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殿,于志宁谢恩,李玄嗣将圣旨放到了于志宁的手中,然后才退开一步。
看到于志宁站了起来,其他众人这才起身,然后拱手道:“见过于相。”
于志宁看着手里的圣旨,心中依旧有些不敢置信,一切仿佛在梦里一样。
他这就参知政事了。
突然,于志宁醒悟过来,他赶紧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殿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陛下何以让臣参知政事,辅助殿下,甚至便宜行事,临机决断?”
殿中群臣一时间全部都看看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看着众人,神色淡漠的开口:“因为有人要谋反。”
李承乾一句话,马周,褚遂良,于志宁一时间全都忍不住头皮发麻。
一旁的李大亮赶紧上前,神色凝重的问道:“敢问殿下,是何人要谋反?”
李大亮为左卫大将军,整个长安所有的军队都归他统辖,甚至在如今的长安城,他的地位,仅在李承乾和房玄龄之下。
如果有人要谋反,他才是第一负责人。
……
“先坐吧。”李承乾叹息一声,然后走到主榻上坐了下来。
在他的目光之下,其他不得不分列两侧跽坐下来。
这一次,于志宁坐在左侧最上首,马周和褚遂良坐在后面;李大亮坐在右侧上首,李玄嗣坐在他的下首。
李承乾看向一侧,低声说道:“表兄,将你那边的消息说一说吧。”
“喏!”长孙祥走上前,然后神色肃然的拱手道:“就在今日,工部将这些时日刚刚生产出来的两千副弩弓,还有一万支弩箭送出了城,说是要送到洛阳,但中书省和尚书省都没有相关公文备案,也没有陛下的圣旨。”
众人难以置信中,不由得沉默了下来。
两千副弩弓,这便是放在战场上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加上一万支弩箭,只要运用巧妙,甚至足够决定一场大战的胜负。
当然,这样的数目放在工部可能不多。
毕竟自从东宫改造了打造之术,工部和将作监生产军械的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
尤其如今皇帝要东征,几乎长安洛阳所有能够找到的工匠全部都调入了工部和将作监。
如今对于朝堂而言,真正限制弓弩打造的,反而是储备的铁料。
不过就目前而言,工部全力打造的数目是可怕的。
也就是说,这样的调动,起码是工部尚书可以决断的,但,文书的过程不能省。
调了两千副弩弓,还有一万支弩箭出城,如何能不和尚书省、中书省打招呼。
便是有陛下的圣旨也不能如此啊!
“另外。”长孙祥继续拱手,说道:“在东城通化门外,有一千多士卒已经在这十几天内逐渐的调换而至。”
李大亮抬头,看向长孙祥说道:“陛下临行之前,调动了不少人,有的前往河北,有的前往洛阳,他们离开自然需要用人补充。”
“这是当然,但这些都是成建制调动,但这一千多人,却是从十六卫当中,三五十人三五十人调动而至的,而且每一次,都伴随有更大规模的调动,仿佛唯恐别人发现一样,而且他们最终全部都聚集到了通化门外。”长孙祥认真的强调道:“也只有通化门。”
李大亮彻底沉默了下来。
如果从结果推导,很轻易的就能看出这些完全是有目的的调动。
但是单从过程来看,这一切却又很合理,只能说这一切被隐藏的很深。
“现在一切还在观察。”李承乾看了李大亮一眼,然后说道:“没人希望看到一切走到那一步,便是父皇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再看看,接下来的几日时间,通化门外,是否还会有所动静吧。”
如果真的有人要谋划,光是一千人是不够的。
如今可不是玄武门时期,守卫皇宫的都是皇帝的死忠,城外十六卫中真正强悍的军士都已经被调离了长安,剩下的,哪能和当年的天策府玄甲骑兵相提并论。
“喏!”众人齐齐拱手,点头的同时,也不由得松了口气,起码一切不会立刻发生。
“还有,工部的弩弓和弩箭。”李承乾看向长孙祥,说道:“派人盯着工部,他们若是要动手,现在的弓弩和军械还有些不足,日后他们要再调动,及时禀奏。”
“喏!”长孙祥立刻拱手。
李承乾点头,然后看向李大亮说道:“县公,麻烦你派人去调查之前的两千弩弓,还有一万弩箭的下落,看看是不是到了通化门外的军营当中。”
“是!”李大亮已经回过神来,神色肃然的拱手。
不管如何,私下调动两千弩弓和一万弩箭,哪怕不是存心谋反,依照唐律,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也是没问题的。
李大亮掌管长安内外所有军卒,他有足够的能力悄无声息的去调查,也必须悄无声息的去调查。
李承乾点点头,看向于志宁问道:“于公,这样的事情,门下省一般会在多少天内能察觉不对?”
门下省有监察六部之权,于志宁是黄门侍郎,皇帝和刘洎不在,本身长安百官的监察就归他管。
“一般来讲,五到十日之内。”于志宁面色凝重的点头,众人不由得呼吸一窒,也就是说一切会在五到十日内发生。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诸卿,没有人希望发生什么不可测的灾祸,孤也希望他们能够悬崖勒马,但该做的准备必须要做,如此才能保全孤和诸位的身家性命。”
“喏!”众人齐齐躬身,神色凛然。
“所以,此种诸事,一切以于公为主,于公制定应对之法,所有消息,传入门下省,然后再传入孤这里。”李承乾看向众人。
“喏!”众人抬头,看向于志宁,门下省距离武德殿是朝中所有官廨最近的,便是房玄龄都没有于志宁和李承乾近。
于志宁点点头,看向其他众人说道:“还是以编修《五代史志》的名义,褚公注意门下省和尚书省,御史中丞注意御史台,武阳郡公注意军中其他地方,他们真的若要动,通化门虽是主力,但其他地方也必然会有策应。”
“是!”众人对着于志宁微微躬身。
“很好,诸事于公调遣,孤这里也做一些事情,将他们的注意放到孤的身上。”稍微停顿,李承乾看向于志宁说道:“于公,孤想调一个人回京,探一探这长安城中的动向。”
“敢问殿下,何人?”于志宁目光谨慎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低头,轻声说道:“右屯营将军,谯国公,柴哲威!”
众人抬头,惊讶的看着李承乾。
他们原本以为李承乾是要调自己的亲信回长安,没想到他调的竟然是柴哲威。
“若是柴哲威对长安城中的事情一无所知,那么悄悄的将他调回长安,在关键时刻突然出现,那么一切能很快的解决,甚至可以悄无声息的解决。”李承乾抬头,轻声说道:“若是他知情,或许能让他们将更多的目光落在孤的身上。”
李大亮低头,然后拱手问道:“殿下,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现在立刻抓人?”
现在立刻抓人,就能将所有一切的隐患彻底扼杀。
“依靠什么?”李承乾看向于志宁,说道:“于公如今虽然是参知政事,拥有临机决断之权,但也仅是临机决断,我们没权越过刑部和大理寺去调查的,而且看父皇的意思,也是不想将事情闹的太大,毕竟当年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一次了,父皇绝对不想再看到第二次,那样史书……”
众人听到“史书”两个字,立刻就彻底明白了过来。
玄武门事变已经让皇帝在史书上的评价差上许多了,若是再来一次,那么他这些年治理天下的功劳,也会被抹杀许多。
更别说一旦事情开始,甚至于延传后世。
要知道,李泰是和他一样的皇帝嫡次子啊!
“所以,最好这一切,能够悄无声息的结束;最好这一切,丝毫不要为长安百姓所知晓;最好等到他们一觉醒来,所有一切的痕迹都已经悄无声息的消失了。”李承乾轻轻敲敲眼前的黑金色木盒,为所有一切奠定基调。
“喏!”众人立刻齐齐拱手。
如今皇帝虽然是封了于志宁为参知政事,但在长安城中,真正做主的人依旧是李承乾。
不是说其他人没有做主的资格,只是他们不敢。
皇权争斗这种事情,于志宁即便是如今已经是参知政事了,也不敢肆意乱为,更别说仅仅是左卫大将军的李大亮了。
“好了,于公既然已经接旨,那么起码父皇那里要去信说一声的,于公写本谢恩折吧。”李承乾转头看向李大亮,说道:“之后,大将军派人隐秘的送到河北……希望父皇能够在一切开始之前收到消息。”
“喏!”李大亮认真拱手,心底最后一丝猜疑,也彻底放下。
“还有柴哲威的事情,由褚公拟本,大将军,马卿,还有于公签字用印,悄悄派人送到延州,让柴哲威五日之内必须赶回,同时派人看着他,若是他和其他人联系,斩断所有联系的渠道,他什么时候和别人联系,孤来决定。”
李承乾看着李大亮,问道:“大将军,能做到吗?”
李大亮低头沉吟,最后肯定的抬头道:“可以。”
李承乾松了口气,说道:“柴哲威其实孤是信任的,毕竟他的身份放在那里,不需要多做什么。”
“是!”众人赞同的点点头。
“最后,派人盯住柴令武。”李承乾看向长孙祥,说道:“这一次的事情,能不能顺利的解决,或许就在他的身上了。”
“是!”群臣终于明白李承乾究竟要做什么了!
……
夜色之下,明月高悬。
李大亮站在朱雀门上,看着一众金吾卫护送于志宁,褚遂良和马周等人回去,神色不由得带出一丝哀伤。
这一次的谋反,太子虽然到最后也没有说出那几个名字,但李大亮心中早已明白。
想要行玄武门之事,如今的长安城只有魏王李泰,这个皇帝的嫡次子,有这个资格。
所有人都是围绕他在行事的。
其他人,能在工部悄然调出两千副弩弓的,只有工部尚书张亮。
能够在通化门外,避开他李大亮的注意,悄然调动两千绝对亲信的,只有现任吏部尚书和前兵部尚书的侯君集。
光凭他们两个自然是不够的,有一个人他们始终绕不过去,这个人就是司空、辅政大臣、梁国公房玄龄。
但是,房玄龄的次子、高阳公主驸马房遗爱曾经是魏王司马。
冷风之中,李大亮面色凝重起来。
他知道,皇帝之所以这一次的安排避开房玄龄,甚至让于志宁参知政事,就是不确定房玄龄在这件事情中的态度。
皇帝的心啊,一旦对某个人起了猜疑,那么便永远不会停下。
李泰,张亮,侯君集,房玄龄。
当然,还有房遗爱,柴令武。
太子的打算就是通过柴令武,掌握魏王的一切动向,然后在他们动手的瞬间,彻底将他们拿下。
这里面最关键的人,其实是他李大亮。
掌控着整个长安所有军力的左卫大将军。
这同样也意味着,他李大亮,将会成为张亮和侯君集,他的两个最熟悉伙伴的眼中钉肉中刺。
而如今他们并没有对他做什么,没有拉拢,没有监视。
这说明,他们两个已经下定决心,要彻底的杀了他了。
李大亮的脸色冷漠了下来。
右手紧紧的握紧了腰中长刀。
谁也不能背叛陛下。
背叛陛下的人,都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