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73章 诉说在外经历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六祖惠能说到这里,不无感慨地向乡亲们说起他成为六祖的经历——

我三岁丧父,自小与娘亲相依为命。

长大至十二岁时,便跟随娘亲垦荒种荔种农作物等,又去离村约五公里路程,地名叫叻路、竹蒿岭、龙山山麓及天露山等地斩柴,然后挑去新州县城出卖。

日复日,年复年,转眼到了二十四岁辛酉年,这年,正当我娘亲要为我操办婚事时,岂料我未来的外父却病了。

郎中开出药方,其中有一味灵芝,本地药店当缺,说广州甘药店有售。

于是,我便去到广州,买到灵芝后,店小二好意叫我进内喝杯茶才走。

就在进去茶喝时,忽然从客房传出一阵念经声,我便留神细听,那客人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我似有所悟,刚好那客从客房出来。

我便上前施礼问那客人说:“敢劳请问师父,你方才念的是什么经?是从哪里学来的?”

客人答道:“我方才念的是《金刚经》,从湖北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那里请来的,他那里香火鼎盛,门人千余,你怎么有此一问?难道你亦想学经吗?”

我说:“想是有这么想,不过。”我没有再说下去,面露愁容。

那客人本是一佛教徒,经商路过至此,见我欲言又止,便问道:“你既想去学佛,为什么又一言不发而愁眉苦脸呢?难道有难言之隐么?”

我答道:“我本诚心事佛,只是家中尚有位五十多岁的娘亲,家境贫困,生活有所顾虑。”

那客人见我是个孝子,且志恳心诚,便从衣袋里拿出十两银子对我说:“你既有心去学佛,这些银两我送给你作母亲的生活费吧。”

我此时受之有愧,却之不恭地说:“怎好意思呢?”

那客人说:“我是新州安道诚,是佛教门徒,慈悲为本,你就收下吧。我有时间亦去东禅寺听弘忍大师讲经的。你如果有心去,等我在广州办完了货,可以同你一起回新州。”

我接过银两,多谢安掌柜,搭他的顺风船回到新州县城,便高兴地回家了。

我回到家后,便把去广州买药遇到安掌柜念经及赠银之事一一告知娘亲,要求娘亲同意我到黄梅学佛经。

开始时,我娘亲和舅父都不同意我去。但我执意要去。舅父故意刁难,说:“如果你坚决要去,要我答应,你能拜开我村边的那块大石,就即时可以去。”

舅父有意刁难,使我感到有巨大的阻力。但我转念一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就试试看。

于是就立即拿香点燃去村边那石前插下,一跪三拜,拜完放眼一看,那块石真的有裂纹渐渐地分开成两块(此石现仍在旧土郎村,名为别母石),我随即高兴地回去告知舅父。

因有言在先,舅父只好答应了。

就这样,我辞别娘亲,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历尽艰辛来到湖北黄梅东禅寺拜见五祖时,五祖曾试探我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我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分?”

五祖经我这一反驳,知道我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

五祖为了考验我的心志,就要我到舂米房,做砍柴舂米的杂役工作。

我在舂米房工作勤恳,一有空就听师兄讲经,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师兄请教,时间不久,便与大家和睦相处,不经不觉地过了八个多月时间。

有一天,五祖弘忍自觉年事已高,要选择法嗣继承衣钵,便召集众门徒,作偈示意,有何所悟,如能明心见性,便得传衣钵成为第六代祖师。

当时大师兄神秀,他作了一偈写在墙上:

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佛拭,

勿使惹尘埃。

五祖弘忍看了,认为此偈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不曾见性,叫大众只可念诵,依此修行日后自会悟性明心,得成佛道。

一日,小和尚神清在碓房背念此偈,我听闻上前问明原因,得知是弘忍大师考偈选嗣,便要求神清带我去观看。

走到走廊写偈处,适逢在旁有一位进寺上香的官员,人称张别驾,正在念墙上那首偈语。

我听后,觉得此偈未曾见性,随即心有感触悠然开口说:“我亦有一偈,你可否代我写上?”

那张别驾说:“看你像个杂役工,怎么不会作偈?”

我答道:“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我念给你听,你帮我写上吧。”

张别驾将信将疑地说:“哦……你说得在理,那好吧,你念我写。”

“好。”我随即念道: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张别驾写完了偈,在场众人等都感到非常惊讶.一个舂米仔,竟会作出如此好偈,确实了得,无不称赞。

弘忍大师闻知亦来观看,亦觉得此偈非比寻常,心中暗自欢喜。

但是,见到众人在此称赞议论,恐怕会有人产生妒忌,而伤害我,随即脱下一只鞋,边吐口水边用鞋底擦地说:“此偈亦未见性,平平常常。”即把偈全部擦了。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不明原因。

可是我却暗自欢喜,心里领会师父是口传佛意,我会在他足下,便高兴地回碓房去了。

第二天,我照常在碓房舂米。

我个子小,气力不足,经常腰背石头来增重踏碓压力,由于石与衣肉交接摩擦日久,衣服破了,皮肉损了,被苍蝇点卵成蛆仔,在我腰背和石头之间蠕动,有时有几条跌落在地上,我却把它拾起来放回腰背处,自言自语地说:“蛆,你不吃身上肉,却啖地中尘。”

此时弘忍大师正好行入碓房,见到我便说:“求道之人为法忘躯?辛苦你了,三缸米熟否?”

我答道:“为法忘躯,何言辛苦,三缸米熟矣,尚欠筛。”

弘忍大师手持锡杖指向碓旁墙上挂着的那个筛子说:“筛子在此,你自己取之。”边说边在碓头用锡杖打了三下,一言不发地离开了碓房。

我心里盘算,师父与我的对话实是各藏玄机。

师父问自己求道之人米熟否?即示意,你来学经学佛.学成怎样?有成就吗?而他自己答的三缸米熟尚欠筛亦是隐语,“我学经基本有成就,能悟性明心,但仍然要师父指点。”师父击石三下不言而喻,那岂不是叫我三更去见他吗?我越想越高兴。

当夜三更,我走进五祖房中,双膝跪地,五祖一见故意问:“夜半三更,你来此有何事?”

我说:“来此求师,日间您击石三下,不是示意叫我三更到此吗?”

五祖满意地笑了,随即关上门,用袈裟遮窗,细声地为我讲解《金刚经》,使我即时大悟,明白了一切万法都不离自性。

我对五祖说:“原来自性本是知足,原来自性本是清净,原来自性不生不灭,能生万法。”

五祖大师已知我已悟本性,高兴地、详细地对我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从性起修,修明自性,不明自心,不识本性,学法无益,若明自心.识自本性,即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五祖大师又把顿教及祖传衣钵交给我,对我说;“你以后就是第六代祖师了。从今以后,你要善自护念,广度众生,流布将来,莫令断绝。”并要我须记此偈,好好领会偈意: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

无性亦无生。

我当时说:“谨遵师父教导。”

五祖又说:“这衣钵乃达摩祖师代代相传信物,然衣为争端之源,就传到你为止,不要再传下去了,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你要快速离开此地。”

我说:“我如今怎样去,到哪里最好?”

五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你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到了岭南之后,要暂避一时,要防止有人妒忌,加害于你。在适当的时候,才能出来找师剃度受戒。”

我说:“多谢师父传法,开示。”

我说完了五祖就催我从速离开此地。

师父送我下山,觅路登程。

我们师徒二人出了寺门,只见明月当空,凭着月光在那崎岖山路行走,很快到了江口,适逢江边停着一只空船。

师父叫我一起上船坐定,准备摇船说:“让为师渡你过去。”我说:“不须劳烦师父了,师父年事已高,我迷时师渡,我特来求法,多谢师父启悟,传授衣钵,今已开悟,应该自性自渡。”

师父说:“你说得对,我放心了,今后禅宗佛法就要靠你弘传下去了。”

船到江边,我上岸,依依不舍地望着师父摇船回江。

我目送师父摇船到江口上岸后.便向南起行。

一日刚行到大庾山岭上,忽听到后面有很多人声,距离不远追赶上来。

跑在最前面的名叫陈惠明,相差不远便能追近,他大声高喊:“你这猫獠,速把祖传衣钵留下。”

我听到喊声追近,即把衣钵放在一大石上面,自己走入草丛中藏身。

那惠明走近前来,见衣钵放在石上,便动手去拿,怎料用尽全身力气却拿它不动,不觉惊惧起来,回心一转即喊道:“师父,师父,快出来,我是为法而来,请你出来见我吧。”

我听他语气平和与前喊声不同,便出来盘坐在石上理直气壮地对惠明说:“这衣体是代代相传的信物,怎能以力可争?”

惠明说,“我是为求法而来,请师父给我说法。”

我说:“你是出家人,应该要不思善,不思恶,那就是六尘不染,六结解除,三业清净,以杀盗为戒,你方才的举动已犯戒了……”

我一连串说了很多理法,使惠明恍然大悟,即拜别回转岭下,见众人迎面赶来,他即大声地对来人说:“我走在最前头,全不见惠能他的踪影才转返回来的,我们往别处找吧!”

因此,骗过了追来的大队僧众。

据说那群僧众追来追去,很多人在中途丧生。后来不知是恐惧,还是怀念,不少地方在路边设位敬香,那路边佛子由此而起。

我后至曹溪,仍有恶人追寻意欲加害。我想起师父所言“逢怀即止,遇会则藏”,就去怀集、四会等地,避难于猎人队伍之中。

有时还有恶人追寻,但都一一避过了。在适当时机,我亦向人众说法讲经,劝人为善。

我与猎人上山打猎,到我守网,猎人赶下来的任何生物,我都提起网底,尽皆放生,为此,也遭到那些人的拳打脚踢。每逢进餐,我不吃锅中肉,只吃肉边菜。

后来,我来到了来到了怀集燕岩,那是一个很大而且很高的岩洞,那里是南洋金丝燕来大陆的唯一栖息地。

每年南洋的金丝燕飞来栖息后便在岩洞顶壁上结窝生蛋,所以在陡峭的岩壁和石缝里有许多燕窝。

当地一些村民有祖传的绝技,攀岩攀壁有超常的本领,可以徒手攀爬上十多丈高的岩中峭壁,以采燕窝为生。

我经过燕岩旁边的那条村落,听到有人在屋子里放声大哭,好奇心驱使我进屋去问个究竟。

原来那村民的独生儿子前些日子吃烧烤的东西太多,以致一连三日三夜发高烧不退,脸颊通红,额角烫得怕人。

服了附近郎中开的好多剂中药并不见功效,跪地烧香去求神拜佛也不见菩萨显灵。

眼见儿子病情逐渐恶化,气息奄奄在等待着死神的到来,老夫老妻束手无策,忍不住在家中啕嚎大哭。

我知情后,知道他儿子患的是大热症,用好言好语来安慰两位老人后,立刻到附近山中采来了对症的中草药,治好了那两位老人独生儿子的病。

两位老人感激不已,从房间里拿出几个珍藏起来的燕窝送给我。

我说燕窝太名贵没有收受,说自己身强力壮不需要吃这么多补品。

但两位老人执拗地要我一定收下,轮番动情地跟我说,你救了我儿子的命,这是在天之灵。燕窝虽然名贵,但怎比得上我儿子的性命宝贵?况且这些燕窝只不过是些土特产,是我们从陡峭的岩壁上采下来的。如果你不收受就是瞧不起我们乡下人。这补品你们年轻人可以不吃,但你家中的老人家可以吃。

两位老人家这些话触动了我思亲之情,我娘已年老体弱,如果能够吃得上这补品应该对她的身体大有裨益,所以在对方难却的盛情之下,我只好收下了这些燕窝。

两位老人家的话,使我更加惦念着自己的娘亲,便决意回家乡探望久别的娘亲。

当我刚回到家时,不久,在集成圩镇悦来旅店做伙计的阿贵,他是我娘的表侄,前来通风报信:叫我快逃走,说是住宿在旅店的那几个北方武僧正在前来捉拿我。

情急之下,我冒着狂风暴雨,背着我娘上天露山躲藏。

在上天露山途中,我救了一个被毒蛇咬伤的猎人,他叫梁耀成,后来,我们母子俩就寄居在阿成叔家。

阿成叔视我为他的救命恩人,待我们母子俩可好了,亲如一家。

在天露山,我边潜修,边替我娘治病,还用禅法化解村与村之间的积怨,引导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少打猎,少杀生,耕山、耕田种水稻、种青梅、种茶,种冬菇和种木耳。

把冬菇、木耳和那些卖不出的或多余的青梅果子酿制成凉果,运到天堂圩坪去卖。

当时,山里的猎人王天雷感动地说:“我以为你叫我们少打猎、少杀生是打烂了我们的饭碗,原来却给我们一个更好的铁饭碗。”

王天雷的哥哥王天豹说:“以后发展下去,说不定会变成一个金饭碗哩!”

我适时用带有禅意的语调说:“你们将天露山上的资源看作是个普通的饭碗,那么只能是一个普通的饭碗。但是,如果你们将它看作是个聚宝盆,那么它就是一个聚宝盆了。”

而在当时,我其实已是名符其实的六祖了,我是用了禅宗“明心见性”的禅法,使天露山上两条村寨的人将干戈化作玉帛。还找到了生活的新的出路。

……

后来,我娘病重,我回来料理我娘后事,乡亲们也都看到了,在此,我就不说了。

我在龙山为我娘守孝刚满了三年,将近过年了,我寻思过了年后,也该出山弘法了。

岂料就在临近春节的一天夜间,我照例在这间茅棚里禅修完后步出门外,只见远处一个年老的和尚在吟诵,在叫我法王,我身不由己地回到草屋里,拿起装有祖师袈裟的包袱,便跟着老和尚直奔山下而去……

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正月初八那天,我来到了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为我剃发授具足戒,从此,我作为第六代祖师,便开始为僧众、乡绅等讲经论法,弘扬昌盛,六祖大师之名,亦遍扬四方。

仪风三年(丁丑677年),我辞别法性寺众僧,直至曹溪宝林寺,大兴宝林道场,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弘法利生,高扬“顿悟”禅法,弘扬上乘佛法妙理……

……

六祖惠能说到这里,看了看殿堂外面,说道:“各位父老乡亲,天色已晚,十分感谢大家前来听我说禅,辛苦你们了。我已吩咐厨子今晚加多几个菜招待乡亲,算是我惠能对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吧。”

现场的乡亲,听了六祖惠能诉说的艰辛成祖路,无不激起一眶痛切心扉之泪,也为惠能未能成家而出远门求佛法感到惋惜,更为他们夏卢村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佛教禅宗六祖而自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