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449 军转民用(上)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天启突然问起信王今后怎么用钱谦益等人,让信王心里有了奇怪的感觉,如果是以往他当然可以说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但是现在因为天启刚刚给他讲了县令组建陪审团审案的故事,他就要将自己和故事里那个县令作比较。假如信王自己是那个县令,真要审案还得暗中听从师爷的意见,因为那些师爷跟随过好多任县令做起事来有章法。现在韩爌、刘一燝等老臣算得上经验丰富的师爷,自己今后应该多听他们的意见,钱谦益等人无论如何算不上。

信王没有正面回答天启的话,而是自顾自地说道:“臣弟今后肯定会多听韩爌韩大人还有刘一燝刘大人等老臣的意见,臣弟把自己当成皇兄故事里那个县令,把几位老臣当作有经验的师爷。不过看样子几位老臣负责的事都比较多,全部倚靠他们会不会让他们太劳心了?”

天启摇头说:“当年严嵩八十岁了还大权独揽也没听说他是累死的,这些老臣的精力充沛得很你可能不是很了解,假如真要他们具体负责某一样事务可能他们会烦,但是你要他们负责全面分类,他们反而累不着会感到很充实。这些话说了你可能也不会明白,反正你就试着去尝试一下看为兄说得对不对,你就对几位老臣说为兄要让你熟悉监政院的事务,政务院的事他们谁有精力就多负担一些,今后选举时你可以推荐一二,相信他们都会乐于接手。”

信王想了想问道:“权力肯定是个好东西,但是用权力去诱惑他们会不会真累着他们?据说严嵩还有个能干的儿子和一群干儿子帮忙呢。”

天启说:“京里的官员都少不了帮手,年轻的不敢说但那些老臣家里帮忙出主意的师爷一大群,你就别为他们操心了,真怕他们累着就让他们轮流主管。你现在还是想想怎么使用你的几个老师吧,一旦老臣们主事钱谦益他们还像以前那样的话,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信王说:“几位破格使用的人里温体仁已经到礼部去了,黄尊素黄先生主要管着报纸等宣传方面的事,只有钱谦益钱先生和周延儒两人。臣弟想他们的能力还是有的,只是缺了一份从容和一段历炼,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到地方上去主政一方积累点底蕴?”

天启想了想说:“历炼是可以的但主政一方没有必要,前几月说过政务院的预政处替监政院做一些事,现在正在民选官一事上搞试点,就让钱谦益和周延儒以钦差的身份去调查研究。开始为兄刚刚跟钱谦益谈过一次话,发现这个人还是有一定头脑,而且能够从具体事务的观察上发现问题,就想着能不能量才适用让他们去多观察一阵时间,这也是叫你来的原因。”

信王回去后就跟韩爌和刘一燝商议,说自己要熟悉监政院的事务让他们轮流主管政务院日常事务,韩爌等人一听立即满口答应,虽然脸上还是很平静但是眼神里还是都露出喜色,看来人老了心还没有老,对权力的追求还是有些孜孜不倦。紧接着信王又向钱谦益等人宣布了天启的旨意,让钱谦益和周延儒去南京考察民选官的事,让在南京的杨涟回北京来,南北两京的人交换着来可以增加他们的见识和经验。

信王如何在政务院里作新的安排暂时不说,话说这天冬节全体放一天假,军务院掌院军机大臣孙承宗的家里喜气洋洋,摆了几桌酒席宴请门生故吏和家人。孙承宗家里人口多儿孙满堂很是热闹,原来都居住在京外的老家,后来天启不放心他每年回家在路上奔波,干脆将京里一处大宅子指给了他。因为孙承宗的几个儿子女婿都在京里做事,有的在军营里有的在地方上任小官,还有的干脆在天启的常青树公司里帮忙,因此经常得以聚会。

因为没有外人所以大家都无话不谈,有的说现在京里又新开张了几家商铺,里面的货色如何新鲜亮丽值得挑选,有的说蒙古人跟女真人冰天雪地还在长城外拼杀打斗,大明因为有长城保护得以安全是大家的福气。聊着聊着大家又说起眼下的这座大宅子是大铁公司修的,孙家买得便宜是沾了皇帝的福份,而且这宅子修得结实美观能用好几百年。

外面都是孙家子弟谈论的话题都跟孙承宗有关自不多言,里面内眷谈的又是谁家的媳妇娶得好,哪家又添了丁口家族兴旺,还有的说起皇店里的水粉胭脂,反正这女人谈的又跟男人说的不一样。

却说在孙承宗的书房里,其他的门生已经陆续散去,只有倪元璐还没有离开在跟孙承宗说着话,嘴里虽然说着讨孙承宗高兴的奉承话,什么国之栋梁威震域外等,但倪元璐脸上却不时流露出一丝游移不定的眼神。孙承宗坐在一张铺着红色锦垫的椅子上,一边喝着消食茶一边问着话,冷不防问了一句道:“元璐这一阵还满意不?”

倪元璐今天来就是想寻个机会求孙承宗帮一个忙,因为他这一阵经常被人折磨实在有些做不下去了,而折磨他的人就是渤海军区的督军王在晋。自从那年帮孙承宗的忙跟王在晋结下梁子后,王在晋每遇到有事就会对倪元璐进行无端指责,后来发展到有事要说怪话没事也要寻点事出来生事。假如倪元璐放得开豁得出去也无所谓,大不了撕破脸互相骂仗就可以,但是倪元璐是一个斯文人做不了那种粗人干的活,每天都生活在被折磨的痛苦里。

后来王在晋到了天津,眼不见心不烦大家相安了好一阵,可是好景不长紧接着天启要求各军区督军必须在京里,王在晋又回到了北京跟倪元璐随时能碰头。本来倪元璐也可以去两河口躲避一下,谁知道王恭厂和两河口的两次爆炸让倪元璐得了一个灾星的称号,于是两河口也去不得了,只好在上林苑搞武器研究。

在倪元璐的主持下研究出来的新武器也有不少,什么开花弹子母枪炮攻城锤等威力都不小,但是天启不允许大范围装备担心出一个制不住的存在出来。倪元璐知道天启的本意但其他人不明白,要了几次都得不到答复于是开始怀疑倪元璐是不是在其中搞什么名堂,对倪元璐就有了这样那样的看法,其中就有一个老冤家王在晋。

王在晋资格老脾气爆管你什么监军不监军,见了面就向倪元璐提要求说渤海军区要装备炮船要倪元璐支持,倪元璐心道连打海匪和打红毛洋人的郑芝龙都没有得到天启同意,渤海军区自然不可能轻易答应下来。王在晋见倪元璐只点头而没有下文,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叫人连着向天启上了几道奏折,说倪元璐什么欺名盗世故弄玄虚不做正事。他上奏折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是他还把奏折内容不小心泄露出去,让大家看倪元璐的眼神都不一样。

今天正好趁孙承宗请客,倪元璐准备向自己的老师求救,本来这事就是因孙承宗而起,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他都不应该袖手旁观。见孙承宗问起倪元璐回答说:“承老师费心过问,学生一切都很好,只是王大人的要求学生不好答应,引起了他的误会。”

孙承宗当然知道倪元璐跟王在晋不是现在才有的误会,他想了想说了一句半头半脑的话:“昨天宁夏总兵官贺虎臣送来军情急报,林丹汗的蒙古军已经绕过长城向西去了。”

林丹汗的事倪元璐是知道的,一个月前据说林丹汗在跟皇太极的拼斗中失利,准备向西翻越群山到朶甘去,想向明军借道过长城经西宁而去。林丹汗很诚恳地说自己的军队只从中宁夏路过,但明军哪里肯放手握马刀的千军万马从大明腹地过,一边婉言谢绝一边紧急求救于西北军区大总兵马世龙。马世龙接到急报立即率一万人星夜前来驰援,后面还有两万军队稍后跟来,严防蒙古人借不到路就来个强过境。

马世龙到了中宁夏以后立即派人加强防守,一边向朝廷禀报一边派人去见林丹汗,就说要过路可以但是武器得交由明军保管,过了境后再一一奉还。这一下轮到林丹汗不同意了,没有了武器再由你们手执利刃押送过境,那不相当于羊如虎口吗?真那样的话还不如答应天启的劝告,立即解散全部归附大明少些负担。

现在听说林丹汗有志气不借路了绕道走,倪元璐心里也很佩服林丹汗拿得起放得下,但是他没有明白孙承宗的意思,心道这蒙古人要绕远路是无奈之举,但是他跟我改变当前的处境有一文钱关系吗?

孙承宗见倪元璐一脸茫然的样子就知道他没有明白自己的话中含义,于是更为直接地说道:“蒙古人西退了几年内都不会有战事,你可以跟皇上说一说,让你专门在常青树公司搞新器械,不过不是军用而是民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1668s