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十六章 既然有缺,那么朕便帮你补上

书名: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作者:太清妖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9

太极殿前,李承乾平静的走上台阶,神色逐渐的完全肃穆起来。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魏征等诸相神色平静的微微垂首,持笏跟上。

刘洎,岑文本,李孝恭,唐俭,刘德威等尚书寺卿,面色凝重,笏板被握的很紧。

更后面的百官则多是好奇。

他们虽然敏锐察觉到了有事已经在发生,但具体发生了什么,很多人都猜不透。

只能跟随着队列,缓缓的进入了太极殿。

……

太极殿,沉雄威严,天下之正。

高高的龙榻摆放在斧依之前,两侧铜鹤单膝而立,藏香轻绕。

两名身材英武,但面色秀丽的女官,手持雀羽障扇,肃穆的站立在御座两侧。

十六名手按千牛刀的千牛备身,目光平视前方,眼神落在百官身上,警惕凌厉。

李承乾手持玉笏,站在第三阶丹陛之上。

李泰位于他的侧后,站在第一阶丹陛之上。

两侧群臣,宰相,尚书,侍郎,诸王,十六卫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尽皆在列。

群臣持笏站立,微微垂首。

“圣人至!”太极殿门口,内侍省典仪高声呼出,群臣齐齐俯首。

一身明黄色衮龙袍,头戴白玉十二冕旒,神色淡然的皇帝,天可汗李世民,从容的文武两班群臣中间走过,走出了丹陛之下,他的目光轻轻扫了李承乾一眼,然后迈步向上,走到了丹陛之上,转身,稳稳的坐在龙榻之上。

内侍省典仪向前站出,然后高声呼道:“圣人至,众臣行礼!”

群臣齐齐持笏拱手,然后双膝跪倒,笏板放在前方,双手撑地,然后齐齐叩首道:“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李承乾站在丹陛之上,身体沉沉的躬下,而在他的身后,李泰已经跪地叩首下来。

整个大殿群臣之中,只有李承乾是只躬身而没有跪拜。

因为上一次,皇帝已经免了他的行大礼。

……

坐在龙榻之上,李世民轻轻抬手,内侍省典仪立刻高声道:“兴!”

“臣等多谢陛下。”群臣再度叩首,然后拿起笏板,站了起来。

笏板回收身前,群臣肃然垂首。

皇帝目光看向一侧的内侍省典仪,典仪立刻再度开口道:“皇帝早朝,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李承乾握着玉笏的手不由得一重,但随即眼神一定,郑重拱手,然后走下丹陛。

站在群臣中央,李承乾从袖子里面抽出紫色本章,高举向上,然后对着丹陛之上沉沉躬身:“启奏父皇,儿臣有本奏。”

殿中群臣一派肃然。

太极殿议事自有规矩,什么时候何人奏禀,大体都是提前备说过的。

当然,李承乾今日提前抵达承天门和长孙无忌他们叙说此事,就是等于是在备说,今日他第一个禀奏。

李世民看向侧畔,张阿难立刻从丹陛之上走下,快步走到了李承乾的身前,从他的手里接过奏本,然后才回到了丹陛之上。

皇帝接过奏本,打开的同时,说道:“何事,你说吧。”

“喏!”李承乾捧起玉笏,躬身道:“启奏父皇,儿臣闻古之圣人,封泰山、禅梁父者公七十五家,是以阴阳难测,陶冶生灵之谓神;道德元通,仁育黎元之谓圣。

圣也者,自天之攸纵也。

神也者,代天之理物也。

是以惟天称辟,灵心作其会昌;惟辟奉天,至诚表其封禅。

升中之道,抑斯之谓欤;繇是先王急焉,当仁不让……

伏惟皇帝陛下研精探赜,神无不照。

唯几所鉴,洞出象帝之初。

先天成则,超贯混元之际。

儿臣又闻之,游海若者,冯夷之宫为陋;登泰山者,鲁侯之邦盖小。

是知绛霄不极,九垓纲络于胸中;赤县无涯,四海囊括于度内。

故恭请陛下登泰山圜坛而接武,降九霄曜魄而齐尊。

俾夫一代衣冠,寘其名于册府,四方夷狄,凿其窍于灵宫,则普天欣赖,怀生再造,朝闻夕死,抃若登仙。

儿臣深荷玉成,不胜至愿,重竭愚瞽,昧死以闻。”

说完,李承乾再度沉沉叩首。

群臣神色全部肃然,便是李泰,房玄龄,此刻亦是肃然无比。

太子请封禅,这不是秘密,但太子什么时候请封禅,就是问题了。

尤其是房玄龄,之前中书省送往东宫封禅奏本的时候,他就知道了皇帝的用意,但东宫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一切准备妥当,太子的能力依旧非凡。

特别是今日有了太子请封禅事,那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外群臣针对东宫的谣言都得停下。

否则一旦再出事,打击到的,就是皇帝封禅之事了。

……

李世民轻轻俯身,目光落在李承乾身上,轻叹一声,说道:“承乾,封禅之事,朕暂且搁置,你的腿伤未愈,朕担心东行泰山,你不便甚矣,故而先放一放吧。”

“父皇。”李承乾再度拱手,认真说道:“将封先祭,义在告神,神明之事,天地有机,不可久拖。

儿臣身体之事,只在儿臣,不可因此而耽误父皇封禅之事,儿臣坚请父皇东行封禅。”

李世民看着站在殿中神色坚定的李承乾,微微的点头,然后他抬头看向群臣道:“诸卿如何看此事?”

“陛下!”李世民话音刚落,太史丞李淳风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太子所言极是。”李淳风拱手,认真说道:“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今岁甲子朔冬至,臣与太史令傅仁均共予精算,子初为朔,有差三刻,用乖天正,恰值考定。

时正天下,臣以为当为封禅之机。”

李世民抬头看向殿中,发现太史令傅仁均今日未至,这才想起傅仁均前些日子告了病假。

天时推算之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今日李淳风怕也是正好赶上了。

“陛下,天命有常,无可推拒。”长孙无忌站了出来,拱手道:“臣请陛下,即定封禅之事。”

“臣等恭请陛下,即定封禅之事。”群臣齐齐拱手。

李世民长叹一声,说道:“你们啊,总是在为难朕……好吧,好吧,便从今日定下封禅之事,以太常卿韦挺等为封禅使,礼部、太常寺推定封禅时辰诸事,国子司业孔颖达率诸儒详定仪注,便如此吧。”

“臣等领旨,陛下贤明千古。”群臣齐齐俯首。

……

李泰拱手之间,眼睛忍不住的发红。

太子请封禅,皇帝只是稍微迟疑,然后群臣稍作劝谏,皇帝就允了。

这实在太过出乎李泰的预料,他们原本以为皇帝起码还要拉扯半年。

怎么现在这么快,这么迫不及待。

这样一来,皇帝就等于告诉天下人,他没有换太子的意图。

起码眼下没有。

太子的位置立刻就无比稳固起来。

李泰目光扫过下方东宫诸臣脸上那压抑不住的笑意,心里就如同吃了苍蝇一样的难受。

房玄龄神色郑重,他当然知道,依照惯例,皇帝原本不会这么快答应,今日之所以如此,恐怕还是因为卢护的原因。

“众卿平身吧。”李世民轻轻抬手,群臣这才直身。

李承乾刚要回到位置上,这个时候,李世民的声音再度响起:“太子,朕听闻东宫太子仆寺寺令和寺丞同时空缺?”

李承乾脚步顿下,深吸一口气,肃然的说道:“回父皇,东宫太子仆空缺已有大半年,而太子仆寺寺丞,因为前日东宫编修《考工志》,搬运木桩而致不慎受伤,无法履职。”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既然有缺,那么朕便帮你补上。”

内侍监张阿难向前一步走出,张开圣旨,高声道:“惟贞观十四年,岁次庚子,十一月戊子,朔初一壬辰日,皇帝若曰:

於戏!

仆臣之任,王命斯允。

在德而举,其名必彰。

朝请大夫、蒲州长史、谷城县伯独孤大宝,门承旧阀,器蕴通才,立言可以敏事,为政可以居剧。

登于副尹,声满于字人;试乃列卿,眷逾于数马。

巾车是属,建鼓攸司;爰赖服勤,宜膺邦宠。

可太子仆令,勋封如制。

钦此。”

独孤大宝?

群臣还没有将这个名字从脑海中翻出,一名两鬓斑白的将领,已经神色郑重的走出,然后沉沉跪倒:“臣,右卫将军、上开府、考城县开国公独孤开远,代犬子独孤大宝叩谢陛下隆恩。”

……

李承乾有些发愣,怎么是独孤家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84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