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四十七章 刘洎会被冤杀,房玄龄会被诬告谋反(第一更)

书名: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9

渭水幽幽。

秋叶青黄。

晃动的马车内,李承乾将手里奏本递给马周,说道:“孤实在没有想到,父皇竟然就这么让稚奴就藩了,太快了。”

李治头夜刚刚成婚,立刻就被皇帝赶去了太原。

这样的落差,李承乾那日在大殿之上,亲眼看到李治的脸瞬间就绿了。

马周看着手里的奏本,没有开口说什么。

李承乾摇摇头,叹声道:“孤原本以为,稚奴会留在洛阳,没想到父皇这么快就让他回了太原,而且还让韦挺做他的长史。”

韦挺调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治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好看了许多。

韦挺虽然是李佑的岳父,而且他还在暗中联络李泰,但他终究是京兆韦氏的头面人物。

这一次韦挺从御史大夫调任并州,其实是贬官,只是李承乾也看不出究竟是因为李佑谋反,还是说是李泰的事情。

韦挺在李泰谋反之前,就跟着皇帝去了河北。

李泰谋反的细节他并没有介入,而且在李泰的书房,也没有任何两人来往的信件。

再加上杜楚客的突然出现,让所有人都以为躲在李泰背后算计的人是杜楚客,根本没有继续往下深查。

尤其皇帝连见都没见杜楚客一面,就将他直接斩了,就算有什么话,杜楚客也没法说。

只能被迫背锅。

“有扶阳县男在并州,晋王很容易就能在太原站稳脚跟。”稍微停顿,马周说道:“尤其是清河赵氏作为外家,加上扶阳县男背后的韦家,赵家背后的杨家,他们足够能够和王家在太原抗衡。”

李承乾一愣,轻声道:“太原王氏?”

“是的,殿下新娶的太子良媛背后的太原王氏。”马周很肯定的点头。

“稚奴到了太原,的确实际上就和太原王氏构成了平衡。”李承乾缓缓的点头。

太原王氏的女儿现在已经成了他的外家,自然不可能和李治走的太近,所以……皇帝是在用李治来平衡王家。

太原,并州。

王家是并州最大的世家,没有之一。

怪不得之前王家的女儿要做晋王妃,皇帝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极快的,就让王家的女儿做了李承乾的太子良悌。

“陛下东征,并州自然需要稳定,稚奴赴任并州就是必然之事。”李承乾缓缓点头。

李治去了并州上任,太原王家的女儿怎么可能做他的晋王妃。

一旦成了,皇帝在前线也会感到不安的。

“所以太原王家的女儿成了殿下的太子良媛。”马周看了李承乾一眼,说道:“杨相此番跟随殿下一起返回长安,陛下怕也是类似的做法。”

中书令,吏部尚书杨师道。

李治娶了杨家的外孙女,杨家和李治的关系明显开始走近。

然而当皇帝让李承乾返回长安的时候,他将房玄龄留在了洛阳,却让杨师道返回长安。

这里面制衡的的味道太明显了。

李治去了太原,用李承乾的外家太原王氏来制衡他。

李承乾回了长安,用晋王妃的叔公杨师道来制衡他。

这就是皇帝的平衡手段。

清晰,复杂。

“不止如此。”李承乾身体靠在马车内的软榻上,轻声说道:“太原王氏,弘农杨氏,还有京兆韦氏,其实也在制衡之中,加上孤和稚奴,相互制衡相互合作,足够保证长安和太原稳定。”

“殿下居于长安,稳定西北和西南;晋王居于太原,稳定并州和草原。”稍微停顿,马周说道:“再加上洛阳,足够在陛下东征的时候压制天下了。”

长安,太原,洛阳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加上天下府兵多在这三个地方。

足够保证皇帝在东征时的天下稳定了。

再加上李承乾和李治在制衡天下的同时,又同时彼此制衡,皇帝的后路足够稳定。

现在,李承乾算是彻底的明白了。

皇帝真正要的,就是他在东征的时候,没有任何隐患,不会有人行杨玄感之事。

不管是李承乾这个太子,还是李治这个晋王,他们都别想在皇帝东征弄什么幺蛾子。

“父皇的手段高明啊!”李承乾轻轻笑笑,说道:“看样子,孤要学的还有很多。”

“是!”马周看微微低头,稍微悬起的心也放了下来。

皇帝要东征,朝中最害怕无非两点。

要么是太子镇压不住局面,局势不稳。

要么就是太子不愿意局势太稳。

从马周和李承乾这段时间的接触来看,太子并没有那些令人担心的危险想法。

“长安和太原好说,洛阳不对啊,父皇何以现在以稚奴的岳父任洛州司马?”李承乾有些不解的向马周。

李承乾之所以以为李治会留在洛阳,就是因为他的岳父赵叔坚做了洛州司马。

马周略微思索,说道:“如今的洛州长史薛大鼎,是治水好手,恐怕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将他调往河北,到时洛州长史应该就会换人了,若是不出意外……”

“东宫的人?”李承乾诧异的看向马周,说道:“东宫好像除了长史,没人有资格调任洛州长史了吧?”

洛州长史是从三品的重臣,东宫除了张玄素以外,马周,长孙祥,来恒和独孤大宝,要么资历不足,要么能力不够。

至于张玄素,他是太子詹事,皇帝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将他调走的。

“臣不知道陛下会怎么做,但陛下一定会有办法的。”稍微停顿,马周说道:“在陛下东征之时,晋王的岳丈任洛州司马,意味着晋王的手可以介入洛阳,一旦晋王掌握了洛阳,那么就意味着长安东出的路被堵死……”

李治一旦掌握了洛阳,就意味着长安和太原,以及洛阳,三足鼎立的局面会失衡。

长安会冲击太原和洛阳,而太原和洛阳东南,齐鲁,山南,还有整个江南,岭南都会失衡,从而危及到皇帝的东征。

“陛下也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陛下肯定会从东宫调人,加以制衡。”马周稍微松了口气,说道:“如此一来,就等于殿下的手和晋王的手就都能伸入洛阳,那么只需要有人领头,整合两股力量,就能镇压天下。”

李承乾微微点头,说道:“不管如何,父皇东征的大局不能破。”

“是!”马周肯定的点头,然后他又小心的看向李承乾,问道:“殿下,那浮桥的事情?”

“孤心里有数,明日便召集工部,将作监和少府监在北苑,一起打造浮桥船。”李承乾很直接的点头。

“喏!”马周微微松了口气。

李承乾看着马周,他的心里有句话要问,但最后还是被憋了回去。

如今才八月,可是看皇帝的种种布局,是已经在为东征做最后准备了。

看样子,他似乎不打算回长安了。

大唐出兵高句丽,起码得是十一月出兵,年底抵达辽西,休整两月,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进兵高句丽。

但现在看来,似乎皇帝要继续待在洛阳。

从八月到十一月,他没有任何要回长安的迹象。

如果他不回长安,那么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到明年,不,到后年,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长安,都将由李承乾监国掌管。

两年时间,太子监国。

更甚至于在征高句丽回来后,皇帝很可能会病倒。

起码在前世就是如此。

东征高句丽导致皇帝旧伤复发。

之后很长时间,皇帝都在养病。

皇帝一病,整个朝野所有的矛盾都爆发了开来,刘洎被冤杀,房玄龄会被诬告谋反,高士廉和杨师道会相继病逝,整个贞观初年构建的政治体系会迅速的崩塌。

李承乾的眼睛,轻轻眯了起来。

这些都是前世他被废之后发生的。

李治做了太子,位置不稳,长孙无忌在帮助李治铲除对手的同时,自身也在迅速的膨胀,甚至到了最后难以压制的地步。

当然,这一切的根本是皇帝的旧伤爆发,难以处理政事,才会导致这一切。

皇帝掌控力降低,原本被控制的很好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还有高士廉,杨师道之间的矛盾就会爆发。

高士廉还好说,房玄龄不敢怎样,但是杨师道……如今杨家已经和李治勾连起来,一旦皇帝病重,谁知道他们会想什么。

杨师道,李治。

韦挺。

李承乾的心底已经开始琢磨了起来。

两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很多事情都需要从现在开始准备。

而且,这两年时间也未必会安静。

皇帝东征,不知道多少人心会动起来。

……

七辆马车缓缓的驶入东宫,李承乾在崇德殿下车。

其他车辆朝内宫驶去。

张玄素,萧钧,张大象等一众东宫官员,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道:“臣等参见殿下。”

李承乾微微点头道:“诸卿,进殿吧。”

李承乾率先走入崇教殿,张玄素,萧钧,张大象,马周,长孙祥,独孤大宝,来恒等人,跟着走入殿中,然后对着李承乾同时行礼道:“臣等参见殿下,殿下千秋。”

“众卿平身吧。”李承乾看向张玄素,问道:“张公,长安最近如何?”

“一切如常。”张玄素认真拱手。

“很好。”李承乾抬头,看向众人道:“诸卿,如今父皇已经决定要亲征,所以秋税,还有军械,兵员的调动要加快……东宫要协助杨相完成此事,与此同时,东宫也要注意考察上下诸官行事,有无能不行者,即刻罢黜,有能者提请吏部提拔。”

稍微停顿,李承乾认真的说道:“无论如何,任何人不可能耽搁大唐东征之事。”

“喏!”群臣齐齐拱手。

“好了,就如此。”李承乾起身,说道:“马卿和来卿,调动在崇文馆剩下的工匠,明日随孤一起去北苑,将父皇要的船给打造出来!”

“喏!”众人再度拱手,李承乾返回长安之前,洛阳那边的消息就已经传了过来。

“今日都早些回去歇息。”李承乾摆摆手,已经从偏殿走出了崇德殿。

回到后院,马车已经不见了踪影,只有苏淑似笑非笑的站在承恩殿门口看着李承乾。

“殿下好生厉害啊,去了一趟洛阳,就带回一个太子良媛。”苏淑一边让开位置让李承乾进殿,一边满脸好笑的看着他。

“人爱妃见过了,只有十二岁的孩子,连碰都没法碰。”李承乾无奈的轻叹一声,然后摆摆手,殿中的内侍和侍女全部都行礼退了下去,李承乾这才神色严肃的看向苏淑说道:“这一切都是为了稚奴。”

“晋王!”看到李承乾神色认真起来,苏淑才上前,亲自端一杯茶到李承乾面前。

李承乾接过茶杯,抿了一口,开口道:“稚奴如今就藩并州,任并州牧,娶了清河赵氏的女子,背靠天水赵氏和弘农杨氏,又有韦挺做了他的并州长史,如果让他在太原坐稳,怕又会掀起一番风波,所以父皇让太原王氏的女儿做了太子良媛。”

“晋王和太原王氏相制衡。”苏淑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父皇东征,要用稚奴来稳定并州和草原,同时制衡孤,最后以孤和稚奴来威压天下,所以,才将太原王氏给了孤,用他们来制衡稚奴。”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好让我们两兄弟在他东征的时候,都安静一些。”

苏淑缓缓的点头,皇帝的手段说通了很清楚,但如果不说通,看起来眼花缭乱的。

“人安置在了哪里?”李承乾转口问道。

“宜月殿。”苏淑无奈的耸耸肩,说道:“臣妾将射殿改成了宜月殿,免得怠慢了王家的贵女。”

东宫正殿只有苏淑的宜春殿,郑霜儿的宜秋殿,魏薇的宜冬殿,还有苏旖的宜夏殿,张萱住在八风殿,王幽兰便只有住在射殿改成的宜月殿了。

“辛苦爱妃了。”李承乾看着苏淑,眼神感激。

“哼!”苏淑微微抬头,眼神得意。

“对了,再和爱妃说一件事。”李承乾开口,苏淑下意识的转过身。

这个时候,李承乾一把将苏淑抱了起来,然后轻声在她耳边说道:“父皇今年不会再返回长安了,一旦东征,再回来就是后年下半年的事情了,所以,爱妃,我们再生个孩子吧。”

“啊!”苏淑没有反应过来,这两件事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但这个时候,她已经被李承乾放在了床榻上。

帷帐落下,苏淑突然叫了起来:“天还没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9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