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零六章 陈国公,请斩美妾(第二更)

书名: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9

转眼已是初四。

一身淡黄色蟒袍的李承乾站在崇教殿的殿门前,看着头顶的飘雪,侧身问道:“陈国公那里说过了吗?”

李安俨上前拱手道:“说过了,陈国公说傍晚下值之后就过来,还有少国公也会过来。”

“朱雀门那边打过招呼了?”

“已经说过了,今日值守朱雀门的是右金吾卫将军、雁门郡公梁建方。”李安俨认真拱手。

“梁建方,那个杀才?”李承乾顿时恍然。

“是,听到殿下如此评价,雁门郡公怕是要高兴的多喝几杯。”李安俨笑着微微躬身。

李承乾微微摇头,转口说道:“你说今日陈国公来,能不能接受孤的建议,去年的时候,孤给过他一个建议,他一句话也没听,今年孤担心他还是听不进去。”

李安俨神色肃穆的躬身,默然不语。

李承乾自己笑笑,然后感慨的说道:“孤知道,这一切,父皇都在看着。陈国公很早就加入了秦王府,一路随父皇东征西讨,便是父皇也不愿意看到他沉沦……天下诸事,父皇都是心中有数的,但很多事情他也无奈。”

侯君集的事情,太过触犯底线,偏偏太多的人知晓了。

唯有侯君集自己,自以为所有人都不知道,一直在掩耳盗铃。

李承乾看向吏部的方向,微微摇头,前世的时候,甚至都不是他怎么用力,侯君集就靠拢了过来,如今,李泰代替了他的位置,侯君集他自己又会怎么做。

……

夜色黄昏,李安俨在嘉福门等到了侯君集和兵部员外郎侯知仪。

侯知仪将携带的礼品递给一侧的太子家令丞,然后才跟着侯君集一起来到了光天殿。

光天殿中,李承乾正坐在长榻之上读着医书,听见脚步声,李承乾立刻回过神来,看到侯君集父子已经到了殿前,他放下医书赶紧起身。

“臣,吏部尚书侯君集,见过太子殿下。”

“臣,兵部员外郎侯知仪,见过太子殿下。”

“平身吧,不用多礼。”李承乾笑着抬手,说道:“坐!”

侯君集在左侧上首坐了下来,侯知仪坐在他的下首。

李安俨坐在右侧上首。

侯君集看到李承乾坐下,目光落在一侧的医书上,有些好奇的问道:“殿下最近在钻研医书?”

“没事的时候闲着看的。”李承乾笑笑,然后神色认真的说道:“不过说实话,医书很多时候还都是有用的,就比如生育之事,若是天下妇人的生育率能够提升十一,那么常年累月下来,所得的数字是十分客观的……”

李承乾转身看向李安俨,说道:“传膳吧。”

“喏!”李安俨转身摆摆手,立刻就有侍女将膳食送到每个人面前的桌案上。

“简陋了一些,国公勿要见怪。”李承乾笑着点点头。

“不敢!”侯君集赶紧躬身。

李承乾举杯,然后侯君集和侯知仪同饮,他这才开口说道:“去年之时,孤和父皇就封禅之事有过商讨,大唐开国二十五年,如今也更是贞观十七年了,然而父皇数次封禅,但总因种种原因而被打断,颇有些天命不许的味道。”

“殿下!”侯君集赶紧拱手,这些话可不兴说。

“无妨。”李承乾抬头,说道:“此事孤当着父皇的面直接说的,父皇英明,并没有多介意什么。”

“是!”侯君集这才放心下来。

李承乾继续说道:“孤反复思索,这其中必然有些原因,上下推算,最后得出问题出在人口之上。”

坐在侯君集下首的侯知仪目光眨了眨,听的很认真。

李承乾看了侯知仪一眼,心思微转,然后继续说道:“大唐开国至今,人口之数还没有前隋鼎盛时期的一半,这便意味着,大唐虽然军力强盛,但国力,却也还没有前隋的一半。”

一半,连三分之一都没有。

侯君集是吏部尚书,当年曾经参知政事,这里面的具体数字是瞒不过他的。

大唐虽然灭国数次,但根本还是以立足为本,至于说因为战事究竟获得了多少,那是没有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逐渐的休养生息,即便是有所战事,也是在一两月之内,就直接了断,就比如薛延陀。

“父皇攻伐高句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因为在高句丽有着数十万流落在那里的前隋遗民。”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有辽东的十几座城池。”

侯君集点点头,一旦攻伐高句丽得胜,那么大唐立刻就能得到数十万的人口,稍微休养生息,这个数字立刻就能翻一倍。

这是一笔极划算的买卖,更别说,就连高句丽,肯定也都是大汉的领土。

唐承隋,隋承晋,晋承魏,魏承汉。

汉宣帝更是有言:“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大唐攻伐高句丽,是天然合乎正统的。

“人口有了基数,但还需要生育有道,故而孤才委托孙真人研究妇人生育之事,甚至在孤看来,这才是大唐首要之事。”李承乾抬头,神色认真的说道:“生育,然后百姓有粮,能养得起,之后读书,从军,做官,有所前途,大唐于斯壮大。”

“殿下贤明!”侯君集拱手,眼底闪过一丝诧异,但还是点头说道:“殿下的治国之道通彻,乃是天下之福。”

“国公谬赞了。”李承乾摆摆手,举杯道:“国公请。”

“殿下请!”侯君集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他这一次终于彻底的将李承乾这几年在做的事情全面的联系了起来。

打造农具,改良种植方法,加强妇人生产之术,目的无不是为了天下人口。

李承乾放下酒杯,然后看向侯君集说道:“国公,这里面还是有很多东西,孤需要向你请教的,科举是吏部管的,从军,国公又做了多年的兵部尚书,做官就更不用说了,还请国公多多赐教。”

“殿下客气了。”侯君集受宠若惊的抬头,说道:“那么臣就试说一二。”

吏部和兵部的事情,侯君集是烂熟于心,稍微沉吟,他便开口说了出来。

言谈之中,侯君集也在思索,太子今日找他来,究竟是为了何事?

但侯君集想来,应该是和前几日的尚书左右仆射同时出缺有关。

如今政事堂空缺两名宰相,整个朝堂上,无论功劳资历,他侯君集说第一,没人敢说第二。

这不是当年捡便宜的刘洎,是真的整个朝堂上下,功劳资历都没人超得过他。

他今日来东宫,也是从太子这里,探听一下陛下究竟是什么意思。

太子光明正大的请他这个吏部尚书吃饭,侯君集又不傻,一眼就看透这背后必然是皇帝的意思。

虽然说从方方面面都没有任何消息说,陛下有降旨太子之事,但侯君集看的很透彻。

……

不知不觉当中,宴席已近尾声。

李承乾有些晕乎乎的举着酒杯,然后看向侯君集说道:“国公,如今朝中最为紧要之事,便是父皇的东征之事,粮草,兵员,还有官员调动诸事,都是要害。

国公履事多年,若是能在这个时候,多举荐发现些英才,便如同张良,萧何,李斯,毛遂,赵奢一类的,对父皇而言,绝对是一大好事。”

侯君集也喝的有些多了,举杯道:“其他人倒还好,赵奢就算了,其子赵括虽非无能,但战场以胜败生死论英雄,赵括留耻千古,也是难以洗刷之事。”

“国公所言有理,是孤喝多了。”李承乾将最后一杯酒饮下,然后迷迷糊糊的说道:“今日便到此吧,来人,送国公和公子回去。”

“喏!”殿外,几名侍从已经走进殿来。

侯君集摇摇晃晃的起身,然后对着李承乾拱手道:“多谢殿下招待,他日再回请殿下。”

侯君集看了一眼已经快趴到桌案上的侯知仪,忍不住轻轻的踢了他一脚,然后才对着李承乾拱手道:“臣告退。”

“国公慢走!”李承乾看向李安俨,李安俨的神色还好,让人扶住侯君集和侯知仪,将他们父子送出了东宫,然后又送出了朱雀门,这才返回东宫。

坐在马车里,侯君集稍微拍了一下自己的脸颊,甩甩头,终于清醒了过来。

拉开马车窗布,冷风迎面而来。

一瞬间,今日李承乾在东宫说的一切,全部重新出现在侯君集的脑海当中。

太子究竟在说了什么。

侯君集用脚踢了踢侯知仪,然后问道:“你觉得太子如何?”

侯知仪有些茫然的抬头,随即摇摇头,让自己更清醒一些,这才拱手道:“回阿耶,太子贤明。”

侯君集没好气的看了侯知仪一眼,然后细细思索,太子今日这些话,前面是在说,封禅之事,中间提了东征高句丽的准备,最后谈的是吏部的吏治,最后还提起了张良,萧何,李斯,毛遂,赵奢。

“咦!”侯君集眉头皱了皱。

毛遂,赵奢虽然也算有名,但是相比于张良,萧何和李斯差的太远。

双方并不是同一档次的人物,太子为什么将他们放在了一起。

侯君集看向侯知仪,问道:“大郎,毛遂和赵奢有什么特别的吗?”

侯君集虽然是吏部尚书,但他少年时不学无术,长大后又做了武将,虽然后来转任兵部尚书,但兵部多是和军将打交道。

直到后来转任吏部尚书,他才开始多学了一些。

然而即便是如此,对于毛遂,他只知道毛遂自荐这句话,对于赵奢,更是只知道赵奢有赵括这么个儿子。

“毛遂和赵奢都是平原君举荐的。”侯知仪就知道的多了,他是从小从太学和国子监一路读书过来的。

“平原君。”侯君集点点头,然后问道:“平原君有什么特点。”

“平原君吗,战国四公子之末,没多少能力,平生做的最好的三件事,便是在出使楚国时发掘了毛遂,后来又举荐了赵奢,最后便是因为家中美妾侮辱门客时,直接斩了了美妾的头颅。”侯知仪摇摇头,说道:“这个人不成气候,赵国……”

侯君集没有听进去侯知仪更多的话,他只记得两个字,美妾。

莫名的,一阵彻骨的冰寒,已经淹没了他。

不,不。

侯君集使劲的摇着头。

不,不,这一切都是他的胡乱猜测,太子只是随便的提到了这些,根本就没有说这些的意思。

那件事他藏的很深,平常人根本就不知道。

便是自己儿子……侯君集看了侯知仪一眼,侯知仪已经迷迷糊糊的闭上了眼睛。

这件事情,他是知道的,如果太子今日真的是提的这件事,那么他不会这么没有察觉。

是的,太子提的不是这件事情,而是说的别的。

宰相,高句丽,粮草,吏治。

难道太子说的,是要他在皇帝东征之前,积极的协助准备粮草和推荐人才……

侯君集靠坐在车壁上,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又一个想法,将他最不敢想的东西,彻底的掩埋。

车窗之外,轻雪已经覆盖了大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3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