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五十一章 朕授你特权(第二更)

书名: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9

贞观殿中,李承乾看了皇帝一眼,拱手道:“启禀父皇,儿臣没有那么想,儿臣只是觉得朝廷在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能不动用常平仓,还是尽量不动用常平仓的好……毕竟常平仓一动,那么世人立刻便知朝廷出问题,到时,粮价反而疯涨。”

“原来你是这么想的。”李世民缓缓点头,不过他心中还是将这件事给记了下来。

每当天下有事,总是有人会将主意打到常平仓的身上。

现在存于河北的常平仓,虽然这两年时刻更新,但内中深处究竟被做了多少手脚,李世民也不是很确定。

“是!”李承乾拱手,说道:“从江南贩运粮食到河北,不管有没有赚,只要能够稳定江南和河北的人心,那么这些就是朝廷应该做的。”

“你说的对。”

“江南和河北稳定,那么中间齐鲁之地便不受影响,也会安定下来。”李承乾稍微松了口气,说道:“儿臣明年会继续抓关中产粮,同时还有河南……只要关中和河南不出问题,那么就能辐射影响陇西,剑南,山南和淮南,加上河北和江南,天下可以安定。”

“原来如此。”李世民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只需要安定江南和河北的粮价,加上能实际控制的关中和洛阳,那么就能够保证天下大半安稳。

这一点李世民之前都没有想到过。

稍微转了转眼睛,李世民反问道:“那么长江以南,还有福广之地?”

“太远。”李承乾摇头,说道:“长江以南的地方,其实更重要的是防止洪涝,若是没有洪涝,长江以南湘闽福广之地,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只需各州刺史安稳治理便好。”

说到这里,李承乾轻轻低头道:“父皇不在长安,儿臣不敢在湘闽福广之地多做事情,害怕被人利用。”

李世民看着谨慎到了极点的李承乾,第一回觉得,李承乾这个太子是真的不错。

他原本以为他会将心思用在朝廷权力争斗上,没想到,他想的更多是天下稳定的事情。

不错,这才是正经的堂皇手段。

只要天下稳定,那么就算权力斗争到了一定程度,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朕原本以为,你在百工之事上有些成就,就会沉迷其中,如今看来,你能够从其上抓住天下根本,朕甚是欣慰。”皇帝感慨一声,然后说道:“不过朕今日叫你来,其实更多的,还是说的人心的问题。”

“儿臣听父皇教诲。”

“便是你说的,朕不在长安,人心必然动荡。”李世民眼神冷冽,平静的说道:“这些年,被朕打的躲到深山老林里的一些家伙,还有薛延陀,西突厥,吐谷浑,甚至是吐蕃,突厥一些人,他们都会蠢蠢欲动,甚至动手试探。”

“是!”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

“尤其,最为致命的,是二者结合,加上朝中一些利欲熏心之辈,一旦掀起风波,内外夹攻,局面必将危急。”李世民抬眼看向贞观殿的夜色,他几乎可以完全肯定,这些人一定会动起来。

“是!”李承乾认真拱手。

“所以,朕授你特权……窦知节,张绚。”李世民看向身后。

殿中阴影下,内侍少监窦知节和左千牛卫郎将张绚站了出来,无声拱手。

“他们两人,在朕不在的时候,掌控百骑司。”李世民看向李承乾,认真的说道:“朕授你特权,朕不在的时候,他们有事的时候,会向梁国公通报的同时,也会通报你这里,这事房相不知。”

“是!”李承乾瞳孔微微放大,皇帝是不相信房玄龄,还是在刻意挑起他们两人的矛盾?

“如果你认为到了需要的时候,朕许你调动百骑司和千牛卫,调查,抓捕四品以下一切官员。”李世民的神色冷厉。

“儿臣领命。”李承乾神色无比凝重的拱手。

“这是于内,于外。”李世民继续开口,说道:“一旦有薛延陀和吐谷浑,吐蕃有乱,朕授你动用延州的柴哲威和鄯州席君买两路大军的权力。”

李承乾的瞳孔已经彻底放大,柴哲威是右屯卫将军,席君买是兰州司马,前者手上有五千右屯卫主力,后者可以调动兰州的三千府兵,这意味着李承乾手上已经有了调动八千精锐士卒的权利,甚至是八千骑兵。

“你在朝中各部也有人手,加上左金吾卫将军郑仁泰,右监门卫将军李安俨,还有你的太子诸卫,关键时刻,你可以调用尉迟和李靖,以你的能力,足够压制一切意外了。”李世民朝着侧畔招招手。

一名内侍手持圣旨从侧畔走上,来到了李承乾身前。

“这封圣旨便是朕授予你的特权,不到紧急时刻不可动用,你明白吗?”李世民神色无比严厉。

李承乾认真拱手,说道:“儿臣会竭尽一切能力,尽一切可能,在父皇回京之前,不让其他人知晓这封诏书的存在。”

“不错。”李世民笑了,点点头,感慨道:“都是多年老臣,朕也不希望一切发展到那个地步。”

“是!”

“但该防的,还是要防的。”稍微停顿,皇帝继续说道:“张亮背后的那些烂事,朕虽然处理了沙州和肃州的一些人,但朕隐隐感觉,他们的背后还有人,你要小心。”

“是!”李承乾脸色异常凝重。

李世民上前,拍拍李承乾的肩膀,说道:“小心谨慎,你不犯错,便是对他人最大的威慑。”

“是!”李承乾再度躬身。

“好了,你休息吧。”皇帝摆摆手,微微笑笑。

“是,儿臣告退。”李承乾再度拱手,然后从一旁接过圣旨,放入袖中,这才躬身离开。

……

出了贞观殿,冬日的冷风吹来,李承乾的心头一阵沉甸甸的。

的确如同皇帝所说,他一旦离开长安,那么必然会有人心不安,蠢蠢欲动。

这不是李承乾太子监国,房玄龄辅佐理政能够解决的。

这些,就是李承乾需要面对的危机。

甚至于房玄龄,也可能是潜在的危机之一。

皇帝离京,而且是远去千里之外,一去经年,他会怀疑任何人。

包括所有潜伏在水面下的敌人。

自然也有水面上的敌人。

在如此种种之下,皇帝首先选择信任的就是李承乾这个监国太子。

他是他的儿子,是他的太子。

不管怎么样,就算再怎样,李承乾都会最大程度的维持皇帝的利益。

这便足够了。

他会做的,他能做的,甚至还在房玄龄之上。

当然,他也有隐患。

但是,他的隐患只集中在他自己身上。

加上他的身边有太多皇帝的人,所以,解决他是最容易的。

所以皇帝会在他的身上留下来足够的后手,用来控制一切。

这就是李承乾袖子里面那封密旨的来由。

抬起头,李承乾呼出一口热气,前方承天门已经近在眼前。

转过身,李承乾忍不住的看了贞观殿一眼,然后转身朝着宫门而去。

贞观殿中,皇帝一直站在殿门前,仿佛能够亲眼看到李承乾离开端门。

他侧过身,神色平静的说道:“叫梁国公吧,接下来便是该交待他的事情了。”

“是!”张阿难从一侧阴影中走出,肃然拱手。

皇帝要离开中枢。

这一夜,他不知要对多少人进行最后的交待。

……

东宫明礼殿。

中殿灯火通明,内殿黯淡无光。

李承乾就坐在内殿之中,外殿的一束烛光透过门缝照射进来,落在了桌案上的圣旨上。

房玄龄。

李承乾轻叹一声,但此刻,在他的心中,房玄龄的身影隐没,浮现出来的却是张亮。

张亮的事情,李承乾当然知道背后远不止如此,皇帝也一样知道。

张亮手下虽然有三百义子,也是工部尚书,太子右卫率,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根本无法离开长安。

虽然他极尽低调,但他本身就是工部尚书,本就是天下间最为醒目的人物之一。

他虽然背靠清河张氏,但说实话,张氏在天下间本就算不得什么顶级世家。

关中门阀,韦裴薛柳杨杜。

关东世族,崔卢郑王李。

哪有他张家。

所以,张亮虽然可以以工部尚书的身份沟通东西南北,但也仅仅是沟通。

他不过是个话事人的角色。

他倒台了,其他世家该倒霉的倒霉,该切割的切割,这张网自然会有新人支撑起来。

太原王氏,这个庞然大族的身影无声的出现在李承乾的脑海中。

太原王氏,这个即便是到了明末清初也依旧是天下最鼎盛世家之一的大族,他们在这张网络当中必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李承乾清楚这一点,皇帝也清楚这一点。

李承乾不需要这张网络,因为他是太子,因为他未来会继位。

但是,他需要对这张网络有最充足的渗透。

太原王氏,不,皇帝也在盯着他们,甚至李治也在盯着他们。

他可惜暗中对这张网络进行渗透,但不能是通过太原王氏这只手。

他必须另外想办法。

不过,李治或许也在打太原王氏的注意。

黑暗中,李承乾轻轻冷笑。

李治又不是皇帝,他如果真的和太原王氏碰撞起来,最后倒霉的可不一定是太原王氏。

尤其太原王氏是他太子良媛的母族。

李承乾抬头,沉思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46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