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四章 侯君集的机会,也可能是他的绝望(第二更)

书名: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9

太极殿中。

皇帝坐在御榻之上,目光看向房玄龄,问道:“梁国公,三万契苾部众,有一半是追随其母和其弟之人,这些人,应该如何安置?”

房玄龄站出,持笏拱手道:“陛下,这一半人,不过是被迫跟随大部而回,日后若是再有机会,必然也会再度反叛大唐。

臣以为,他们绝对不能再安置在长城附近,所以臣想,是不是可以将他们安置在吐谷浑之地?”

“那里的确地广人稀,一万人其实也没多少,关键时刻还能用来牵制吐谷浑人。”李世民缓缓点头。

“他们与吐谷浑人要争夺草场,双方必然矛盾,到时候稍微操弄便能让他们的人心归顺大唐。”长孙无忌站出拱手,眼神之中已经满是算计。

群臣不由得赞同点头。

这些事情,从突厥人的身上,大唐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

皇帝转向李承乾,问道:“太子有什么想法?”

李承乾拱手,沉吟的说道:“大方向如此没错,但儿臣觉得还是需要提防吐蕃人,吐蕃人向来擅长勾连人心,若是被他们埋下棋子,等到十几年再爆发,措手不及之下,恐怕要出大问题。”

“吐蕃人必然会埋下棋子,之前的吐谷浑国相宣王,还有现在很多吐谷浑贵族,如今依旧心向吐蕃,便是大唐用尽种种手段也是无法阻止。”长孙无忌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后看向皇帝拱手道:“如今需要的,还是加深影响,然后分明敌我便是。”

御榻之上,李世民笑着摆摆手,不在意的说道:“吐蕃赞普松赞如今是朕的女婿,朕在,他不敢怎样的,至于将来,太子,那是你的问题了,你能保持警惕便已经足够了,将来还怕控制不住吗?”

李承乾看着皇帝,脸色惊讶又带着茫然,但瞬间,他就恍然过来,拱手道:“儿臣有错,儿臣没有想过这一点。”

“呵呵,好了。”皇帝不在意的摆摆手,然后看向群臣道:“今日姑臧郡公安然归来,朕高兴,今日便到此为止……”

“踏踏踏!”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

话刚刚说到一半的李世民,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他转身看向来张阿难。

张阿难拱手,然后快步的走下丹陛,然后走出大殿。

很快,张阿难已经手里捧着一本奏本,来到了丹陛之上,将奏本放在皇帝面前,他才面色严肃的说道:“陛下,营州都督张俭四百里加急奏报。”

“哦?”皇帝诧异的接过奏本,然后看了起来。

李承乾目光微微落下,他已经知道是什么了,高句丽内乱的消息到了。

不过他不明白的是,百骑司早已经将消息送到了长安,皇帝却选择在现在今日,将一切公开在百官面前。

是在激励人心吗?

……

“臣,营州都督张俭,奏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其王武。”长孙无忌站在群臣左上,宣读奏本的同时,也将满殿群臣的动静尽收眼底。

听到高句丽国王被其泉盖苏文弑杀,群臣不由得轻轻哗然。

盖苏文,高句丽东部大人,大对卢,也就相当于大唐的宰相。

而且是独相。

不,甚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相。

其人所拥有的权势,还有个人家族的力量,在高句丽几乎已经是仅在其王之下。

这样的人,终于忍不住犯上作乱了吗?

长孙无忌拿着奏本,继续宣读道:“盖苏文凶暴,多不法,其王及大臣议诛之……盖苏文密知之,悉集部兵若校阅者,并盛陈酒馔于城南,召诸大臣共临视,勒兵尽杀之,死者百余人。”

李承乾坐在轮椅之上,平静的听着。

皇帝要伐辽东,伐高句丽,但注定了这一切不可能一次功成。

便是后来李治即位,也是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将高句丽灭国。

所以这些事情,将来必然会落到李承乾的手中。

这一世,灭高句丽的不可能是李治,必然是他。

如何彻底的灭绝高句丽,还有百济和新罗,这是他李承乾需要考虑的。

尤其是新罗,后来几乎窃取了大唐在东岛的一切成果,这是李承乾需要极为注意的。

“……因驰入宫,手弑其王,断为数段,弃沟中,立王弟子藏为王;自为莫离支,于是号令远近,专制国事。”长孙无忌稍微停顿,看向皇帝道:“陛下,莫离支如同大唐吏部兼兵部尚书也。”

李世民点点头,抬手示意长孙无忌继续说。

长孙无忌拱手,继续道:“盖苏文状貌狰狞,意气凶险,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每上下马,常令贵人、武将伏地而履之;出行必整队伍,前导者长呼,则人皆奔迸,不避坑谷,路绝行者,国人甚苦之。

臣,营州都督张俭,请伐盖苏文,以解救高句丽百姓于水火之中。”

群臣神色肃穆,张俭话说的很清楚,盖苏文在高句丽过来横行霸道,国臣不满,这是进取之机。

大唐要伐高句丽了。

群臣都能听清楚这里面的潜台词。

或者更直接的说,之前两三年内隐隐约约的传言,在这一刻彻底的摆放在群臣的面前。

皇帝看向长孙无忌,说道:“无忌,你如何说?”

长孙无忌拱手,认真说道:“陛下,臣以为连城县公所言有理,高句丽,大唐属国也,高句丽王高武,历来恭顺,贺表上贡不绝,为大唐番属表率。

如今其为贼子所弑,其弟子高藏在其国内,亦如同傀儡一般,盖苏文暴虐国内,臣请陛下发兵,解救高句丽百姓于倒悬。”

“房相!”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房玄龄的身上。

朝臣之中,房玄龄对于东征高句丽一直持谨慎之意,李世民现在想要听听他的意见。

房玄龄拱手,说道:“陛下,盖苏文既弑其君,那么其后为防大唐介入,必然加强在辽东军力,从而威胁营州,为解营州之危,臣请陛下增兵营州。”

房玄龄虽然赞同大唐边境增兵,但是对于大唐直接攻入高句丽,心中依旧有所疑虑。

李世民看向后方,问道:“安德郡公,你如何说?”

中书令杨师道站出,持笏拱手道:“陛下,高句丽国内纷乱,大唐为君主上国,理所应当理清是非,还高句丽晴朗天地,然而陛下,出兵之事,臣觉得还是应当慎重,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动兵数百万,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乃至于天下动荡,甚至国破人亡,如今,还需要慎重啊!”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是前隋观王杨雄的幼子,娶了高祖皇帝之女桂阳公主。

如今虽然一步步的升为中书令,但他弘农杨氏的出身依旧醒目。

如今他提出杨广两个字,当年的一战的惨烈,顿时便充斥在众人的脑海当中。

此刻的大殿之上,不少人都是前隋的旧臣。

对于当年那场导致前隋灭亡的战事,如今人们想起来,依旧忍不住心有余悸。

皇帝平静的点点头,目光看向侧畔,问道:“太子,你如何说?”

今日,申国公高士廉因病请休,所以皇帝在几位宰相之后,直接询问李承乾。

李承乾面色肃穆的拱手:“父皇,大唐乃是高句丽宗主之国,高句丽权臣犯国,几乎有取代之象,大唐若是不管,天下诸番如何看待大唐,所以此事必须要管。”

“盖苏文既然已杀其君,对于大唐之言,怕是很难听的进去。”李世民面色微微凝重。

“父皇所言有理,然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若是高句丽新君自愿将国祚交于盖苏文,大唐便是发兵也无用;若是大唐不发兵,而盖苏文又愿意将国祚送还,大唐自然是免了发兵,所以儿臣建议先派人去高句丽一趟,询问真相。”

稍微停顿,李承乾认真的说道:“便是最后大唐依旧被迫要发兵,但若能得到高句丽王的请援之书,或者高句丽重臣的请援之书,大唐发兵也能更加名正言顺……而且若是其内有人呼应,则大唐发兵亦能轻松许多。”

李世民缓缓思索着点头道:“太子所言有理。”

李承乾的话,话里话外一个意思。

如果有人能够在高句丽内部和大唐呼应,那么大唐征伐高句丽亦能轻松许多。

同时也是一句话,太子赞同动兵。

皇帝抬头,然后看向群臣道:“高丽王武职贡不绝,为贼臣所弑,朕哀之甚深,固不忘也。

但不明其因,趁丧而取,亦非正道。

再有,山东凋弊,百姓不安,朕亦不愿轻易用兵,故,传旨,以亳州刺史裴思庄为国使,前往高句丽查探情况,宣读诏书,若盖苏文愿将国祚还于高藏,则天下可少一场兵灾。”

“陛下圣明!”群臣齐齐拱手。

皇帝笑笑,说道:“朕为兆民之主,皆欲使百姓安乐富贵。教以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贵矣。轻徭薄敛,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

“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

太极殿外,侯君集看着前面被马周缓缓推着的太子李承乾。

迟疑片刻,要追上去的脚步还是慢了下来。

东征高句丽,在侯君集看来,是必然之事。

关键是他侯君集能不能参与其中。

到了现在,他是越来越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太子的建议。

如果他真的能早就到边州任职,那么立下的军功早就足够他再度拜相。

侯君集摇了摇头,之前的机会他错过了,现在,新的机会到来,他不想错过。

追随皇帝亲征高句丽,然后立下军功回朝拜相。

这一路,谁也阻挡不了。

谁阻挡他,谁就是他侯君集一辈子最大的敌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4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