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九十六章 皇帝遇刺,长安戒严(第一章)

书名: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9

阳光温煦,旌旗招展。

渭水之上,巨大的三桅御船停靠在码头之上。

皇帝一身赤黄色衮龙袍,头戴一顶黑色璞帽,站在船头,看着李承乾,李泰,李治,晋阳公主,城阳公主,高阳公主等几个皇子公主一起上船,忍不住高兴的笑笑。

李承乾带着几个弟弟妹妹一起躬身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平身吧。”李世民笑着抬手。

“多谢父皇。”李承乾起身,然后侧身看了李治和晋阳公主一眼,说道:“父皇其实不用带稚奴和兕子一起去洛阳的,留在长安,儿臣也能照顾他们。”

“你自己看看,能够去洛阳,他们不知道有多开心。”皇帝看了一眼满脸欢喜的李治和晋阳公主,开心的笑了起来。

“是!”李承乾只能拱手。

皇帝东巡洛阳,带李泰和高阳,城阳他们几个是正常的。

李泰在洛阳有自己的魏王府,甚至于一个魏王府就占据了一坊之地。

当然,城阳和高阳这一次去洛阳,皇帝也会赐她们一座公主府。

今年,城阳和高阳都要成婚,到时,她们都会搬出宫住到自己的公主府去。

但李治和晋阳公主,多少就是带他们去玩的。

皇帝笑笑,看着李承乾说道:“朕这次去洛阳,长安这边你的几个弟弟妹妹,你要多注意照料,尤其不要让他们轻易得病。”

“儿臣明白,父皇放心。”李承乾立刻神色认真的拱手行礼。

皇帝还是有几个年幼的子女在长安的,虽然说有他们自己的母妃照料,但这种事情不好说。

万一谁一旦得病,因此夭折,尤其是在皇帝东巡洛阳,李承乾监国的时候出事,到时候,皇帝追究起来,李承乾就是没有责任,也有了责任。

看到李承乾这幅郑重的模样,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

相比于李泰,李承乾对于几个弟弟妹妹的态度很好。

即便是李恪也是一样。

除夕夜宴那晚,李泰挑唆李恪向李承乾敬酒,李承乾丝毫没有在意,反而帮助李恪解围。

还有,正月初二,皇帝让李恪跟随一起去祭祀天地,李承乾也没有怎么在意。

反而是李泰,事后派人紧盯着李恪,提防之意太过明显。

原本李世民是想要在正月十六,就将柴令武派到魏王府的,但看到了李泰的动作之后,皇帝直接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等了两个多月之后,才将柴令武调到魏王府。

……

文武百官各自登船,魏征,侯君集,李大亮,郑神通等人,都前来相送。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等前往洛阳众人,一旁相陪。

“魏卿!”皇帝看着魏征,然后又看向李承乾,说道:“太子监国虽不是第一回了,但朕还是有些不放心,卿这一次留守辅佐,就替朕好好的教导教导他,真正的治国之道该是怎样的,”

魏征微微一愣,随即认真拱手道:“臣领旨!”

“有劳郑国公了。”李承乾赶紧转身对魏征拱手行礼,他有来自后世的记忆,知道治理天下的艰难。

天下之事,每时每刻都处在无尽的利益斗争当中。

皇帝和宗室,皇帝和地方世家,皇帝和地方官员。

宗室和地方世家,宗室和地方官员,地方世家和地方官员。

宗室和宗室自己,世家和世家自己,官员和官员自己。

彼此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

一件事情,哪怕看法类似的人,呈报上来的公文,也可能有巨大的区别。

如何处置这些事情,李承乾即便是有后世人的记忆,但还欠缺很多。

尤其他对于大唐的地方世家了解并不多。

他前面的例子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皇帝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维持天下的秩序,这是李承乾真正需要去了解和掌握的。

魏征是他唯一可以学习的老师,而且最重要的,是魏征对太子有好感。

李世民满意的看着这一幕,神色闪过一丝深沉,然后轻轻点头道:“朕走之后,长安就交给太子,诸卿辅佐,关中,陇西,剑南,还有安西四镇要仔细治理,吐谷浑,吐蕃,西域和草原也要盯着,一旦有事,即刻呈送洛阳。”

“臣等领旨。”李承乾,魏征,侯君集,李大亮,郑神通等人齐齐拱手。

“诸卿,今年一切妥当,明年我们便一起登泰山,祭祀上苍。”皇帝大手一挥,神色兴奋。

封禅泰山,他等的太久了。

……

“什么,父皇遇刺了?”

黑暗中,李承乾猛然从床榻起身,一旁一身金绿色短襦裙的苏淑同样惊讶的抬头。

李承乾侧身摆手,轻轻按住苏淑的肩头,低声说道:“放心,父皇没事的,你先休息,你现在有身孕,不要乱动。”

苏淑略微犹豫,有些担忧的说道:“那殿下小心。”

“嗯!”李承乾立刻起身,披上外套走出了承恩殿。

夜色稀薄,黎明未起。

内侍提着灯笼,带着李承乾走到了承恩门下,“吱呀”一声,承恩门彻底打开。

“殿下。”站在承恩门外的李安俨,贺兰楚石,还有通事舍人来济。

李承乾目光扫过李安俨和贺兰楚石,最后看向来济,面色冷冽的问道:“来舍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回殿下。”来济面色凝重,拱手说道:“就在刚才,有禁军卫士从骊山乱回,言及温泉宫生乱,有厮杀之声。”

“人呢?”李承乾脸色冷肃起来。

“武阳县公已经将人押送至承天门下。”来济立刻拱手。

李大亮,武阳县公,左卫大将军。

皇帝东巡之后,以李承乾监国,魏征辅政,李大亮统帅内外诸军。

“郑国公呢?”李承乾神色焦急的往外走。

来济跟上,同时说道:“已经让人去通知了,两刻钟就能抵达承天门。”

……

皇帝东巡,太子承天门下监国理政。

然而现在皇帝刚刚离开长安不过三天,就发生了遇刺之事,所有人都汗毛顿时竖了起来。

“昨夜丑时三刻,军中大惊,温泉宫有火光闪烁和厮杀之声,后来又有禁军下山杀人,军中慌乱,不少人都四散了出去,小卒便回了长安。”一身黑色锁子甲的士卒,跪在承天门下,面色惶恐。

“军中营啸是难免的事情,如此,你先到左卫官廨待着,有事,会有人叫你的。”魏征安抚了一下士卒,目光看向左卫中郎将郑仁泰。

郑仁泰立刻拱手,然后拍了拍士卒的肩膀,士卒立刻跟着郑仁泰的亲卫一起离开了承天门。

李承乾看着这一幕,转身看向魏征,微微躬身,认真的问道:“魏相,此事该如何处理?”

魏征平静的抬头,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接下来打算如何做?”

李承乾微微一愣,随即深深的看了魏征一眼,然后沉吟着说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骊山现在究竟是什么情况?”

魏征微微点头。

“要派人去看。”李承乾抬头,看向一侧的李安俨说道:“家令算一个。”

“喏!”李安俨认真拱手。

李承乾沉默了下来,最后他终于抬头道:“太子少詹事算一个。”

一侧的左卫大将军李大亮忍不住的看了过来。

东宫那么多人,太子詹事于志宁,太子率更令长孙祥,太子仆独孤打包,但是太子却只选择了太子少詹事张玄素,为什么?

“稳妥。”魏征稍微松了口气,赞同的点头,然后看向一侧,说道:“宿松县公也跟着一起去吧。”

郑仁泰诧异的拱手:“喏!”

“传令下去,今日长安城东,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全部晚开一个时辰,左右卫立刻派一千骑兵,戒严东西,沿途收拢所有从骊山逃窜回长安道乱兵,同时等待骊山消息,皇帝圣旨一到,立刻前往骊山护驾。”魏征极短的时间内作出了安排。

李大亮肃然拱手道:“末将领命。”

魏征点点头,然后转身看向李承乾,神色郑重的说道:“太子就留在承天门吧,陪老臣一起等着。”

“是!”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的躬身。

皇帝遇刺,谁的嫌疑最大?

不用问,是太子。

太子的一举一动,在现在这个时候,都有可能会造成误解。

一个不小心,就会形成太子谋逆、血流成河的局面。

前汉戾太子刘据的那件事,是每个皇帝都要小心戒备的。

哪怕,这件事情最后平安度过了,李承乾在这中间的任何行为,都会被人放大了看。

任何的行差踏错,都有可能导致万劫不复。

所以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

……

骊山,温泉行宫。

皇帝坐在长榻上,皱着眉头看着两个被死死绑住,不停磕头叩首的禁卫队率,面色不解的说道:“查清楚了,只他们两人谋划,与其他人无关?”

左千牛卫将军常何拱手道:“启奏陛下,朝寝殿射箭的,只有他们两人,但随后掀起混乱,却是从他们麾下的士卒开始的。”

“惮于行役,冀上惊而止,乃夜射行宫。”

李世民抬头看向常何,眯着眼睛说道:“常何,你觉得这种理由朕会信?”

皇帝东巡,无非从长安到洛阳,骑马而行,若是长途不停,不过数日而已。

如此,能有什么累的。

即便是再累,也不至于用箭射皇帝寝宫。

唐律,凡以箭向宫殿内射者,箭及宫墙,徒二年;达于殿墙,徒二年半;箭入宫墙、殿墙内,各加罪一等。若箭入上阁门内,处绞刑;若达御驾所在的殿堂,处斩。

这一次,箭已射入皇帝寝殿,且达五次之多。

射入皇帝寝殿的弓箭都有五次之多,更别说其他没有射入的,起码有数十支之多。

而且提前还准备好了让手下制造混乱,这说明根本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提前准备了很多。

“当他们的箭头对准朕的方向的时候,他们便已经有了不臣之心。”李世民抬头看向常何,眯着眼睛说道:“去查,用尽一切手段,弄清楚这背后究竟是谁?”

“喏!”常何立刻拱手,然后摆摆手,两侧的千牛卫立刻上前,将两人拉了下去。

李世民这才看向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等人,笑笑说道:“朕不过是想来骊山泡两天温泉,谁知道竟然出了这种事,也不知道长安那边得知出事,会乱成什么样子?”

“陛下!”长孙无忌眉头一皱,躬身刚要说话,外面的声音已经响了起来:“启奏陛下,左卫中郎将郑仁泰,太子少詹事张玄素,太子家令李安俨求见。”

皇帝微微一愣,随即放松下来,看向长孙无忌道:“朕原本想要召太子到骊山来,看样子是不用了。”

“李安俨是太子最得力之人,张玄素对陛下无比忠诚,郑仁泰想来是魏征派过来的,长安那里应该无虞。”长孙无忌微微躬身。

李世民轻轻点头,眉头不由得思索了起来。

与太子无关,那么是谁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2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