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一十八章 马上就是贞观二十年了(第三更)

书名: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9

御驾从黄河西行。

过函谷关,潼关,而入关中。

渭水清缓,田野广阔。

回到关中之后,皇帝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

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再度换了六驾马车,旌旗招展,枪槊林立,无比森严的朝着长安而去。

一身明黄色蟒袍的李承乾骑马随在一旁,回到关中,他的心情也一下子也放松了许多。

大唐以关中而治天下。

大唐对于关中百姓的厚待,是其他地区的百姓无比羡慕的。

也就是这些年,洛阳,太原和成都逐渐的跟了上来,对比才没有那么强烈。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河北和江南的百姓才显得更加艰难。

实际上也的确是艰难。

关中百姓的待遇增加,朝中的赋税又不能减,自然就需要从其他地方弥补回来。

这些地方,就是河北和江南。

李承乾手里抓紧缰绳,侧过身看向另外一侧的李治。

李治和李承乾还是有三分相似的,不仅面容相似,气度也相似。

当然,反过来,也是李承乾和李治有几分相似。

李治在前世做了皇帝,若不是有个武媚娘乱政,恐怕他在史书上的评价绝对不会低。

李承乾笑笑,他比李治的根基要更深,而且有了李治的前车之鉴,李承乾做皇帝绝对会比李治更好。

甚至于比马车当中皇帝也要更好。

李承乾的目光从李治身上收回。

李治现在太年轻了,尽管他很有一些想法,但是落地太难了。

尤其是现在,如果皇帝真的将李治调离太原,免去他的并州牧,那么他的很多东西都将失去。

这一切的变化,李治的很多谋划恐怕都要夭折。

同样的,李承乾针对李治的很多手段,也要腹死胎中。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如果李治真的调的很远,甚至李治晋王府当中的很多人都调出来。

最后导致李承乾彻底失去对李治的掌握。

如果李治在皇帝病逝之前都不回长安,那么离开就离开吧,等到李承乾登基之后,自然会有无数的手段来对付他,但怕就怕他不甘心。

李承乾目光落在马车上,现在已经是贞观十九年底了,马上就是贞观二十年了……

莫名的,李承乾有口气堵在了胸口上。

皇帝在的时候,李承乾还能够借助他的力量镇压住天下。

万一……

李承乾真的有能力吗?

天下四方,无数蛮夷。

朝中上下,野心四起。

……

长安城,春明门外。

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萧瑀,于志宁,刘德威等人,带着长安文武百官,对着马车上的皇帝齐齐拱手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众卿平身吧。”皇帝从马车上走下来,李承乾和李治赶紧上前搀扶。

李世民走到了房玄龄的身前,看着白发苍苍的房玄龄,他忍不住的叹了口气,说道:“朕不在这两年,劳累爱卿了。”

“陛下!”房玄龄鼻子忍不住的一酸,泪水顿时就涌上了眼眶,他赶紧低头拱手道:“臣虽然尽力,但依旧还有很多事情……”

“不必说了。”李世民摆摆手,道:“你我君臣都已经快三十年了,朕不信任你,还能信任谁!”

“谢陛下!”房玄龄赶紧躬身,然后稍微退开一步。

李世民看向了站在一旁的高士廉,惊讶的说道:“舅舅这两年不见,怎么看起来气色好了许多?”

“这要多谢太子。”高士廉大声笑着拱手,说道:“太子这两年安排巡查,总是让老臣去洛阳,洛阳春夏天气不错,适合将养,臣和宋国公在洛阳待着舒服的很。”

李世民侧身看向萧瑀,萧瑀神色肃然的拱手道:“陛下,太子虽有孝心,但臣和申国公巡查河南道,未有懈怠,关中诸事,百官监察,门下省和御史台一无所漏。”

“朕信的过宋国公。”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看向杨师道……

李承乾跟在皇帝的身边,他的目光无意间扫到了李治。

李治正看向群臣当中的某个人。

李承乾的目光跟着顺过去,一眼就看到了人群当中的李义府。

不过此时李义府神色恭敬的低头。

李承乾突然想起了李义府的事情。

皇帝让李义府归长安,用的名义是御史台有事。

长孙祥关注的重点,是皇帝对晋王府的调整,还有对李治官位的调整。

但是李承乾却感觉皇帝的重点,就是在御史台有事上。

皇帝是什么人,他怎么可能会有半句废话。

所以皇帝调李义府回朝,必然是有事的,那么是什么事呢?

……

长安大街上,皇帝归朝。

无数百姓从家中出来,在街边跪倒在地,恭迎皇帝归朝。

同时忍不住的关注御驾背后的无数卫士。

皇帝东征,调动的府兵依旧是以关中府兵为核心。

辽东和高句丽征战两年,虽然大胜而归,但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活着归来了。

过长安大街,抵达朱雀门。

李世民从马车当中走了出来,站在车首,看着马车一点点的驶入朱雀门内。

宫门两侧是熟悉的值守宫门的将士,都是皇帝最熟悉的人,都是当年随着他一路厮杀出来的老将。

马车缓缓的朝承天门而去。

关闭了两年的承天门,这一刻轰然洞开。

他的主人回来了。

李承乾一路跟着皇帝进入皇宫,最后直入太极殿。

太极殿中,群臣齐齐持笏拱手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轰然的声音在整个大殿,整个皇宫,整个长安响起。

这股声音无声的传遍整个天下,昭告天下,昭告四方,大唐的主人,四方诸国的天可汗回朝了。

李世民坐在御榻上,平静的看向群臣,他的眼神逐渐的冷漠下来。

这一刻,他是掌握天下一切权力的皇帝。

……

“三件事情。”李世民抬头,神色平静的看着群臣道:“大军东征两年,兵部和吏部要计算军功,赏赐群臣。”

“臣领旨。”杨师道和崔敦礼齐齐站出拱手。

“如今英国公依旧在率军北上征战也要考虑在内。”稍微停顿,皇帝继续说道:“大军北征,户部供给粮草,工部供给军械,兵部统筹,不可懈怠。”

“臣等领旨。”唐俭,李大亮和崔敦礼齐齐拱手。

“朕去朝两年,朝中诸事捡重要的禀奏,同时传天下诸上州刺史年底归朝述职。”皇帝看向杨师道,说道:“两年了,天下刺史调动不多,吏部将考核结果禀奏上来,适量的进行调整吧。”

“喏!”杨师道立刻肃然拱手。

“对了。”稍微停顿,李世民说道:“朕在定州的时候曾经下旨,太子御前听政,如今朕归朝……”

群臣下意识的抬头。

“一切照旧。”皇帝神色依旧平静淡然,他看向李承乾说道:“今日到此为止,诸卿归家团聚,太子明日两仪殿御前听政,政事堂有什么事情也在太极殿商议,让太子也听听政事堂究竟在商量些什么事情。”

“喏!”群臣齐齐拱手。

“好了,退朝吧!”皇帝直接摆手。

“臣等恭送陛下!”群臣齐齐躬身。

……

李承乾将皇帝送到了甘露门下,才返回东宫。

皇帝两年没有回皇宫了,后宫的那些嫔妃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当然,现在这个时候,皇帝首要去看的,是宫中的几个皇子和公主。

李承乾心里想的也是这样。

离开长安一阵了,他也想自己的儿女了。

苏淑站在承恩门下,对着李承乾福身道:“见过殿下。”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着苏淑,看了看承恩门后只有几名的侍女,然后有些诧异的看着苏淑问道:“爱妃怎么到这儿了,寒冬腊月的,走,去承恩殿!”

“殿下离开长安毕竟有些日子了,臣妾自然要来迎接了。”苏淑起身,然后陪同李承乾一起进入承恩殿,同时说道:“不过殿下的一些习惯要改了,不能总是每次出去一趟,就带一个太子良媛回来。”

李承乾微微一愣,然后低声看向苏淑说道:“崔氏已经将人送过来了?”

“臣妾已经安置在了宜花殿。”苏淑从一旁的侍女手里接过热茶,递给李承乾,目光有些幽怨的看着他。

李承乾一时间感到有些好笑,他伸手捏了捏苏淑的下颚,然后才低声说道:“此事怪不得孤的,父皇一声没吭,直接下的圣旨。”

李承乾接过茶杯,然后侧身看向徐安说道:“传话各宫,孤今日就都不过去了,孤今夜要陪太子妃。”

“喏!”徐安立刻拱手,然后快步的转身而去。

李承乾拉着苏淑的手腕,走到了长榻上坐下,喝了一口热茶,然后才对着苏淑说道:“此番东行,虽然一切尽在掌握,但实际上,还是有些风险的。若是单说崔氏的事情,其实也简单,父皇在用孤来拉拢河北世家,同时父皇打算在年后,封象儿为皇太孙,封厥儿为恒山郡王。”

“恒山郡王?”苏淑先是皱了皱眉头,然后又摇摇头,说道:“殿下还是先说风险的事情吧,殿下去定州面圣,怎么会有风险?”

“好!”李承乾轻轻笑了。

……

“什么,他有事不来?”李治难以置信的看着姬家福,问道:“本王回到长安,他这个晋王掾竟然拒绝来见本王?”

“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86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