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796章 圆寂国恩寺(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忽然,六祖惠能觉得心血如浪翻卷,即双手合十:“我再送一首偈给你们。”

法海禅师:“师父请讲。”

六祖惠能:“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言毕,六祖惠能右手朝上一抬,向弟子们高叫一声:“我去也!”随之一道白虹冲天而起,耀人眼目,直抵穹苍,向国恩寺南边方向而去。

炫目的白光过后,众僧觉得地显奇珍,天呈异瑞。

一时间,狂风折树,暴雨滂沱。

弟子们大吃一惊,六祖惠能原来坐着的禅台之上,已是空无一物。

“师父哪里去了?”众门徒议论纷纷,慌忙走出国恩寺,冒着倾盆大雨,分头到四周去寻找。

四野茫茫,雷电交加,偶尔的闪电划空,将大地照得一片惨白,却见不到六祖惠能的尸体。

神会指着那边:“那边有异样的白色虹光冲天,我们不妨到那里去寻找一下。”

“好。”一些门徒沿着白光冲去的方向寻觅过去,走了约莫五里,见一处山坑内有白光熠熠,他们急忙上前,见白光起处,六祖惠能坐在一块巨石上,身相端庄,脸色安详、眼睛微闭,双手合十,好像在生的模样。

神会带着师兄弟们连忙奔了过去,大声地叫唤:“师父,师父!”

六祖惠能却没有作声应答。

徒弟们用手去推他,叫唤:“师父醒醒!师父醒醒!”

六祖惠能仍是闭着眼睛不醒。

徒弟们用手放到六祖惠能的鼻孔下,试试鼻息,此时,他的鼻孔已无一丝气息。

神会用耳紧贴到六祖的胸脯上,屏神谛息,细听胸音,里面静悄悄的,连极其轻微的声音也没有了,道:“啊,师父已经圆寂了。”

六祖惠能的徒弟们放声大哭。

有的哭喊呼号,

有的捶胸顿足,

龙山附近,百鸟哀鸣,猿猴痛叫,声震山谷。

正是:“鸟连韵以哀啼,猿断肠而叫咽。”

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就这样在他出生的故乡,与世告别了。

六祖惠能的世寿为七十六岁。

徒弟们将六祖惠能的肉身移奉于寺田村后山的石岩内(后更名为藏佛坑)。

六祖惠能圆寂的消息传出,佛门弟子与平民布衣无不潸然泪下。

广州.韶州法性寺,韶州宝林寺两处的官员与高僧听闻六祖惠能已经在新州圆寂,星夜兼程,赶往新州,要把六祖惠能的真身带回去。

广州法性寺、韶州宝林寺与新州国恩寺,这三个寺院的高僧都率领着寺中的高层人士,争着要取六祖惠能的真身回自己的寺院里供奉。

由于唐代的历代皇帝都笃信佛教,各地佛法风靡,禅机盛行。各州府的官员对高僧也是尊崇有加。

将誉满四海的佛祖安葬于自己的地方,这是何等的荣耀!因此,广州、韶州与新州这三地的官员也卷入这个“争夺遗产”的行列。

他们的理论依据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六祖生前曾经说过:“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三处的人据理力争,都说六祖惠能的“根”在自己处。

新州的官员与僧人叫得最响:新州是六祖惠能出生之地,又是他圆寂之处,作为人生的一个轮回,生与灭的那条“根”理所当然在新州。

广州的官员与僧人认为:六祖惠能是在法性寺的菩提树下落发受戒,正式遁入空门,按佛教的观点,他的“根”应植在法性寺的菩提树下。

韶州的官员与僧人却认为:新州、广州官员与僧人的观点都有偏颇。六祖惠能在宝林寺大开法门,在曹溪创立了根基大业,登上了佛界的最高峰,实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按照佛理的推论,六祖惠能的根该是佛根,故此应在韶州曹溪的宝林寺。

三处的官员与僧人争得面红耳赤,争得声嘶力竭,却又是互不退让,相持不下。

一直站在旁边的老和尚突然叫了起来:“我有主意了。”他就是金台寺的住持寂空禅师,他已九十九岁了。

寂空禅师在新州、韶州与南海这三地的众僧中年纪最老,资历最深。他又是六祖惠能的启蒙导师,故此,他的话一出来,马上引起了众僧与各地官员的注意。

众人齐声问:“有什么主意?”

寂空禅师以权威的口吻道:“你们确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来争去,实在难于有定论。依老衲之见,倒不如看看上天的旨意吧。”

众人不解地问:“该如何看上天的旨意呢?”

寂空禅师脸色庄严:“明晚刚交子时,我们在一个小山冈上,焚香祷告,风将香烟吹飘往哪个方向,六祖惠能的肉身就送到哪一方的寺院里。"

“好。”在这争持不下的时候,众人都觉得寂空禅师这提议有道理,决议看上天的意旨而行。

第二天夜晚,墨蓝色的夜空清净如洗,犹如一块洁白无瑕的宝石。

在离国恩寺不远处三坪村前的一个山冈上,来自广州、韶州与新兴三地的僧人、官员几千人在这里齐集。他们此时此刻心中各自忐忑不安,但心愿是共同的:“希望炷香的烟缕被风吹向自己所在的地方。"

点亮香灯,各人双手合十,大声祷告。

子时一到,年近百岁的寂空禅师把三炷长香点燃。

在场的人全都瞪大着眼睛,悬吊着一颗心,望着那三炷燃着了的长香。

只见得,缕缕淡蓝色的烟霭,冉冉上升。

一阵风吹了过来,烟缕左右摇摆,在各人心如波涛翻滚之际,烟缕倾斜向一边,约莫有一盏茶的工夫。

“好呀!”异口同声地叫起来的是来自韶州的官员与高僧。

众人一看,长香扬起的烟缕方向是指着韶州曹溪那边。

见六祖惠能的真身旁落他寺,新州国恩寺与广州法性寺的僧人虽然心中难受,但既然已有定约在先,此时也不能再反悔了。

后人将那点燃香灯炷香的小山冈叫做“香灯岗”,那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新州国恩寺的僧人恸哭不止,不肯放六祖惠能肉身往宝林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