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66章品《维摩诘经》(24)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萨,他们虽然在教化众生,却不觉得自己在教化众生,不着教化的观念,不着教化的相。

行无所事,过了就算,如梦如幻,这是讲自己本身。

第二点,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诸佛菩萨证到了以后,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梦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

如果贪着于定,认为定就是道,是错误的。

所以定也空,动也空,无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

所以诸佛菩萨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怜悯众生,为教化众生而出这个空的定,就是“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小乘的罗汉最怕有所作为,什么事情都躲开,世间法什么都不管。

讲小乘是客气话,讲不客气是逃避现实的人,渺小的人。

人世间的责任一切不管,好像别人都该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

所以小乘最后被认定是外道,是错误的路线。

小乘人偏于空,认为空是究竟,实际上他没有懂空。

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静固然是空,动也是空啊!

为什么怕动而专取静?

大乘菩萨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小乘怕一切有为法,怕有所作为。

有为世间法,世间魔法,一切外道法门,任何一切世间法门都属于有为。

无为法只有一样:证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认为有个空可以证得,可以保持这个空,就像小乘的罗汉们,天天定在这个空上,动都不敢动,起心动念都不敢,他认为这就是空,实际上是偏空。

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这不还是有为法吗?还是一样没有在修无为。

可是他们却自以为在修无为法。

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识所造,哪一样不是有为法?

唯有大乘菩萨不舍有为法,因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是空啊!

因此大乘菩萨彻底悟道的,“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不认为无相是究竟,起无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这种度世之行。

《法华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世间一切有为法,做生意、种田、做任何事,统统与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小乘的罗汉们,什么都不敢动,认为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以没有愿力。

大乘的菩萨们发愿生生世世永远在世间度一切众生。发愿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无作。

大乘菩萨了解生死涅盘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间经常来,照样投胎长大成人,照样遭遇人世间许多事,照样学道、出家、入世,“示现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轮回中。

“而起无作”,而离开了无愿无作那个偏空的境界。

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境界,都是佛菩萨的法布施、法供养,是真正佛法的道理。

所以学佛的人了解三解脱既然是空的,当然更不会执着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个空的境界,给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为是道,这样是错误的。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大乘菩萨掌握了“空”、“无相”、“无愿”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护持正法,使之在世间永远流传下去。

什么是护法?现在出家人客气地称呼我们捐献金钱的在家人为护法,这实在不敢当。

要真正做个护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才算。

譬如佛教、佛法、佛学是一个东西,我们把它分成三块来讲。

现今人类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时期,没有办法可以挽回。

为什么没有办法挽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中的“势速”,是社会趋势的关系。

在这样的潮流时代中,出家、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果位上还是因位上的菩萨,都在维持正法,使它住世。

我常跟年轻同道讲,佛教的这个教,不跟着时代变是绝对维持不住的,世界的趋势太厉害。

像我每天不断地接触到国内外新的消息数据,所以天天有新的观念和想法,看见人类社会的转变太快了。

所以我说,宗教的形式不变的话,是没有办法的。

但是佛法不会跟着宗教的形式而衰落,反而更昌明。

现在全世界的人类,正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来追求人生的究竟。

因为要追求人生的究竟,佛法的价值、佛法的光辉,就会越来越高。

在过去,这个护持正法的担子,纯粹落在佛教出家的比丘众身上。

但是这几百年来起了蜕变,担子多半到了在家人身上,这问题是非常非常的严重。

至于佛学,在世界文化的思潮里,在世界各地的最高教育机构里,佛学的课程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佛教,这个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能够把佛教、佛法、佛学合一,能扶持正法的,就要如维摩居士所讲的,“起方便力”才能做到,也就是要懂得古今中外一切学问,懂得一切方法。

你光有方法而没有力量,就像年轻人做一切事,理想非常高,但是方法用出来没有力量。

所以要得方便波罗蜜的力,那个方法用出来要有效果。

起方便力做什么用?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这很难了。四摄法大家听得多了,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样。

这个“摄”字要注意,是包涵、包容别人。

我们做得到多少?例如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神来跟你说空话,这就不是爱语的精神,放弃了方便教化的机会。

我虽然跟同道讲佛法几十年了,如果有人考核我,应该打零分的。

从教育的方法来讲,我不够资格护持正法,因为我没有耐心。

怎么说呢?假如碰上了学识修持都有了成就的,就可以很轻松地用禅宗的方法,机锋转语,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如果是一天到晚念般若波罗蜜,还要在那边张家长李家短的……我看了就烦,就没耐性了,可以说是水太清则无鱼。

年轻法师学四摄法,一定要大大地包容。

现在有好多年长的法师,我看了他们真是要五体投地顶礼膜拜,他们有这么大的耐心,能够包容,这是非常难的。

要听,要说,要做许多厌烦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忍辱波罗蜜。

我可一样做不到。所以你们青年同学有志弘扬佛法,就要做到四摄法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要做到精神布施,我看到你们做事就没有这个精神,事情一多就烦死了,同我一样。

我的毛病你们都有,我的好处你们一样没有。

甚至还学了我骂人的口气,这只有我能玩,别人可不能玩的。

历史上有祖师把七佛的名字写在裤裆里,有徒弟也学了玩,结果下半身就烂死了。

所以你们没有这个道,没有这个德,不要学这些。

大家千万对四摄法要注意,如何去包容人家,不要被人家包容,让人家原谅的人,是末等人,你去原谅别人,才是第一等人。

学菩萨道的人,更应该如此。

布施不只是钱财,要有精神布施。

你们经常学到我的缺点,我的布施你就学不到,我虽然把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我也有很值钱的地方,你不要好的不学,都学坏的。

“爱语”,我虽然不耐烦说空话,可是还时时在说空话,譬如我讲经也在说空话。

我其实连经也不愿意讲了,还讲个什么?你们老早就应该自己懂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不懂只好讲了。这种精神布施你要学。

“利行”,有利于别人的事情,不分大小,有机会就应该帮助。

“同道”,就是世间法的同道,同道之间相处不易,你去到社会上做事,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庙子,还是道场,都有同道之人,两个人往往弄成三派。

你看我不惯,我看你讨厌,只有看自己是越看越伟大。

每一个人都这样,不能与人相处。

所以菩萨道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道,你自己反省,哪一点做到了?

这每一点拿来写文章的话,都可以写成一部书了。

中国前人所说的敬业乐群,就是菩萨道的四摄法,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专心一致,没有推诿、没有烦恼地做到底,是敬业。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敬事一切”的敬是名词,是说我们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要随时恭敬。

恭敬不只是心里的,是对任何一件事认真去做,非常谨慎、慎重,谓之敬。

要敬重自己,把自己当人看,但普通人不把自己当人看。

譬如读书,总想把学问搞好,可是一读书就东想西想,不专一、不努力了,不打起精神,也不限定时间把问题研究清楚,这就是不敬事,就是不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之外还要敬重别人,与人相处不尊重人,就是不敬。

至于敬法敬佛,真做到了吗?

几时心中有佛?学佛的人心中随时随地有佛就是念佛,也不用你着相,随时把佛法的精神摆在心中就是敬。

“敬事一切”的事是动词,一切的作为行为叫做事。“一切”包括了善法、恶法、不善不恶法,世法、出世法。学大乘道的人要敬事一切,“起除慢法”,除掉了我慢,没有我,也可以说,一切人、一切事都变成我,我应该替大家服务的。

大家学佛那么久,我慢慢的心理可能还检查不出来。

连一个白痴都有我慢,但是知识低的人,我慢心还差一点,学识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大,因为又加上了增上慢,自以为了不起,自己就算错了,也还是对的。

所以学菩萨道的人要先去慢心。慢不是骄傲,慢在内心你看不出来,人的慢心挡住了自己不能成道。

我几十年经验看人,有的人对我尊崇得不得了,但是他自己有没有真的学法?

没有,都在我慢中,总找一个理由解释自己的我慢,因我慢引起不精进、心行错误。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人抓得最牢的三样东西,叫做三坚,就是身命财。

身就是身体,也就是我,是我慢的根本。身体还不要紧,命最要紧,假使你生病了,要把胃割掉一半,否则就会没命,那你只有割了,身体不如命要紧。财也一样要紧,要割的时候,赶快去缴费,割完以后会想,真可惜,花了那么多钱。

这三样东西,一切众生都抓得很牢。

要能舍,就是真正的三坚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大小乘修行法门十个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六念就是十念的前六念,请问我们有念念在这中间吗?才没有。

就坐在这里听经,心中也没有念佛法僧,都在思念别的事,没有在这六念中起思念法。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六和敬是我们在团体中最重要的相处之道。

和尚是僧,有时被人故意念成“憎”,成了仇恨的意思。

僧伽就是僧团,出家人谓之僧,修道的谓之伽,出家的团体总称叫僧伽。

三皈依中,皈依僧是皈依僧伽的意思。

僧团不一定指出家,在家真正发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团。

僧团相处有六和敬,就是六个条件,彼此和平相处,没有闹意见,互相尊重。

这个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

我们从经验知道,只要几个人相处,乃至两个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别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个好蛋。

人与人相处能够做到六和敬,然后再扩充到这个社会,就天下太平了。

什么叫六和敬?

第一是“身和共住”,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解释成:不打架就是身和,没有一个生病的,四大调和,每人都精神饱满,无病无痛,彼此客客气气。

身也包括面孔,没有坏脸色给人看也是身和。

中国的大庙子一进山门就看到弥勒菩萨的笑脸,学佛就先学拉开嘴巴笑,先学假笑也好,慢慢神经拉开了,看到人就笑,总比哭好看嘛!

我最怕看到人们整个人绷在那儿,这是学佛的样子吗?

一点都不能使人喜欢,我看了就讨厌,笑脸总可以吧?

学佛第一步先学中国的弥勒菩萨,肚子大包容大,脸在笑。

这个都学不会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么共住?

身体还要注意衣冠整齐,生活整洁,自己生理行为每一点都要搞得干干净净,不使人家讨厌我。

最难的是,即使别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纳他,能做到就不得了。

不但学佛,与同事之间也能够做到才行。人与人之间就是相处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

出家要生活在一起,第一就要学六和敬。

居士也一样,自己既然晓得缺点,就自己找一个山头,孤峰顶上,气吞诸方,不要说人来不到,就连鬼也来不到,那连八和敬都做得到,要发脾气可以一个人对着树发,那气地出了,多舒服啊。

这样你也做不到!我那时一个人住峨嵋山顶,“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那个境界就是如此,连一和尚他不用。

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做到了。“身和共住”我们谁做到了?

每个人身体都不调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别人照应你,你照应不了别人。

所以佛说多拿医药布施,他生他去世就无病无痛。

我就有这种同道人,活了七八十岁,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伤风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学佛学道,不知道多值得羡慕。

六和敬第二是“口和无诤”,不讲伤害人的话,即使骂人也要有骂人的艺术,而且还要看对象。

举过例说:像我骂陆居士骂了几十年,可他从来不生气,再怎么大声骂他,还是一张笑脸,我真佩服他。

他对我是口和无诤,这难啰!你观察这世界上很多人的长处是值得学习的。

在同道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来很好听的话,他讲的就不好听,真奇怪了。

再不然,那最厉害的故意找些好听的话说,但是那些话一听就晓得,很讨厌。

这口要和是要会讲话,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人家的意见调和了,这是高度的道德修养,是很难的。

但是这个口业也是修来的,你前生没有修口业,口德不好,你越劝,人家越要打官司。

有的人一来,骂了两句,“搞什么名堂!不成样子!吵个屁!我请你们吃饭去”,别人就不吵了,毫无道理的几句话,也就解决了。

这就是他前生修口业,有威德。

所以要修口德啊!这是其一。

其二,嘴巴上吵来吵去没有什么事,一句话空的嘛,却抓得好紧,心里生气好几天,不只把脸气绿了,还气乌了。

尤其两夫妻之间的争吵,到我这儿来诉苦,我肚子里都打好分数了,两个都不是好东西。

为什么?口和就无争论嘛!

不过你们在劝夫妻不和的时候要注意,他们讲另一半的不是,你可不要附和,他们回头和好了,就会说起你这个中间人的不是了,这是实际的例子。

口要和才无诤,这就是修行嘛!你不要以为是空话,你只会南无有什么用?

所以大家要反省,有几个人是随和的?

同我一样,一开口就使人讨厌就糟了。

第三是“意和同事”,我们处在日常生活要注意,嘴巴不和还容易,有时口里说点假话,唉呀!我对不起,抱歉……

可是肚子里却梗着,这会梗出病来的,真的哟!病症就是与生闷气有关的。

非常内向的人,你打他都不放个屁的人,然后脸上发青发乌,在里面生气,将来百分百得病症。

另一种是脾气非常大的,也有肝病的嫌疑。

中国人肝病特别多,就是喜欢在心里头生闷气。

因为这个民族很奇怪,表面上有个假面孔的,装作没事,心里却生闷气。

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与人同事,能与人共同生活。

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意见会相同吗?绝对不会。

现在讲代沟就是意不合,意和就没有代沟了。第四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上的习惯。

譬如爱干净的和不爱干净的,就不容易处在一起。

像我是非常爱干净的,而且爱整齐,我的东西不喜欢别人乱动乱放,有人拿了不好好放回去,我就心里讨厌,这就是一种不和。

但是真碰到了,又能怎么样呢?

真把我东西搞乱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这东西最后是会坏、会没有的,就没有事了。

所以戒和才能够在一起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释是大家的戒律一样的好,这怎么可能吗?

好,差一点。

差一点好一点要能和最难,你看六和敬除了和还有敬,敬就是要尊重人家啊!这样才能共同修行。

第五是“见和同解”,见就是意见观念,人与人之间意见会不同。

不要讲别的,没有一对夫妻的意见完全是相同的,但也因为两人的面貌不同、个性不同,才能结婚,完全一样是不能结婚的,结了婚会早死一个。

吵吵闹闹的反而可以吵一辈子,吵完了又没事了。

这种情况我看得多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个没有吵的对象也就差不多了。

见和是见解相同,如何沟通来达到见和是很重要的修行。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不只是钱,连睡上下铺的人之间也有利的问题,这是个比方。

利害关系之间能够和平相处是同均,平等平等。

发挥起来也包括社会问题,这六和敬在佛经中是应用在僧团的生活上,实际上你们想想看,扩充起来,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其中。

你们天天要写佛法的文章,就不晓得发挥,把六和敬这么伟大的佛法,只用到僧团中,太可惜了,这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天下太平的大法。

现在问你们一下,六和敬从哪里做起?……

还是算了,我帮你们答吧!

六和敬有两层意思,要先从内心做起,身、口、意从个人自我做起,戒、见、利从行为扩大,由内而到外,人人自动自发,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

这些大文章不去写,一天到晚钻牛角尖,做什么学问?

世界不能和平,主要问题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学术文化,而是在每个人内心能不能和平。

因为做不到此心的和平,此心不能了、不能度,要想求家庭、社会、国家、天下能够和平,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这是人类文化的大问题,所谓人类文化,包括了一切宗教、教育、哲学、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等等,不只是博物馆的古书,或是什么歌舞才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和习惯。

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许这个世界就能够太平。

但是很难,坦白地说,连所有的宗教团体,人与人之间相处,都做不到六和敬。

如果有任何的团体可以做到六和敬,他们就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可以称作是真正的僧伽。

《维摩诘经》上告诉我们:“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人怎么能做到六和敬的要求呢?

《维摩诘经》说:“起质直心”,质是朴实,老老实实,不虚伪不作假。

直,是不转弯,不整人,不害人。

质直心就是朴实、不弯曲的心。

有些同道讲话常挨我的骂,他说起事情来不直,转了半天的弯,本题都没说到,我又忙,其实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嘛!又有的人喜欢讲些讨好的话,有弯曲心,我一听就知道。

不需要向上讨好,因为要讨好,常常会做错了事。

什么是质直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