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一章 渐渐绝望,渐渐窒息的李泰(第三更)

书名: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9

两仪殿中,光影明亮。

李世民坐在御榻上,手里握着太子言行录,又气又笑的看向李承乾,质问道:“太子,别人随便劝你两句,你就贸贸然的前来,如此轻信他们,将来朕何以将江山交托予你?”

马周站在李承乾身侧,闻言不由得微微色变。

李承乾认真拱手,说道:“父皇,儿臣之所以亲自前来,不是因为中书侍郎的劝说,而是因为中书侍郎所言,是真的说服了儿臣,儿臣这才心甘情愿的前来。”

李承乾没有说皇帝要查看国史,会影响到国史,以及大唐之前编修的所有史书的正当性,因为皇帝从头到尾说的,也仅仅是要查看李承乾的太子言行录,还有起居注当中关于李承乾的记载。

马周的劝说之言,他没必要说,因为在李世民手里握着的太子言行录最后一页,所记载的,就是马周和李承乾在东宫的所有言语。

皇帝只要想看,就一定能看到。

“心甘情愿,你是真的心甘情愿,你可知你今日来此,已经成为了他们对付朕的利器。”李世民猛的一把将手里的太子言行录拍在桌案上,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李承乾立刻撩开衣摆跪倒在殿中。

一侧的马周紧跟着也跪倒了下来。

“儿臣的一切都是父皇所给予的,儿臣的性命,儿臣的太子之位,所有的一切都是父皇给的,没有父皇,便没有儿臣,儿臣如何又会成为他人攻击父皇的利器,刚才之言,请父皇收回。”李承乾直接叩首下来。

一侧的马周听到李承乾所说,转身惊讶的看着他。

李世民坐在御榻上,神色诧异,但也逐渐的和缓了下来。

李世民要查看国史,目的就是担心国史当中,有不利于他的言辞,而其他人让李承乾来送这本太子言行录,别人就是要用他告诉皇帝,今日皇帝可以查看国史,修改国史,那么他日,李承乾登基之后,他一样可以查看国史,修改国史。

修改什么,当然是修改玄武门的事情。

然而李承乾现在却是当着皇帝的面告诉他,他不会修改国史的,尤其不会修改玄武门这段。

为什么,因为他是太子,是皇帝的儿子,是他李世民的儿子。

李承乾登基,继承的是李世民的皇位。

李世民皇位的正当性,便等同于李承乾皇位的正当性。

所以李承乾将来登基之后,也不会修改这些,反而会极力去美化李世民。

因为他是他爹。

所以不存在李承乾成为别人阻止李世民查看国史,改写国史的障碍。

皇帝的脸色肉眼可见的舒缓了下来,他点点头:“你说的有理,朕错了,你继续。”

李承乾拱手,诚恳的说道:“父皇,儿臣今日之所以将太子言行录亲自送来,实际上是因为这太子言行录,儿臣虽然没有看过,但是编写它的人,是经过太子詹事,太子少詹事,太子中舍人,太子洗马等人精心挑选的可信之人。”

皇帝微微一顿,目光看向了角落之中的褚遂良。

“是的,便如谏议大夫一样,一样是父皇最信任的人。”李承乾神色坦然的抬头,说道:“而且,他也是舅舅,房相,舅翁,姑父,还有刘相,岑相,精心挑选出来的记录父皇起居的人,多年来,他们从玄武门跟随父皇到今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磨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所做所行,难道还不值得父皇信任吗?”

李世民这下子彻底的清醒了过来。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都是当年从玄武门一路过来的亲信之人。

他们是断然不会让人诋毁玄武门的正当性的,也不会允许别人随意的乱写。

甚至于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高士廉几个,他们本身就有兼修国史的职责,所以根本就不用担心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便是有什么人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几个也会订正过来。

“至于说后人评说,儿臣觉得没有什么可需要担心的。”李承乾神色激动的拱手,说道:“父皇自登基以来,灭东部突厥,灭高昌,灭吐谷浑,南北征伐,东西纵横,无敌于天下,大唐百姓生活安定,诸业繁荣,天下日渐有盛世之兆,史书记载,也只会夸赞父皇,不会与那些瑕疵计较的。”

李世民突然感慨的笑了起来,说道:“朕于诸事,还没有你一个小儿看的通透。”

“父皇当局者迷而已。”李承乾继续拱手,说道:“儿臣如今依旧记得,当年颉利在大殿之上跳舞,祖父是何等的高兴,何等的开怀,便是他也都为父亲的武功而赞叹举杯,父亲又何须担心其他。”

马周跪在一旁,听到太子在悄无声息间,将对皇帝的称呼,改成了父亲,对高祖皇帝的称呼改成了祖父,一句话之下,皇帝立刻便陷入了回忆当中。

李世民不由得想起当年击败东部突厥,生擒颉利,让他在两仪殿大跳舞蹈的事情。

就是在这里,就是在这座宫殿当中。

那个时候,他的父亲是真的开怀,以至于在之后,甚至亲手举杯道:“二郎,做皇帝,父皇不如你啊!”

那一夜也是李世民最开心的日子。

是啊,有了他父皇的赞许,他又何必在意之前的那些小事呢。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摆手道:“好了,你说的对,起来吧。”

“喏!”李承乾这才再度叩首,然后站了起来。

“行了,今日之事到此吧,太子先回东宫。”李世民微微抬头。

“喏!”李承乾拱手道:“儿臣告退。”

……

等到李承乾的身影彻底的消失在眼前,李世民脸上的激动平复下来,但是他的脸上依旧带着赞赏。

转过身,李世民看向马周,问道:“马卿,太子如何?”

“陛下,太子贤明温厚,孝悌有礼,臣感佩至极。”马周立刻躬身,李承乾刚才那一番有条理的话,便是他都被惊到了。

“呵呵!”李世民笑了笑,然后看了眼桌案上的太子言行录,神色平静下来,然后看向马周,问道:“马卿,朕问你,若是让你规劝太子,你能做得到吗?”

马周微微一愣,随即拱手道:“太子明智,天下事的利弊,但凡能够看得清的,只要将话说明白,劝说不难。”

“很好,那么你便到东宫,兼一个太子左赞善大夫的职位吧。”皇帝微微抬手。

“喏!”马周拱手:“臣谢陛下。”

“好了,卿去一趟政事堂,将诸相都叫过来吧。”李世民微微摆手,马周立刻站了起来,拱手道:“喏!”

李世民看着马周走出两仪殿,这才缓缓的站了起来。

走到殿门之前,李世民侧身看了褚遂良一眼,平静的开口道:“记,太子孝悌,中书舍人马周以能规劝太子,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褚遂良微微一愣,随即立刻抬手提笔。

李世民站在殿门前,目光越过重重城门,看向远处的长安城。

各处钟楼之上,一处处的卫士肃立,警惕的看着整个长安城。

他的长安城。

……

是夜,皇帝大宴诸相于两仪殿。

歌舞欢庆,一夜不歇。

……

魏王府,后院亭廊。

李泰站在亭廊之前,看着面前的水湖。

春日到来,水波荡漾。

远处的岸边,绿色的青草已经开始冒芽。

李泰低头,拿起手里的密本,直直的看着上面的内容。

中书舍人马周以能规劝太子,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马周。

马周,左千牛卫常何好友,门下省主事,监察御史,御史中丞,中书舍人。

马周的才能,是朝中百官都能够看的见的,皇帝的重用亦是毋庸置疑的。

去年的时候,他还代表皇帝去送文成公主入吐蕃。

朝中百官都知道,如果不出意外,用不了几年,马周就会任中书或门下侍郎,过几年,就会参知政事,成为宰相。

如今成为太子左赞善太夫,算是补上了最后一点缺乏的履历。

朝中的重臣,其实都有在诸王身边任职,或者说和诸王联姻的惯例。

就比如兵部尚书李勣,如今依旧兼任太子左卫率,工部尚书张亮兼任太子右卫率,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任太子少师,尚书右仆射高士廉任太子少傅,已经致仕的魏征,头上还有太子太师的职务。

马周兼任东宫,一方面是在说马周的官途继续在往前大踏步前进,另一方面,皇帝也在用让马周兼任东宫告诉群臣他对太子的信任。

皇帝对太子越是信任,就等于李泰的机会越小。

站在湖边,李泰的拳头被紧紧的握住。

让他就这样的从皇位之争当中出去,他不愿意,也不会这么做。

深深的吸一口气,李泰重新合上了密本。

这本密本的主人,并不方便公开帮助他,只能在悄无声息的地方,提供一些朝中的消息。

不过这也已经足够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后院门口处传来,李泰抬头,恰好看到苏勖,柴令武,还有其他几名魏王参军,正神色肃穆的朝这边走来。

李泰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6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