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203章 晴天霹雳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不过生离与死别。

六年前,小惠能眼看着自己的父亲无助地死去,而他自己却无能为力的那种痛苦,一旦想起,内心还在隐隐作痛……

可现在,虽然惠能长到九岁了,但面对与过命的小兰即将生离,那种说不清,理还乱的情愫,又是何等的令人牵肠挂肚与痛苦……

惠能仰面无垠的太空,第一次感到人生天地之间,最为渺小无力,最为脆弱不堪;

第一次感到人生世间最为无能为力的莫过于生离死别,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生死相依!

但任何人都左右不了自己和他人的生离死别,只能顺从命运!

当时,小惠能隐隐感到:虽然,人无法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却可以选择与相依相爱的人生死与共、相依为命……

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动容、更让人震撼与感动的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惠能虽然很不愿意离开家乡,离开小兰。但母命难违,只好跟随娘亲离开家乡,投奔文飞……

小惠能少小离开家乡,一是过早失去父亲,生活所迫,二是他外出闯荡增长了见识。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换一个角度来看,小惠能母子俩到广州大都会起点层次之高,实非山野之人可比,这也决定了他今后的成就也非山村之人可比了。

风萧萧,野茫茫。

一条芒花蓬蒿遮掩的曲曲弯弯的山村小路通往远方的莽莽群山,一只孤雁在空旷寥廓的天宇翔行。

时年仅9岁的小惠能穿着浅灰色粗布衣,背着行囊,蹬着草鞋,和娘亲踏上了这隐伏着艰难险恶的人生征途。

……

惠能母子一路跋涉了几天几夜,终于到达了南海,找了一家简陋的小客栈开房住了下来。

第二天晨起,小惠能母子俩将行李暂时寄存在小客栈,早早来到了广州衙门,却惊悉文飞病故了。李氏双腿一软,瘫倒在地……

小惠能慌忙走上去,扶起瘫倒在地的娘亲。

有个好心的衙差见状,心想:文大人在位时对自己不薄,既然他的亲友有难,理应相帮……

于是,帮助小惠能去找郎中。

执好药后,衙差送李氏回到寄宿的小客栈后,方回衙门。

小惠能在小客栈熬中草药,昼夜服侍,一个九岁大的孩子,真够难为他的。

或许,正是小惠能的这一至诚至孝之心,才将在鬼门关前徘徊了三天三夜的娘亲拽了回来。

李氏慢慢睁开眼睛,一时间,不知人在何处、身处何方,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李氏的身体一时半会儿难以痊愈,需要用药慢慢调理。

然而,十天半月之后,小小的小惠能虽然没有被拖垮,可他们的钱袋子首先蔫了——看病抓药,快将他们卖田准备在广州安家的钱花光了。

……

李氏见病已好转了,便动身回去。

李氏母子俩离开小客栈,日行夜宿,好不容易远离了广州这座大都市,不日,进入了合浦县境界。

合浦县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之地。

合当李氏母子与合浦县这座城市有缘。

当李氏母子一踏入合浦县,一个富商模样的中年男子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擦身而过时,“嚓”的一声从马背上掉下了一袋东西,刚好跌落在李氏母子面前。

小惠能见状,随尾追了上去,大声叫道:“骑马的叔叔,您——丢——东西了……”

那个中年男子猛地听到后面有叫喊声,好像是冲着他叫喊的,便“嘘”的一声勒住马,在马上向着小惠能,问道:“孩子,你是叫我吗?”

小惠能喘着气说:“叔叔——您——从马——马背上丢落一袋东西了……”

那个中年男子听小惠能如此一说,慌忙扭转头往后面一看,发觉捆扎在马背马后面的那袋东西果然不在,惊得脸色都变了。

原来,这个中年男子姓李,名隆兴,经营丝绸生意,是合浦县城上一名富商,刚从南海收一笔货款而回。

李隆兴急忙跳下马来,问小惠能:“这袋东西现在哪里?”

小惠能往后面指了指,说:“我阿娘在那里守着呢。”

李隆兴也顾不得牵上马,拉着小惠能就往后面走。

李隆兴如释重负地从李氏面前打开那个袋子,从里面拿出一绽银子递给李氏,感动地说:“大嫂,多亏了您们,要不,我这做了大半年的生意钱,算是白做了。”

李氏连忙把那绽银子推回给李隆兴,摆着手说:“客官不要客气,这是你做生意的本钱,俺母子不能要。”

李隆兴见李氏再三推却,看她母子俩这身穿着,不像是本地人,心想:这母子俩心地善良,不像贪财之人,看这位大嫂像有心事,遇到了什么困难似的,于是,便上前小心地询问起来。

李氏见问,见眼前这位客商宅心仁厚,便将这次南迁投靠文飞的事说了出来。

李隆兴听后,深表同情地说:“大嫂,你母子真是太不幸了。”“唉!”李隆兴仰天长叹一声,又道,“文飞大人在位时,李某曾受过文大人的关照,我们合浦县今天的生意做得这么兴旺,全靠文大人在辖下的南番顺一带建起了码头,疏通航道,使我们这里成为了重要登陆港,商贾往来频繁……”李隆兴一提起文飞,像缺了堤的洪水,滔滔不绝,赞不绝口。

未了,李隆兴不无同情地看着李氏,关切地问:“嫂子,您今后有何打算呢?”

“唉……事已至此,还能有什么打算呢。唯有行一步算一步了。”李氏摇了摇头,无奈地说。

李隆兴真诚地:“嫂子您姓李,我也姓李,俗话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天下姓李的都是一家,请嫂子到我家来,让我代文大人照顾您俩母子,供小惠能读书识字。”

李氏摆了摆手,推辞道:“怎么好意思给你家增添麻烦呢!”

“嫂子,怎么说是添麻烦呢!我家大业大,正缺人帮手,您母子能来,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李隆兴诚心诚意地邀请着。

李氏见李隆兴盛情拳拳,心想:这里商贸繁荣,文教鼎盛,能在他家暂住,也算是遇贵人了。于是,便点头答应了。

李隆兴高兴地把小惠能抱上马背,在前面牵着马,一路说说笑笑,领着小惠能母子回家往。

就这样,李氏在李隆兴家留了下来。

每天为他们一家十几口人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尽管十分辛苦,可是李氏一看,能儿在这里不再受蚊叮虫咬之苦,每日三餐的伙食也比在夏卢村强得多,李隆兴夫妇又待小惠能像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他,供他读书识字,还经常叫李氏不要再做这些家务活,太辛苦了,吩咐佣人做便可。

李氏见李隆兴待她母子如亲人一样,李太也是心地善良之人,不帮忙干些活,心里也过意不去,虽然辛苦一些,见李老板供能儿读书识字,加上李太待她也好,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虽然隔璧人家对她说长道短,挑咸道淡,她都苦苦的忍耐,逆来顺受,极力把每一件活计做好。

随着年纪的增长,李氏的身体渐渐虚弱下来,可她为了使惠能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她仍然是苦苦的忍耐支撑着。

惠能也渐渐长大,逐渐懂事,也常帮娘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由于李氏的善良、勤劳,李家上上下下都对她很好,使她在李隆兴家一直住了六个年头。

如今,年过半百的李氏,终因长年累月的辛苦疲劳,身体虚弱不堪,实在不好意思再麻烦李家了,李氏感到李老板一家对他俩母子虽好,但终究不是久留之地,便动了返乡的念头,择日返回新州夏卢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