里去了?

这是他的回答,尘劳是他的佣人。尘劳是尘劳烦恼,中原文学形容这个世界是红尘,这是中原文化,因为中原地带是红土高原,风沙一起,空中都带有红颜色的尘埃。

尘,劳中的众生劳苦。在尘劳中的众生,每天都有无数烦恼。

佛说众生在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

何谓一念?

一呼一吸叫作一念。

你说自己没有这么多烦恼,对不起,那是你检查不出来而已,那还不够资格谈学佛。尽管你在研究佛学,也到处去听经,什么活动都有份,只不过是个佛油子,佛教中的老油条,一点用处没有,对自己都认识不清楚。要是自己起心动念可以检查出来,你学佛可以算入门了。

维摩居士说尘劳就是我的弟子,我利用尘劳烦恼促成我道业成长,怎么说我没有佣人?我到处有佣人!

有个伊斯兰教的故事说,有位国王打猎射中一只鹿,鹿带着箭逃走,逃至一个山洞,有位老阿訇在其中修道,阿訇就用自己的衣服盖住鹿。国王的随从有位将军追至,就问阿訇有无见到受伤的鹿。问了多次,阿訇都不理他。将军就说,再不开口我杀了你。阿訇就张开眼问,你是不是某人(他直呼国王的名字)的部下?将军大怒,说阿訇对国王不敬。阿訇说,国王也不过是我奴隶的奴隶,为何不能叫他的名字?将军正想杀了阿訇时,国王驾到了,将军把经过禀报,说阿訇欺君。国王就问阿訇为什么这么讲。阿訇说,所有的人都作了欲望的奴隶,人当国王的欲望是要统治天下,国家强盛,你难道不这么想吗?而我这修道的已经不用听欲望的了,它现在要听我的。你这国王要听欲望的,所以你是我奴隶的奴隶,并没有错。国王听了表示同意。阿訇就说,那只鹿跑了,不要再追杀它了,不要再作欲望的奴隶了。国王至此大为折服,就拜阿訇为师。这个伊斯兰教的故事就可以用来说明“弟子众尘劳”。

学佛的功夫就在下一句“随意之所转”,自己不要为情绪烦恼所困住,要把烦恼思想转过来,转烦恼成菩提。维摩居士说可以随意转烦恼,指挥它像指挥用人一样。

他接着说“道品善知识”,三十七菩提道品与四念处、四正勤,等等,都是他的善知识。

“由是成正觉”,学佛的人必须走这条路才能得道,才能大彻大悟。你去搞气脉,画符念咒……这些都不相干。而是要能在尘劳烦恼之中,随意之所转,转烦恼成菩提,修习三十七菩提道品(就是三十七种修佛道的层次),如果不走这条路,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成就。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使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化,大富人家、王侯府邸养有自己的歌舞班,其中的歌舞女郎叫伎女,不是现代在大众场合作秀的歌舞明星。讲起来古代当大官的,可比今天的政府官员威风多了,出巡时要人清道,闲杂人等赶开。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维摩居士是当地的大领袖,应该有个很大的后花园。你们没看过,大陆上很多旧日王府宅邸,都有很大的花园。

讲回维摩居士,他说自己的法眼,就是通达一切法门,总持法门。咒语也叫总持或陀罗尼,总持就是抓住了纲要,一通百通。花园中的树木就是无漏法。证得无漏果的人,一切神通自在,要观想任何境界,这境界立刻现前。要和佛菩萨讲话就真能通话,不是你们做梦打坐所看见的幻相。

园林中的花是念念清净,念念不迷,是八正道中的正觉成就。所以《法华经》的妙莲花,是意的成就。学佛到了明心见性,悟道了,佛经上称为“意解心开”,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了烦恼习气的结使。拿密宗着相的观念,是“脉解心开”,因为心里有八条大脉和许多小脉,比如八瓣莲花。

学佛是求解脱,如果一有点事就想不开,有一点烦恼就去不掉,那学个什么佛?自己要反省。

维摩居士说自己得了智慧的果实,所以处处得解脱。你们何以气脉不通?因为身心不得解脱,总有身体的感觉存在。

何以不能得解脱?因为智慧没有成就,智慧成就了,气脉自然也通了。你智慧还没成就,不要吹嘘说自己已通任督二脉,小心出问题。就算你通了,道家称为转河车,你要转到什么时候为止?要通到哪里去?你答得出来吗?不要乱搞了,你因此反而更不能得解脱,与学佛的目的相违。说学道嘛,你也没得个逍遥,整日哭丧着脸,为何学佛学道呢?不学还好,一学就得了狭心症,心量愈来愈小。

现在继续讲维摩居士为普现菩萨所说的偈诵。

偈诵是一种佛教特殊的文学体裁,偈诵的用处,是把经文的意思作个归纳和浓缩,以便于记忆。《维摩诘经》这一段偈诵,包括了全部大乘佛法的内义。

“八戒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这里的重点在最后一句。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学到无垢,一切善法恶法都不受染污,而真正得解脱了,这是佛境界。

所谓无垢就是自净,是真正的净土,绝对地清净圆满。维摩居士说,用八解脱法门,洗练自己身心。八解脱不只是理论,是要用身心实证出来的。

解脱与道家的逍遥是一个意思,不为烦恼所困,但也同样不为佛法的观念名称所困,所束缚,才是真正得解脱。然后才能得如来大定,无往不定,无处不定。

有解脱而无定,那解脱是狂禅、狂慧;有定而无智慧的解脱,那定也是外道定,都是不对的。

这里说,“八戒之浴池,定水湛然满”,重点在湛然。凡夫何以不能得定?

这有两种情况,一的散乱,二昏沈。能既不散乱又不昏沈就是定,是清楚的,是湛然的。不是那种什么都不知道的愚痴定,是很危险的。

真得定了才可以入世,才可以做人做事,像止水澄波,万象斯鉴。在止水澄波的境界中,外界一切现象仍然物来相应,没有不知不明的,这才是定。也就是大家早晚课诵所念一句出自《楞严经》的“妙湛总持不动尊”。

参禅的人开口唱念这一句时就会想,唱时是否算动念?话头就来了。等于有个故事说一个小孩去拜佛,在大殿上对着佛像屙尿,他当然被僧人所骂。

小孩就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我要向哪里屙呢?所以在唱这一句时,动念了是凡夫,不动是木头。动与不动之间就是佛法的真谛,也就是要参之处。动与不动都是寂然而定,永远清明,没有染污。

纵然到了这个境界,也才是佛法入门,还没有圆满。在禅宗算是第一关而已。因为只能空,不能有。所以“定水湛然满”了之后,还要进一步“布以七净华”。

七净华就是七觉支。“浴此无垢人”这样去修持,去洗练自己,最后才修证到清净无垢。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普通人有了财产地位,当然会有交通工具,过去人类是降伏动物作交通工具,动物很可怜,这是人类可恶之处。古印度是用象和马作交通工具。中国从上古用马,古书也有用车马数量表示财富地位的,所谓百乘之家,千乘之家。乘是车子,古时以四匹马拉一车叫一乘。千乘之家就养有四千匹马,还有驾车的、乘车的战斗人员、照料马匹的人,声势之大,可想而知。

修行的人以五神通为交通工具,为什么只说五神通?因为第六通是漏尽通,就不动了。修行的人以大乘之道为车,大乘在梵文作摩诃衍,就是大车之义,是形容用语。驾车的车夫称调御士,是调伏驾驭车马。修行人能一心不乱,随时在定中,就是最好的调御。不能得定就是因为不善于调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