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宫东北角,有一座上清观。
平日里无人在此,但今日,无数的禁卫将这里密密麻麻的围住。
一身黑色衮龙袍的李世民平静的走入观中,然后直接走到大殿之前。
“吱呀”一声,大殿殿门被直接推开。
一座上清道尊像顿时出现在李世民的眼中,李世民神色淡漠的低头,目光落在观中坐在蒲团上的李泰身上。
李泰坐在蒲团上,手里抱着一个白色的娃娃,摇头晃脑的不知道在念叨着什么。
看着自己这个培养了多年的儿子成了这幅模样,李世民心头忍不住一股怒火升腾,一转身,他已经将禁卫腰间的长刀抽了出来,大踏步的走入殿中。
走到了李泰身侧,李世民手里的长刀已经扬了起来,明亮的匹连中闪出了李泰慌张的眼神。
白色娃娃挡在身前,李泰下意识的向后一缩,同时喃喃的念叨:“阿娘,阿娘,皇伯来杀我们了。”
李世民不由得一愣,随即面色微微一变,手里的长刀缓缓的放了下来。
皇伯,李泰说的自然是李建成。
当年玄武门时,李泰的年纪已经不小了,那一夜的紧张,他记得清清楚楚。
李世民那个时候已经杀进了玄武门,只有长孙皇后手持长刀护住了他们兄弟。
李泰这一句话,不仅提到了长孙皇后,同时也提到了玄武门。
玄武门,李世民不仅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将他们的子嗣,全部都杀了个干净。
如今李泰逼宫谋逆,何尝不是在效仿玄武门的做法。
李泰就是在反问,难道现在,你李世民还要效仿玄武门,将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杀光吗?
母后啊,你在天上看着,管管父皇吧。
这一句话李泰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李世民却是听的清清楚楚。
李世民咬着牙看着李泰,然后转身直接将长刀一甩,长刀已经被甩出了殿外。
一名禁卫军士,猛然伸出一只手,直接抓住了刀柄,然后放回到了刀鞘之中。
李世民始终都没有看向殿外,只是一直盯着李泰。
“青雀,因为你,侯君集自戕了,杜楚客被朕斩了,就在刚才张亮也被推出宫门斩首了。”李世民看着李泰,面色难看的摇头:“你知道,就因为你的任性,朕失去了一个吏部尚书,一个工部尚书,还有一个魏州刺史,朝野动荡,你说朕该怎么处置你?”
李泰低着头,抱着娃娃不停来回的念道:“娃娃,阿娘,娃娃,阿娘……”
“朕原本想要将你免去一切官职,废为庶民,然后流放黔州,但,是太子求情,他说只将你降为郡王就足够了。”李世民摇头,说道:“朕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救你?”
李泰虽然不停的在来回念叨,但是低头之间,眼底也闪过一丝不解。
“但无论如何,朕都要处置你的,你说,朕该怎么办?”李世民看着李泰,他刚才真的是想一刀劈了他。
逼宫,谋反,巫蛊,甚至还不仅仅如此。
张亮和侯君集别有所图,他心中早就知道,却在不停的利用这两个人。
一旦让他们在长安成功,那么立刻就会进逼洛阳和河北。
甚至于到最后,李泰会杀了张亮和侯君集,将所有的事情栽赃到他们的头上,然后自己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好名声。
李世民甚至都想不通,他究竟是跟谁学的。
自己明明教导好的儿子,竟然一步步走到了谋反的地步。
“娃娃,阿娘,娃娃,阿娘……”李泰的声音再度传入了李世民的耳中。
李世民闭上眼睛,然后再度睁开眼,看向李泰,咬牙说道:“青雀,你最好永远疯着。”
一句话说完,李世民转身就走。
“吱呀”一声,殿门被关闭,整个殿中一下子陷入黑暗之中。
李泰抱着怀里的娃娃,继续不停的念叨,但是黑暗之中,他的身体却彻底的垮了下来。
这一劫他度过了,至于以后……
谁管以后。
……
李世民站在殿外,看着殿中细微到听不见的念叨声,他的脸色难看的可怕。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青衣内侍出现在观外,对着张阿难说了几句,然后便躬身离开了。
李世民大踏步的向前,走入到观门前,平静的问道:“何事?”
“太子刚刚回到东宫了。”稍微停顿,张阿难将刚才李承乾和李泰,还有和晋阳公主的两段谈话都细细的说给了李世民,没有一个字遗漏。
李世民平静的听着,许久之后,他才缓缓的抬头,说道:“太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优柔寡断了?”
张阿难站在一旁,一言不发。
李世民回想整个长安事件的所有一切,突然,他轻声一笑,说道:“他在害怕,他竟然在害怕,哈哈哈……”
李世民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在他看来,李承乾是因为长安的事情害怕了起来。
因为李泰的整个事件当中,知道李泰要造反,并且纵容他造反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李世民自己。
“人有敬畏心,是好事。”李世民点点头,回头看了一眼上清殿,对于李泰的处置,他已经有了想法。
……
东宫,明礼殿。
崇德明礼。
长安东宫正殿是崇德殿,洛阳东宫正殿是明礼殿。
李承乾坐在明礼殿正堂主榻上,一侧的长孙祥将手里的奏本递上,同时说道:“殿下,叔父那里,关于晋王妃的候选名单就在这里了,不过至于选谁,便是叔父也无法知晓。”
长孙祥毕竟是长孙无忌的侄子,虽然说无法从长孙无忌的书房弄些什么,但什么人最近拜访过长孙无忌,又来自河北,长孙祥却是清清楚楚的,甚至于长孙家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些。
“无妨!”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有这些东西,孤大概就能够推测出些什么了!”
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表兄,什么事情都别做,孤只是提前看看,父皇会给稚奴选谁家女为王妃……父皇的目的,是利用这桩婚事来稳定河北局势,谁都不能破坏,谁破坏谁死!”
“是!”长孙祥立刻拱手,他明白,太子现在不过是要做个心知肚明罢了。
李承乾点头,然后打开奏本,开始看向了上面的名字,以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清河张氏,清河赵氏,冀州冯氏,相州魏氏,河间刘氏,渤海高氏,大大小小河北世家二十余家都有适龄女子作为晋王妃的候选。
而且还不止如此,就连清河房氏的名字也在上面。
清河房氏自然就是房玄龄的家族,不过入选的当然不是房玄龄的女儿,而是陕州刺史房仁裕的妹妹。
李承乾忍不住的皱了皱眉头,房仁裕名义上还是房玄龄的族叔,虽然年龄比房玄龄小十几岁,他的女儿年纪也和李治相仿,但说实话,真要弄到朝中,房玄龄的脸色绝对不好看。
他的族姐嫁给了晋王为晋王妃,他的儿子娶了晋王的姐姐高阳公主,这怎么算。
当然,之所以房家的女儿会入选,实际上是从房仁裕的母族上算的,因为房仁裕的母亲就出自陇西李氏,而且还是实打实的宗室,和高祖皇帝还是族姐妹。
当然,从这点来算,辈分也是不对的。
不过嫁入了外姓,就不用仔细算辈分了。
李承乾低头,继续看向奏本,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弘农杨氏,闻喜裴氏,河东薛氏,京兆韦氏都有女子在其中。
挑选了许多之后,李承乾看向了清河赵氏的女儿。
户部郎中赵叔坚之女。
赵叔坚娶的是弘农杨氏杨缄的女儿,杨缄是前洛州司马,已经致仕。
杨缄是前隋吏部尚书、始安侯杨达之子,杨达便是观王杨雄的亲弟弟。
杨缄和中书令杨师道是亲堂兄弟。
赵氏女,实际上就是杨师道的外甥女的女儿。
同时户部郎中赵叔坚身份也不一般,他的父亲是故安州刺史赵奉伯。
赵奉伯在前隋时曾任吏部侍郎,他父亲是北齐尚书令、特进、司徒、宜阳郡王赵彦深。
赵彦深在北齐时,深受高欢,高澄,高洋,高演几代帝王的信重,又于傅家、崔家,杨家联姻,从北齐至隋,至唐,家族鼎盛。
户部郎中赵叔坚,其人在整个清河赵氏,乃至于整个河北都举足轻重。
尤其他还是杨达的孙女婿。
所以他的女儿为晋王妃,一方面能帮助皇帝稳定河北人心,同时又能拉拢弘农杨氏,实际上用弘农杨氏来支持李治。
这便是皇帝的打算。
杨师道如今是中书令,杨家还有好几个女子嫁入了宫中,光是皇帝就有三个杨妃。
不止如此,就连燕妃,她的母亲也是弘农杨氏出身。
另外还有武媚娘,她的母亲也是弘农杨氏出身,是杨达的亲女儿。
李承乾有些惊讶的看着奏本上赵氏女的身份来历。
赵叔坚是杨达的孙女婿,武媚娘是杨达的外孙女。
赵叔坚的女儿就是杨达的曾外孙女,也就是武媚娘的外甥女。
武媚娘现在不过二十岁,她的外甥女已经十五岁了。
对了,武媚娘的母亲嫁人太晚,所以导致武媚娘的年龄小,辈分高,说起来武媚娘还是杨师道的外甥女。
李承乾看着这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些无奈的笑了。
突然,他一停顿。
如果武媚娘的外甥女真的嫁给李治为晋王妃,那么她自己以后怎么办?
和自己的外甥女抢夫婿吗?
李承乾突然笑了。
这桩婚事,一定得让它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