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24章 貌似不识字(6)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再说张柬之坐在禅堂一角,一副闭目养神状,静心听着这个外来和尚——释如,滔滔不绝说了大半天《维摩诘经》,禁不住嘴角向上微微翘动了一下,心里话:“真个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

张柬之这一细微动作,恰好被一定看到了。只见一定禅师如炬的目光向张柬之巡梭了一下,把声音压到最低,悄悄地问“施主刚才在……?”

张柬之微睁双目,向着释如,“我是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张柬之的话里蕴藏着的凛冽禅机,一定分明感受到了眼前的这位施主,学识、阅历等不在他和释如之下,敬佩地向张柬之点了点头。

一定禅师一口气说完禅宗文化的有用之所在后,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须知道,上述他所说的禅宗文化,这可是他披沥十载的呕心沥血之作啊!他正待征询张柬之的意见,不料猛地听到门外一阵叫“好”声。

释如讲得正浓,竟然没有发现一定和张柬之刚才的举动,只见他晃头晃脑地,维摩居士接着说,当下即是,如没有生过。

如没有死。就是大家现在坐着,我讲,你听,如生如灭,前一句话过了已经没有了,空了。你说空了吗?再说,还有,你还是会听见。但是此中能听之性不生不灭,缘起性空。要在这个地方体会,那你可以学佛了,可以参禅了。

一切众生皆如此,众生还求什么了生死?本来就无生无灭可言。

师敲桌面一下咚的一下就得定,这就是如如不动,要注意!就是这一刻,谁叫你动啊?可惜你又错过了,还好像是,哼!也是如此!再叫你就不是了。

这就是如的道理,所以一切众生皆如也。

众生觉得都活着,好像这宇宙中有这一段,有那么多人经过……好像好多人都来过这个世界,也都过去了。

不动不摇,求的造的如如不动,它本来是不动而如如,好像来了而没有来,你活了二三十年,觉得只像是昨天的事,一切诸法皆如昨梦,皆了不可得。

观世音菩萨、孔子、耶稣、释迦牟尼佛一切圣贤亦如也,好像来过了,在哪里呢?如去亦如来。

就是弥勒你也如此,你觉得存在吗?只像水上浮萍飘一下,在历史宇宙中一弹指就过去了。

如果弥勒你受记了,未来成佛,我告诉你,一切众生也应该受记,也都成佛!

如果我是弥勒,就会反驳维摩居士说,“这当然如此!十方三世佛早就给众生授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嘛!”

维摩居士继续说,“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夫如者,不二不异。”你看他专门在“如”上面做文章。

什么叫如?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不异就是没有变,没有二样。

如来的“如”字你懂了,几万年的宇宙就是一时,没有时间空间的差别。

你今天证得菩提了,就同过去佛未来佛一样,等无差别,他悟的是这个,你悟的也是这个。

如果弥勒你大彻大悟了,一切众生也应该都大彻大悟,个个是佛。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菩提不是你串成念珠的菩提子,菩提者觉悟也。

我们本身就是大彻大悟,就是道,但是道的相分,不是见分,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都是道变出来的现象。

能变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但谁也没有迷过,哪一个不悟啊!哼!可惜你弥勒不悟。

这好像当年有和尚问我为什么不出家,我说我从来也没入过家,从哪里出啊?一出一入只是众生自己的分别而已。如果弥勒你将来得了涅盘,一切众生同你一样,也可以得涅盘。

注意哦!真正佛法在哪里?涅盘是这个道的果,你现在正在涅盘中而不知啊!一念不生全体现,万念皆生也全体现,现有的现量境就是这一点境。

一切众生从出生到现在,本来是不生不死的在寂灭中,哪里还要求一个涅盘灭度呢?学佛求道最后的果位是证得涅盘。

涅盘很难翻译正确,所以不翻,普通解释成圆寂、灭度或寂灭都不全对,都只是片面的。譬如极乐世界,极乐、光明、清净也都是涅盘境界。

涅盘是本来清净,本来至善至美不生不灭的,其中包括的意义太多了。

如果翻成中文的圆寂、灭度或寂灭,结果我们就把人死掉,当作涅盘。

死是生死,不算涅盘。人死了,自性没有死啊!《心经》上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涅盘。

维摩居士就骂弥勒,你在这里给天人说什么法啊!真正的佛法不可说不可说,个个都是佛,你不要在这里诱骗天人了,你劝他们发大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实在无心可发,一切众生此心本是大乘心,心性之体本来不生不灭,哪有退掉道心的人?但是我补充一点,他这是讲心性的体,至于我们这些众生,并没有证得心性之体的,就不要吹了。

发心是佛教的名词,悟道了才真叫发心,是发明心地,不是叫你出两个钱,那个是发的出钱心。

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发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讲到这里,我特别要插进来一个话题,人们平常学习或是听修证方面的课程,像是禅观、唯识,这些修证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难,为什么《维摩诘经》说得那么容易,大家也觉得一看就懂了?

首先要注意这个问题,不然都搞错了。

《维摩诘经》所讲的都是第一义,用现代话讲,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种,等于是禅宗所讲的顿悟成佛法门。

在这部经里,佛的十大弟子,都已成就了阿罗汉果位的,他们还都受维摩居士的训斥,挨了骂,道理在哪里?是见地的问题。

我们学佛有见惑和思惑的问题,思惑是思想的结使,是障碍迷惑我们的,有贪、嗔、痴、慢、疑。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是靠做功夫修持,渐修而断的。

见惑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就是见解上、理上不透彻,不是修所能断的,是要靠慧来断。

不是你功夫修得好,佛念了多少,打坐坐了一万劫,只有智慧、见地不到,是没有用的,所以见思二惑怎么才能断除,要搞清楚。

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学佛也学得很诚恳,都很对,但是不能算他悟了,因为见惑没有断,智慧没有成就,就不可能证到菩提。

思惑靠修所断的,虽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禅定。

纵然修到四禅八定,境界之好,当然是很不简单了,但是并未究竟超越三界;再进一层来说,修到现生小乘阿罗汉入灭尽定,几乎是超出了三界,但还非究竟,最后还要回转过来,回身向大乘再学。

所以大乘的经典,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华严经》等等,多半的记载是偏向于见地方面的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