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三十六章 李治的恐慌(第三更)

书名: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9

太极殿中,萧瑀站在群臣左上,拿起下一封诏书,刚要宣读,看清楚内容的他不由得微微一愣。

但瞬间,萧瑀就反应过来,继续宣读:“……周以鲁卫之亲,夹辅王室。

汉以间平之宠,来朝京师。

旁稽旧章,允迪前训。

并州牧、右金吾卫大将军晋王治,邦之伟才,周旋礼乐,佩服儒雅,爰职奉常。

可迁荆州牧。

诸勋封如故,钦此!”

李治站在丹陛一阶之上,神色一顿,随即他下意识的看了皇帝一眼。

皇帝高座,冕旒之下看不清面目。

李治快步朝殿中走去,目光轻轻掠过李承乾。

李承乾微微摇头。

李治调任荆州牧的事情,他也是刚知情。

甚至就连朝中的宰相,不少人眼中都是诧异。

只有长孙无忌,一脸的平静。

皇帝将李治调往荆州的事情,只和他商量过。

李治的心绪,这一刻也平静了下来。

太子眼中的诧异,他也看的很清楚,他是真的不知道这件事。

不过想想也知道,如果太子早知道这件事情,肯定不会让他赴任荆州牧。

天下四大都督府,并州,扬州,荆州,益州。

李治虽然卸任了并州牧,但调任了荆州牧,可见皇帝对他还是很有感情的。

……

李治站立殿中,然后跪倒在地,叩首道:“儿臣领旨,谢父皇隆恩!”

皇帝坐在御榻上,看着李治,平静的说道:“从定州回长安,一路上,朕和太子,都将地方治理的心得传授于你,如此,你到了荆州之后,须少优游,多理细务,有大事及时上奏,不可迁延。”

“儿臣领命。”李治再度叩首。

“朕会调许叔牙为荆州长史,到了荆州之后,辅佐你治理地方,你要好好的信重于他。”皇帝认真的叮嘱。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李治再度叩首。

“平身吧。”李世民轻轻抬手,李治这才站起,归入班列之中,低眉垂首。

不自禁之间,李治的嘴角抿起一丝笑意。

群臣神色平静的,但是眼角余光扫过李治的时候,心里都不由得有些疑惑。

河北的事情,群臣即便是知道再少的,现在也摸到了一点风声。

奇怪,皇帝仅仅是将晋王调任荆州牧。

这和上个月,李义府弄出来的那副架势,完全不像啊!

难道真的是爱子情深。

就在这个时候,萧瑀已经再度打开圣旨,他的眼底闪过一丝笑意,然后继续宣读道:“惟贞观二十年,岁次丙午,正月辛未朔初一日,皇帝若曰:

於戏!

上天丛休,申锡祚胤;孙谋有贻,临轩体正。

煌煌上仪,欣欣众听;隆我邦本,无疆惟庆。

璇源浚发,衍庆自灵长。

圣运隆昌,震闱显册彝。

今有太子承乾嫡长子象,运日隆昌,基绪焕光,格神明助,福禄无疆。

宜立为皇太孙。

所司具礼,以时册命;见严昭报,礼乐成章。

钦此!”

李承乾微微一愣,随即立刻走下丹陛,然后沉沉叩首道:“儿臣领旨,叩谢父皇隆恩。”

殿中群臣跟在李承乾的身后,全部跪了下来,然后叩首道:“臣等领旨!”

李治稍微慢了一步,但很快,他也跪倒在地。

低着头,脸色阴沉。

自古从未闻太子在东宫,而立太孙者。

但今日,皇帝立了。

如果说之前,在李治迁任并州牧之前宣布这项诏书,殿中群臣还有些疑惑,还会反对,但是,皇帝轻纵了晋王在先,如今明显是在以皇太孙来安太子的心。

皇太孙都立了,太子的位置就更别说了。

群臣当中,即便是再有想法的人,这个时候也彻底的息了自己的念头。

李治这个时候也想到了这一点,他的脸色苍白的可怕。

皇帝同时也是在用这封诏书,告诉他,对于皇位,他再没有任何的机会。

不过很快,李治的心就平静了下来。

他还有机会的。

褚遂良,太子越是会稳定的成为下任天下之主,那么褚遂良的未来就越不会好。

当然,即便未来不会太好,但也好过跟着李治一起谋反。

所以,李治需要好好的逼一逼褚遂良。

同时还有武才人。

皇帝如今立李象为皇太孙,说明皇帝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信心。

如果在皇帝病逝之前,武才人不能有子嗣,那么她将来的下场……

说到底,她也不过是个才人而已。

他还有机会!

李治的心底很慌,但是他脑海中的念头,却像一块无形大石一样,死死的压住了心底的恐慌。

……

“……封皇太子嫡次子厥,为恒山郡王……”

殿中群臣,包括李治,这个时候都有些诧异的抬头,怎么是封恒山郡王。

这有些不对了吧。

恒山郡王是太子早年的封号,如今怎么授给了李厥。

很快,低着头的李治,眼底就闪过一丝冷笑。

皇兄啊,皇兄,日后可有你受的。

长子李象是皇太孙,正常情况下,李象将会以嫡长的身份,继承李承乾的地位,但是人的成长,未来谁知道会怎样?

万一李象长歪了呢,所以这个时候,李厥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

一旦李象不适合成为太子,那么就可以考虑李厥。

这是太子的父亲,如今的皇帝给的名义。

李治可以肯定,他的皇兄心底也不会反对这一点。

兄弟制衡,朝局平衡,无非如此而已。

但是,一旦兄弟相争,甚至有一人身死,那就是大热闹了。

如果父皇活的再长一些,那么挑动李象和李厥争斗,只要有一起血腥,说不定就有机会废掉皇兄的太子之位。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不良的念头,在李治的心底闪烁。

只要皇帝还活着,他就永远有机会。

……

皇帝坐在御榻之上,看着跪在地上的李承乾,点点头,说道:“象儿为皇太孙,朕打算以长安县尉杨行表为皇太孙侍读,另外以户部巡官崔行功为恒山郡王侍读。”

“儿臣领旨!”李承乾立刻叩首。

殿中群臣一时间神色各异。

长安县尉杨行表,出身弘农杨氏,但是他和中书令杨师道不是一支,他是弘农杨氏原武房的子弟,而杨师道是观王房的子弟。

原武房是东汉太尉杨震的五子杨奉的后裔,而杨师道是杨震长子杨牧的后代。

观王杨雄一脉,和杨坚杨广一脉关系亲近,而杨行表一脉则和杨坚杨广远一些。

如果细细算起来,杨行表还要称呼杨师道一声叔父。

但他们这一脉,虽然还是嫡系,但是迁移到了原武,已经不在弘农了。

也就是说,皇帝以杨行表为皇太孙侍读,既为太子拉拢了弘农杨氏,但是又和他们拉的不近。

至于崔行功,吏部尚书唐俭的女婿,博陵崔氏子弟,那就是河北的谋算了。

长安县尉杨行表和户部巡官崔行功,都是七品官,如今都不在太极殿中,而是殿外。

很快就有人将消息传了出去。

两人叩首谢恩。

皇帝侧身看向萧瑀,萧瑀继续宣读圣旨:“……以太子率更令来恒为太子少詹事,以都水少监宇文仲方为太子率更令,以为太子中舍人成都县令窦德玄,以太子典膳令李延寿为太子洗马……”

李治跪倒在地上,听着皇帝的任命,他的心底有些恍然大悟。

怪不得皇帝会封李象为皇太孙,封李厥为恒山郡王,原来他早就将东宫给搬空了。

原太子少詹事马周为中书侍郎,原太子中舍人萧钧为洛阳长史。

原太子洗马令狐德棻为秘书少监。

原太子舍人张大象为户部侍郎,原太子舍人裴宣机为大理寺少卿,原太子舍人赵弘智为中书舍人。

东宫这几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部都被皇帝调空了。

他们调入朝中各部,的确会有益于太子行政,但他们只要调离了东宫,他们和东宫之间的关系就会疏远。

至于其他来恒,宇文仲方,窦德玄,李延寿,他们想要支撑起东宫的力量谈何容易。

起码得两到三年的时间。

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也就到了皇帝再次东征的时候。

皇帝有足够的手段,将太子的东宫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另外皇帝还以张行成代替于志宁成为了雍州长史,这何尝不是在削弱东宫在长安的影响力。

实际上细细数数,如今太子虽然御前听政,但实际上东宫在长安城,在中枢,能够核心爆发的力量少了许多。

皇帝在无声无息之间,让自己变得更加安全。

好手段啊!

李治不由得感慨。

“……以太子通事舍人高真行为太子舍人,以太子通事舍人封言道为太子舍人,以侍御史晋王掾李义府为太子舍人……”

萧瑀后面一句话刚刚落地,李治就脑中一嗡,忍不住的抬头。

什么,以李义府为太子舍人?

这算什么?

这算什么?

李治强行让自己低头下来。

年前,李义府弄出的那些事情,导致刘洎自杀,宇文节被斩首,大半个月里,不知道满朝上下,长安百姓,多少流言蜚语的议论他,但是现在,皇帝却让李义府任太子舍人。

也就是说,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太子铺路。

哪怕从他李治身上抽血,也在所不惜。

李治死死的咬着自己嘴唇,连咬出血都没有察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3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