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37章 不可思议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自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后,张少飞的爹爹张锦钊三岁时,祖父张文儒就开始教他学《三字经》《千字文》等,参加科举考试是他张家历代进身仕途的梦想。

进士科,主要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内容,唐朝初期,进士科主要时务策五道,文章词华的优劣来作为考试的标志。在这个重文的时代氛围中,许多还没经过吏部铨选的任命为官员的进士,身穿百姓的衣服就被人们视为未来的卿相。

进士科吸引了很多的读书人来应试,导致竞争激烈,及第难度大。有“五十少进士”这样的说法,如果五十岁考上进士还是很年轻的年龄。可见进士科的考试难度大。

按照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获得举人资格的考生就可以上京参加会试。

会试取中了,称为进士。中了进士,就可以名正言顺做官,一部分优秀的选入翰林院,称为翰林,这是最高“学术职称”,一般的进士至少也可外任知府,这是唐代文人士子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而张少飞的爹爹张锦钊自小不仅好学,而且聪明过人,过目成诵,家里的书看完,常走数里到邱县书院借书,其勤奋好学可见一斑,不难看出他从小志向就远大,所以博览群书。

张锦钊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应乡试中解元。

三年后,入国子监读书,深受器重,名气日盛。

再三年,复试于礼部,名列前茅,但因其孩童时爬树时脸上被树杈划了一下,留下一道伤疤,考官嫌其不雅,只赐得个殿试二甲第一登进士。

后来文名远扬,擢升翰林院学士。

……

张少飞也遗传了他爹的基因,三岁时,张锦钊开始教他学《三字经》《千字文》等,向他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参加科举考试是他张家历代进身仕途的途径。

日月轮回,朝廷三年一度的开科取士秋闱将至。张少飞收拾行装,赴临安应试。

进入考场后,张少飞坐在考场最后排左边一角,静待考官进场。

“当——当——当”,随着钟声响起,考官挚着一杆竹,竹竿上端立着一只凤凰进来。

考官摇动竹竿,凤凰在竹竿上嗥嗥鸣叫。

考官挚着竹竿绕场一遭后,便离开了考场。

场上的考生见考官出去后,当即便窃窃私语起来:

“这考官真逗,挚着竹竿进来做什么?”

“那只凤凰真好看,还不时地叫着,像在和我们说话呢。”

“……”

而经过在东禅寺历练,慧法加持的张少飞,灵犀顿至,正想在考卷上奋笔疾书之时,旁边那个叫文龙的考生向他使了个眼色。张少飞向他示意,考官出的题是“鸣凤在竹”。

文龙心领神会,也提起笔,在考卷上奋笔疾书起来。而其他考生,还在谈论着,等候考官进来出试题。

谁知这一等,直等到钟声再次响起。

考官进来宣布:考试时间到,考生请即离场。

其他考生面面相觑,无奈离开了考场。

文龙在回会馆途中,见到了张少飞,拱手道谢后,倾谈起来。

二人越说越投机,当场结拜为兄弟。文龙长张少飞二岁,为兄,张少飞为弟。

二人跪拜天地,祷告:今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互照应。

放榜后,张少飞、文龙进士及第。

本来张少飞这次殿试是名列榜首的,但他走科举这条道也充满坎坷,自17岁后参加科举,第一、二关、三关是老规矩——院试、乡试、会试,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过了。

但到了现在的第四关——殿试,他就没那么顺利了——主考官唯财是举。因此,任凭你张少飞才高八斗,你不放点财,就莫想高中状元。

后来,为了安抚张少飞,主考官给了他一个“进士及第”,让他进入仕途。

进士,是由科举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做官的“门票”,进士及弟,你就进入了一条进入官场的阳光大道。

为此,张少飞无奈接受了现实。

当时,京城有一位高士有感于此,仰天叹道:“邱县的太山,虽高耸入云霄,惜山道坎坷,九曲十八弯,张郎虽有状元才,却没有状元命。惜哉、惜哉!”

这也应了那天他火海逃生,星夜回家对他娘亲所说的那番话“考个状元衣锦还乡,最低也要进士及第”。

世事,有时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也就有了开篇“中州刺史张少飞下朝回府途中,忽然心血来潮,打道拜访长安刺史文龙,文龙见结拜兄弟张少飞大驾光临,特设宴款待,赠送凤禧杯”;也就有了这部穿越奇情的《落难情缘》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