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07章 龙山卓锡泉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再说六祖惠能大师回到龙山国恩寺,在大殿堂中讲述布袋和尚¬——弥勒菩萨的这段公案,直听得堂下僧众等忘了时间,忘了年代,被故事中迭荡起伏的情节、人物、场景所吸引……

六祖惠能这个惊天地、泣鬼神,悲壮无比的故事,那犹如来自佛国的天籁之声,感动得他们热泪盈眶……

神思悠悠之中,忽然,大堂下有一禅僧似有所悟,眨了眨他那双聪慧的眼睛,仰着他那个浑圆硕大的脑袋,喃喃自语,“不对呀?”

这个禅僧的话,刚好被从他身边经过的神会听到了。

神会忍不住问:“兄叔,你是说……?”

禅僧见问,便说:“我是说祖师所说的时间,不对呀!”

神会说:“你是指我师父所说的弥勒菩萨历经之事,后面的时间不对?”

“对,愚僧就是这个意思。”那个禅僧点着头说。

“这叫能知过去与未来。”神会冲着他,神秘地微笑了一下。

然后,向各位僧众行了个拱手礼,十分难过地:“贫僧在此拜托各位师叔、师兄弟了,请不要再提问题了,回去好好消化一下这两天所听的佛法吧。”

“为什么呀?六祖大师说到我们的心坎上了……”其中,有部分禅僧,不解地望着神会。

“唉,都到了这个份上了,不妨向你们透露一下吧,我师父他……行将圆寂了……你们就让我师父休息一下吧。”神会哽咽着说。

“哦……原来是……”僧众惊闻此言,一个个都难过得落下泪来。此刻,他们有多少的话儿要对六祖惠能大师说呀!

静默中,他们一个个都不约而同地,拜倒在地上,齐呼:“叩谢师祖为我们开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六祖惠能大师。”

拜毕,殿堂下的人群,像缺了堤的洪水一样——一下子都流走了。

望着殿堂下空落落的,这时,六祖惠能大师才感到唇干舌燥,拿起台上那杯禅茶,一仰头,“咕咕”地喝了个精光。

神会连忙趋步上前,挽扶着师父回方丈室歇去了。

当……当……当……

龙山国恩寺又一天的晨钟响起。淡淡的晨雾朦朦胧胧,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似乎透着无限生机。

六祖惠能大师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信步于如龙之幡的龙山顶上,极目四眺,无意之中,看见二个僧人正挑着水桶往山下走。

不一会,又见二个僧人从下山挑着水往山上来了。

六祖惠能大师一见,心下嘀咕:难道寺里缺水,要从山下挑水上来?

为了探明究竟,六祖惠能大师匆忙从山顶下到半山腰,正好与那二个僧人相遇。

那二个僧人见到六祖惠能大师,放慢了脚步,齐声说:“师祖早安。”

六祖惠能大师拱手还礼后,看着二个僧人,询问:“你们这是?”

那个生得五大三粗,行在前面的中年僧厨说:“自从师祖您荣归故里,慕名而来的僧众越来越多,造成寺里用水不足,煮饭、洗菜用的水都不够用了……”

“自今年开春以来,老天爷都未下过一滴雨,新州境内赤地千里,卢溪河水浅露底,农田干裂,颗粒无收,我等身在龙山福地,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行在后面的那个老成持重的僧厨说。

六祖惠能大师闻言后,心情沉重地挥了挥手,说:“老纳知道了,你们先去忙活吧。”

“好的,师祖保重。”那二个僧厨说完后,挑着水往厨房去了。

用过早膳后,六祖惠能大师手拿卓锡杖,领着神会、法海一众弟子,在山上环绕了一周,最后,在如龙之幡的龙山顶上停了下来,六祖惠能大师就在此处用锡杖击地成泉,水质甘甜清凉,净不见底。

后人为了纪念六祖惠能大师,故称此泉为卓锡泉。

此泉不管年节旱灾、还是涝灾,多用还是少用,其水位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很多信众均视此泉为圣水。

卓锡泉近乎是个通名,并非国恩寺独有,济南最多,少林寺也有,是指佛门祖师以锡杖卓地,即现清泉而得名。

广东韶关南华寺的卓锡泉也称九龙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初建寺伊始,在此地卓锡见泉,水清而甘洌,泉涌之盛,宛如神龙吐水又因有九个泉眼,如同九龙逐戏,故称九龙泉。

六祖惠能大师曾在此处浣洗袈裟,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此留下诗作《卓锡泉铭》,记录了六祖开泉,犹如佛法禅心惠泽众生。

六祖惠能大师在故里开掘的卓锡泉,位于龙山国恩寺的山顶后侧,山林郁茂、深山密林处,雨雾缭绕,蒸腾而上,瑞气盘旋。山间苍松翠柏,植被茂密,山谷中一条溪水潺潺流淌。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到龙山国恩寺参拜六祖惠能后,游览龙山风景,留下千古名篇:

《饮卓锡泉》

山椒流玉髓,清泚道家风。

竹煮空云冷,松燃上药红。

沁传茶味外,谛入饭盂中。

遍给衹林众,香生利齿丛。

这首《饮卓锡泉》的作者张嵩,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举进士,常以边任自许,代郭虔瑾为西安都护,开元十年转太原尹。上述这首诗编列自乾隆23年刘芳《新兴县志》。

《饮卓锡泉》这首诗,是作者到龙山国恩寺参拜六祖惠能后,游览龙山风景,不知不觉来到龙山山顶之上,被一口古井涌泉——卓锡泉所吸引,驻足观赏,有感而作此诗。

卓锡泉位于国恩寺背后约10米处,为一口古井。当年六祖惠能还乡时,遇天旱无水,乡民及众僧用水奇缺,打井又很困难,六祖惠能逐用锡杖卓地而泉涌,遂修建成井,故名卓锡泉。水质甘甜清凉,净不见底,千年来,,天旱而泉水不断,不增不减。20世纪90年代,曾有远在台湾的一位同胞,在梦境中出现此井,经他乡多方寻觅,果在此处发现该泉井。这位台胞梦想成真,十分高兴,即在井旁立碑刻石建亭,作为纪念。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六祖惠能为解决当地乡民和众僧用水奇缺问题,以锡卓地而得涌泉,热情赞扬了六祖惠能关心乡民、众僧的生活疾苦的精神,表达了作者饮泉不忘酌泉人,对六祖惠能大师的无限崇敬之情。

笔者试对作者的写作特点赏析,认为“语句优美,描写巧妙”。

卓锡泉位于龙山之颠最高之处,给人一种高山之颠不可能有水的感觉。作者在诗的开篇中用“山椒流玉髓”,把卓锡泉喻为玉液精髓一样从山椒的顶尖之处流出来。运用这种写法,使文章的语言更为形象、生动,既有气势,又别有情趣,简直是神来之笔。

龙山是一个美丽的风景区,作者用“竹煮空云冷”,似乎把读者带回到原始的时代,给人一种毫无世俗情怀的荡涤感觉。“沁传茶味外,谛入饮盂中”用六祖惠能大师手中那枝锡仗卓出来的如玉液精髓那么珍贵的山泉水冲茶做饭,品尝(食)之后,自然是口齿留香了。作者在诗中将卓锡泉的珍贵与作用简直写活了。

卓锡泉矗立于如龙之幡的龙山头顶上,泉中之水中的倒影,随波而动,影影绰绰,透出水灵的灵性。上面一条飞龙栩栩如生,飞龙盘绕、龙舞云涌,亭上飞龙腾绕,清泉由龙身上方一龙口中涌出,涓涓不息汩汩作响,注入池中,泉水清澈见底,宛如明镜,这就是龙山国恩寺卓锡泉。

……

虽是时过境迁,但不变的信仰与虔诚,对于不同时代的人,神情是相同虔诚与平静,一样的掬一捧泉水,涤净凡尘,一样的饮一口泉水,让清凉沁入心扉,一样的身心明静,通透,超然(此乃后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