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十七章 劝造反的李元昌,被污造反的李恪

书名: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9

东宫崇德殿中,殿门敞开,冷气悄无声息的渗透了进来。

不停燃烧的火炉迅速将冷气驱散。

可即便如此,坐在正殿长榻上的李承乾依旧披着厚厚的披风。

面前桌案上放着的一杯热茶,已经被李承乾喝干,倒是侧面矮几上的那一杯,还是满满的,只残留一点热气。

“殿下,汉王来了。”李安俨的身影出现在殿门处。

李承乾抬头,就看到穿一身紫色蟒袍,和他差不多年纪,长相也有点相似,但神色中却带着不经意的汉王李元昌进入殿中。

“臣,汉王元昌,参见太子殿下。”李元昌瞬间收敛神色,肃然拱手。

“王叔来了,坐!”李承乾有些疲倦的抬手,神色依旧温和。

“多谢殿下。”李元昌走到了左侧矮几后坐下,看着眼前的茶杯,好奇的问道:“殿下,刚才谁来过了吗?”

“是蒋王。”李承乾笑笑,说道:“他代替吴王任安州都督,因为远,启程的早一些,所以回来的也就早一些。”

蒋王李浑,李承乾的七弟,十六岁,去年时,代替李恪任安州都督。

那是个性子懦弱的孩子,后来被人诬告谋反而自杀,他的儿子李炜和李贤走的近,后来被连累流放而死。

李承乾收回思绪,看向李元昌说道:“孤本来亲迎王叔的,但王叔也知道,这几日,不少宗室王族从地方回来,在拜见过父皇之后,都来孤这边探望,荆王,韩王都已经来过了。”

年底之时,起码有上百位地方大员会回到长安,陛见述职的同时,也会来拜见李承乾整个太子。

尤其是宗室在地方任职的,都会在请示皇帝之后,来拜见李承乾。

同样的,皇帝也会允许。

因为很多事情,他们不会对李世民讲,却会对李承乾这个太子讲。

有些话,皇帝也会通过李承乾传达下去。

……

“殿下辛苦。”李元昌忍不住笑了两声,然后看向李承乾,拱手道:“臣本来也应该早走一些的,不过临走前突然有了灵感,所以就作画一副,今日恰好给殿下送了过来。”

说着,李元昌从袖子里面凑出一副画轴递给李承乾。

李承乾接过的同时,李安俨已经在一旁给李元昌倒好茶汤……

画卷在李承乾的面前缓缓的展开,一副妙绝的奔马图出现在李承乾的眼前。

构图严谨,用笔沉着,线条流畅。

画中的骏马或肥壮矫健,神态安详,或仰首嘶鸣,奋蹄欲奔,神情昂然。

“国初以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汉贤王。”李承乾惊叹的点点头,看向李元昌道:“王叔,这幅画怎么不呈送给父皇?”

“殿下,你知道的,陛下总是喜欢扭住人的小错不放。”李元昌神色之中有些无奈。

李元昌才二十岁的年纪,在地方任职刺史的时候,行事太过随意,竟然会伤害到百姓和地方世家的利益。

消息传到长安,皇帝自然是从来不会惯着他的。

下诏斥责是常有的事情。

“要孤来说,王叔要么辞掉刺史之职,回京到国子监,或者崇文馆任何闲职,要么就躲得远远的,益州,荆州,扬州,或者冀州,陇州终究是近了些。”李承乾微微抬手,神色认真。

所谓小杖受大杖走。

后来劝李承乾谋反的,李元昌是第一个,这里面未尝没有现在这些事情的原因。

这个人,李承乾本该立刻彻底远离,只是他现在还弄不清楚,李元昌的背后是否有人在操弄。

当年李元昌劝李承乾造反,唯一的条件,就是要皇帝身边一个琵琶女。

李承乾曾经查过,这个琵琶女是不是和李元昌有什么关系?

但他当时的主要精力在别的地方,所以也没细查,最后结果什么都没查出来。

如今重新审视,他总觉得有些蹊跷的地方。

……

“殿下说的是。”李元昌很是认真的点头,大倒苦水的说道:“臣不止一次上奏,但陛下就是不许,陇州那地方,山野贫瘠,文风薄弱,连个正经说的人都没有。”

“王叔。”李承乾稍微认真了一些,然后说道:“江南文风鼎盛,王叔的性子或许更适合到江南为官,但孤的看法,是王叔最好还是暂时的收敛一下性子,好好的体会一下百姓疾苦,然后学习治理之法,作出成绩,这样才好南调。”

李元昌微微愣了。

李承乾这话怎么和皇帝那么像,不过似乎有些不同的地方,似乎有些道理。

“暂时受苦和未来享乐,王叔自己选。”李承乾摇摇头,诚恳的说道:“若不如此,王叔的日子恐怕会越来越难过。”

李元昌彻底的沉默了下来,甚至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李元昌认真拱手道:“多谢殿下教诲,臣谨记在心。”

皇帝那种训斥性的教诲,李元昌很难听的进去,反而是李承乾这种认真诚恳的劝解,他反而能够听进一些来。

毕竟皇帝和太子都是一个意思,谁都要认真考虑。

李承乾笑笑,说道:“今日孤倒是想和王叔多聊一会……安俨,现在谁在外面?”

“回殿下,是吴王。”李安俨拱手。

“吴王来了,那么臣便先告辞。”李元昌下意识的就要站起来。

吴王李恪,皇帝第三子,母为贤妃杨氏,隋炀帝杨广之女,身份之贵重,仅在于诸嫡之下。

“不必,不必,三郎来了,怎么能让王叔走呢,都是自家人。”李承乾看向李安俨,抬手道:“请吴王请来,正好王叔的问题,他之前也遇到过,正好探讨一二。”

李元昌微微挑眉,随即缓缓坐下道:“是!”

……

一身紫色长袍,头戴进贤冠,行走间气质温润的吴王李恪从殿外走了进来。

李恪身形挺拔,然后认真的拱手上揖道:“臣弟吴王恪,参见太子殿下。”

“三郎免礼。”李承乾微微抬手,说道:“三郎见过汉王叔。”

“见过王叔。”李恪再度行礼。

“吴王!”李元昌拱手回礼。

“好了,三郎坐。”李承乾示意李恪在右侧上首坐好,然后才开口说道:“孤刚才和王叔在说,了解民间疾苦之事。”

李恪神色严肃起来。

他在三年前被御史弹劾游猎过度、损坏庄稼,最后被免安州都督。

“孤在想,每位宗王任地方刺史,都有自己的职田,孤只是觉得,是否可以让宗室寺,介入诸王亲耕职田考核诸事,毕竟就连父皇,每年也要去先农坛,亲耕一亩三分地。

诸王不用太多,亲耕三亩地,如此,知晓百姓辛劳,行事便会谨慎许多。”

稍微停顿,李承乾认真的说道:“宗室诸王,年长者有,年幼者更多,读书易得,亲躬难行,难才知苦,知苦方懂体恤。”

李恪和李元昌相互对视一眼,神色惊讶,随即两人齐齐拱手道:“臣等谨遵殿下教诲。”

“这样,安俨,通知于师一声,写本奏章,王叔和三郎一起副署……年后吧,从中书省呈送上去,正好年后诸王都还在。”李承乾看了李安俨一眼,李安俨立刻拱手,然后转身而去。

“多谢殿下。”李恪和李元昌同时肃然拱手,只是低头之间,眼底疑惑很重。

……

“这是孤根据木偶捕醉仙,改造而来的不倒寿翁,有各种姿态十八种,不过多数要进献父皇,只能拿出一种来送给诸王。”李承乾笑笑,说道:“王叔和三郎带回去,或送人,或留用,总是孤的一种祝愿。”

不倒寿翁。

不倒太子吧!

李恪深深的看了李承乾一眼,拱手道:“臣谢太子殿下。”

“三郎和王叔慢走,孤腿脚不便,就不送了。”李承乾微微点头。

“臣等告退。”李恪和李元昌同时肃然拱手,李承乾看向李安俨,说道:“替孤送送。”

“喏!”李安俨拱手,然后引领李恪和李元昌朝崇德门而去。

等到三人的背影消失,李承乾才低头看向桌案上的这本奏章。

“宗室!”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

天下宗室,不说其他旁支,从祖父李渊开始,就有诸子十余人如今在天下任刺史。

便是他的父亲李世民,也同样有诸子六七人在地方任刺史。

更别说还有陇西郡王李博义、渤海郡王李奉慈,淮南王李神通,河间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等诸脉王族和子嗣。

里里外外三四十位地方州郡刺史。

还有他们的母族,妻族,友朋,师长,里外勾连上百位天下刺史。

若是能够得到他们当中,哪怕是一部分人的认可,对李承乾稳固自己的位置都非常有用。

宗室王族,豪族世家,还有中枢长官。

这些人当中,哪怕有三分之一认可李承乾贤明,哪怕便是皇帝有心要废了他,也要好好的掂量一下后果。

掂量一下,废了他这个腿脚有伤的太子,究竟划不划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7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